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tiandegu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非专业化、脱离实践、忽视校园外部因素的效用等问题,提出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就业指导的实践环节、利用新技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育人“共同体”、构建三级就业咨询服务机构等方面对策。
  【关键词】高校  学生就业指导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178-02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大学生毕业人数快速增长,导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的转变,亦使得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工作。多数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逐步关注和强化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方式存在以单纯就业率数据提升为重心,就业指导集中化、单一化的问题,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效用提升,从而导致毕业生无法实现优质就业,甚至是毕业即“失业”。为此,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效策略,势在必行。高校只有结合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社会人才,逐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突出问题分析
  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是高校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必须指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积极制订就业规划,帮助学生实现合理、优质就业,真正实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但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意识模糊、就业观念陈旧,甚至是毕业之时的“主动失业”,无不折射出部分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存在非专业化现象。就业指导的“非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开展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特性与个体化特征,开展常规化、千篇一律的就业指导,导致学生无法对此类教育方式产生共鸣,无法借助高校就业指导真正实现个人规划,并产生就业迷茫、就业意识淡薄等现象,致使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无法发挥其原有的教育、引导效应。其次,“非专业化”也体现在部分高校存在着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以皖南地区高校为例,基本上均是在大一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大三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从而导致就业指导的过程性间断。并且,许多高校未能专设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教師并由辅导员兼任班级就业指导教师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由于辅导员知识差异与工作思维固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无法发挥应有效用。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就业指导过程“断层”与主体的脱离,从而导致高校无法实现精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实效等问题的显现。
  (二)就业指导过程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教育引导是空洞无力的,就业指导也不例外。当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多以“第一课堂”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这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极为不利的。虽然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等活动,并主动推动相关竞赛,但依然存在学生受助面较小、活动体系混乱并流于形式、脱离企业发展等共性问题存在,从而致使学生求职能力薄弱,综合能力难以提升等现象的出现。当下大学生忽略专业与企业求职,盲目推崇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所谓“铁饭碗”岗位的原因也是因此而造成。许多在校学生无法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无法应对企业的专业性招聘,甚至是没有企业就业信心,均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与就业心态,这一问题不是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可以解决的。
  (三)忽视校园外部因素的效用。高校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的职责,教育、指导学生就业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忽略社会发展、家庭指导等校园外部因素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并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推动工作,但却鲜有高校采取“互联网+就业指导”的工作案例产生,多数高校只是将网络作为信息推送的媒体或者是比赛的形式。与此同时,高校也存在着无法与学生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的现象,在就业过程“主动”忽略家庭引导的重要作用,影响了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二、对策分析
  前文中已经对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要实现高校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就必须结合当下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改善措施,拓展和完善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开展途径。
  (一)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结合对在校学生的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就业理念需要引导。对此,高校应结合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多方面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一是强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招聘专业就业课程讲师,成立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结合学生专业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二是发挥就业相关部门效用。依托校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小规模的群体化咨询辅导,过程中做到分类型、分群体做实大学生生涯规划引导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与就业规划,改变以往的就业指导“一把抓”现象。进而改变当下许多高校仅仅依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规划比赛等宏观指导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窘境。
  (二)强化就业指导的实践环节。高校就业指导应注重就业指导的实践式与体验式开展,并在开展的过程中细分和缩小参与群体范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就业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实践环节。结合目前高校的现状与调研,可确保实施的就业指导实践有如下几种方式:其一,发挥“第二课堂”效应。建构符合校园需求和专业需求的素质拓展活动体系,如开展师范生无生授课比赛、文科学生的模拟笔试与理工科学生的模拟实践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查找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个人就业规划。其二,强化校企合作。除开展高年就业实习工作,积极探索、实施低年级就业实习模式,结合社会实践、创业比赛等载体,让低年级学生走进企业、贴近就业,帮助低年级学生在就业实习中将就业指导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在实践中践行出符合自身的就业规划,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与就业理念。其三,设立企业家发展论坛。结合专业邀请对应的各行业从业人员到高校针对不同就业诉求的学生群体开展讲座与交流,拓展就业指导开展的途径,提升教育成效。   (三)利用新技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当今社会面临着各项技术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挑战,高校教育也不断面临着教育方式改革的冲击。传统的、单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教育发展形势。想开展个性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必须重视网络、新媒体技术等因素的积极作用,主动利用新技术、新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开展网络就业指导,避免简单地将新技术作为转播途径的现象产生,如前文中提及的简单地将网络作为传播途径的现象。目前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始制作就业指导APP、就业指导慕课等网络平台,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可以结合新技术为个性化的大学生群体提供“量身定制”的就业指导。这可以极大程度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教育实效。
  (四)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育人“共同体”。就业指导“共同体”是为了增强、提升就业指导实效,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而形成的协同育人体系,它不仅包括就业指导的实施主体高校,也包括就业指导的源头企业与学生所在家庭。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时,要联合企业与学生家庭,针对每个单一的学生个体,开展具有学生个性化就业方向的就业指导,这样才能避免高校毕业生就业抵触心理与畏难情绪的出现。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教育个体,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体征,从而导致了每名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就业的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显性或者隐性问题出现。目前许多高校能积极重视这一现象的产生,但采取的方式多是依靠班级辅导员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谈话来解决。这样的方式,虽然属于个性化指导,但是缺乏实效。为此,如能积极构建就业指导育人“共同体”,邀请企业和学生家庭共同介入和關注学生个体的就业指导,那么将改变目前就业指导的辅导员单一教育局面,使得个体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工作得到有效的实现。具体的实施模式,可以根据各学校情况自定,主要方式为召开就业动员家长会、学院就业交流座谈、就业问题的网络疏导等。
  (五)构建三级就业咨询服务机构。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有就业相关的问题,热切希望“过来人”能给予他们解答,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一般很难主动去咨询。鉴于此,高校需要构建针对就业的咨询服务三级机构。其中,一级机构主要是由学校负责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组成,成立专门的校级就业咨询服务部门,把学校的就业咨询工作开展起来,并指导二、三级网络开展工作。二级机构主要是以各个院系的就业老师为主,负责本院系的就业咨询有关任务,同时还要配合校级的相关工作。三级机构主要由班级的主要成员组成,每班可以推选两名学生来负责就业咨询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班级同学比较关注的就业问题,上报给院系就业指导老师,这样有利于老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地为之排忧解难。三级就业咨询服务机构的构建,可以使学校对就业咨询工作实现统一指挥、合理分工、层层负责的局面,使得个体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工作得以实现。
  高校就业指导肩负着帮助毕业生走好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重任,是大学教育的社会验证环节,因此进一步做好高校就业指导,不但可以实现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帮助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也可以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是只要能根据社会发展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途径与机制,借助合理设置就业指导类课程,联动企业、学生家庭开展联动育人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就业理念、打牢就业基础、提升就业综合素质,就能帮助大学生实现合理、优质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徐德斌.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个性化创新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9(2)
  [2]郭捍华.高校就业生涯个性化指导实用模式探析[J].就业,2010(35)
  【作者简介】许晓峰,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团委书记,讲师,辅导员;梁 倩,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辅导员,讲师。
  (责编 苏 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门诊西药房实施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处方调配差错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6月辽宁省新民市中医院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错误登记资料,自2016年1月开展品管圈活动
本文首先分析了湖南R&D资源配置的现状,然后从省际比较的视角,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湖南R&D资源配置在中部地区和全国的水平,从而显示了湖南在这方面与中部发达省份和全国其他发达
指挥是反恐作战行动的核心和灵魂,制约着反恐作战行动的进程,决定着反恐作战行动的结局。以2014年××边防机动支队实兵演习为研究对象,分析边境地区联合反恐作战指挥存在的
建立可以反映河口盐度分层状态的混合需能方程,并推导得到其时间变化率与重力环流作用、潮流剪切作用和潮流紊动作用的关系模型。基于该模型可知,重力环流作用总是抑制混合,潮流
本文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分析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从完善制度并增设创业教育课程、联合企
目的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武汉市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分布特征,探索2种螺点高程的差别。方法根据武汉市1 863个历史、现有螺点的螺情数据资料,建立螺情资料空间数据库。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妇女孕期有效的护理方法,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并发症。方法对26例妊娠期糖尿病妇女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饮食疗法护理、药物治疗的护理等。结果 26例
<正>12月12日,"一会一团"召开第三次"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会",继续围绕"10个深刻领会"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展开深入学习。本次专题学习会分为两大部分,共囊括了四个主题。专
城市住房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现代政治价值的依赖而使得这一政策理应具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实现公民基本权利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由于住房政
本文论述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应遵循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在具体实施时,应关注异国文化,活用教材内容,重视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