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上海市干部教育研究综述

来源 :青年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始终把干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尤其是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更是极为重视.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由战争转移到生产的战略.[1]革命胜利后中共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如何将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管理好是中共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上海作为直辖市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国家非常重视上海的发展.上海解放后干部数量猛增,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老解放区,如山东、江苏等地的南下干部,他们之中工农干部占了的主体,文化水平、理论水平不足、缺乏城市管理经验;其次是原上海的地下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他们掌握和了解上海的实际情况,但由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干部教育;第三是国民党政权的留用人员,他们大多是国民党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具有大城市实际管理经验,但对共产党和中共的政策不了解.[2]如何能够使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严格组织生活,迅速投入到接收管理上海的工作中去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进行干部的教育与培训迫在眉睫.本文将简要梳理目前学界关于建国初这一时段上海市干部教育的研究情况.
其他文献
晚清时期重臣左宗棠基于对新疆首要战略地位的认识,率先并多次向朝廷提出在新疆建省的主张,在其主政西北期间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发,采取多项措施全面促进了新疆建省
明代关中之学实际上分为了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两枝,一枝以泾野先生吕柟等为代表,另一枝即三原学派.明代三原学派主张“经世致用”,这种尚“实”的作风和学风并非明代的
礼仪是一种人们于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尊重彼此而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为规范.而餐桌礼仪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然,在跨文化的交流中,饮食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鸿安大厦建立工作站的发展历程,时任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工委书记臧汝奇是亲历者,是见证者。臧汝奇说,鸿安大厦五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几个字,核心就是尽全力为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