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困生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群体。本文就学困生的诊断,归因分析基础上,探讨学困生转化,从师生关系、合理归因、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心理健康五个方面改善学困生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2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必须对学困生给予高度的重视。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所占的比例,不容忽视,作为现代教育,再也不能只把教育好少数学生作为自己的任务,教育应该把全体学生教育好。学困生的形成既有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外部原因,也有學生个人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自身原因。因此,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当务之急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本文就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以见教于各位同仁。
一、学习困难生概念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生的主要特点是:反应迟钝,观察、理解、记忆、判断、推理能力较差;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贫乏,词汇量少、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有记忆困难、气质不好、性格偏异、情绪焦虑、意志薄弱、兴趣缺乏等心理障碍;学习动力水平低下,缺乏进取意识,有厌学、恐学、逃学行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接受教导,学习偏科、缺乏计划、上课走神、不做笔记、拖交作业等。他们的学习结果是:有明显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作业与考试的错误率较高,学习成绩差,达不到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水平。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给予补偿,但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他们称为差生。差生的说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认为学习差就是智力差,就是差生。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学习困难,学习差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差生。
二、学困生问题的归因分析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出每个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学困生的转化,提高其学习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运用访谈法,通过学生座谈会(学困生个人及同学),老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等形式,诊断学困生的成因,并且同时可运用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主编的“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FAT”量表进行影响学习成绩因素的诊断。通过广泛的调查,发现学习困难学生普遍存在下列成因及特点:
(一)学业落后是学困生学习的制约因素
绝大多数学困生存在着学校规章制度不能自觉遵守,学习不够努力,学习习惯没有养成;部分学生首先遇到学业上的困难,由于初中科目增多,教学密度大、进度快,教材知识跨度大,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增强,这些学生感到无法适应,压力太大。通过一次次地测验,成绩不理想,又无法赶上去,加上老师和家长的责怪,造成了学习无信心,从而厌学,最终成了学困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诸多引起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中主要的是“学习方法与动机”。
(二)心身疾病是学困生失去信心的客观因素
学困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许多不健康的心理。首先,学习意志薄弱。表现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怕做作业、怕动脑筋、上课怕发言、不懂怕问。第二,学习情绪焦躁。表现在做作业丢三落四,粗心大意,考试时心理紧张,拿到卷子头脑中一片空白,出现许多不该错的错误。第三,自暴自弃。表现在对任何事物都无所谓,存有严重的自卑感。第四,学习缺乏兴趣。表现在对老师的讲课不想听,对老师的提问不愿想,学什么都没意思,长期存在着上述心理,最终造成学习困难。
另外,遗传与生理因素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如睡眠不足或营养不良的亚健康状态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视听能力不正常会导致感知事物的困难和不准确;大脑的轻微失调会导致思维的缓慢和不变通等。这些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但在学生中的比例非常小,因此,它不是主要的因素。
(三)家庭环境不良是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一,部分家庭的家长目光短浅,认识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其二,部分家庭只顾做生意赚钱,长期不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无要求,无管教约束。其三,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导致孩子厌学、怕学、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上不来。其四,部分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母爱,情感冷漠,性情孤独,学习情绪低落,成绩下滑。
(四)师生情感不适是学困生认知情感的障碍
部分老师对困难生的成绩长期上不来,失去辅导提高的信心,产生了厌恶感,见到困难生就会条件反射,或批评训斥、或不屑一顾、或讽刺挖苦、随之而来的是困难生一见这些老师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影响学习效果、造成学习困难。
(五)学校教育不当是造成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
学校教育导向功能偏差,表现为:(1)学校的教育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学习与分数,不重视个性的发展。(2)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粗糙,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3)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的教育多以训斥、指责,甚至体罚,致使学生表面服从,实际上不接受老师的教导。(4)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好,对学生的态度冷漠都会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三、学困生转化问题的思考
做好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本着帮助孩子们适应学校学习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正确认识自我为目的,笔者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1、师生关系问题在学困生转化中不容匆视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互相沟通情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目前,教师中不愿放下架子的大有人在,教学方法以满堂灌为主,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致使有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及抵触情绪,使师生之间距离远了、关系紧张、气氛不和谐、学习没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应体现出师生双向的活动,决不是教师一人独唱,将自己的思想硬灌给学生。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单向的灌输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交流。其次,要敢于放下架子,乐于走近学生,让学生敢说,要容忍学生说错或提相反的意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公地位,民主权利及人格得到尊重。用师生这种特殊的亲近关系去调动学生的學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帮助我们透析那些效能高的教师超越平庸的奥秘,为什么有成就的老师手下总能长出许多优秀学生,而那些学生可能原来是很普通平凡的。再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辅导能力,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动向及成因,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让他们顺利走出畏惧心理和孤僻心理的误区。教师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和良好的交往心态,教给他们交往的技巧,协助学困生解决各种交往困惑,消除学困生因为学业方面的不利处境导致的交往障碍。
2、学困生正确归因及归因方法训练是做好转化的基础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工作中对他们的归因是否准确与合理,直接影响着学困生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首先,老师对学困生的归因要准确。老师对学困生的归因来源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平时实际表现,在此基础上,老师要综合运用信息,对每个学困生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把归因结果合理、灵活地反馈给学生。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归因的时候,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作合理的归因。我们知道,学习困难往往和失败联系在一起,学困生在给自己进行归因的时候经常从失败者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正确的归因方法常常会导致下一次行为的继续失败,形成恶性循环。因而,积极的归因方法训练对学困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增强学困生取得成功的机会,杜绝恶性循环出现,这是做好学困生工作的基础。
3、学习策略的训练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关键环节
学习的不得法、盲目的乱撞是困扰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生都想提高学习效率,但苦于无良好方法,以“笨”办法必然要走许多弯路。因此,学习策略的训练显得非常必要。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才的才能,而拙劣方法则可能阻碍天赋才能的发挥”。我国《礼记·学法》中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从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往往不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多方面的,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制定到具体方法的学习,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的训练。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按照“及时强化延缓强化不定期强化”的规律,使学生达到从被督促做到自觉做的目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法指导,“授人以渔”。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学法课,交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让其在成功的学习方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功的欢乐,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4、进行心理疏导是保证学生最佳学习心态的重要手段
不良的性格特征往往左右着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造成适应能力差,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接纳的态度,学生个人只有个人接纳了自我,才能在挫折和冲突中保持自身的个性完整和心理平衡。因此,学校要开好心理教育课和心理咨询活动。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强心理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利用班主任的特殊身份,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好心理讲座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如挫折教育。同时,任课教师也应积极增强自信、激励自强、克服焦虑、摒弃忌妒,让学生在生理、心理及个性品质上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为积极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提高教学艺术,诱发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是一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落后,考不及格这倒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要改变现状,除了加强思想和目标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其兴趣。从教学心理学上讲,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其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调动多种手段,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把被迫转变为主动地动眼、动口、动耳、动脑、动手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境界:“学生会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这样才能让学生富有激情地去主动探求知识,内因的趋动,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学习能力也自然得到培养。
6、改革评价标准和方法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
因为对学生来说,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对教师而言、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因此,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看老师、看学校,不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评价学生,也不要以一堂课的优劣评价教师,更不能以一年度的升学考试评价学校。评价要做到民主化和人性化,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评价的标准要分层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人才”。另外,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主体要多元化。要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起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转变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洪元,陆士杰,龚维珍.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家麟.学校心校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素质教育——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学苑出版社.
【关键词】 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2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必须对学困生给予高度的重视。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所占的比例,不容忽视,作为现代教育,再也不能只把教育好少数学生作为自己的任务,教育应该把全体学生教育好。学困生的形成既有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外部原因,也有學生个人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自身原因。因此,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当务之急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本文就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以见教于各位同仁。
一、学习困难生概念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生的主要特点是:反应迟钝,观察、理解、记忆、判断、推理能力较差;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贫乏,词汇量少、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有记忆困难、气质不好、性格偏异、情绪焦虑、意志薄弱、兴趣缺乏等心理障碍;学习动力水平低下,缺乏进取意识,有厌学、恐学、逃学行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接受教导,学习偏科、缺乏计划、上课走神、不做笔记、拖交作业等。他们的学习结果是:有明显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作业与考试的错误率较高,学习成绩差,达不到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水平。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给予补偿,但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他们称为差生。差生的说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认为学习差就是智力差,就是差生。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学习困难,学习差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差生。
二、学困生问题的归因分析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出每个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学困生的转化,提高其学习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运用访谈法,通过学生座谈会(学困生个人及同学),老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等形式,诊断学困生的成因,并且同时可运用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主编的“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FAT”量表进行影响学习成绩因素的诊断。通过广泛的调查,发现学习困难学生普遍存在下列成因及特点:
(一)学业落后是学困生学习的制约因素
绝大多数学困生存在着学校规章制度不能自觉遵守,学习不够努力,学习习惯没有养成;部分学生首先遇到学业上的困难,由于初中科目增多,教学密度大、进度快,教材知识跨度大,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增强,这些学生感到无法适应,压力太大。通过一次次地测验,成绩不理想,又无法赶上去,加上老师和家长的责怪,造成了学习无信心,从而厌学,最终成了学困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诸多引起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中主要的是“学习方法与动机”。
(二)心身疾病是学困生失去信心的客观因素
学困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许多不健康的心理。首先,学习意志薄弱。表现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怕做作业、怕动脑筋、上课怕发言、不懂怕问。第二,学习情绪焦躁。表现在做作业丢三落四,粗心大意,考试时心理紧张,拿到卷子头脑中一片空白,出现许多不该错的错误。第三,自暴自弃。表现在对任何事物都无所谓,存有严重的自卑感。第四,学习缺乏兴趣。表现在对老师的讲课不想听,对老师的提问不愿想,学什么都没意思,长期存在着上述心理,最终造成学习困难。
另外,遗传与生理因素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如睡眠不足或营养不良的亚健康状态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视听能力不正常会导致感知事物的困难和不准确;大脑的轻微失调会导致思维的缓慢和不变通等。这些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但在学生中的比例非常小,因此,它不是主要的因素。
(三)家庭环境不良是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一,部分家庭的家长目光短浅,认识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其二,部分家庭只顾做生意赚钱,长期不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无要求,无管教约束。其三,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导致孩子厌学、怕学、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上不来。其四,部分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母爱,情感冷漠,性情孤独,学习情绪低落,成绩下滑。
(四)师生情感不适是学困生认知情感的障碍
部分老师对困难生的成绩长期上不来,失去辅导提高的信心,产生了厌恶感,见到困难生就会条件反射,或批评训斥、或不屑一顾、或讽刺挖苦、随之而来的是困难生一见这些老师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影响学习效果、造成学习困难。
(五)学校教育不当是造成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
学校教育导向功能偏差,表现为:(1)学校的教育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学习与分数,不重视个性的发展。(2)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粗糙,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3)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的教育多以训斥、指责,甚至体罚,致使学生表面服从,实际上不接受老师的教导。(4)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好,对学生的态度冷漠都会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三、学困生转化问题的思考
做好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本着帮助孩子们适应学校学习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正确认识自我为目的,笔者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1、师生关系问题在学困生转化中不容匆视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互相沟通情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目前,教师中不愿放下架子的大有人在,教学方法以满堂灌为主,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致使有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及抵触情绪,使师生之间距离远了、关系紧张、气氛不和谐、学习没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应体现出师生双向的活动,决不是教师一人独唱,将自己的思想硬灌给学生。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单向的灌输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交流。其次,要敢于放下架子,乐于走近学生,让学生敢说,要容忍学生说错或提相反的意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公地位,民主权利及人格得到尊重。用师生这种特殊的亲近关系去调动学生的學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帮助我们透析那些效能高的教师超越平庸的奥秘,为什么有成就的老师手下总能长出许多优秀学生,而那些学生可能原来是很普通平凡的。再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辅导能力,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动向及成因,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让他们顺利走出畏惧心理和孤僻心理的误区。教师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和良好的交往心态,教给他们交往的技巧,协助学困生解决各种交往困惑,消除学困生因为学业方面的不利处境导致的交往障碍。
2、学困生正确归因及归因方法训练是做好转化的基础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工作中对他们的归因是否准确与合理,直接影响着学困生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首先,老师对学困生的归因要准确。老师对学困生的归因来源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平时实际表现,在此基础上,老师要综合运用信息,对每个学困生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把归因结果合理、灵活地反馈给学生。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归因的时候,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作合理的归因。我们知道,学习困难往往和失败联系在一起,学困生在给自己进行归因的时候经常从失败者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正确的归因方法常常会导致下一次行为的继续失败,形成恶性循环。因而,积极的归因方法训练对学困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增强学困生取得成功的机会,杜绝恶性循环出现,这是做好学困生工作的基础。
3、学习策略的训练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关键环节
学习的不得法、盲目的乱撞是困扰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生都想提高学习效率,但苦于无良好方法,以“笨”办法必然要走许多弯路。因此,学习策略的训练显得非常必要。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才的才能,而拙劣方法则可能阻碍天赋才能的发挥”。我国《礼记·学法》中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从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往往不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多方面的,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制定到具体方法的学习,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的训练。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按照“及时强化延缓强化不定期强化”的规律,使学生达到从被督促做到自觉做的目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法指导,“授人以渔”。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学法课,交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让其在成功的学习方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功的欢乐,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4、进行心理疏导是保证学生最佳学习心态的重要手段
不良的性格特征往往左右着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造成适应能力差,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接纳的态度,学生个人只有个人接纳了自我,才能在挫折和冲突中保持自身的个性完整和心理平衡。因此,学校要开好心理教育课和心理咨询活动。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强心理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利用班主任的特殊身份,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好心理讲座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如挫折教育。同时,任课教师也应积极增强自信、激励自强、克服焦虑、摒弃忌妒,让学生在生理、心理及个性品质上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为积极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提高教学艺术,诱发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是一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落后,考不及格这倒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要改变现状,除了加强思想和目标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其兴趣。从教学心理学上讲,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其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调动多种手段,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把被迫转变为主动地动眼、动口、动耳、动脑、动手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境界:“学生会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这样才能让学生富有激情地去主动探求知识,内因的趋动,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学习能力也自然得到培养。
6、改革评价标准和方法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
因为对学生来说,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对教师而言、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因此,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看老师、看学校,不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评价学生,也不要以一堂课的优劣评价教师,更不能以一年度的升学考试评价学校。评价要做到民主化和人性化,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评价的标准要分层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人才”。另外,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主体要多元化。要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起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转变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洪元,陆士杰,龚维珍.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家麟.学校心校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素质教育——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