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上市浮沉录

来源 :现代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经济成分,曾经像生于夹缝之中的小草,备受歧视、压制,那就是“民营经济”。而“股市”, 其实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就存在,由于历史原因,这一从西方引进的产物,有一段时间也被扔进“旧时代”的垃圾桶。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以前被错误地当做垃圾处理的产物,“冠以为我所用之名”,又被重新捡了回来。这样一来一去,民营经济就和股市挂上了钩,于是也就有了中国民企上市的问题。
  
  历史镜头的回放
  1978年,从安徽凤阳分地开始,民营经济开始在全国各地萌芽。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全国掀起一股经商热,民营经济从刚开始的急剧增长,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期。接着,“国退民进”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民营经济一度与国有经济并肩齐驱,大放异彩。经历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股市发生裂变的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日、英之后的全球第四大证券市场。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成就。仅仅几年前,在国际舞台上尚默默无闻的中国企业群体,突发其力,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大大超出了西方观察家的预期。
  2007年,在全球范围内所有交易所,新挂牌上市的1739家企业中,中国企业竟达227家,居各国之首!澳大利亚和美国,分别为189家和178家,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在这227家新上市的中国企业中,占中国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有33家。相比国有企业,这个数字尚是波澜不惊,但中国民营企业界却为之欢欣鼓舞,甚至激动不已。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不显得那么轻松。尽管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已达410家,人们的认识走出了历史的窠臼;但是,在十多年以前,将“民营企业”与“股市”相提并论,多少让人有点难以接受。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里,民营经济只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股市只不过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个工具。回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民企积极争取有所作为,看到的是一条艰辛而坎坷的路。
  
  股市门外的挣扎
  中国民营经济起步于1978年。这一年,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逐步发生了变化。但是,直到1988年,私营经济的地位才正式得到国家的最高法律的确认。
  虽然有法律上的认可,但这一阶段的民营经济的地位,却是相当尴尬——到底姓资还是姓社,企业家们心存疑虑与恐惧。这个时期,不少私营业主,将企业挂靠在地方政府或集体、国营企业之下,以求形式上的“根正苗红”,企求得到政策上的庇护和观念上的认可。在此阶段,生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确是一个首要问题。上市,就算对于民营企业中最有想象力的人,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况且这个时期,中国没有正式的“股市”,有的只是一些国有企业试点性质的股票发行和交易活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行了价值约82亿的股票,其实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股票,只不过是戴着股票帽子的集资款凭证,一般是承诺几年后连本付息的无风险定期债券。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国人对股票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家发行公司效益并不好,许多股票的承销工作,都由政府政策性地摊派下去,动员党政干部积极购买。
  直到1990年、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陆续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股票管理市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90年,中国股市的转折点,股市在这一年突然狂热,股票价格急速上蹿,之前不被看好的深发行股票价格,在这年里狂翻了10倍,中国最早的一批股民,股票投资赚得盆满钵溢。但是,正是这场意料之外的股市热潮,让政府部门对上市有了更严格的监管。由于当时交易渠道的不畅,真正推动这次股市热潮的却是黑市,政府迫切需要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交易场所。
  1993年的《公司法》中,对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上市的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包括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持有股票面值达1000元以上的股东,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要在25%以上。对于刚起步的民营企业,这两个条件几乎把所有的企业挡之门外。当时,股本总额达到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恐怕是凤毛麟角。况且,民营企业多以家族企业为主,股权过于集中。所以,当时上市指标,是一种稀缺资源。股市诞生之初,几年没有一家民营企业上市。
  
  上市先驱的冲锋
  1988年之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做大之后,企业内部资金,很难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对外融资显得尤为迫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融资渠道的狭窄,成为企业扩大发展的瓶颈。
  最早下海经商的一批弄潮儿,无疑都是敢于突破现实、超越自我的强者。只要有可能,没有什么不可以尝试。当时,股票上市监管制度,不够规范、完善,使得民营企业上市,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深圳,这个作为改革试验田的特区,新生事物都有可能获得成长的机会。1992年的深圳交易所,出现了民营企业的身影。
  哪家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不同的标准,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一般认为:1992年6月2日,“深华源A”在深圳交易所的挂牌,打响了中国民营企业上市第一枪,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开始了艰难起步。
  然而,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发展经历告诉我们,上市并不意味着成功。上市后的深华源经营状况,反而节节败退。1996年出现亏损,1998年被深圳交易所实行特别处理,戴上ST的帽子。2000年10月,资产全部转让给沙河集团,沙河集团买壳上市。至此,“深华源A”成为历史。第一家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民营企业,则是1994年挂牌的东方集团,至今经营业绩依然良好。1994年以后,在深圳和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接踵而至。
  2001年,在股票发行制度上,核准制取代审批制,更加催生了民企上市高潮。核准制以市场供给调节为主,取消了股票发行的额度与指标。这一制度变革,让股票证券市场,真正向民企打开了大门。然而,上市给民营企业带来的不仅是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有更深刻的反思、更沉痛的教训。随着上市民企的增多,出现问题的企业也逐步增加。
  2003年5月,周正毅执掌的香港上市农凯集团,敲响了民营上市公司的警钟。2004年5月,在香港上市仅两年的欧亚农业,被勒令摘牌,成为中国首家在香港被摘牌的公司。农凯和欧亚事件,导致中国内地上市企业,在香港的诚信度遭质疑,点燃了引发股灾的导火索。
  人们惊奇地发现,上市不一定能融到资金。苏泊尔成为在中小企业板新股上市跌破发行价的第一例。嗣后,宜华木业、美欣达,在该月接二连三地上演令人心痛的一幕。上市可以在短时间内造就超级富翁,也可能在瞬时间毁灭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资本市场不是一个淘金的天堂,而是为有实力的、规范经营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企业发展的平台。
  
  海外股市的掘金
  2000年前后,民企除了在国内及香港证券市场上展开攻坚战,还将视线转移到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海外证券交易所。以科技、互联网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掀起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热潮。
  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企是“侨兴国际”。侨兴在股市上募集到890万美金,却为中国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途径。1995年,侨兴电话机在市场占有率位居中国第二,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掌门人吴瑞林希望通过上市募集资金。但是,当时实行的是审批制,而不是核准制,民企很难在A股成功上市。
  经过几番研究,侨兴将上市目标锁定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因为在境外主板上市要求非常之高,只能考虑门槛较低的二板市场,二板市场以美国纳斯达克最为著名。按规定,国内企业要到境外上市,必须经过中国证监会批准。于是,侨兴走了条“曲线救国”的路子。首先,利用侨兴原来在香港注册的一家公司,到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一家新公司——侨兴国际;然后,利用“侨兴国际”,收购国内侨兴公司90%股权;之后,申请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侨兴首开中国高科技企业纳斯达克上市之先河。在侨兴的示范效应下,中国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几乎都以纳斯达克上市为阶段目标。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纷纷登陆纳斯达克。斯达康、中华网、携程网、e龙网、盛大、分众传媒等一批IT企业,成功奔赴纳斯达克上市。
  海外上市,仿佛成了一夜暴富的代名词,更成为一股无法压抑的潮水,不断地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一批批最阳光、最年轻富豪的诞生,让无数有志青年,点燃了创业梦想,中国商业社会,多了一种新的创业观念,进入了一个全新创富时代,中国开始进入全民创业的持续高潮。
  “到纳斯达克圈钱去!”成为IT创业圈中一句激动人心的口号。除了最热门的纳斯达克交易所以外,纽交所等老牌交易所魅力重现。无锡尚德在纽约交易所挂牌,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上市的民营企业,标志着中国民企不但能在美国二板上市,也能跻身美国主板市场。
  民营企业经历了苦难的历史,从舞台的边缘逐步走向舞台的正中央,其间的辛酸磨砺出民营企业更顽强的生命力。如今,资本市场已经向民营企业敞开了大门,股市与民企的激情碰撞,必将中国经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时代给予民营企业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其他文献
2011年5月12日央行宣布,自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保持了一月一调的频率。据测算,本次准备金率调整将一次性冻结资金3700亿元左右。至此,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创下历史新高。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银行用来放贷的资金便会减少,各商业银行基于经营利润的压力,大大抑制了低利率信贷产品的放贷冲动,为使利润
期刊
【案情回顾】  小丁于2008年1月入职上海某公司,签订了2年的劳动合同。由于工作勤奋,其业务能力迅速提高,但是与周围的同事关系极为不融。2009年3月初,其在一次外出时偶尔遇到了一场招聘会,其中的一家企业引起了他的注意。在经过现场初步面谈之后,小丁感觉甚好。又经过一轮公司复试之后,招聘部门经理问他何时可以上班,他说保证一周后能上岗,面试官告诉他会在三天内给他答复。对于这场复试,他更是觉得与面试官
期刊
编者按:    本栏目刊载的系列文章,诸如对企业上市目的的正确认识,上市方式的对比选择,上市成败经验的总结等等,相信对企业家朋友有一定的启迪。或许企业家们在衡量了自身企业的现状后,已坚定信心,准备踏上上市征程。鉴于对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创业板上市仍是主要的选择方式,因此,本期将就该方式的具体流程详细解说。    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获准成立,是深交所主板市场的有效补充,重点安
期刊
案情简介:  (公司,人物名称均为代名):  公司陷入诉讼,寻求律师帮助  光华公司为上海知名的优秀民营企业,其拥有的中华老字号在上海家喻户晓,多年来发展良好,赢得业界内的赞誉。一日,光华公司董事长匆匆至常年法律顾问单位——上海李小华律师事务所,眉目焦灼地与律师商讨法律事务。原来公司接到人民法院送达的诉讼文书,光华公司作为被告涉入诉讼。事情源于几个月前光华公司收到了股东之一的朱莉女士委托的律师事务
期刊
“民企上市之困”是民企老板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在一次茶话会上,两家已经上市的企业董事长,几位中介机构的负责人,为大家指点迷津说:在企业上市过程中,中介机构的作用举足轻重。中介机构主要指: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具有主承销商资格的证券公司,三者合作,各具风韵。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出具审计报告,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证券公司负责上市企业发行股票的辅导和推荐工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期刊
张秋波   又名张溪。1946年出生,浙江浦江人。少年时代酷爱书画,尤好写意花鸟。初学任伯年、吴昌硕、唐云、江寒汀等名家笔法,并注重写实,自成趣味。书法从沈尹默入手,兼学颜、柳及二王。中年后,师从上海名家钱行健先生,得其亲授,画艺大进。作品清丽生动、艳而不俗、出之自然,曾多次入选上海地区及上海赴北京、广州、杭州、澳门以及日本等各地画展、报刊杂志。2004年中国画报社出版《张秋波花鸟作品集》,1
期刊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那么,十二五期间,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挑战一:  改善民生、遏止通胀成为核心  “十二五规划”,完整地包含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蓝图。这个规划的核心是,虽然增长目标有所降低,但要通过质的增长来改善民生。因为虽然增长率高可以创造很多就业岗位,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会变大。温家宝
期刊
前不久,某市的火锅企业传出扎堆上市的消息,有关民企上市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引起全国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也纷纷成立了市和地区的民企上市服务中心,民营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争取2-3年时间,在政府扶持下上市。但是,我们对这种一窝蜂的民企上市颇有顾虑,经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后发现,民企上市远不是看上去那么完美,困难、困惑,牵绊着民企上市进程。    民企上市存在四大症结  症结之一:缺乏经验。
期刊
在2011年达沃斯论坛会上,各国经济学家对于本年度的世界贸易形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拉米在“重启世界贸易”的主题研讨会上说:“2011年全球各国的贸易谈判将进入‘砍价’阶段,各国肯定将无法避免利益取舍,对宏观经济将产生新的影响。在各国政府决策层对经济支配早做准备之间,我们更需要听听中国主张。”   拉米总干事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不止一次地强调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
期刊
早在2010年底,从陆续上报的各省经济发展规划中,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就已经在媒体面前指出,2011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约为8%,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速目标“过高”,“没有冷静考虑相关环保、能源、资源的承载能力”。   但是,这番言论并未撼动地方对经济总量的“执着”追求。截至2011年2月中旬,部分省级“两会”输出的数据显示,除北京、上海、广东等较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预计GDP增速仍将保持一路走高的态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