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意义,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情感性、渗透性和扩散性等特点,提出通过以情感人、以德树人、以理服人、以学养人的途径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亲和力 教育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43-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全面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和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增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意义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对其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课题。面对我国社会发展大变化和时代发展大变革,学生的身心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放务实精神和主体意识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他们喜欢求新、求异、求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明显增强,更加追求自由、民主、平等,重平等轻权威、轻务虚重务实的理念已经成为他们的思想共识。所有的这些变化和变革,都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取得的效果有限,唯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期待和需求。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遵循学生特点的必然要求。随着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多元文化的种种形态和思想问题,都将在青少年的身上展现出来。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和独立性等四个特点,体现出个体意识强、思想变化快、信息量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不同于传统的代际思想特征,他们的个人本位价值和自我意识都很强,对于不同价值取向也更加宽容,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网络世界里张扬着反传统和反权威的精神心态,人际交往也趋于平淡,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学习交流、娱乐消费等,使在校大学生的新的生活观念和虚拟人际关系得以出现,在貌似成熟外表下隐藏着脆弱心灵、在貌似叛逆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安全感,渴望得到真诚的沟通和理解,而这一切只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才能在“文化反哺”中给予学生以慰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以人为本理念灌输的客观要求。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重要方法论。它提倡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有机结合,要把培养社会要求的全面综合素质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激励,达到提高和升华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增强亲和力,才能把学生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把以人为本理念灌输于教育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知识全面扎实、具有创新进取精神、有较强实践意识和能力的一代新人,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要特点
(一)情感性。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情感性,就是人对于个人需要和客观现实关系的一种认知,也是客观事物是否能够与自己个人需要相符的一种主观体验。情感性是客体价值和主体需要契合关系的一种体现,如果两者是契合的,则表现为亲和性,如果两者不是契合的,则表现为排斥、否认或者疏离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则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感受到的和谐感、亲近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价值观的输出为主要任务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把情感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和丰富学生情感的一种情感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亲和力作为情感的一种具体形态,是学生的喜欢和快乐的情绪特点,而且随着这种感觉的增强,逐步上升为美感、理智感或者是道德感等高级情感。因此,情感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渗透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渗透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灌输方式,而是具有间接性、渐进性和隐蔽性特点,具有潜移默化和春风化雨的作用方式,可以讓学生在没有意识状态下自觉接受教育观念,不知不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和价值观的互动交流,在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的劲头,必须使用渗透教育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的情感性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过程中同时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是同行并进的,所有的教育要素都可能会对教育对象产生作用,渗透性要求必须依靠其他载体进行信息传递,以丰富的教育情感,使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认同、思想上得到共振,达到渐进式教育效果。
(三)扩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具有的情感性,决定了人的情感也不是简单地蕴藏在内心就结束了,总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展现出来,产生扩散效应。人的情感具有空间扩散、时间扩散、外向扩散和内向扩散四种形态,而且这四种形态还相互交织于一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旦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和教育方式的亲和性,就会对其产生信赖,传递到其他信息之上。学生对这种教育思想和内容产生喜欢、认同的积极感,也都会传输到其所传播的各种信息中。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具有了亲民和时尚的特点,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就会对教育方法的亲和力转移到教育内容上,对教育思想和内容更加容易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分析
(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情感性特点,决定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以情感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将会产生极大的亲和力,更能够打动人。教育者的情感作用,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要求,不仅是一种综合教育素养和能力,也是一种时代情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主动拉近和他们的距离,用情感打动学生,以情近人、以情感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的教育和改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任何一种思想必须要落在实处,让受教育者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入脑入心入行;任何一种思想在教育过程中,都需要走进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任何一种思想在教育过程中,都離不开教育者的用心,以信心和耐心来引导受教育者。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亟须在思想上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人,真诚而公正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尽量满足其发展需求,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在其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支持,积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增强思想共鸣,通过情感的渗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以德树人。以德树人,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路径之一。以德树人,重在“德”,其思想就是要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教育者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言堂”和“填鸭式”教育方法,避免盲目受教和施教,和受教育者做到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确保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才能更加主动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弘扬,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德”,国家和社会责任是“大德”,修身养性是“小德”,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要以平实语言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时代精神和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心服口服并身体力行。
(三)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有理才能入心、才能成信。理论,只有说服力,才能掌握群众,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的彻底,就是指理论要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具有彻底性和说服力,才能真正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不仅要具有感情,还有辅以理性逻辑,融情于理之中,增强理论说服力,要以合理的方式让受教育者知其所以然。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两者相互补充并不矛盾,只有建立在情感认知基础上的理论才能为科学所证实,才能让受教育者敞开心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因为其过于理论性和刻板性而被学生所不喜,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这不是思想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教育方式的照本宣科、无的放矢,让学生缺乏认同感,必须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亲和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养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不仅是指静态的知识,还包括动态的学习,这是知识传承和创造过程的结合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养”是指教育者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学生,做到身体力行,产生榜样作用。学生立身成人的过程,使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使被受教育者知识和言行这幅,产生信任感的过程,从而对学生产生权威和可信度,内心产生共鸣。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对教师思想和言行认同以后,将其内化加工成为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魅力所在。善于教育的教师首先一定是善学者,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才能和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教师的厚实基础理论和储备,使学生容易达到明知达理的状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在社会上可以更好生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温海霞,燕连福.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及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9)
[3]秦晓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
[4]王南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方法探究[J].科教文汇,2017(7)
【作者简介】刘 莹,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亲和力 教育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43-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全面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和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增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意义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对其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课题。面对我国社会发展大变化和时代发展大变革,学生的身心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放务实精神和主体意识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他们喜欢求新、求异、求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明显增强,更加追求自由、民主、平等,重平等轻权威、轻务虚重务实的理念已经成为他们的思想共识。所有的这些变化和变革,都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取得的效果有限,唯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期待和需求。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遵循学生特点的必然要求。随着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多元文化的种种形态和思想问题,都将在青少年的身上展现出来。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和独立性等四个特点,体现出个体意识强、思想变化快、信息量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不同于传统的代际思想特征,他们的个人本位价值和自我意识都很强,对于不同价值取向也更加宽容,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网络世界里张扬着反传统和反权威的精神心态,人际交往也趋于平淡,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学习交流、娱乐消费等,使在校大学生的新的生活观念和虚拟人际关系得以出现,在貌似成熟外表下隐藏着脆弱心灵、在貌似叛逆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安全感,渴望得到真诚的沟通和理解,而这一切只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才能在“文化反哺”中给予学生以慰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以人为本理念灌输的客观要求。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重要方法论。它提倡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有机结合,要把培养社会要求的全面综合素质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激励,达到提高和升华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增强亲和力,才能把学生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把以人为本理念灌输于教育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知识全面扎实、具有创新进取精神、有较强实践意识和能力的一代新人,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要特点
(一)情感性。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情感性,就是人对于个人需要和客观现实关系的一种认知,也是客观事物是否能够与自己个人需要相符的一种主观体验。情感性是客体价值和主体需要契合关系的一种体现,如果两者是契合的,则表现为亲和性,如果两者不是契合的,则表现为排斥、否认或者疏离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则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感受到的和谐感、亲近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价值观的输出为主要任务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把情感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和丰富学生情感的一种情感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亲和力作为情感的一种具体形态,是学生的喜欢和快乐的情绪特点,而且随着这种感觉的增强,逐步上升为美感、理智感或者是道德感等高级情感。因此,情感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渗透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渗透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灌输方式,而是具有间接性、渐进性和隐蔽性特点,具有潜移默化和春风化雨的作用方式,可以讓学生在没有意识状态下自觉接受教育观念,不知不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和价值观的互动交流,在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的劲头,必须使用渗透教育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的情感性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过程中同时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是同行并进的,所有的教育要素都可能会对教育对象产生作用,渗透性要求必须依靠其他载体进行信息传递,以丰富的教育情感,使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认同、思想上得到共振,达到渐进式教育效果。
(三)扩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具有的情感性,决定了人的情感也不是简单地蕴藏在内心就结束了,总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展现出来,产生扩散效应。人的情感具有空间扩散、时间扩散、外向扩散和内向扩散四种形态,而且这四种形态还相互交织于一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旦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和教育方式的亲和性,就会对其产生信赖,传递到其他信息之上。学生对这种教育思想和内容产生喜欢、认同的积极感,也都会传输到其所传播的各种信息中。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具有了亲民和时尚的特点,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就会对教育方法的亲和力转移到教育内容上,对教育思想和内容更加容易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分析
(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情感性特点,决定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以情感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将会产生极大的亲和力,更能够打动人。教育者的情感作用,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要求,不仅是一种综合教育素养和能力,也是一种时代情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主动拉近和他们的距离,用情感打动学生,以情近人、以情感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的教育和改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任何一种思想必须要落在实处,让受教育者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入脑入心入行;任何一种思想在教育过程中,都需要走进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任何一种思想在教育过程中,都離不开教育者的用心,以信心和耐心来引导受教育者。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亟须在思想上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人,真诚而公正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尽量满足其发展需求,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在其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支持,积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增强思想共鸣,通过情感的渗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以德树人。以德树人,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路径之一。以德树人,重在“德”,其思想就是要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教育者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言堂”和“填鸭式”教育方法,避免盲目受教和施教,和受教育者做到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确保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才能更加主动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弘扬,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德”,国家和社会责任是“大德”,修身养性是“小德”,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要以平实语言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时代精神和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心服口服并身体力行。
(三)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有理才能入心、才能成信。理论,只有说服力,才能掌握群众,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的彻底,就是指理论要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具有彻底性和说服力,才能真正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不仅要具有感情,还有辅以理性逻辑,融情于理之中,增强理论说服力,要以合理的方式让受教育者知其所以然。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两者相互补充并不矛盾,只有建立在情感认知基础上的理论才能为科学所证实,才能让受教育者敞开心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因为其过于理论性和刻板性而被学生所不喜,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这不是思想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教育方式的照本宣科、无的放矢,让学生缺乏认同感,必须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亲和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养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不仅是指静态的知识,还包括动态的学习,这是知识传承和创造过程的结合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养”是指教育者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学生,做到身体力行,产生榜样作用。学生立身成人的过程,使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使被受教育者知识和言行这幅,产生信任感的过程,从而对学生产生权威和可信度,内心产生共鸣。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对教师思想和言行认同以后,将其内化加工成为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魅力所在。善于教育的教师首先一定是善学者,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才能和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教师的厚实基础理论和储备,使学生容易达到明知达理的状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在社会上可以更好生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温海霞,燕连福.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及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9)
[3]秦晓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
[4]王南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方法探究[J].科教文汇,2017(7)
【作者简介】刘 莹,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