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审视机制改革,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源于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发生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5年的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主会场,面向“两会”代表和委员,对中央政府5年工作作出总结。此时,将本届政府选出的十届全国人大已经成为“过去时”,对这个新报告作出审议并表决的,是2987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长达40页的报告中,温家宝用了16页的篇幅来回顾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综观报告全文,诸如“农业税”“自主创新”“股权分置”“振兴东北”等5年来的热点词汇交替出现,清晰地勾勒出新增财政收入的流向。
钱多了,怎么花?
在200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出现的第一个热点词汇是“财政收入”。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同一时期比GDP增长更快的,是财政收入。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了1.71倍。
“过去财政总是紧张,政府对如何节省更有经验;如今钱多了,怎么花?这已经成为一个新课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位司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温家宝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给出了答案:集中财力办关系民生和制度性建设方面的事。
此时,“农业税”成为第二个热点词汇。
回顾过往5年,最大的好评来自“三农”,农业税在2006年的全部取消,成为可以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5年累计1.6万亿元。这笔巨款,由于中央政府“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分得近3000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沼气用户1650万户、新增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公里,解决了近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农业之后的热点词汇是“自主创新”。温家宝说:5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达到3406亿元,全社会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从2002年的12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07%提高到1.49%。自主创新推动的产业升级正在转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另一个被全国民众耳熟能详的热点词汇是“民生”。在单独谈过了“三农”问题和“自主创新”之后,总理从教育、卫生、就业、社保、文体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央政府在过去5年内的作为。
温家宝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5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5年增长1.26倍。这一增幅,和“三农”支出增幅一样,远远超出了同期GDP增幅。这5年内,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两免一补”惠及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更是好评如潮。温家宝宣布: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卫生方面的最热点词汇则是4年前的“非典”。这个词汇和“低温雨雪冰冻”一起,在政府工作报告出现的位置甚至在GDP和财政收入之前。5年来,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累计6294亿元,比前5年增长1.27倍,重点在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非典’之后,国家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力度之强,简直是以几何倍数增长”。中国农业大学公共卫生学者赵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对“两会”代表委员宣布: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了不起的成就。
对于民生,“社保”也在最近5年成为普及性的词汇。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5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5年增长1.41倍。其中,始于2005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元。到今年年底,“新农合”就将完成覆盖。
在区域发展方面,“西部大开发”这一词汇方兴未艾之时,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已然让人耳熟能详,“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推进,这些重大举措,促进了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其中,仅西部大开发一个方面,中央财政5年内就支持重点建设投资2800多亿元。财政富余之后,“转移支付”也成为热门词汇,过去5年,中央政府明显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温家宝说,从2003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4.25万亿元,87%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
机制解困
“钱多了,也需要花得有效率。”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保真说。
使新增财政收入变得有效率的重要方式是机制创新。在这方面,宏观调控成为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首要强调的机制。温家宝说:“我们围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注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多次及时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连续5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大起大落”。
“现在的宏观调控模式,我们称之为‘微撞模式’,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另外,“‘又好又快’这一热点词汇的提出,也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机制建设的第二个热点词汇是“股权分置”,过去两年资本市场的火爆,使得这一改革深入人心。温家宝在报告中说: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在那之前一年,汇金公司还曾对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帮助这两家国有商业化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明显提高,银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方面的第3个热点词汇是“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的施行,将节能减排正式推上国家政策层面。此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曾经提到:节能减排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大举措。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表述: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3.14%和4.66%,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
在法治方面的热点词汇,则是2004年提出的“法治政府”。以《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标志,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政许可法》,废止了绝大多数行政审批权。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总结: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依法行政扎实推进,保障人民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加强。
纵观“平民总理”的5年,机制改革尚有多处:重庆农民熊德明曾经当面通过总理讨薪引发了政府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包括两税合一在内的财税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为增强农业基础和农民增收持续发力;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保障等。
“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审视机制改革,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源于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一切都发生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5年的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主会场,面向“两会”代表和委员,对中央政府5年工作作出总结。此时,将本届政府选出的十届全国人大已经成为“过去时”,对这个新报告作出审议并表决的,是2987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长达40页的报告中,温家宝用了16页的篇幅来回顾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综观报告全文,诸如“农业税”“自主创新”“股权分置”“振兴东北”等5年来的热点词汇交替出现,清晰地勾勒出新增财政收入的流向。
钱多了,怎么花?
在200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出现的第一个热点词汇是“财政收入”。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同一时期比GDP增长更快的,是财政收入。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了1.71倍。
“过去财政总是紧张,政府对如何节省更有经验;如今钱多了,怎么花?这已经成为一个新课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位司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温家宝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给出了答案:集中财力办关系民生和制度性建设方面的事。
此时,“农业税”成为第二个热点词汇。
回顾过往5年,最大的好评来自“三农”,农业税在2006年的全部取消,成为可以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5年累计1.6万亿元。这笔巨款,由于中央政府“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分得近3000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沼气用户1650万户、新增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公里,解决了近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农业之后的热点词汇是“自主创新”。温家宝说:5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达到3406亿元,全社会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从2002年的12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07%提高到1.49%。自主创新推动的产业升级正在转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另一个被全国民众耳熟能详的热点词汇是“民生”。在单独谈过了“三农”问题和“自主创新”之后,总理从教育、卫生、就业、社保、文体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央政府在过去5年内的作为。
温家宝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5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5年增长1.26倍。这一增幅,和“三农”支出增幅一样,远远超出了同期GDP增幅。这5年内,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两免一补”惠及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更是好评如潮。温家宝宣布: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卫生方面的最热点词汇则是4年前的“非典”。这个词汇和“低温雨雪冰冻”一起,在政府工作报告出现的位置甚至在GDP和财政收入之前。5年来,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累计6294亿元,比前5年增长1.27倍,重点在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非典’之后,国家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力度之强,简直是以几何倍数增长”。中国农业大学公共卫生学者赵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对“两会”代表委员宣布: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了不起的成就。
对于民生,“社保”也在最近5年成为普及性的词汇。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5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5年增长1.41倍。其中,始于2005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元。到今年年底,“新农合”就将完成覆盖。
在区域发展方面,“西部大开发”这一词汇方兴未艾之时,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已然让人耳熟能详,“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推进,这些重大举措,促进了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其中,仅西部大开发一个方面,中央财政5年内就支持重点建设投资2800多亿元。财政富余之后,“转移支付”也成为热门词汇,过去5年,中央政府明显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温家宝说,从2003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4.25万亿元,87%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
机制解困
“钱多了,也需要花得有效率。”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保真说。
使新增财政收入变得有效率的重要方式是机制创新。在这方面,宏观调控成为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首要强调的机制。温家宝说:“我们围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注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多次及时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连续5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大起大落”。
“现在的宏观调控模式,我们称之为‘微撞模式’,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另外,“‘又好又快’这一热点词汇的提出,也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机制建设的第二个热点词汇是“股权分置”,过去两年资本市场的火爆,使得这一改革深入人心。温家宝在报告中说: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在那之前一年,汇金公司还曾对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帮助这两家国有商业化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明显提高,银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方面的第3个热点词汇是“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的施行,将节能减排正式推上国家政策层面。此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曾经提到:节能减排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大举措。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表述: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3.14%和4.66%,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
在法治方面的热点词汇,则是2004年提出的“法治政府”。以《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标志,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政许可法》,废止了绝大多数行政审批权。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总结: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依法行政扎实推进,保障人民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加强。
纵观“平民总理”的5年,机制改革尚有多处:重庆农民熊德明曾经当面通过总理讨薪引发了政府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包括两税合一在内的财税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为增强农业基础和农民增收持续发力;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保障等。
“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审视机制改革,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源于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一切都发生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