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fj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地区高校众多,科技资源聚集。目前,北京面临城市定位转型、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北京市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校综合改革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引导高校科研力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推动北京地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造新引擎。
  关键词:高精尖;创新;高校;科研
  2015年10月22日,北京市教委启动 “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以下简称“高精尖计划”),首批13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高精尖中心”)获得立项建设,如表1所示。
  高精尖计划实施的背景
  1. 贯彻落实关于北京新的核心功能定位的指示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考察工作,赋予北京城市发展战略新的定位,明确北京要坚持和强化首都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四个中心”中,科技创新中心是赋予北京的全新定位。高校优质科教智力资源汇聚,在北京地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引导北京地区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成为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其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原创成果丰富,如果能将高校科研成果充分熟化、转化,必将推动生产力快速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3. 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需要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从顶层设计走向规划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北京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坚持创新驱动,升级现有产业结构,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促进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4. 北京地区高校科技智力资源优势突出
  北京地区高校云集、类型多样。既有实力雄厚、学科齐全的“985工程”“211工程”重点综合类大学,也有学科特色鲜明或行业领先的特色高校。北京市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高校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其创新活力,搭建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
  5. 尊重科学规律,复兴科学精神
  高精尖计划创新的管理和支持方式,让科学家从繁琐的项目申请、预算申报、经费使用等事务中解放出来,避免急功近利,回归科学本质。这样研究人员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按科学规律进行科学创新,充分释放“人”的创造力,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
  高精尖计划的建设目标与特点
  高精尖计划的建设目标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重大关键技术需求,体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要求,全面整合国内各类创新要素,积极吸纳国际优质创新力量和资源,广聚国际创新领军人才,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集中力量建设20余个高精尖中心,实施50余个高精尖项目,力争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切实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产业发展问题,造就一批杰出人才,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高校的科技特区、人才特区。
  为了高精尖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统筹规划、需求导向、政策引领和激活创新要素的原则,着眼于提高高校对北京和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保障能力,通过对在京央属高校、市属高校和国际创新资源多方力量的整合,建立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央属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高精尖计划建设目标和原则的设定合理,可操作性强,考核指标可量化,能够直接用于指导顶层决策设计和具体建设工作,并且与该计划实施的背景以及必要性、可行性的内在要求相一致。
  高精尖计划的建设和管理
  1. 高精尖计划的资金投入
  高精尖中心的建设五年为一个周期,每个中心每年资助强度为5,000万至1亿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高精尖计划的主管部门,经费来源于北京市财政专项。
  高精尖计划经费使用打破原有专项经费框架,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科技创新规律,且合理规范、监管有力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在高精尖计划管理办法中,特别明确增加了人员聘任费和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费的列支科目。高精尖计划实施中明确规定:总经费的70%以上要用于国际创新人才的聘用、国内创新人才资源的整合。引进的国内外高端人才中,4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以上创新举措旨在吸引汇聚全球人才,尤其是中青年英才加入到高精尖计划中来。
  2. 高精尖计划管理机制
  高精尖计划引入创新管理机制,其特点是:加强顶层设计,市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协同,专家指导建设,引入第三方评估,管理专业化。
  北京市级层面成立“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领导小组”和“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由市领导、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院士和高校专家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确定高精尖中心总体布局、框架和优先发展领域等,在宏观上加强组织实施的领导与协调;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针对实施方案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指导高精尖中心建设。二者协调合作,保证高精尖中心建设顺畅、运行良好。   高精尖计划实施中,明确依托高校的责任主体地位,高校须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精尖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高精尖中心的统筹、协调、实施、保障等工作,并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
  高精尖创新中心将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建设满两年后在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建设周期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估。
  高精尖计划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北京地区高校云集,优质教学科研资源汇聚。近年来,北京地区高校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迅速提高,成为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然而,很多高校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进入了发展的平台期、瓶颈期。探索、创新高校科研、教学工作体制机制迫在眉睫。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行了总体设计和指导,意在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高精尖计划将成为北京地区高校打破发展瓶颈的突破口,有力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1. 加快引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步伐,建设一流科研队伍
  高精尖计划面向全世界公开招聘国际顶尖创新人才,广泛吸引海内外杰出人才,汇聚国际顶尖科学家。高精尖计划能够给予这些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科研人员价值,瞄准世界科学前沿问题潜心研究。
  2.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加强高精尖计划的顶层设计,以国家和地区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推动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通过高精尖计划的实施,提高高校对北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贡献率。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引导高校创新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3. 促进国内外学术合作、人才交流,形成协同创新大格局
  高精尖计划促进北京地区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有效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科研资源,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鼓励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内外科研力量合作,协同创新。
  高精尖计划的建设要求
  1. 高精尖计划的创新探索
  作为北京地区高校综合改革的一次重要创新探索,高精尖计划的组织运行、建设管理、投入方式、检查考核等各个环节都具备鲜明特点,可以总结为:“特、重、新、通”四个方面。
  “特”,即特区政策。高精尖计划建设采取科研、人才、经费管理的特殊创新政策,突破束缚科研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高精尖中心和项目的实施,构建顶尖人才密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高度活跃、成果贡献突出的科技特区和人才特区。
  “重”,即重点关注、重点领域。高精尖计划资金投入量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问题,大幅提升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建设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的展示窗口。
  “新”,即新政策、新举措、新平台。高精尖计划实施采取新政策、新机制,将北京高校科学研究工作与北京地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搭建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
  “通”,即打通中央高校、市属高校协同发展的通道、打通国际创新人才与国内创新资源融合的通道,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创新的障碍,让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把创新成果变成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 高精尖计划的要求
  一是以高精尖计划的实施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试验田。高精尖计划作为一项创新计划,其设立之初就肩负着改革任务,通过高精尖计划的实施,突破一些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参与高精尖计划的各方应积极探索创新,引入特殊的政策和支持,把高精尖计划建设成为高校的特区。真正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空间和环境,切实激发和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二是重视高精尖计划的建设质量。高精尖计划旨在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中心,开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项目。通过高精尖平台建设和项目实施,巩固和发展高校特色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高精尖计划实施质量的要求,应当着眼于占领国际科技制高点,着眼于重要基础科学和交叉前沿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着眼于显著提升高校整体实力、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是将高精尖计划实施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切实结合起来。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一流的科研和一流的人才培养,高精尖计划的实施为北京地区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各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
  四是持续加强制度创新研究和服务保障。密切跟踪高精尖计划实施全流程,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不断引进创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应对高精尖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跟进并引领国际学术研究新趋势、开拓新领域。
  高精尖计划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北京地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校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跻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列。高精尖计划将有力推动北京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高精尖计划的引领示范作用,将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执笔人:翟 昊 高 飞)
  [责任编辑:卜 珺]
其他文献
摘 要:师范教育同时具备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性质。师范生能力素养应满足教师职业要求,并在“自身素养”“交往素养”和“创新素养”三个维度上分别具体化为“能言善辩”“贯通家校”和“自主创新”三种能力。高校应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协同建设实习基地和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有效提升师范生能力素养。  关键词:师范生;能力素养;培养路径  师范生是潜在的、职前的和未来的教师。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
摘 要:为适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北方工业大学积极开展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不断创新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动态弹性的教学体系、制定灵活的学业管理政策、设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学分等改革,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需求,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效解决了制约个性化、多样性人才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学
金融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重点行业,主要包括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PO)和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Technology Outsourcing,简称ITO)两大领域。金融BPO是指金融机构出于降低交易成本、分散风险或价值再造的目的,将部分辅助性的数据处理、资金清算、银行卡业务、呼叫中心、灾难备份等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机构来完成
摘 要:分析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国际学生教育的优势、现状、定位;阐述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和所在地区的特色,有效对接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要求,顺应国家层面、区域层面、自身发展方面的定位以及未来发展的四大趋势,自觉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地区经济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国际学生教育定位;国际学生教育发展趋势  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开展国际学生教育的优势分
摘 要:在发展性资助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勤工助学已成为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对首都11所高校参与勤工助学学生的调研,了解当前高校勤工助学运行现状,探索建立一套高校校内勤工助学的有效运转模式,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发展性资助;勤工助学;运行机制  研究背景  当前,高校资助理念
摘 要: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最为关键的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总要求,坚持服务宗旨,把握需求导向,主动调整职业院校办学功能、专业结构,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高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中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要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对“双培计划”学生实行特色的“书院制”学生培养模式,集中管理,插班上课。“集中管理”形式有助于学院实行因人制宜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了帮扶、辅导和鼓励学业提升体系,針对难度较大课程,与任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有效地帮助并解决“双培计划”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双培计划”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享受到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插班
摘 要:卡内基梅隆大学最早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与创新理学硕士”项目旨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交叉学科课程设置,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式实习实践,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研究生;卡内基梅隆大学;人工智能与创新理学硕士;培养策略  2020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新增专业名单中,180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与智能领域相关
黄进,生于1958年,湖北利川人,插过队,留过洋。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加中外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专著、主编或参编的著作50余部,在国内国际报刊上发表论文、译作180多篇。曾两次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    从沙滩红楼到蓟门桥边小月河畔,再至军都山下
摘 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新兴大众媒介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日益加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短视频平台的优势,深入探究短视频平台传播规律,着力构建良好的工作机制,创新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和效能。  关键词:短视频平台;意识形态工作;高校  当前,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