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绝大多数孩子都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还有因家长的关心、鼓励、督促、攀比、吓唬以及各种看似合理的“推理”所带来的压力等。但有些家长却意识不到孩子正面临压力,或者意识到了却不以为然,反而认为孩子太娇气——吃穿不愁,生活在蜜罐儿里,能有多大压力?可事实上这种压力客观存在,只不过多数孩子有排解渠道,压力处于隐形状态。但也有一个特殊群体情况不太乐观,那就是由父母陪读的孩子们。这类孩子因生活环境比较特别,压力往往无处排解,如果陪读的家长再意识不到孩子正承受压力,压力就会成倍放大,危害性也急剧增加,轻者孩子厌学或出现心理异常,重者孩子会因压力难以承受而与家长对抗,甚至引发家庭悲剧——
惨剧让隐形压力现形
2012年2月25日,全国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郑州市某知名高中的一名高二学生,因不堪压力用哑铃砸死了陪读的母亲。
媒体报道,杀害母亲的孩子年仅17岁,作案理由是妈妈管得太严,压力太大,没有自由。引发惨剧的导火索是母亲数落其学业。案发过程让人揪心而震惊,被媒体记者化名“成才”的这个孩子,事发前对母亲郭某说:“妈,我给你准备了一样东西,你把头低下,把眼睛闭上不准看。”郭某乖乖地低下头,闭上了眼睛。她万万没想到,儿子竟举起藏在身后的哑铃砸向她的脑袋……
成才1995年1月出生在郑州市一个工人家庭。在父母眼里,他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亲戚、邻居提起他都交口称赞。初中毕业时,成才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郑州市西郊的这所知名高中。为照顾儿子,成才一入高中,母亲郭某便在学校附近租了房,把家搬过来陪读。
郭某的生活重心就是儿子:早上吃完饭,骑电动车送儿子上学;中午儿子放学接他回来,吃完午饭送走;晚上10点儿子下晚自习时再接回来。
因为时间都花在了儿子身上,郭某没工作,也没收入,一家人的开支全靠丈夫。日常生活中郭某省吃俭用,但在儿子学习方面却舍得投入,长年让他上四到五个补习班。2012年整个寒假,成才几乎都在补习,中间在家休息了不到一周,每天也都在写作业。
因为抓得紧,成才学习出色,最好的考试名次是班里第21名,全校第91名,还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按老师的说法,进入该校前600名的学生都能上重点大学。但郭某对儿子的学习状态依然不满意。2月7日,学校正式开学。那天写完作业后,成才准备休息,母亲却说他学习不在状态,以责备的口吻问他有啥学习计划,打算考什么大学。成才没有理会,郭某于是开始数落他。
据后来成才交代,因为学校刚开学,他根本就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也没有学习计划,自然无法回答母亲。母亲的数落让一直觉得没有自由的他萌生了杀死母亲“争取自由”的念头。在骗母亲低下头闭上眼睛后,他用哑铃朝母亲头上砸了两下,然后用裁纸刀割了两下母亲的喉咙,又用鞋带在母亲的脖子上缠了两圈并打了个结。直到确定妈妈死亡之后,他才用被子盖住母亲的尸体去了学校。
成才的爸爸得知儿子杀害了自己的母亲,难以置信。他痛苦地说:“我想可能是因为妻子平时对儿子管得太严,整天逼他学习,儿子没有一点玩的时间,压力太大导致心理扭曲才会这样。”据他讲,妻子性格要强,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学习抓得很紧。因为学习上的事,娘儿俩经常吵架。
成才接受办案人员询问时的回答也证实了父亲的说法。当办案人员问他是否后悔杀死妈妈时,他说:“不后悔。我终于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
这是个令人唏嘘扼腕的悲剧,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如今绝大多数孩子都面临压力,学习、作业、考试、升学,还有父母的督促、期望甚至各种限制,都让孩子承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被陪读的孩子似乎压力更大,因为他们与普通孩子相比,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生活圈子相对狭窄,生活内容相对单调,压力往往无处排解。而且,因为家长的超常付出、过度关注,孩子的压力被成倍放大,一旦家长意识不到这种压力的存在,引发不良后果在所难免。
陪读为何变成了压力?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孩子和家长对陪读的认识或者说对陪读的感受明显不同:在大多数家长眼里,陪读是帮助孩子高飞的“隐形翅膀”,但在孩子眼里,陪读却是“隐形压力”。
14岁的毛奇是郑州市西郊某知名初级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入校第一学年他一直寄宿,但上初二时他选择了退宿,原因是父母以陪读为目的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父母租房陪读的理由相当充分。毛奇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寄宿期间,吃饭成了大问题,经常以饼干、方便面充饥,她认为这对儿子的健康十分不利,于是决定陪读。
自从父母陪读以后,毛奇的一日三餐有了极大改善,晚上可以回家吃一顿丰盛的晚餐,早晨能喝上鲜奶,营养有了保证。记者采访中感觉到,毛奇的父母很开明,特别重视儿子的健康,似乎学习还在第二位,他们陪读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生活上有所改善。但即使如此,毛奇说他仍感到有压力:“爸爸妈妈都对我特别关心,从不逼我学习,可一想到他们为我付出那么多,我就觉得搞不好学习就对不起他们。此外同学们常常议论,说将来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工作,爸妈那么辛苦地供我上学,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瞿良是毛奇的同学,俩人的情况也类似,一开始寄宿,后来选择退宿跟前来陪读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瞿良同样因为父母陪读感到压力很大,他不无抱怨地对记者说:“一开始我妈说得可好了,为了照顾我的生活,在家又没事。可渐渐地就变味了,家里一有困难她就跟我诉苦,说为了我如何如何。房租涨了,跟我爸闹矛盾了,她也会旁敲侧击地督促我好好学习,说不好好学习就辜负了他们。有时我就觉得,是我拖累了他们,无形中就会有压力,而且经常感到心烦,觉得自从母亲陪读后我没有一点自由,身后似乎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
感觉身后有双眼睛盯着的,远不止瞿良一个人。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优异的丁小欣也有同感。丁小欣上高二,与陪读的妈妈住在某中学附近一个陪读家庭聚集的小区。谈到陪读带来的压力,她说:“其实我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学习上也很轻松,以前并没觉得有多大的压力,自从母亲辞职陪读以后,我就觉得跟以前不一样了,比如偶尔考试发挥不好,成绩退步了,过去我都能很快调整自己,因为我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自从母亲陪读以后,尽管我成绩退步时她不会说什么,但我心里无法像过去那样坦然。首先我会感到愧疚,出门时甚至不敢跟邻居打照面,不得已碰上了也会一低头匆匆走过,招呼都不敢打。老远看见有邻居聚在一起聊天,我心里就会紧张,固执地以为他们在议论我。左邻右舍都是陪读的家长,平时聊天总离不开孩子,而且总是相互攀比。我有时觉得,我们这些被陪读的孩子,要比寄宿的孩子压力大,因为我们不仅要面对班里的成绩排名,回家后还要面对另一种排名,而且这种排名不仅是孩子之间的比较,更是家长之间的‘较量’,承载的内容更多。” 丁小欣也说,由于身边多了一双关注的眼睛,无形中还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寄宿的孩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周末他们可以三五成群地一起玩一玩,放松一下,可我不能,妈妈不让我四处乱跑,要求我在家休息。我不想违拗她惹她生气,感觉特没自由。”
初三学生雷晓琦则说妈妈陪读有点像使苦肉计,让他时常觉得内疚,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因家庭条件不好,雷晓琦的母亲刘女士租的陪读房朝向不佳,阴冷,室内摆设也很简陋,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被大小两张床和两张桌子占得满满的。这样的艰苦条件时常让雷晓琦感觉对不起妈妈,觉得是自己害妈妈受苦。此外,狭小的居住空间也时常影响雷晓琦的情绪,让他感觉很压抑。因此,提起陪读,雷晓琦有些反感:“条件不允许最好不要陪读,像我妈妈这样使苦肉计一样,我觉得反而不利于我的学习。”但他偷偷告诉记者,这些话他不敢跟妈妈讲,怕妈妈伤心,“只能自己忍着,自己想办法调适心情,要不早就心理崩溃了!”从言谈中能够看出,母亲陪读确实给雷晓琦带来了压力。刘女士尽管没多少文化,但比一般家长对陪读的认识似乎要深刻。在被记者问起“是否感觉到孩子有压力”时,她爽朗地说:“天天住在一起,咋感觉不到?孩子不但学习上有压力,我这个陪读妈妈也让他有压力,他总怕考不好对不起我们。”刘女士确实是个有心人,跟记者聊起自己的儿子时说:“有次我家晓琦考试成绩不理想,被暂时分到了平行班,很受打击,不但好几天闷闷不乐,对我似乎也很歉疚。我倒想得开,我跟他爸都没多少文化,不像有的家庭能给孩子提供优越的条件,儿子能有现在的成绩,我觉得已经比我们有出息了,我很知足。所以我经常劝儿子想开点,否则他压力太大,会垮的。”这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不但能意识到孩子有压力,还能主动给孩子减压的为数不多的家长之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现在的孩子尽管学习环境优越,不愁吃穿,但总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隐形压力”包围着他们,比如有些家长会把成人社会的激烈竞争状况展示给孩子,完全无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一味地希望孩子超过自己,或者对孩子抱以过高期望,必然在孩子心里形成压力。采访中记者发现,陪读家长往往因为对教育的格外重视,而且比一般家长付出更多,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也更高,传递的这种压力也更大。加上孩子生活在陪读的环境里,相对封闭,排解压力的渠道不多,因此压力引发的问题也就更多。比如,这些孩子更敏感,更理解、体谅父母,一旦学习成绩下滑,或者考试发挥失常,往往无法原谅自己,爱钻牛角尖,甚至做出极端举动。也有一些孩子,当压力难以承受时,会产生厌学情绪,自暴自弃、与家长发生对抗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摆脱压力。就像成才用哑铃砸死母亲,便是极端个案。
减压还得靠家长
针对家长陪读给孩子带来的隐形压力问题,心理学专家、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严红说,家长首先要搞清楚自己陪读的动机,是以帮助为目的地照顾孩子,还是带有惩罚性地监督孩子。毫无疑问,如果以帮助、照顾孩子为目的,就应自觉地做孩子的朋友,当孩子的减压阀;如果是惩罚性地监督、监管,肯定会让孩子备感压力。
严红建议,陪读一定要以帮助、照顾孩子为目的,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这就要求家长陪读时讲究策略。严红说:“一味地约束和过分担忧,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有时晚上孩子写作业时递一杯牛奶,早上给孩子一个拥抱或微笑,比唠叨督促对孩子更有帮助。为孩子付出也要适当,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付出最好有所选择,应多从精神层面关心、鼓励孩子,多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做孩子心灵上的支持者,成为孩子的精神动力。同时要淡化这种付出,不要动不动就跟孩子说‘我辛辛苦苦给你做这做那为了什么’之类的话。类似的提醒,不但完全没有必要,还会让孩子觉得欠了父母很多,从而形成心理压力。”
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并一直关注陪读现象的白荷女士,针对陪读带来的隐形压力给陪读家长提出了如下建议:
如果孩子比较懂事,或者自觉性较高,陪读家长应努力调整心态,避免过度焦虑,不要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有的家长爱以自己的经验进行推理: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长大了就找不到工作,就没饭吃。有的家长甚至以“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得扫大街或捡垃圾”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殊不知,事实并非家长描述的那样。孩子的成长环境与家长已经完全不同,社会的发展变化也难以预测,孩子想做什么,以及将来能做什么,家长都无法操控,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日常生活中,应多跟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做孩子的知音。一旦发现孩子压力较大,要多疏导,帮孩子减压,而不是火上浇油,增加孩子的压力。
对不太懂事或自觉性相对较差的孩子,家长要在陪读过程中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多引导,少督促,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要适当,不妨通过观察或与孩子交流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压力测试”,看看孩子是否感受到了压力,压力有多大,孩子又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然后根据情况对孩子施压。
白女士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没有一点压力肯定不行,但压力过大,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范围也不行,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
郑州市某重点高中高二年级班主任徐老师建议,家长要相信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制力,陪读要适当,不能当“保姆”,更不能做“监督员”,而应跟孩子做朋友,否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父母这么关注,考不好怎么办?怎么对得起父母?整天处于父母“监督”之下,孩子也会感觉不自在。徐老师认为,学习主要靠孩子勤奋,贵在点拨,家长不可参与过多。
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杨敏毅针对高中阶段的陪读提出了具体对策。杨老师首先肯定陪读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她说,家长的付出总是渴求回报的,不论家长嘴上说不说,孩子都能感受到。高中学生原本就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假如家长的陪读再额外增加孩子的压力,很容易引发亲子冲突。因此,高中生陪读与其他阶段的陪读不同,家长应更注重生活上的陪伴和心理上的援助。高中阶段的孩子,心理上处于一个较特殊的状态,他们的成人意识增强,内心渴望独立,反感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子。如果家长管得太多太严,事事包办控制,他们会觉得没有自由;反之,放任自流,该帮不帮,他们又会感觉孤独无助,因为毕竟他们还是孩子,有些事情还无力应对。因此,家长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处,保持适当的距离很重要,该近则近,该远则远,关注他们的同时也要给他们空间。
如今陪读现象日益普遍,我们姑且不论这种现象的好坏利弊,我们只想告诫正在陪读的家长们,正确看待陪读,科学陪读,力争把陪读真正变成帮助孩子展翅高飞的“隐形翅膀”,避免类似“成才弑母”的悲剧再次上演。
【编辑:冯士军】
惨剧让隐形压力现形
2012年2月25日,全国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郑州市某知名高中的一名高二学生,因不堪压力用哑铃砸死了陪读的母亲。
媒体报道,杀害母亲的孩子年仅17岁,作案理由是妈妈管得太严,压力太大,没有自由。引发惨剧的导火索是母亲数落其学业。案发过程让人揪心而震惊,被媒体记者化名“成才”的这个孩子,事发前对母亲郭某说:“妈,我给你准备了一样东西,你把头低下,把眼睛闭上不准看。”郭某乖乖地低下头,闭上了眼睛。她万万没想到,儿子竟举起藏在身后的哑铃砸向她的脑袋……
成才1995年1月出生在郑州市一个工人家庭。在父母眼里,他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亲戚、邻居提起他都交口称赞。初中毕业时,成才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郑州市西郊的这所知名高中。为照顾儿子,成才一入高中,母亲郭某便在学校附近租了房,把家搬过来陪读。
郭某的生活重心就是儿子:早上吃完饭,骑电动车送儿子上学;中午儿子放学接他回来,吃完午饭送走;晚上10点儿子下晚自习时再接回来。
因为时间都花在了儿子身上,郭某没工作,也没收入,一家人的开支全靠丈夫。日常生活中郭某省吃俭用,但在儿子学习方面却舍得投入,长年让他上四到五个补习班。2012年整个寒假,成才几乎都在补习,中间在家休息了不到一周,每天也都在写作业。
因为抓得紧,成才学习出色,最好的考试名次是班里第21名,全校第91名,还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按老师的说法,进入该校前600名的学生都能上重点大学。但郭某对儿子的学习状态依然不满意。2月7日,学校正式开学。那天写完作业后,成才准备休息,母亲却说他学习不在状态,以责备的口吻问他有啥学习计划,打算考什么大学。成才没有理会,郭某于是开始数落他。
据后来成才交代,因为学校刚开学,他根本就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也没有学习计划,自然无法回答母亲。母亲的数落让一直觉得没有自由的他萌生了杀死母亲“争取自由”的念头。在骗母亲低下头闭上眼睛后,他用哑铃朝母亲头上砸了两下,然后用裁纸刀割了两下母亲的喉咙,又用鞋带在母亲的脖子上缠了两圈并打了个结。直到确定妈妈死亡之后,他才用被子盖住母亲的尸体去了学校。
成才的爸爸得知儿子杀害了自己的母亲,难以置信。他痛苦地说:“我想可能是因为妻子平时对儿子管得太严,整天逼他学习,儿子没有一点玩的时间,压力太大导致心理扭曲才会这样。”据他讲,妻子性格要强,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学习抓得很紧。因为学习上的事,娘儿俩经常吵架。
成才接受办案人员询问时的回答也证实了父亲的说法。当办案人员问他是否后悔杀死妈妈时,他说:“不后悔。我终于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
这是个令人唏嘘扼腕的悲剧,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如今绝大多数孩子都面临压力,学习、作业、考试、升学,还有父母的督促、期望甚至各种限制,都让孩子承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被陪读的孩子似乎压力更大,因为他们与普通孩子相比,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生活圈子相对狭窄,生活内容相对单调,压力往往无处排解。而且,因为家长的超常付出、过度关注,孩子的压力被成倍放大,一旦家长意识不到这种压力的存在,引发不良后果在所难免。
陪读为何变成了压力?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孩子和家长对陪读的认识或者说对陪读的感受明显不同:在大多数家长眼里,陪读是帮助孩子高飞的“隐形翅膀”,但在孩子眼里,陪读却是“隐形压力”。
14岁的毛奇是郑州市西郊某知名初级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入校第一学年他一直寄宿,但上初二时他选择了退宿,原因是父母以陪读为目的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父母租房陪读的理由相当充分。毛奇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寄宿期间,吃饭成了大问题,经常以饼干、方便面充饥,她认为这对儿子的健康十分不利,于是决定陪读。
自从父母陪读以后,毛奇的一日三餐有了极大改善,晚上可以回家吃一顿丰盛的晚餐,早晨能喝上鲜奶,营养有了保证。记者采访中感觉到,毛奇的父母很开明,特别重视儿子的健康,似乎学习还在第二位,他们陪读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生活上有所改善。但即使如此,毛奇说他仍感到有压力:“爸爸妈妈都对我特别关心,从不逼我学习,可一想到他们为我付出那么多,我就觉得搞不好学习就对不起他们。此外同学们常常议论,说将来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工作,爸妈那么辛苦地供我上学,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瞿良是毛奇的同学,俩人的情况也类似,一开始寄宿,后来选择退宿跟前来陪读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瞿良同样因为父母陪读感到压力很大,他不无抱怨地对记者说:“一开始我妈说得可好了,为了照顾我的生活,在家又没事。可渐渐地就变味了,家里一有困难她就跟我诉苦,说为了我如何如何。房租涨了,跟我爸闹矛盾了,她也会旁敲侧击地督促我好好学习,说不好好学习就辜负了他们。有时我就觉得,是我拖累了他们,无形中就会有压力,而且经常感到心烦,觉得自从母亲陪读后我没有一点自由,身后似乎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
感觉身后有双眼睛盯着的,远不止瞿良一个人。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优异的丁小欣也有同感。丁小欣上高二,与陪读的妈妈住在某中学附近一个陪读家庭聚集的小区。谈到陪读带来的压力,她说:“其实我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学习上也很轻松,以前并没觉得有多大的压力,自从母亲辞职陪读以后,我就觉得跟以前不一样了,比如偶尔考试发挥不好,成绩退步了,过去我都能很快调整自己,因为我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自从母亲陪读以后,尽管我成绩退步时她不会说什么,但我心里无法像过去那样坦然。首先我会感到愧疚,出门时甚至不敢跟邻居打照面,不得已碰上了也会一低头匆匆走过,招呼都不敢打。老远看见有邻居聚在一起聊天,我心里就会紧张,固执地以为他们在议论我。左邻右舍都是陪读的家长,平时聊天总离不开孩子,而且总是相互攀比。我有时觉得,我们这些被陪读的孩子,要比寄宿的孩子压力大,因为我们不仅要面对班里的成绩排名,回家后还要面对另一种排名,而且这种排名不仅是孩子之间的比较,更是家长之间的‘较量’,承载的内容更多。” 丁小欣也说,由于身边多了一双关注的眼睛,无形中还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寄宿的孩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周末他们可以三五成群地一起玩一玩,放松一下,可我不能,妈妈不让我四处乱跑,要求我在家休息。我不想违拗她惹她生气,感觉特没自由。”
初三学生雷晓琦则说妈妈陪读有点像使苦肉计,让他时常觉得内疚,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因家庭条件不好,雷晓琦的母亲刘女士租的陪读房朝向不佳,阴冷,室内摆设也很简陋,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被大小两张床和两张桌子占得满满的。这样的艰苦条件时常让雷晓琦感觉对不起妈妈,觉得是自己害妈妈受苦。此外,狭小的居住空间也时常影响雷晓琦的情绪,让他感觉很压抑。因此,提起陪读,雷晓琦有些反感:“条件不允许最好不要陪读,像我妈妈这样使苦肉计一样,我觉得反而不利于我的学习。”但他偷偷告诉记者,这些话他不敢跟妈妈讲,怕妈妈伤心,“只能自己忍着,自己想办法调适心情,要不早就心理崩溃了!”从言谈中能够看出,母亲陪读确实给雷晓琦带来了压力。刘女士尽管没多少文化,但比一般家长对陪读的认识似乎要深刻。在被记者问起“是否感觉到孩子有压力”时,她爽朗地说:“天天住在一起,咋感觉不到?孩子不但学习上有压力,我这个陪读妈妈也让他有压力,他总怕考不好对不起我们。”刘女士确实是个有心人,跟记者聊起自己的儿子时说:“有次我家晓琦考试成绩不理想,被暂时分到了平行班,很受打击,不但好几天闷闷不乐,对我似乎也很歉疚。我倒想得开,我跟他爸都没多少文化,不像有的家庭能给孩子提供优越的条件,儿子能有现在的成绩,我觉得已经比我们有出息了,我很知足。所以我经常劝儿子想开点,否则他压力太大,会垮的。”这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不但能意识到孩子有压力,还能主动给孩子减压的为数不多的家长之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现在的孩子尽管学习环境优越,不愁吃穿,但总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隐形压力”包围着他们,比如有些家长会把成人社会的激烈竞争状况展示给孩子,完全无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一味地希望孩子超过自己,或者对孩子抱以过高期望,必然在孩子心里形成压力。采访中记者发现,陪读家长往往因为对教育的格外重视,而且比一般家长付出更多,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也更高,传递的这种压力也更大。加上孩子生活在陪读的环境里,相对封闭,排解压力的渠道不多,因此压力引发的问题也就更多。比如,这些孩子更敏感,更理解、体谅父母,一旦学习成绩下滑,或者考试发挥失常,往往无法原谅自己,爱钻牛角尖,甚至做出极端举动。也有一些孩子,当压力难以承受时,会产生厌学情绪,自暴自弃、与家长发生对抗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摆脱压力。就像成才用哑铃砸死母亲,便是极端个案。
减压还得靠家长
针对家长陪读给孩子带来的隐形压力问题,心理学专家、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严红说,家长首先要搞清楚自己陪读的动机,是以帮助为目的地照顾孩子,还是带有惩罚性地监督孩子。毫无疑问,如果以帮助、照顾孩子为目的,就应自觉地做孩子的朋友,当孩子的减压阀;如果是惩罚性地监督、监管,肯定会让孩子备感压力。
严红建议,陪读一定要以帮助、照顾孩子为目的,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这就要求家长陪读时讲究策略。严红说:“一味地约束和过分担忧,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有时晚上孩子写作业时递一杯牛奶,早上给孩子一个拥抱或微笑,比唠叨督促对孩子更有帮助。为孩子付出也要适当,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付出最好有所选择,应多从精神层面关心、鼓励孩子,多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做孩子心灵上的支持者,成为孩子的精神动力。同时要淡化这种付出,不要动不动就跟孩子说‘我辛辛苦苦给你做这做那为了什么’之类的话。类似的提醒,不但完全没有必要,还会让孩子觉得欠了父母很多,从而形成心理压力。”
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并一直关注陪读现象的白荷女士,针对陪读带来的隐形压力给陪读家长提出了如下建议:
如果孩子比较懂事,或者自觉性较高,陪读家长应努力调整心态,避免过度焦虑,不要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有的家长爱以自己的经验进行推理: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长大了就找不到工作,就没饭吃。有的家长甚至以“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得扫大街或捡垃圾”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殊不知,事实并非家长描述的那样。孩子的成长环境与家长已经完全不同,社会的发展变化也难以预测,孩子想做什么,以及将来能做什么,家长都无法操控,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日常生活中,应多跟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做孩子的知音。一旦发现孩子压力较大,要多疏导,帮孩子减压,而不是火上浇油,增加孩子的压力。
对不太懂事或自觉性相对较差的孩子,家长要在陪读过程中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多引导,少督促,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要适当,不妨通过观察或与孩子交流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压力测试”,看看孩子是否感受到了压力,压力有多大,孩子又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然后根据情况对孩子施压。
白女士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没有一点压力肯定不行,但压力过大,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范围也不行,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
郑州市某重点高中高二年级班主任徐老师建议,家长要相信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制力,陪读要适当,不能当“保姆”,更不能做“监督员”,而应跟孩子做朋友,否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父母这么关注,考不好怎么办?怎么对得起父母?整天处于父母“监督”之下,孩子也会感觉不自在。徐老师认为,学习主要靠孩子勤奋,贵在点拨,家长不可参与过多。
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杨敏毅针对高中阶段的陪读提出了具体对策。杨老师首先肯定陪读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她说,家长的付出总是渴求回报的,不论家长嘴上说不说,孩子都能感受到。高中学生原本就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假如家长的陪读再额外增加孩子的压力,很容易引发亲子冲突。因此,高中生陪读与其他阶段的陪读不同,家长应更注重生活上的陪伴和心理上的援助。高中阶段的孩子,心理上处于一个较特殊的状态,他们的成人意识增强,内心渴望独立,反感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子。如果家长管得太多太严,事事包办控制,他们会觉得没有自由;反之,放任自流,该帮不帮,他们又会感觉孤独无助,因为毕竟他们还是孩子,有些事情还无力应对。因此,家长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处,保持适当的距离很重要,该近则近,该远则远,关注他们的同时也要给他们空间。
如今陪读现象日益普遍,我们姑且不论这种现象的好坏利弊,我们只想告诫正在陪读的家长们,正确看待陪读,科学陪读,力争把陪读真正变成帮助孩子展翅高飞的“隐形翅膀”,避免类似“成才弑母”的悲剧再次上演。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