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思维下的圈点批注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ians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理论性比较强的书籍时,我们常会感觉文字从眼前一掠而过,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脑海;所以读完之后,有些同学常会感觉脑中空无一物。其实,借助“批读”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学术专著。“批读”是在作品上留下我们感发、思考的痕迹,也是我们与作者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其实跟帖评论、视频上的弹幕也是一种批注。好的批注会让人受益颇多,读后有思。
  那么如何“批读”呢?首先,要熟悉批注类型,建立批注系统,根据文体特征突出批注重点。批注类型,按照书写的位置有:眉批、旁批、夹批、段批、尾批。“眉批”,批在书头上;“旁批”,批在字、词、句边,书页左右侧;“夹批”,批在文字行间;“段批”,批在一段之后;“尾批”,批在全文之后。按照表现形式划分包括:符号式、编号式、文字式、提纲式、表格式、图画式等。按照内容划分包括:补充式、阐释式、感想式、联想式、评价式、质疑式、对比式等。
  我们读书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批注系统。包括简便、实用的批注符号,规范、简明的批注语言,严谨、全面的批注标准,简便、可操作的批注程序。
  批注时要根据内容和文体特性,突出批注重点。小说批读重点关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及艺术风格等;人物传记批读重点关注事件、人物品德与功绩、表现手法与语言艺术等;学术著作批读则重点关注概念、观点、材料与观点的关联、论证技巧、语言风格、行文思路、研究方法等。
  学术著作的批读要领是抓重要的“信号词”,如“假设”“如果”“反之”“否则”“首先”“要而言之”“总言之”“换言之”“殊不知”等,凭借这些“信号词”,可以更快地结合原文语境,分析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联,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旨”。
  《乡土中国》第4章《差序格局》是全书最核心的一章,整本书对乡土中国各方面的阐述都建立在这一章的基础上,我们就以对本章重要句子及核心概念进行的批注为例,一起来学习如何批读。
  (一)批注符号示例


  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思维角度】将西方团体格局与中国差序格局之下的道德观念用表格作对比。
  【批注】


  (二)七种批注类型
  1.补充批注示例(夹批+符号+文字+阐释+补充)
  批注对象第2段:
  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思维角度】查找资料,补充解释什么是“格兰亨姆的公律”。
  【批注】“格兰亨姆的公律”指:在生活中,不少人总是把新
  3.阐释批注示例(旁批+符号+文字+阐释)
  批注对象第7段、第11段:
  【文段1】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格局是不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钱币留起来,先花破旧的钱币,从而造成新币的流通不如旧币频繁,新币就像是被旧币赶出了流通市场。
  2.表格批注示例(眉批+符号+表格+对比)
  批注对象第4段:
  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文段2】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思维角度】联系全书,对“差序格局”自拟释义,注明它对整个乡土社会的影响。
  【批注】“差序格局”是指乡土社会里以个人为中心,依据私人关系向外不断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社会关系格局。这一围绕着家庭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不断外推、越来越大的网络,涵盖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乡土中国的日常生活,强调血缘、地缘之关键纽带和公私、群己关系的相对性,体现出强关系、超稳定的特征。
  4.评价批注示例(旁批+符号+文字+评价)
  批注对象第8段: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思维角度】作者用蜘蛛网作比喻,形象地凸顯了中国社会中亲属关系的什么特点?
  【批注】“蛛网”的比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技巧。蛛网呈发散型网络状,节点多,较为庞大,错综复杂。“蜘蛛网”的特征形象地表现了“差序格局”的网络格局,是以每一个“己”为中心构成一张社会关系的网。
  5.联想批注示例(夹批+符号+关联词+文字+联想)
  批注对象第9段: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里,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思维角度】《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今天的有些情况在那时还没有出现。今天还有哪些符合原文判断的东西?   【批注】过去人们靠种地为生,自给自足,最常见的人际关系就是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但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种越来越多,除了亲属(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之外,还有业缘关系,因工作而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它们也符合差序格局的特性。
  6.图画批注示例(旁批+符号+图画+阐释)
  批注对象第11段: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思维角度】绘制“差序格局”同心圆图示,形象地表现以“己”为中心、一圈一圈推开去,由亲疏远近、中心力量的强弱决定圈子大小的特征。
  【批注】


  7.质疑批注示例(旁批+符号+编号+联想+质疑)
  批注对象第15段: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思维角度】“北斗星”这一喻体和“水波纹”在阐述差序格局上有何不同?
  【批注】①“北斗星”作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其他星环绕和衬托着它,这一譬喻侧重立体表现社会等级结构,是“水波纹”这种亲疏关系所隐含的等级意味及其秩序的体现,儒家伦理也就相应成为个体相互间的角色规范来形塑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左传》中说的“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讲的都是角色规范、社会秩序。
  ②“水波纹”侧重社会结构中的平面亲疏人际关系,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比如古代儒家的“五伦”——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
  ③“北斗星”和“水波纹”的比喻对差序格局从不同侧面做了解释。是对社会结构的立体的纵(上下级、长幼辈等)、平面的横(夫妇、兄弟、朋友等)的两个维度的同时把握。
  (三)批注时常用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上文示例用到了四种思维方法:整理归纳法、理论演绎法、联系迁移法、质疑追问法。
  (1)整理归纳法。阅读《乡土中国》,勾画跟核心概念相关的信息,并以批注序号的形式梳理其特性,同时要理解作者所举的例子和所打的比方背后要说明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所有信息搜集完成并筛选组合后,在该章节的最前面写下核心概念的定义。例如前述对差序格局的定义。
  (2)理论演绎法。看到一句理论性很强的话,可以在这句话的框架下借助举例帮助自己理解,如《差序格局》第18段:
  “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你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
  【批注】直接躺在宜家展示大床上睡觉的人,说不定是觉得自己是为了家里奔波才那么累的,该睡个好觉!
  (3)联系迁移法。将读到的内容与自己以前的经验相联系,无论是与以往的经验相同还是相悖,都能激发思考,促进我们对该著作更深刻的理解。如《差序格局》第9段:“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联系迁移后,想到郭德纲相声里的话:“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至亲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弄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亲朋。”中国人所谓的世态炎凉,尽在于此。这也是典型的联想型批注。
  (4)质疑追问法。批判性思维有所谓“黄金三问”:
  ①这个说法能成立吗?(生质疑)②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找替代)③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合理化)
  如《差序格局》第14段: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①(生质疑):这个说法能成立吗?我们是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吗?
  回答:是的,日常生活中从乡土中成长起来的很多人都是自我主义的,比如不系链子遛狗的人,在小区消防通道停车的人。
  ②(找替代):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
  回答:在“富于伸缩性的网络”中似乎没有,能够不以自我为中心的通常是公民教育下的人们。
  ③(合理化):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回答:自我主义的成立需要公私关系不分明,且不会受到来自社会的指责(社会也适应此种格局),这两个条件满足了就可能一直持续。
  每一次的提问和回答,都是帮助自己深入理解的过程。阅读学术专著时,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思考和批注,会让看上去难懂的学术化、專业化的表达真正被我们内化。
  使用这样的方法读书,批注会更加有力度,我们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
  “好的批注”在“有趣之处”让人会心一笑,在“有疑之处”提出有价值的思考,在“有得之处”解决阅读中的困惑,在“补充之处”对原文加以丰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圈点批注式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升我们的批判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批注,我们的治学过程可以更加有趣、有深度,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提升,学会思考,锻炼更强健的思维品质。
其他文献
天刚蒙蒙亮,那熟悉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快起床啦!要上学啦!”我揉揉眼睛,懶洋洋地从被窝里爬了出来。穿上早已烤热的衣服,我迷迷糊糊地向厨房走去。外婆正坐在灶前,锅里煮着两个带壳鸡蛋。见我来了,外婆熟练地从锅里捞出鸡蛋,放进冷水里浸着。  吃完早餐,外婆把我抱上自行车,送我去学校。路上雾很大,冬日的冷风一阵阵直吹,冻得我一连打了好几个寒颤。我便把手放进外婆的衣兜,脸贴在她宽厚的背上,感受她的体温带来
期刊
修身立世,陶铸性情,莫若读书;扬长补阙,日用不匮,莫若读书;記久追远,开拓日新,莫若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善读者,去粗取精,提要钩玄;质疑辩难,含英咀华,学思并举,终致无罔无殆,学富五车。不善读者,心不到焉,断章取义,寻章摘句,只叹得之皮毛。  书犹水也,常读之可以洗浊。上善若水,不捐细流;扬清抑浊,革旧鼎新。择其善以从,辨其非而过。读书之要,静
期刊
在中世纪的欧洲,女子的裙裾往往是身份的象征,裙子越长,身份越高贵。大机器时代到来后,长长的裙摆不适宜工厂劳动,更有被卷入机械设备的危险,于是许多女性便自发将长裙改成短裙或裤装,从而引发了服装设计的一次革命。  之所以想到这个事,源自近期的一个新闻:在国处疫情蔓延的情形下,许多华人华侨回国避险。在对他们的筛查和隔离工作中,有些人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有人嫌白开水不干净嚷着要喝矿泉水,有人嫌检测点只提供
期刊
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因其语言隽永传神、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历来备受人们喜爱。  近来翻阅《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中的第三则小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活泼的灵性、动人的人性,扑面而来,让人回味不已。  故事很短,全文转引如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
期刊
为了全面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的正面导向作用,高考正深化内容改革。加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横空出世,通过增加任务驱动性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因此,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不再刻意回避时代热点问题,有的命题甚至直面热点,以体现“时代印记”“时代精神”,体现与时代的共振。如2017年课标Ⅰ卷涉及一带一路、广场舞、共享单车等与社
期刊
巴金的《小狗包弟》中有一句:“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对此,王光佑老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中的“熬煎”能否换成“煎熬”呢?(《聚焦课堂,诗意生长——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0期)  面对学生的困惑,王老师是这样分析的:  我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辨析“熬”和“煎”的区别。学生自然联想到“煎鸡蛋”“熬猪油”和“熬骨头汤”等,自
期刊
近日,国内疫情大幅好转,国外疫情却日益严重,一些留学生、华人华侨踏上了回国之路。可是,有些归国人员却在相关部门的筛查、分流、隔离等工作中做出了不和谐的事情,如:一女子不听劝阻,坚持不戴口罩外出跑步;一女子被隔离非矿泉水不喝,与防疫人员发生争执,甚至怒斥“没有人权”;有人不吃免费提供的泡面……这些行为引起了网友的愤慨,有人指责她们“祖国建设你不在,万里投毒你最快”,有人讥讽她们“公主病”发,可谓是“
期刊
回忆性散文,通常借助遗留的物品勾起记忆的片段,读者往往会被带到回忆的现场。《项脊轩志》是归有光追怀思念的代表作,所谓“太仆最胜之文”。家族、仕途、功业的坎坷不幸,祖孙、母子、夫妻的深情回忆,交织浓缩于一间狭小的阁子。“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让人读来倍感凄婉惆怅,甚至有苦情卖惨的嫌疑。但“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看似随性而写,任意东西
期刊
《项脊轩志》是公认的归有光的散文名作,全文围绕项脊轩追叙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在文中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他居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中的情感体会。只是“多可喜”指何事,学界一般根据“然”字所表达的转折语义,认为本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多可喜”承前,“亦多可悲”启后。如此,“多可喜”應指的是文章的第一段,也就是作者对项脊轩居室环境的描写。那么,让作者住着感到
期刊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虚实掩映、直中有曲、语淡情浓、极富女性孤寂情怀的天成之作。然而,关于该词的歧解也特别多。譬如,其抒情环境究竟是“西楼的深秋之夜”,还是某个深秋白昼?“独上兰舟”的“舟”当释为“床”,还是“船”?“轻解罗裳”是轻轻地解开罗裙,还是轻轻地提起罗裙?或者是“以解开罗裙睡觉为轻”?离开汴京的是词人李清照,还是其丈夫赵明诚?……这些解读的纠结处至今仍让读者莫衷一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