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问题)提出单向,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标》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和尊重个体差异。”然而数学作业中,题目大都是课本(或同步练习)提供的,很多老师采用“拿来主义”策略,仅从教科书或练习册中随便挑选部分,就让学生去做,而学生必须被动接受。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从而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2.作业内容机械重复。
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演练、重复套用,思维训练价值、创新能力、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作业形式简单划一,过程封闭沉闷。
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可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而目前数学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目内容与来源统一,参考答案一致,没有其他形式。而且数学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做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讨论。进一步审视当前数学作业还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能力的“与人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是很少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
二、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1.作业“少而精”,让学生“愿做”。
新课程积极倡导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要适当控制作业的“质”和“量”。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紧扣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要改善基础性训练,要尽量兼顾作业题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拓展“双基”功效。对重要的知识点,可让学生训练不同的题型,以发展学生不同的技能倾向和应变能力。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的作业设计方式,亦忌设计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其次,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不能让学生由于负担过重而产生畏惧心理。一般说来,应综合考虑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因素。本着能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精心选择,减少知识点或题型的重复度,为学生设计高质量的作业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数学作业尽量控制在35分钟之内较为适宜。
2.作业内容要关注差异,让学生“能做”。
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有很大的差异,为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和发展、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业应该分层设计。所谓有层次是指每次作业题要有深有浅,即浅显与深奥合理搭配、不搞一刀切。根据每次作业的构成,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些提高题分配到每次作业中去,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多一分自信,使全体的学生都有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欲望。新数学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既要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同时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发展的空间,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的兴趣。
3.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的方式。
(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下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4)建立作业信息小组。由课代表和几名同学组成作业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
4.数学作业设计要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和发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理解与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时候,中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还需要完成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导致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措施,或抄袭他人作业,或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换来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未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全社会一致呼吁切实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数学的学习并不只是要求记忆基本的数学公式和定义,更加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大多数与思维逻辑相关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当你把所有知识都忘记之后剩下来的有用的东西。所以,同学们从解决特殊问题到解决一般问题的这种方法就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不但需要学生自己挖掘,同时也要求老师进行有效的引导。这就要求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作业(问题)提出单向,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标》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和尊重个体差异。”然而数学作业中,题目大都是课本(或同步练习)提供的,很多老师采用“拿来主义”策略,仅从教科书或练习册中随便挑选部分,就让学生去做,而学生必须被动接受。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从而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2.作业内容机械重复。
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演练、重复套用,思维训练价值、创新能力、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作业形式简单划一,过程封闭沉闷。
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可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而目前数学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目内容与来源统一,参考答案一致,没有其他形式。而且数学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做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讨论。进一步审视当前数学作业还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能力的“与人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是很少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
二、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1.作业“少而精”,让学生“愿做”。
新课程积极倡导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要适当控制作业的“质”和“量”。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紧扣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要改善基础性训练,要尽量兼顾作业题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拓展“双基”功效。对重要的知识点,可让学生训练不同的题型,以发展学生不同的技能倾向和应变能力。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的作业设计方式,亦忌设计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其次,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不能让学生由于负担过重而产生畏惧心理。一般说来,应综合考虑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因素。本着能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精心选择,减少知识点或题型的重复度,为学生设计高质量的作业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数学作业尽量控制在35分钟之内较为适宜。
2.作业内容要关注差异,让学生“能做”。
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有很大的差异,为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和发展、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业应该分层设计。所谓有层次是指每次作业题要有深有浅,即浅显与深奥合理搭配、不搞一刀切。根据每次作业的构成,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些提高题分配到每次作业中去,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多一分自信,使全体的学生都有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欲望。新数学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既要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同时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发展的空间,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的兴趣。
3.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的方式。
(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下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4)建立作业信息小组。由课代表和几名同学组成作业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
4.数学作业设计要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和发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理解与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时候,中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还需要完成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导致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措施,或抄袭他人作业,或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换来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未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全社会一致呼吁切实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数学的学习并不只是要求记忆基本的数学公式和定义,更加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大多数与思维逻辑相关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当你把所有知识都忘记之后剩下来的有用的东西。所以,同学们从解决特殊问题到解决一般问题的这种方法就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不但需要学生自己挖掘,同时也要求老师进行有效的引导。这就要求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