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流传至今,对其研究仍方兴未艾。这部充满讽刺性的作品集喜剧之欢笑与悲剧之悲叹于一体,是悲喜剧的一体两面。因此,笔者将深入剖析这部作品精妙圆融的戏剧手法。
一、夸张
事件本身。作者为了达到喜剧效果,在整个法庭审判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了夸张手法,从而显得荒谬可笑。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签下了不同寻常的一磅肉协议,被传唤至庭,竟然差点因此一命呜呼,而庭审的律师居然是巴塞尼奥的妻子鲍西娅,巴塞尼奥在现在居然没有辨认出来自己最中意的伴侣,最后势在必得的夏洛克居然打輸了官司,人财两空,实现了结局一百八十度大逆转。戏剧中关键情节的夸张恰到好处。
夏洛克要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也不要整个威尼斯。夏洛克是威尼斯城的高利贷商人,他很明白,威尼斯城比安东尼奥一个人有更大的价值,然而他自语宁愿要安东尼奥身上的一小块腐烂的肉也不要威尼斯城,这里的夸张表现的是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同为威尼斯城的商人,不同的事,信仰基督的安东尼奥不收利息,而信仰犹太教的夏洛克则因此损失惨重。他要置安东尼奥于死地来证明自己收取利息合理,其心思缜密阴险由此可见。
庭审僵持不下时,由鲍西娅扮演的律师对此案的法律解释是夏洛克可以合理割肉但不能无故流血,抓住了合同的漏洞而绝地反击。割肉不可能不流血,鲍西娅对具有法律效益的合同的夸张解释旨在拯救其朋友基督徒安东尼奥的生命。割肉的协议本身就带有夸张的色彩,而最后不得流血的夸张要求更是出其不意又情有可原,令人耳目一新,虽有作弊之嫌疑,但面对冷酷无情的夏洛克,不得流血的夸张要求更能为我们所接受。
二、对比
首先是仁慈与残酷的对比。公爵在庭审开始前曾多次劝说夏洛克取消对不幸的安东尼奥的诉讼,而夏洛克却是坚持到底,不愿退让。在这里公爵显示出了对不幸之人的人文关怀,并用同理心劝说夏洛克,这是种知行合一的仁慈。相比之下,夏洛克在得知安东尼奥海上生意失败后,伺机而动,打击报复,他以仇报仇,打算取不幸的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作为自己在威尼斯受辱的反击,他人格扭曲,显示出残酷无情的一面。巴塞尼奥认为对不喜欢的事物可以理解包容,而夏洛克却认为杀死不喜欢的事物天经地义。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不因自己的喜好而残杀无辜是一种仁慈,而为着自己的欲望杀害他物就是残酷了。
其次是友谊与仇恨的对比。安东尼奥与巴塞尼奥拥有真挚高尚的友情,为了巴塞尼奥迎娶新娘,安东尼奥不惜代价签订了一磅肉的协议,为着朋友的追求舍生取义。巴塞尼奥在得知安东尼奥性命垂危时,急不可待前往威尼斯法庭支援,为朋友带来重金,意欲赎救安东尼奥。他看穿了夏洛克的内心,大声叱责其冷酷无情,他关注夏洛克的举动,为安东尼奥争取时间。与安东尼奥相同,他也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用自己的生命换朋友的安康。相比之下,威尼斯城另一商人夏洛克的友情就显得世俗低下。庭审中,他孤身一人,没有朋友前来助威,也没有朋友为他祝福,可见他在生活中的冷漠。当鲍西娅劝他应该慈悲一点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可见在他的意识里,个体权利大过别人的权利,这样冷漠自私的人,又怎会有热心无私的朋友殷勤奉献呢?
最后是欢乐与灾难的对比。从总体来看,戏剧前半场,夏洛克占有绝对优势,他欢喜害人,心情舒畅。对不幸之人安东尼奥来说这却是场绝顶灾难。戏剧后半场,鲍西娅后来者居上,双方力量发生改变,安东尼奥时间占据上风,由灾难转为欢乐。从个人角度来看,安东尼奥看似朝不保夕,火烧眉毛,结果却出人意料,没有流血而死,反而获得意外之财。夏洛克看似稳操胜券,志在必得,最后却落得财产充公,一败涂地。在莎士比亚笔下,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灾难与欢乐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伴而生的,灾难倚靠欢乐而发生,欢乐又因灾难而显现,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①
三、反讽
首先是克制反讽的运用。克制反讽即将一句话以轻松的方式说出来,使得听众感受到其严重性。本场法庭审理部分莎士比亚对夏洛克使用了较多克制反讽,从而使得戏剧冲突愈发激烈又不乏趣味。在回答公爵时,他说更愿意拿一块腐烂的臭肉,从常理来看,一块烂肉是无法和三千块钱比拟的,而这烂肉看似一文不值实际却是安东尼奥的性命,“腐烂的臭肉”五个字轻松惬意,无足挂齿,却暗暗揪了听者的心。夏洛克口口声声要打一场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诉讼,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实际上这毫无利益处的诉讼却是安东尼奥活生生的生命,莎士比亚对夏洛克的克制反讽目的揭穿夏洛克的虚伪之处,即自身所受屈辱并不能作为伺机报复的理由。
其次是夸大陈述的运用。夸大陈述与克制反讽相反,即故意把话说重,使听者知其轻。威尼斯商人节选部分基督徒的部分台词里都有夸大陈述的痕迹,莎士比亚或以此方式调侃基督徒在宗教教义与现实行为之间的反差。公爵指责夏洛克冷酷无情不懂怜悯,然而当夏洛克陈述奴隶的不公正待遇时,我们又能感受到他心中也有对被侮辱与被损坏者的同情和对统治力量实施歧视政策的不满,夏洛克并非心如铁石,公爵也并非十分懂得怜悯。
再次是反话正说的运用。反话正说即将贬义话语以褒义方式讲述出来。通过反话正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看法,能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然后是浪漫反讽的运用。所谓浪漫反讽即“慷慨陈词然后用取消颠覆之”②。文本中莎士比亚把基督徒的虚伪用这种方式表现出来。巴塞尼奥表明自己认为自己与妻子的生命,甚至整个世界都不如安东尼奥高尚,他愿意献出一切来拯救珍爱的朋友,这是朋友间的真正高贵的品质,符合基督教义所言“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什么比这个大的。”③而巴塞尼奥的这番话被鲍西娅以现实的夫妻关系而取消了本身的高尚,显得荒唐可笑。葛莱西安诺亦为安东尼奥言辞恳切,他视安东尼奥为亲兄弟,对他亲切,他的夫人却从自身角度否定了葛莱西安诺的高尚致辞。最后公爵向夏洛克展示真正的基督徒精神,饶恕夏洛克的死罪并打算减轻夏洛克的一部分罚金,此举出发点是好的,它展示了人的精神的高度,而鲍西娅却马上补充这笔罚金是收入公库而非给安东尼奥的那部分,用金钱的力量使精神世界黯然失色。
最后是主题结构性反讽的运用。主题结构性反讽是建立在前几种反讽之上的,作者通过种种反讽方式实现主题和结构上的反讽。从节选的戏剧来看,作者的主题结构性反讽是针对原告夏洛克的,即将戏剧正面人物作为讽刺对象,从而揭示其在生活中道貌岸然的一面。夏洛克是人们心中吝啬鬼的典型代表,而他在作者笔下却拥有了自白的机会,在金融资本发达的威尼斯城,他长期受辱,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责骂与苛待,忍受了不应忍受的歧视,他不是先天的恶人,甚至是大环境下的牺牲品,他最终却家财散尽,不能说他获得了绝对的公平结局。安东尼奥等人凭着基督教义做自以为是的事情,而夏洛克作为本部戏剧的原告方同时也是受害方,从而实现了威尼斯商人的主题结构性反讽。
莎士比亚通过夸张、对比和反讽等手法,设置了独特的组织结构,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展现了精彩的威尼斯世界。
参考文献:
[1]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2]杨烨.“他者”的悲剧史诗——夏洛克再读[J].鸭绿江(下半月),2019(05):47-49.
[3]黄晶.《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意义研究[J].美与时代(下),2018(05):91-93.
[4]常卫萍.《威尼斯商人》(节选)中的人物角色定位研究[J].语文建设,2018(29):41-43.
[5]王猛.《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和语言特色分析[J].语文建设,2016(09):41-42.
注释:
①《道德经》
②赵毅衡《新批判: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
③《约翰·福音》15:1
一、夸张
事件本身。作者为了达到喜剧效果,在整个法庭审判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了夸张手法,从而显得荒谬可笑。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签下了不同寻常的一磅肉协议,被传唤至庭,竟然差点因此一命呜呼,而庭审的律师居然是巴塞尼奥的妻子鲍西娅,巴塞尼奥在现在居然没有辨认出来自己最中意的伴侣,最后势在必得的夏洛克居然打輸了官司,人财两空,实现了结局一百八十度大逆转。戏剧中关键情节的夸张恰到好处。
夏洛克要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也不要整个威尼斯。夏洛克是威尼斯城的高利贷商人,他很明白,威尼斯城比安东尼奥一个人有更大的价值,然而他自语宁愿要安东尼奥身上的一小块腐烂的肉也不要威尼斯城,这里的夸张表现的是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同为威尼斯城的商人,不同的事,信仰基督的安东尼奥不收利息,而信仰犹太教的夏洛克则因此损失惨重。他要置安东尼奥于死地来证明自己收取利息合理,其心思缜密阴险由此可见。
庭审僵持不下时,由鲍西娅扮演的律师对此案的法律解释是夏洛克可以合理割肉但不能无故流血,抓住了合同的漏洞而绝地反击。割肉不可能不流血,鲍西娅对具有法律效益的合同的夸张解释旨在拯救其朋友基督徒安东尼奥的生命。割肉的协议本身就带有夸张的色彩,而最后不得流血的夸张要求更是出其不意又情有可原,令人耳目一新,虽有作弊之嫌疑,但面对冷酷无情的夏洛克,不得流血的夸张要求更能为我们所接受。
二、对比
首先是仁慈与残酷的对比。公爵在庭审开始前曾多次劝说夏洛克取消对不幸的安东尼奥的诉讼,而夏洛克却是坚持到底,不愿退让。在这里公爵显示出了对不幸之人的人文关怀,并用同理心劝说夏洛克,这是种知行合一的仁慈。相比之下,夏洛克在得知安东尼奥海上生意失败后,伺机而动,打击报复,他以仇报仇,打算取不幸的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作为自己在威尼斯受辱的反击,他人格扭曲,显示出残酷无情的一面。巴塞尼奥认为对不喜欢的事物可以理解包容,而夏洛克却认为杀死不喜欢的事物天经地义。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不因自己的喜好而残杀无辜是一种仁慈,而为着自己的欲望杀害他物就是残酷了。
其次是友谊与仇恨的对比。安东尼奥与巴塞尼奥拥有真挚高尚的友情,为了巴塞尼奥迎娶新娘,安东尼奥不惜代价签订了一磅肉的协议,为着朋友的追求舍生取义。巴塞尼奥在得知安东尼奥性命垂危时,急不可待前往威尼斯法庭支援,为朋友带来重金,意欲赎救安东尼奥。他看穿了夏洛克的内心,大声叱责其冷酷无情,他关注夏洛克的举动,为安东尼奥争取时间。与安东尼奥相同,他也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用自己的生命换朋友的安康。相比之下,威尼斯城另一商人夏洛克的友情就显得世俗低下。庭审中,他孤身一人,没有朋友前来助威,也没有朋友为他祝福,可见他在生活中的冷漠。当鲍西娅劝他应该慈悲一点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可见在他的意识里,个体权利大过别人的权利,这样冷漠自私的人,又怎会有热心无私的朋友殷勤奉献呢?
最后是欢乐与灾难的对比。从总体来看,戏剧前半场,夏洛克占有绝对优势,他欢喜害人,心情舒畅。对不幸之人安东尼奥来说这却是场绝顶灾难。戏剧后半场,鲍西娅后来者居上,双方力量发生改变,安东尼奥时间占据上风,由灾难转为欢乐。从个人角度来看,安东尼奥看似朝不保夕,火烧眉毛,结果却出人意料,没有流血而死,反而获得意外之财。夏洛克看似稳操胜券,志在必得,最后却落得财产充公,一败涂地。在莎士比亚笔下,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灾难与欢乐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伴而生的,灾难倚靠欢乐而发生,欢乐又因灾难而显现,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①
三、反讽
首先是克制反讽的运用。克制反讽即将一句话以轻松的方式说出来,使得听众感受到其严重性。本场法庭审理部分莎士比亚对夏洛克使用了较多克制反讽,从而使得戏剧冲突愈发激烈又不乏趣味。在回答公爵时,他说更愿意拿一块腐烂的臭肉,从常理来看,一块烂肉是无法和三千块钱比拟的,而这烂肉看似一文不值实际却是安东尼奥的性命,“腐烂的臭肉”五个字轻松惬意,无足挂齿,却暗暗揪了听者的心。夏洛克口口声声要打一场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诉讼,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实际上这毫无利益处的诉讼却是安东尼奥活生生的生命,莎士比亚对夏洛克的克制反讽目的揭穿夏洛克的虚伪之处,即自身所受屈辱并不能作为伺机报复的理由。
其次是夸大陈述的运用。夸大陈述与克制反讽相反,即故意把话说重,使听者知其轻。威尼斯商人节选部分基督徒的部分台词里都有夸大陈述的痕迹,莎士比亚或以此方式调侃基督徒在宗教教义与现实行为之间的反差。公爵指责夏洛克冷酷无情不懂怜悯,然而当夏洛克陈述奴隶的不公正待遇时,我们又能感受到他心中也有对被侮辱与被损坏者的同情和对统治力量实施歧视政策的不满,夏洛克并非心如铁石,公爵也并非十分懂得怜悯。
再次是反话正说的运用。反话正说即将贬义话语以褒义方式讲述出来。通过反话正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看法,能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然后是浪漫反讽的运用。所谓浪漫反讽即“慷慨陈词然后用取消颠覆之”②。文本中莎士比亚把基督徒的虚伪用这种方式表现出来。巴塞尼奥表明自己认为自己与妻子的生命,甚至整个世界都不如安东尼奥高尚,他愿意献出一切来拯救珍爱的朋友,这是朋友间的真正高贵的品质,符合基督教义所言“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什么比这个大的。”③而巴塞尼奥的这番话被鲍西娅以现实的夫妻关系而取消了本身的高尚,显得荒唐可笑。葛莱西安诺亦为安东尼奥言辞恳切,他视安东尼奥为亲兄弟,对他亲切,他的夫人却从自身角度否定了葛莱西安诺的高尚致辞。最后公爵向夏洛克展示真正的基督徒精神,饶恕夏洛克的死罪并打算减轻夏洛克的一部分罚金,此举出发点是好的,它展示了人的精神的高度,而鲍西娅却马上补充这笔罚金是收入公库而非给安东尼奥的那部分,用金钱的力量使精神世界黯然失色。
最后是主题结构性反讽的运用。主题结构性反讽是建立在前几种反讽之上的,作者通过种种反讽方式实现主题和结构上的反讽。从节选的戏剧来看,作者的主题结构性反讽是针对原告夏洛克的,即将戏剧正面人物作为讽刺对象,从而揭示其在生活中道貌岸然的一面。夏洛克是人们心中吝啬鬼的典型代表,而他在作者笔下却拥有了自白的机会,在金融资本发达的威尼斯城,他长期受辱,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责骂与苛待,忍受了不应忍受的歧视,他不是先天的恶人,甚至是大环境下的牺牲品,他最终却家财散尽,不能说他获得了绝对的公平结局。安东尼奥等人凭着基督教义做自以为是的事情,而夏洛克作为本部戏剧的原告方同时也是受害方,从而实现了威尼斯商人的主题结构性反讽。
莎士比亚通过夸张、对比和反讽等手法,设置了独特的组织结构,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展现了精彩的威尼斯世界。
参考文献:
[1]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2]杨烨.“他者”的悲剧史诗——夏洛克再读[J].鸭绿江(下半月),2019(05):47-49.
[3]黄晶.《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意义研究[J].美与时代(下),2018(05):91-93.
[4]常卫萍.《威尼斯商人》(节选)中的人物角色定位研究[J].语文建设,2018(29):41-43.
[5]王猛.《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和语言特色分析[J].语文建设,2016(09):41-42.
注释:
①《道德经》
②赵毅衡《新批判: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
③《约翰·福音》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