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软件外包10年收获自信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wj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软件外包行业,印度是公认的世界第一。
  然而近几年,经常出现中国企业与发展成熟的印度公司展开竞争,并成功“虎口夺食”的案例。种种数字和迹象表明,10年来,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正在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就像火种一样,点燃了照亮他们前进方向的火炬。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已经加快了赶超印度的步伐。
  尽管中国软件外包仍面临低端化、利润率低等困境,但毫无疑问的是,世界软件外包产业的天平,正慢慢偏向中国这一端。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认为,过去的10年里,中国软件外包已经做好了准备,打好了基础,收获了自信;未来10年,中国软件外包将开始腾飞。
  
  1988年,刚刚博士毕业归国的刘积仁带领东北大学的3名教师、在只有3台PC机的研究室里,开始了与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的业务合作。那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从此与软件外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也不曾料到,21年后,东软会成为中国最富盛名的软件外包企业之一。
  刚开始的那些年,人们对“软件外包”很是陌生,一些IT界的人甚至有些看不起“给外国IT企业打工的”软件外包。意欲通过“外包带服务”的刘积仁,一直像“忍冬草”那样,默默地、坚韧不拔地积蓄着自己的力量。当然,刘积仁也不缺少志同道合者。1995年~1996年年间,文思创新、海辉软件、大连华信相继成立。
  终于从2000年开始,软件外包开始以平均20%的速度“奔跑”。10年发展后,它更成为业界追捧的对象。据《2009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达到1567.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1.2%。各地政府纷纷对软件外包企业开出了极其优惠的条件,争做中国软件外包中心。这一景象成为中国软件外包热度渐起的缩影。
  危机下中国将成“主角”
  金融危机来临后,国外的发包企业明显减少。麦肯锡在一份有关中国外包业的报告中称,仅就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而言,在2008年前9个月内疚缩水39%,合同金额仅为110亿美元。
  这虽然让整个软件外包产业“着了凉、受了冻”,但在蛰伏多年的刘积仁看来,“这次危机是中国的机遇。”麦肯锡也认同这一观点,并在报告中声称,“随着全球企业设法降低成本,外包行业将从中受益。”
  麦肯锡的乐观估计,可能得自印度在之前三次全球衰退中的“逆向式增长”。根据相关数据,1998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这两年全球平均GDP分别下降了0.4%和0.8%,而印度IT相关服务出口收入的年度增长却达到了57.1%和63.6%;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际,全球平均GDP下降了0.7%,印度IT相关服务的出口收入仍增长55%;2005年由于油价高涨和区域经济失衡,全球的GDP增速由2004年的13.3%下降到8%,而印度IT相关服务的出口增速依然保持在37.6%。
  而再一次的金融危机又给了软件外包快速增长的机会。国家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在软交会开幕时透露,2008年我国承接包括ITO(信息技术外包)和BPO(业务流程外包)在内的服务外包协议金额达3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倍。
  但和前三次经济衰退不同的是,此次危机带来的软件外包机遇将降临中国。刘积仁认为,危机将进一步推动发达国家转变观念,转移成本。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认同中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虽然跨国公司在印度、罗马尼亚、匈牙利、俄罗斯、巴西等国也都成立了研发中心,但是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取之不决,用之不尽’的优秀IT技术人才优势。”另外,刘积仁还认为,“中国是一个成长最快,最有前景的一个市场。”这也吸引了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安营扎寨”。
  危机之后,印度将与中国开始新一轮的博弈。如果说10年前,堪称“黄金时代”的印度软件外包发展得很好,中国无法与其相媲美,那么从这一刻开始,势均力敌的争斗将会上演。并且未来,在软件外包中将是中国的“主角戏”。
  10年风雨收获自信
  从“蓝领”到“白领”,从“干的是体力活”到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这是10年来软件外包企业发生的最大改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积仁总结道:“过去10年是我们自信的10年;未来10年将是我们腾飞的10年。”
  在2002年“IT两会”上,刘积仁曾公开承认,东软做的就是体力活,“我们做软件行业里面最简单的工作,通过干这种体力活,造就出一副好身板。”6年后,中国软件外包已然茁壮成长。2008年底,同样是在“IT两会”上,刘积仁做了题为《全球变局与中国IT产业的机会》的演讲,他表示,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放缓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全球资源整合的好机会,包括收购国外公司、吸引人才等。
  这确实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迈向自信的10年。10年间,中国的软件外包规模成长迅速。据《2009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达到3600家,同比增长约20.0%;从业人员数量达到41万人,同比增长约36.7%。
  软件外包中的领军企业的表现更是不俗。东软的营业收入从2000年的11亿元增长为2008年的37亿元;中讯软件的营收从2003年的1.15亿港元上升为2008年的6.48亿港元;2007年底上市的文思创新2008年营收达到1.027亿美元,同比增加了63.7%。
  现在,软件外包已经完成了规模化的最初积累。原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肖华在第11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表示,当前外包业务结构日趋多样化,既有客户服务中心、数据处理,又有离岸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多层次发展势头迅猛。例如,东软从最初的嵌入式产品工程发展成为拥有多元化的业务,包括系统集成、行业运用、软件外包、数字医疗、IT咨询与服务等。
  虽然10年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国内软件外包还存在亟须解决的几大发展掣肘。首先,与印度相比,中国在市场份额和增长速度上仍然远远落后。中国前四大IT软件外包服务厂商在过去3年的增长率为21%,而印度前4位公司的年增长率却是中国厂商的两倍,规模在2007年时更是达到了中国厂商的14倍。
  面对不敌印度的现实,刘积仁很是坦率。他直言,与印度相比,“我们的历史不够长。”在2000年~2009年10年间,印度软件外包的发展也非常好。“10年意味着一个产业创造一个新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赶上。”
  其次,中国软件外包行业特别分散,缺少与世界顶级企业规模相媲美的大型企业。按照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的观点,只有员工数达两万人以上的软件外包公司才有竞争力。目前,印度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员工数已达10万人,而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员工数不到2万人。“15年前,印度就有了上万人的软件外包公司,而东软员工过万还是2007年的事情。”刘积仁坦率地说道。
  再者,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处于利润率低、低端化的态势。博彦科技CEO王斌认为,中国软件企业囿于低端有几大原因:一是印度软件外包企业占据高端软件外包业务市场;二是中国企业不会定价格。王斌解释说,中国企业不会讲价钱,印度的企业会将每一部分附加价值与发包企业沟通得很清楚,而中国企业在沟通时根本做不到。
  本土需求促腾飞
  尽管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过去的10年毕竟为软件外包未来10年的腾飞打下了基础。在采访中,刘积仁充满激情地表示,为了软件外包的下一步发展,他们一直“准备着、准备着、时刻准备着”。“我认为从现在到未来15年、20年间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本土的一些有利因素,为软件外包的腾飞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麦肯锡认为,中国IT外包业要繁荣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庞大的制造业、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以及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恰到好处的是,各大机遇都不约而同地到来。
  首先,中国制造业将推动软件外包的发展。曾在2005年的IT两会上,刘积仁就认为“全球制造业的转移给中国带来了特别好的机会。而中国也给了东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而4年后,制造业还给软件外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刘积仁认为,未来20年,制造业发展可能会相对平稳,但是信息服务业是一个黄金时期,而信息服务业将来是制造业能够再去腾飞的基础,制造业和信息产业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再者,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将成为软件外包的坚实后盾。与印度相比,尚未启动的庞大内需市场将成为中国外包软件企业的杀手锏。据麦肯锡统计,2008年,中国的IT服务支出总量占GDP的比例仅为0.2%,而印度为0.5%,韩国为1.3%,日本为1.8%,美国接近2%,英国甚至达3%,中国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低比例意味着巨大的成长空间,一旦市场启动,将带来巨量的业务。”麦肯锡全球董事彭壮壮说。
  而在中国本土市场,印度软件外包公司是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的。这成为刘积仁们与印度一决高下的秘密武器。刘积仁非常自信地认为,在中国的本土市场,“在全世界的这些竞争对手中,跨国公司和印度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力是不如中国本土企业的。”
  最后,各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将为软件外包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目前,国家已经看到了软件外包的价值,并下定决心开发软件外包业的潜力。从2006年实施"千百十工程"以来,商务部逐步推行了3大扶持政策——把服务外包视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所得税上给予优惠,并对营业税进行减免。同时,国家开发银行提供50亿元贷款,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融资;以及对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的,对认证费用给予1:1的补贴。
  各地政府也纷纷上马软件外包,提出建立软件外包中心的发展方向。2008年,杭州确定了3年服务外包工作的行动目标。重庆市启动了庞大的“软件外包中高级人才百人深造计划”的行动,意欲成为西部软件外包的“第一城“。此外,包括广州、无锡、苏州等在内的城市均将服务外包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而有“中国的班加罗尔”之称的大连在争夺软件外包中心更是当仁不让。
  彭壮壮预言,如果国家可以系统地推出并执行增长引擎计划、内需释放计划、特大型外包项目计划和领军企业扶持计划等4大扶持计划,外包的前景将非常光明。
  
  
  在2008中国“IT两会”上,中软国际总裁陈宇红表示,金融危机时期也是难得的整合并购时期
  
  在2008年中国“IT两会”上,文思创新总裁陈立峰表示,中国IT外包仍旧处于萌芽期
其他文献
雅图联手神州数码,将使得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的欧美、日系、台系品牌“三足鼎立”的投影机市场格局受到冲击。    8月12日,深圳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与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宣布结成战略合作关系,神州数码将作为雅图品牌投影机在中国内地的独家总代理,并承担渠道建设、营销推广,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而凭借神州数码超过500家视听专业渠道及2000多家终端渠道,雅图意欲在3年内实现投影机市场占有率位列前三
王献冰坐在北京上地信息路国际创业园的办公室里,有一种看破红尘、置身事外的从容。  他年过三旬,现在的身份是补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但在黑客界,他的网名“孤独剑客”,大名鼎鼎。他的巅峰时刻是在2000年。当年,日本右翼联盟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行激怒了中国网民,王献冰和一个网友BADBOY组织了“中国极右翼联盟”,专黑日本政府网站。他开发了“中国小男孩”软件,专门攻击对方服务器,并吸引了上千人参
消费市场成为联想在2009年的首要目标。它的这一战略是否会得到市场的认可?中国的CIO们会如何看待联想的系列变革?  这些问题,不仅对联想,对联想的竞争对手同样有现实意义。  我们通过《计算机世界》数据库,选择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一批大中型企业CIO进行了定向的问卷调查。同时,辅以对重点CIO的深度访谈,希望可以给读者一些启示。  调查从3月中旬开始,共收回有效问卷134份。这些CIO来自政府、
当微软高调发布Vista时,突出的兼容性问题成为其在推广时遇到的最大阻力。有鉴于此,微软提前两年就开始为新操作系统Windows 7进行各种兼容性测试。    每一代新操作系统的发布,都备受瞩目。对于微软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7来说,更是如此。  距离10月22日Windows 7正式上市还有不足两个月时间了,在经历了Vista的教训之后,微软对Windows 7在兼容性方面的表现显得格
观点  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平面操作系统、文字、图片为主的二维虚拟世界,向立体操作系统、三维应用系统、虚拟人生、声音、视频为主的三维虚拟世界进化。视频仅仅是互联网进化道路上的过渡产品。  2008年的奥运商机以及目前Youtube、土豆网在年轻人中的风靡,让人感觉“视频时代”正轰然而来,视频网站似乎也可借此创造一夜暴富的神话。但笔者认为,视频只是互联网进化道路上的“过渡产品”。  按照著名网络经济学家
在3G来临之际,紧傍移动运营商是戴尔上网本最重要的战略。  ■ 本报记者 凡晓芝  “我们将不遗余力、全力以赴为中国移动打造3G新生活做贡献。”在4月16日戴尔为中国移动深度定制的3G上网本发布会上,戴尔大中华区消费业务总经理杨超如此“赤裸裸”地向中国移动表达承诺。  谁都可以看出,在3G来临之时,戴尔紧傍移动运营商的强烈意图和决心。  深度合作  就在前一天,中国移动G3笔记本发布暨合作伙伴加盟
各类厂商纷纷往内控市场挤,并捧出令人目不暇接的方案。这个市场是否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将成为继ERP之后又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    市场: 等待井喷    内控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客观上是因为内控涵盖了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每一个企业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产品相结合的点,并将自己的产品包装成“为企业加强内控服务的”。在主观上,内控以及风险管理等思想的流行,给了软件厂商一个跟随潮流的机会。  于是,
在经历连续三个季度雪崩式的投资缩减之后,今年第二季度,募投开始回暖。据清科发布的报告显示,在99家获投企业中,77家披露了投资金额,共计5.68亿美元,比上季度的3.20亿美元增长了77.6%。借着整体募投回暖的大势,IT投资也有较大幅度的回升。并且,创业板的即将开市也给IT风投带来更多的退出渠道。  宏观环境催热了IT投资。而十多年来一直依赖风投成长的IT产业正悄然发生变化。“嗅觉灵敏”的风投们
本报讯 8月13日,中国首届“金姆指”手机视频创意挑战赛启动,同时CCTV手机电视“金姆指”频道也正式上线。由中传视友与央视网举办的此次比赛意欲打破手机电视内容方面的瓶颈,提升手机电视内容,并且双方想通过这次赛事,寻找好的内容源,共同发力前景美好的手机视频业务。
在中国,被视为软件未来的SaaS怎会走入歧途?如何才能将一盘散沙的中国SaaS行业凝聚形成合力?    面对“开源节流”盛行、企业实施低成本信息化战略的时代,SaaS 厂商则看到了商机。从2008年底金融危机的浪潮刚刚登陆,到如今各界开始思考共克时艰的良策,中国的SaaS企业们一直都显得格外活跃。他们普遍认为,SaaS的租用模式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同时提升企业的效率。因此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