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注意是通向心灵的“一个唯一的门户”。语文课能够熏陶人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其更好地体悟语文美。孟子说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一个人心不在焉的时候,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有意注意是教学中主要的注意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活用有意注意规律,就能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反推情节
众所周知,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调动学生的参与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卢凌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学习目标,增强有意注意效果与重视竞争机制,激发有意注意,席绪慧和任风雷进一步指出课堂教学的两种主要输入方式“讲解”和“提问反馈”在语言的“摄入”环节和语言能力的“内化”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有意注意”。《窦娥冤》有四折一楔子,人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材选其前三折,故事发展的高潮在第三折,窦娥在刑场含冤发出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在初入学习《窦娥冤》文本内容的时候可设计反推情节,反推呈现的至少不会是“从一而终”的毫无新意,以故事高潮为起点可展开如下的问答:
为什么要发出这样三桩誓愿?(昭示清白)——窦娥为什么会被冤枉呢?(昏官断案,强势逼迫)——那究竟是因为什么事呢?(张驴儿误杀己父,诬陷窦娥)——为什么要诬陷窦娥呢?(地痞流氓,胁迫窦娥作妻)——窦娥为何与张驴儿扯上关系呢?(索债无果,险被勒杀)——追溯蔡婆婆与窦娥的关系。(窦父上京赶考,卖女求生)
紧扣反推情节,学生直面问答,尽量多让学生亲身参与这个环节。戏剧的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高潮的引入自然构建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窦娥为何有这般感天动地的冤屈,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好奇,追问中推导出情节,矛盾冲突渐渐浮出水面;以此为反推情节的起点,此问答中显然用到了推理信息策略,倪文锦教授说“即使阅读最简单的文章也需要进行推理”,而推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有意注意的投入。在有所预习的前提下,反推情节即一定程度的复述,复述是促进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所在,复述能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够积极的思考答案所在。高潮中的镜头焦点是窦娥,抓住主人公,能够辐射所有情节的发展,上接窦娥一生之悲惨遭遇,下启含冤昭雪的结尾,有主要情节,有主要人物,学生能够清晰地注意到故事的根本所在。
二、持续关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观意志的参与能够促使学生坚持学习。李小凤指出有意注意的深化,体现在维持注意的意志努力程度上。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只有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够进入我们的工作记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果势必要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属于监视策略之一。科学发现,注意与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关,注意力差的学生很难计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应该教给学生抑制分心的策略,以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调节,如注意此刻正在做什么,避免接觸分散注意力的事物等。有新意的思考有助于维持兴趣与注意力,学生能够持续关注文本,能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能够有更深刻的感悟;教师要激发学生有新意的思考,关照学生心中的窦娥。
对于学生而言,能在学习中发现新的解读视角,是思考的进步。不论高中生当前知识学习的程度何在,只要有质疑,就一定有属于他自己的想法,学生有想法很好,要知道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总比解决一个问题要好,学生持续关注自身能否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在进行有意的思考,能自我反馈是极好的。
对于老师而言,《窦娥冤》有诸多不同视角的解读,能够不局限于常见的形象、节孝、鬼神、悲剧等方面讲授本文,自然显得有新意,新意就是吸引力。比如从女性视角进行解读,我们把镜头拉到窦娥被冤枉之前,倘若从了张驴儿,不就没有被冤屈一事?可是窦娥不从,为何?试问窦娥从了,不就没有悲剧的后文?或许是没有遇到对的人,或许她内心深处也渴望爱情?不同视角的解读不仅有新意,而且能够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深入文本解读的兴趣,在冗长的文章内容前保持探知的好奇心。
三、教师把控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要随时提醒和监控自我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深入剖析《窦娥冤》文本的时候,常见的教学是围绕“冤”字,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展开文本教学,由情节、人物或语言特色等方面展开教学,剖析人物形象,追问悲剧精神。笔者认为此阶段,要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监控,比如深入剖析人物冲突时,学生要追踪自我如何思考善与恶的冲突。窦娥被判明日处斩,未见公正廉明的判决,故事继续推进,到了刑场,叫声冤屈动地惊天,直至三桩誓愿的发出,剧情仍旧没有“刀下留人”的大逆转。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冤,实在是冤!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这是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窦娥,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剧中窦父为仕途难养亲儿,蔡婆被逼,屈于张氏父子,窦娥不从,这是伦理道德与孝敬父母的冲突;蔡婆将被杖刑逼迫,窦娥护母心切,含冤招罪之冲突;窦娥含冤原本相信公平正义,哪想到这梼杌如此不辨青红皂白!指天斥地,痛发誓愿之冲突。窦娥的冤屈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是众多的矛盾造成了她的冤,要在追问中思考,“诸多冲突体现于何处?”“剧情逆转的话会怎样?”“为什么自己不能全面的看待时代背景下的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思索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了课堂上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预设的问题,却一定有与预设不一致的答案。笔者认为《窦娥冤》是悲剧,理应让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氛围中去感受窦娥之悲之冤,而在某老师教学《窦娥冤》的课堂上,有这样的小插曲,只见一同学答道“张驴儿”时将之念成“张马户儿”,堂上同学哄堂大笑,堂下老师亦忍俊不禁。这是一堂大型的公开交流课,且不说学生当时因为些许紧张而念错,试想在平时的课堂中出错,想必也是哄堂大笑,因为学生着实可爱,犯如此意料之外的错误。笔者从这个插曲中看到的是,学习者不够专注,在简单的问题上出错;注意力没有充分参与,在一堂悲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亦会被其他因素所干扰,自然难以真切感受到文中的悲痛。在正常的教学情境下,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心神不一,难以深入文本,试问怎能在笑声中感悟窦娥的悲与冤,怎能在戏谑中看到窦娥抗争天地的正义精神?学生在细小的问题上犯错,究其原因,是其注意力不够集中。所见教师要有应对课堂上千奇百怪的情况的心理准备,发挥教学机智,设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教授文本的时候注重文化知识的讲解,戏剧教学中观看影视作品是常用的辅助教学的方式,教师常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营造教学情境,但是教师不可忽视文化知识的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难以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很多时候在于对时代久远的文化知识理解的欠缺,基础文化知识的讲解不可或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论世,尽量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任何文本只要有故事的讲述,都可以尝试反推情节,但是没有情节就无法开展,比如纯“说”的说明文无法反推情节;由新意引导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其持续关注学习,教师把控则贯穿于整个教學之中,其他文本教学皆有兴趣的导向以及教师的把控,所指向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样适用,操作具有普遍性。文中三者的组合是创新之处,对《窦娥冤》教学中学生有意注意的调动具有指导作用。初入文本时,反推情节可以保证学生有意注意的参与;深入文本时,持续关注凭借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观意志的参与;教师把控主要指向学习目标的确定,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思考,三者互相补充,共同推进教学。
学生的学,并非完全的主动,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方法与技巧予以助攻。明确学习目标使得学生在参与中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有意注意的投入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知识;教师要活用方法,要明确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的应有之义,也要看到注意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实际情境是千变万化的,为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有时不仅是采用一种技巧或方法,大多时候需要几种方法的并用,有机统一的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更佳。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陈引驰.庄子一百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7]袁行霈主编.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桓灵灵.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
[9]廖艳萍.《窦娥冤》的几种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李小凤.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培养策略[D].闽南师范大学,2017.
[11]杜明星.《窦娥冤》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7(10).
[12]施静.近二十年《窦娥冤》研究综述[J].前言,2003(3).
[13]卢凌.如何有效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经验交流,2014(11).
[14]席绪慧,任风雷.有意注意和话语“摄入”“内化”的基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
一、反推情节
众所周知,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调动学生的参与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卢凌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学习目标,增强有意注意效果与重视竞争机制,激发有意注意,席绪慧和任风雷进一步指出课堂教学的两种主要输入方式“讲解”和“提问反馈”在语言的“摄入”环节和语言能力的“内化”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有意注意”。《窦娥冤》有四折一楔子,人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材选其前三折,故事发展的高潮在第三折,窦娥在刑场含冤发出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在初入学习《窦娥冤》文本内容的时候可设计反推情节,反推呈现的至少不会是“从一而终”的毫无新意,以故事高潮为起点可展开如下的问答:
为什么要发出这样三桩誓愿?(昭示清白)——窦娥为什么会被冤枉呢?(昏官断案,强势逼迫)——那究竟是因为什么事呢?(张驴儿误杀己父,诬陷窦娥)——为什么要诬陷窦娥呢?(地痞流氓,胁迫窦娥作妻)——窦娥为何与张驴儿扯上关系呢?(索债无果,险被勒杀)——追溯蔡婆婆与窦娥的关系。(窦父上京赶考,卖女求生)
紧扣反推情节,学生直面问答,尽量多让学生亲身参与这个环节。戏剧的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高潮的引入自然构建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窦娥为何有这般感天动地的冤屈,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好奇,追问中推导出情节,矛盾冲突渐渐浮出水面;以此为反推情节的起点,此问答中显然用到了推理信息策略,倪文锦教授说“即使阅读最简单的文章也需要进行推理”,而推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有意注意的投入。在有所预习的前提下,反推情节即一定程度的复述,复述是促进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所在,复述能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够积极的思考答案所在。高潮中的镜头焦点是窦娥,抓住主人公,能够辐射所有情节的发展,上接窦娥一生之悲惨遭遇,下启含冤昭雪的结尾,有主要情节,有主要人物,学生能够清晰地注意到故事的根本所在。
二、持续关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观意志的参与能够促使学生坚持学习。李小凤指出有意注意的深化,体现在维持注意的意志努力程度上。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只有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够进入我们的工作记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果势必要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属于监视策略之一。科学发现,注意与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关,注意力差的学生很难计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应该教给学生抑制分心的策略,以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调节,如注意此刻正在做什么,避免接觸分散注意力的事物等。有新意的思考有助于维持兴趣与注意力,学生能够持续关注文本,能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能够有更深刻的感悟;教师要激发学生有新意的思考,关照学生心中的窦娥。
对于学生而言,能在学习中发现新的解读视角,是思考的进步。不论高中生当前知识学习的程度何在,只要有质疑,就一定有属于他自己的想法,学生有想法很好,要知道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总比解决一个问题要好,学生持续关注自身能否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在进行有意的思考,能自我反馈是极好的。
对于老师而言,《窦娥冤》有诸多不同视角的解读,能够不局限于常见的形象、节孝、鬼神、悲剧等方面讲授本文,自然显得有新意,新意就是吸引力。比如从女性视角进行解读,我们把镜头拉到窦娥被冤枉之前,倘若从了张驴儿,不就没有被冤屈一事?可是窦娥不从,为何?试问窦娥从了,不就没有悲剧的后文?或许是没有遇到对的人,或许她内心深处也渴望爱情?不同视角的解读不仅有新意,而且能够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深入文本解读的兴趣,在冗长的文章内容前保持探知的好奇心。
三、教师把控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要随时提醒和监控自我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深入剖析《窦娥冤》文本的时候,常见的教学是围绕“冤”字,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展开文本教学,由情节、人物或语言特色等方面展开教学,剖析人物形象,追问悲剧精神。笔者认为此阶段,要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监控,比如深入剖析人物冲突时,学生要追踪自我如何思考善与恶的冲突。窦娥被判明日处斩,未见公正廉明的判决,故事继续推进,到了刑场,叫声冤屈动地惊天,直至三桩誓愿的发出,剧情仍旧没有“刀下留人”的大逆转。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冤,实在是冤!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这是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窦娥,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剧中窦父为仕途难养亲儿,蔡婆被逼,屈于张氏父子,窦娥不从,这是伦理道德与孝敬父母的冲突;蔡婆将被杖刑逼迫,窦娥护母心切,含冤招罪之冲突;窦娥含冤原本相信公平正义,哪想到这梼杌如此不辨青红皂白!指天斥地,痛发誓愿之冲突。窦娥的冤屈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是众多的矛盾造成了她的冤,要在追问中思考,“诸多冲突体现于何处?”“剧情逆转的话会怎样?”“为什么自己不能全面的看待时代背景下的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思索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了课堂上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预设的问题,却一定有与预设不一致的答案。笔者认为《窦娥冤》是悲剧,理应让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氛围中去感受窦娥之悲之冤,而在某老师教学《窦娥冤》的课堂上,有这样的小插曲,只见一同学答道“张驴儿”时将之念成“张马户儿”,堂上同学哄堂大笑,堂下老师亦忍俊不禁。这是一堂大型的公开交流课,且不说学生当时因为些许紧张而念错,试想在平时的课堂中出错,想必也是哄堂大笑,因为学生着实可爱,犯如此意料之外的错误。笔者从这个插曲中看到的是,学习者不够专注,在简单的问题上出错;注意力没有充分参与,在一堂悲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亦会被其他因素所干扰,自然难以真切感受到文中的悲痛。在正常的教学情境下,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心神不一,难以深入文本,试问怎能在笑声中感悟窦娥的悲与冤,怎能在戏谑中看到窦娥抗争天地的正义精神?学生在细小的问题上犯错,究其原因,是其注意力不够集中。所见教师要有应对课堂上千奇百怪的情况的心理准备,发挥教学机智,设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教授文本的时候注重文化知识的讲解,戏剧教学中观看影视作品是常用的辅助教学的方式,教师常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营造教学情境,但是教师不可忽视文化知识的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难以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很多时候在于对时代久远的文化知识理解的欠缺,基础文化知识的讲解不可或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论世,尽量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任何文本只要有故事的讲述,都可以尝试反推情节,但是没有情节就无法开展,比如纯“说”的说明文无法反推情节;由新意引导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其持续关注学习,教师把控则贯穿于整个教學之中,其他文本教学皆有兴趣的导向以及教师的把控,所指向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样适用,操作具有普遍性。文中三者的组合是创新之处,对《窦娥冤》教学中学生有意注意的调动具有指导作用。初入文本时,反推情节可以保证学生有意注意的参与;深入文本时,持续关注凭借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观意志的参与;教师把控主要指向学习目标的确定,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思考,三者互相补充,共同推进教学。
学生的学,并非完全的主动,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方法与技巧予以助攻。明确学习目标使得学生在参与中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有意注意的投入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知识;教师要活用方法,要明确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的应有之义,也要看到注意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实际情境是千变万化的,为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有时不仅是采用一种技巧或方法,大多时候需要几种方法的并用,有机统一的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更佳。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陈引驰.庄子一百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7]袁行霈主编.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桓灵灵.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
[9]廖艳萍.《窦娥冤》的几种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李小凤.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培养策略[D].闽南师范大学,2017.
[11]杜明星.《窦娥冤》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7(10).
[12]施静.近二十年《窦娥冤》研究综述[J].前言,2003(3).
[13]卢凌.如何有效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经验交流,2014(11).
[14]席绪慧,任风雷.有意注意和话语“摄入”“内化”的基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