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职业院校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构成,在新型农民培养、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农村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办学趋于“普教化”、专业趋于“热门化”、课程趋于“理论化”、过度“离农化”等。为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村职业院校的战略转型,实现办学方向与市场需求、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对接,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市场导向 农村职业院校 问题 转型
[作者简介]汪丹丹(1978- ),男,四川通江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重庆 400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课题“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EJA12040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18-05
农村职业院校作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担负着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重要任务,同时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向市民转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职业院校的办学改革,探索出一条以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农村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职业农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要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空间转移及农村经济内部转移对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农村职业院校要想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必须在政府宏观统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做到按需“下菜”,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机制,有效处理农村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一、当前我国农村职业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偏向“普教化”
当前,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农村职业院校仍未能摆脱“普教化”的影响,不仅在专业设置上背离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偏离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而且在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上也与城乡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农村职业院校本应是农业生产技能和城镇工作技能教育的集散地,但是为了迎合社会大众对学历教育的热衷,却走进了“学历化”和“普教化”的发展误区。一方面,农民无法从学校获得农业现代化生产所急需的农业技术和知识,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通过参与职业教育获得在城市生存、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果参与职业培训的农村居民的收益率低于同一学历层次而未受到职业教育的同龄人,那么将打消农民个体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农村职业院校的生源不足,发展乏力。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继续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办学质量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构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提供后备人才。”然而,从现实来看,很多农村职业院校为了保证入学人数把精力放在了争抢生源方面,将对口升学等“普教化”方法运用到自身招生中来,而模糊了办学定位,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同时,农村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发展方面也呈现出“普教化”趋势。一方面,目前我国留存的农村职业院校很多是由普通中学合并改制而来,师资方面主要以文化课教师居多,呈现出“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质相脱节,不仅忽视了受教群体的特性,也未能很好地将实践教育贯穿到教学中来,缺乏真正的技术引领和知识传授。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在师资队伍的培训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大量教师参与岗位提升、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培训机会较少,并且培训内容大多偏向于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层面的知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差距较大,导致教师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培训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专业设置趋于“热门化”
农村职业院校要想实现发展,必须在专业建设上突出办学特色,打造优势专业学科,进一步提升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专业作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关系着农村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然而从当前一些农村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对所谓的“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脱离自身软硬件的办学实际,盲目地在专业建设上追求大而全,陷入一种“上专业、招学生、收票子”的循环怪圈。据调查,近90%的职业院校开设有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大众“热门”专业,由此导致毕业生的同质化竞争以及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农村职业院校专业更新速度滞后,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严重。由于许多农村职业院校受到自身各方面的资源限制,在专业设置上未能首先对就业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尽管部分院校的专业开设条件已经达到,却盲目地以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忽视了市场的引导,也未能根据岗位的需求走向与企业一道共同研究来确定专业,并且对已有的专业也未能做到随市场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导致毕业生“产销不对口”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除此之外,部分农村职业院校现有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水平低且重复度较高,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一些职业院校集中地区更是如此,专业设置重叠、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时常出现。
(三)课程内容趋于“理论化”
当前,农村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理论化”倾向较为严重,缺乏实际应用性,对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课程中的实操、实验等内容较少,课程理论内容与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在课程设置上也缺乏自身特色,导致一些课程既像大专院校,又像普通中学,专业课使用教材大多是大专教材的浓缩本,文化课教材又像普通中学的翻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较为理论和陈旧,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变革,新兴行业和岗位不断涌现,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课程与受教育者知识获得联系最为紧密,但是当前农村职业院校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讲授上应然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课程理念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且缺乏必要的工作岗位实践经验、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其次,要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农村职业院校要主动承担起农村进程务工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自主创业培训、个体经营管理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社区公益培训以及劳动预备制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使农民工群体在城市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提升个人工作收入,获得融入城市的能力,实现自身角色由农民向市民的真正转变。
最后,要着力于培养中国产业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工人”。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产业进行了升级改造,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也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转变。为了配合这一进程,农村职业院校一方面要面向农民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面向农村普通中学毕业生开展更高层次的技能培训,培养掌握智能化操作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产业升级服务。
2.“面农”教育: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对新型农民的需求。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也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现代化,更是农村生活和农民自身的现代化。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农村职业院校必须从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入手,大力开展“面农”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让广大留乡农民普遍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致富能力。
当前,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以至于大量农民弃农离乡,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大量田地荒芜,农村经济也停滞不前,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农业人力资源匮乏,“三农”发展受到瓶颈制约。2011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了2.3亿,在2013年达到2.68亿,每年大约以1000万人次递增,如此庞大的外出规模,导致农业人口集聚减少,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并且“老人农业”问题突出。目前全国农业技术人才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6%,并且农业培训项目覆盖面不足5%,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缺口巨大。
由此可见,“面农”教育刻不容缓,农村职业院校要发挥自身在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方面的传统优势,着手培养三种新型职业农民。一是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主要包括大农场主、种粮大户以及农业合作社带头人,进一步提升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培养农业服务型人才,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业信息发布者、农产品经理人以及农机手等农业服务人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三是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指从事多年农业生产、具有丰富农业经验的人才,包括一些农业能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技术经验的成熟,引导他们向第一和第二类型转变。总之,农村职业院校作为新型农民培养的主阵地,“向农”教育一定不能丢,要不断地向农民传递农业生产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新文化,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村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离农”和“向农”教育,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平衡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保证农村职业院校的有序稳定发展。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加快推动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对接,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应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农村职业院校要想突破重围实现发展,必须做好专业建设,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与产业直接的结合度。
新型工业化建设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较高要求,农村职业院校也要应势而动,在专业层面做好与城市产业的对接。城市产业发展变化方向决定着专业结构的调整方向,这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印证。如果职业教育专业调整速度落后于产业革新速度,或者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不相符,那么所培养的人才将会面临失业的风险。然而,当前农村职业院校在专业结构方面还存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普教化、学历化、热门化,已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目前专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专业设置要从过去的“学科本位”走向“社会本位”。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就业,因此,农村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找准与产业对接的契合点,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对产业发展进行前瞻性预测的基础上开设新专业。在招生层面可以采用“长短结合、滚动招生”的办法,进一步提升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与支柱产业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作为长线专业,实施常年招生;与传统产业相关的产业延伸专业作为主干专业,采用隔年招生;而那些与社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则可以采用与企业联合的办法,及时设置即时招生。 另一方面,要建设具有自身优势又有广阔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这也是农村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服务产业,促进学生就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生物科技、医药、机电等产业不断发展的实际,农村职业院校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重点扶植以服装、纺织、模具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和一些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最前沿、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三)课程与岗位发展需求对接
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对知识和技能学习所安排的基本模块和单元。在学科体系的安排上,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进行划分的,并且每门课程都具有一个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随着我国现代产业的发展,大批的新岗位随之涌现出来。职业院校不仅要牢牢把握住就业岗位的发展需求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还要及时更新已有课程,与学生的岗位发展相对接。
具体而言,要确定职业教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岗位发展需求,必须处理好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应根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来确定专业课,然后根据专业课的要求合理配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专业课还是专业基础课,都应当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公共课程的开发可以贯穿于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当中,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要从就业岗位要求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使学生做到学为所用、学用结合;而公共课要充分发挥好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既要保证各个课程体系间的层次性,又要保证各层次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提升所培养人才的岗位发展能力。
[关键词]市场导向 农村职业院校 问题 转型
[作者简介]汪丹丹(1978- ),男,四川通江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重庆 400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课题“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EJA12040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18-05
农村职业院校作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担负着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重要任务,同时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向市民转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职业院校的办学改革,探索出一条以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农村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职业农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要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空间转移及农村经济内部转移对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农村职业院校要想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必须在政府宏观统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做到按需“下菜”,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机制,有效处理农村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一、当前我国农村职业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偏向“普教化”
当前,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农村职业院校仍未能摆脱“普教化”的影响,不仅在专业设置上背离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偏离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而且在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上也与城乡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农村职业院校本应是农业生产技能和城镇工作技能教育的集散地,但是为了迎合社会大众对学历教育的热衷,却走进了“学历化”和“普教化”的发展误区。一方面,农民无法从学校获得农业现代化生产所急需的农业技术和知识,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通过参与职业教育获得在城市生存、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果参与职业培训的农村居民的收益率低于同一学历层次而未受到职业教育的同龄人,那么将打消农民个体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农村职业院校的生源不足,发展乏力。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继续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办学质量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构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提供后备人才。”然而,从现实来看,很多农村职业院校为了保证入学人数把精力放在了争抢生源方面,将对口升学等“普教化”方法运用到自身招生中来,而模糊了办学定位,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同时,农村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发展方面也呈现出“普教化”趋势。一方面,目前我国留存的农村职业院校很多是由普通中学合并改制而来,师资方面主要以文化课教师居多,呈现出“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质相脱节,不仅忽视了受教群体的特性,也未能很好地将实践教育贯穿到教学中来,缺乏真正的技术引领和知识传授。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在师资队伍的培训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大量教师参与岗位提升、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培训机会较少,并且培训内容大多偏向于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层面的知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差距较大,导致教师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培训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专业设置趋于“热门化”
农村职业院校要想实现发展,必须在专业建设上突出办学特色,打造优势专业学科,进一步提升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专业作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关系着农村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然而从当前一些农村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对所谓的“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脱离自身软硬件的办学实际,盲目地在专业建设上追求大而全,陷入一种“上专业、招学生、收票子”的循环怪圈。据调查,近90%的职业院校开设有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大众“热门”专业,由此导致毕业生的同质化竞争以及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农村职业院校专业更新速度滞后,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严重。由于许多农村职业院校受到自身各方面的资源限制,在专业设置上未能首先对就业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尽管部分院校的专业开设条件已经达到,却盲目地以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忽视了市场的引导,也未能根据岗位的需求走向与企业一道共同研究来确定专业,并且对已有的专业也未能做到随市场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导致毕业生“产销不对口”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除此之外,部分农村职业院校现有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水平低且重复度较高,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一些职业院校集中地区更是如此,专业设置重叠、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时常出现。
(三)课程内容趋于“理论化”
当前,农村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理论化”倾向较为严重,缺乏实际应用性,对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课程中的实操、实验等内容较少,课程理论内容与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在课程设置上也缺乏自身特色,导致一些课程既像大专院校,又像普通中学,专业课使用教材大多是大专教材的浓缩本,文化课教材又像普通中学的翻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较为理论和陈旧,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变革,新兴行业和岗位不断涌现,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课程与受教育者知识获得联系最为紧密,但是当前农村职业院校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讲授上应然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课程理念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且缺乏必要的工作岗位实践经验、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其次,要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农村职业院校要主动承担起农村进程务工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自主创业培训、个体经营管理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社区公益培训以及劳动预备制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使农民工群体在城市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提升个人工作收入,获得融入城市的能力,实现自身角色由农民向市民的真正转变。
最后,要着力于培养中国产业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工人”。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产业进行了升级改造,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也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转变。为了配合这一进程,农村职业院校一方面要面向农民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面向农村普通中学毕业生开展更高层次的技能培训,培养掌握智能化操作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产业升级服务。
2.“面农”教育: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对新型农民的需求。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也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现代化,更是农村生活和农民自身的现代化。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农村职业院校必须从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入手,大力开展“面农”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让广大留乡农民普遍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致富能力。
当前,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以至于大量农民弃农离乡,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大量田地荒芜,农村经济也停滞不前,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农业人力资源匮乏,“三农”发展受到瓶颈制约。2011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了2.3亿,在2013年达到2.68亿,每年大约以1000万人次递增,如此庞大的外出规模,导致农业人口集聚减少,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并且“老人农业”问题突出。目前全国农业技术人才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6%,并且农业培训项目覆盖面不足5%,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缺口巨大。
由此可见,“面农”教育刻不容缓,农村职业院校要发挥自身在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方面的传统优势,着手培养三种新型职业农民。一是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主要包括大农场主、种粮大户以及农业合作社带头人,进一步提升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培养农业服务型人才,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业信息发布者、农产品经理人以及农机手等农业服务人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三是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指从事多年农业生产、具有丰富农业经验的人才,包括一些农业能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技术经验的成熟,引导他们向第一和第二类型转变。总之,农村职业院校作为新型农民培养的主阵地,“向农”教育一定不能丢,要不断地向农民传递农业生产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新文化,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村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离农”和“向农”教育,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平衡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保证农村职业院校的有序稳定发展。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加快推动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对接,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应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农村职业院校要想突破重围实现发展,必须做好专业建设,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与产业直接的结合度。
新型工业化建设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较高要求,农村职业院校也要应势而动,在专业层面做好与城市产业的对接。城市产业发展变化方向决定着专业结构的调整方向,这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印证。如果职业教育专业调整速度落后于产业革新速度,或者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不相符,那么所培养的人才将会面临失业的风险。然而,当前农村职业院校在专业结构方面还存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普教化、学历化、热门化,已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目前专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专业设置要从过去的“学科本位”走向“社会本位”。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就业,因此,农村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找准与产业对接的契合点,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对产业发展进行前瞻性预测的基础上开设新专业。在招生层面可以采用“长短结合、滚动招生”的办法,进一步提升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与支柱产业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作为长线专业,实施常年招生;与传统产业相关的产业延伸专业作为主干专业,采用隔年招生;而那些与社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则可以采用与企业联合的办法,及时设置即时招生。 另一方面,要建设具有自身优势又有广阔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这也是农村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服务产业,促进学生就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生物科技、医药、机电等产业不断发展的实际,农村职业院校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重点扶植以服装、纺织、模具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和一些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最前沿、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三)课程与岗位发展需求对接
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对知识和技能学习所安排的基本模块和单元。在学科体系的安排上,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进行划分的,并且每门课程都具有一个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随着我国现代产业的发展,大批的新岗位随之涌现出来。职业院校不仅要牢牢把握住就业岗位的发展需求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还要及时更新已有课程,与学生的岗位发展相对接。
具体而言,要确定职业教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岗位发展需求,必须处理好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应根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来确定专业课,然后根据专业课的要求合理配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专业课还是专业基础课,都应当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公共课程的开发可以贯穿于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当中,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要从就业岗位要求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使学生做到学为所用、学用结合;而公共课要充分发挥好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既要保证各个课程体系间的层次性,又要保证各层次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提升所培养人才的岗位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