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宝宝就有了性别的烙印,从姓名、服饰、玩具,到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宝宝从爸爸妈妈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逐渐地理解性别,“男女有别”的特征也逐渐鲜明起来。
最近,儿子很反常:衣服要穿粉红色的,只和姐姐妹妹玩,不跟哥哥弟弟玩。再接着有一天,儿子对突然说“妈妈,我也要留长头发,我也要穿裙子!”如果是您遇到这种情况,会做何反应?恐怕是满脑子的问号加惊叹号吧。
自古以来,男女的区别就已经用“刚”和“柔”界定下来了。也就是说,男孩就应该有阳刚之气,玩枪弄棍,女孩则应具备阴柔之美,抱着洋娃娃不松手。倘若看到一个男孩捧着个洋娃娃,女孩却握着根棍子挥来挥去,旁人一定觉得不太正常,做父母的也会尽量“改掉”宝宝的这个“坏毛病”。
然而,宝宝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清楚明白自己的性别。通常来说,宝宝对性别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
性别认识三阶段
第一阶段 3岁前——模糊的性别意识
宝宝心理学专家鲁杰曾有过这样的分析,大约两岁半到3岁左右的宝宝应该开始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时如有人把女孩叫成“小弟弟”,她会感到不安,甚至会纠正别人:“我不是男孩,我是女孩。”但这时宝宝还并不理解,性别标志着某一大群人都具有的相同的特性,只知道性别是和名字一样的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两岁半到三岁期间,宝宝对“我是谁”开始有初步的概念,他们会用“我”或“我的”来表示自己或属于自己的,而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同,则是宝宝建立自我概念很重要的一环。这个阶段的宝宝,从在宝宝园上厕所时男生、女生必须分开以及男生不能穿裙子等方面,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宝宝会很好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是男生还是女生,究竟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
第二阶段 4岁起——性别意识开始丰富
到了4岁,宝宝的性别意识开始丰富许多。他们对性别的差异也比3岁时更好奇。比如,当宝宝发现男女上厕所的方式不同时,通常会好奇地问:“为什么男生要站着尿尿,而女生要坐着尿尿?”同样,他们对自己的生殖器也产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上的差异。有时,听到有人提起“小鸡鸡”等字眼,会觉得神秘而咯咯地偷笑。甚至有的宝宝会因为实在太好奇,玩起脱裤子之类的游戏。这时,宝宝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在加强。他们会坚定的认为,男宝宝玩洋娃娃是不正确的,女宝宝也不能玩那些打仗游戏。
第三阶段 5岁以后——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 宝宝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他们知道除了外表的不同外,还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如果你问他们,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一样,最常听到的答案可能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可以留长发”等。但如果你一直追问,他们会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你:“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由于对性别的理解,这时的宝宝对性别也开始敏感起来。开始懂得不好意思和回避。他们也真正理解性别不会随时间、外部特征、愿望的变化而变化。
同样,当大人提到与性有关的东西,5岁的宝宝已经会表现得不好意思,对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变得矜持,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在换衣服或上厕所时可能会要求关门。不过,大部分的时候,男孩女孩还是可以愉快地在一起玩耍相处,并不在意性别的差别。 在性别角色理解方面,学龄前的宝宝会将许多玩具、衣着用品、工具、游戏、职业甚至是颜色与一种性别联系起来,而与另一种性别严格隔离,形成非常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这种现象直到儿童中期才会得以缓解。
正确引导宝宝的性别意识
1.家长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家长对性别的接受程度会影响宝宝对自身性别的认可。比如,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有时会抱怨“做女人真累”,这种观点则有可能引起女儿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爸爸妈妈应该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应该让宝宝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不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华。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2.注意养育方式对宝宝性别意识的影响。
家长的养育方式从宝宝一出生便不断地影响他们。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自己没有圆梦——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宝宝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宝宝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事实上,这种异性打扮,对孩子尤其是3岁以内的宝宝,身心健康十分有害,非常容易使宝宝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
因为,宝宝3岁前是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异常迅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及记忆力都已开始形成,大脑的构造与功能日趋完善。此阶段宝宝对周围事物因好奇而发生极大兴趣,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望。这个时期对宝宝的身心发育和日后个性的形成都将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3.为宝宝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父母就是宝宝绝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的身体和视觉接触中,宝宝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这对宝宝的影响是终身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让宝宝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比如在爸爸工作辛苦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完成繁重的劳动,让儿子感受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
4.尊重宝宝先天的气质类型,不要给宝宝套上性别的枷锁。
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性别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经呈现了一定的中性化。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本身就具有双性化。因此在性别认同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不宜过多的限制宝宝的爱好,以免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5.重视爸爸在宝宝性别意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心理学家们发现,爸爸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而妈妈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差别不如爸爸那样明显。比如,在游戏中,爸爸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孩子(尤其要求儿子)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而妈妈总是怕孩子磕着、碰着,并以温柔的方式不加区别的对待孩子。
在游戏活动中,爸爸是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来影响宝宝的活动和对活动的选择的,他们总是比妈妈更多地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从事探索活动,帮助宝宝掌握技巧、获得经验,在这些游戏活动中逐渐培养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使女孩子逐渐摆脱了只能进行安静游戏的传统束缚,使她们在温顺的性格中增添了开朗、果敢、自信等优良品质。
值得一提的男孩教育
在家庭中,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通常比父亲长,加上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进入幼儿园后,男孩接触的大多都是女教师。一个男孩从小生活在众多女性之中,缺少与同性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受到影响。加之户外运动少,大多数男孩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看卡通,入学后,应试教育又崇尚仔细、反复的训练。一些因素加起来,无形中,给男孩身上增添了不少阴柔气质,过分斯文,一说话就脸红,这些显然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男孩身上应具备的特征。
父母往往是孩子最早的性教育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的性别意识。尤其是做父亲的,对于儿子的影响更是需要。因为父亲通常是儿子模仿的第一目标。然而,这一点却经常被我们忽略掉了。
父亲应该怎样做?
1.父亲应多关心儿子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什么是男人,男人应该如何做事,男人的情感应是什么样。父亲要在儿子面前注意言辞的文明,仪表的得体等。总之,多体现男性的阳刚美和父亲的权威。但如果做父亲的太过于严厉,或者冷若冰霜,儿子就很难接近。因而他特别羡慕那些能和父亲一起爬山、踢球、有说有笑的男孩子。时间一长,在他心目中将逐渐形成一种不可克制的欲望。那就是特别渴望得到父亲般的温情和疼爱,以填补这方面的情感空白,长大以后,喜好、恋爱同性的意识将占主流。
2.父亲,应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如果做父亲的很少关心儿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同样可能偏离正常轨道。因为他还小,外界的因素又很多,孩子的自控能力还相当弱。另外,孩子逐渐懂事了,了解的东西也多了。爸爸也有必要再充电,使得自己和儿子的交流不出现代沟。其实,性教育不单纯是性知识的教育,也包括人格、品德方面的内涵。
3.孩子进入青春期往往不愿意和父亲一起去洗澡。孩子不肯和爸爸一同去洗澡,说明他已经进入青春期后期,身体开始发育成熟了。有些正常现象,像遗精,他并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相反还认为是自己干了“坏事”,怕父母知道。在这个时候,做父亲的应注意:首先不要责骂,不要因为拒绝同去洗澡就发脾气,或若指责孩子。应祝贺儿子发育成熟了。如果态度选择得不合适,孩子将对性产生恐惧和罪恶感。其次,自然大方地教给儿子一些性知识,告诉他应该怎么正确面对来临的生理变化。在性教育中,父亲应是儿子最好的老师。
对于男孩而言,父亲既是教育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如果父亲将男孩健康成长时刻放在心上,就更利于把男孩培训成更加符合男性所需的性格特点。
最近,儿子很反常:衣服要穿粉红色的,只和姐姐妹妹玩,不跟哥哥弟弟玩。再接着有一天,儿子对突然说“妈妈,我也要留长头发,我也要穿裙子!”如果是您遇到这种情况,会做何反应?恐怕是满脑子的问号加惊叹号吧。
自古以来,男女的区别就已经用“刚”和“柔”界定下来了。也就是说,男孩就应该有阳刚之气,玩枪弄棍,女孩则应具备阴柔之美,抱着洋娃娃不松手。倘若看到一个男孩捧着个洋娃娃,女孩却握着根棍子挥来挥去,旁人一定觉得不太正常,做父母的也会尽量“改掉”宝宝的这个“坏毛病”。
然而,宝宝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清楚明白自己的性别。通常来说,宝宝对性别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
性别认识三阶段
第一阶段 3岁前——模糊的性别意识
宝宝心理学专家鲁杰曾有过这样的分析,大约两岁半到3岁左右的宝宝应该开始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时如有人把女孩叫成“小弟弟”,她会感到不安,甚至会纠正别人:“我不是男孩,我是女孩。”但这时宝宝还并不理解,性别标志着某一大群人都具有的相同的特性,只知道性别是和名字一样的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两岁半到三岁期间,宝宝对“我是谁”开始有初步的概念,他们会用“我”或“我的”来表示自己或属于自己的,而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同,则是宝宝建立自我概念很重要的一环。这个阶段的宝宝,从在宝宝园上厕所时男生、女生必须分开以及男生不能穿裙子等方面,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宝宝会很好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是男生还是女生,究竟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
第二阶段 4岁起——性别意识开始丰富
到了4岁,宝宝的性别意识开始丰富许多。他们对性别的差异也比3岁时更好奇。比如,当宝宝发现男女上厕所的方式不同时,通常会好奇地问:“为什么男生要站着尿尿,而女生要坐着尿尿?”同样,他们对自己的生殖器也产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上的差异。有时,听到有人提起“小鸡鸡”等字眼,会觉得神秘而咯咯地偷笑。甚至有的宝宝会因为实在太好奇,玩起脱裤子之类的游戏。这时,宝宝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在加强。他们会坚定的认为,男宝宝玩洋娃娃是不正确的,女宝宝也不能玩那些打仗游戏。
第三阶段 5岁以后——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 宝宝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他们知道除了外表的不同外,还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如果你问他们,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一样,最常听到的答案可能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可以留长发”等。但如果你一直追问,他们会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你:“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由于对性别的理解,这时的宝宝对性别也开始敏感起来。开始懂得不好意思和回避。他们也真正理解性别不会随时间、外部特征、愿望的变化而变化。
同样,当大人提到与性有关的东西,5岁的宝宝已经会表现得不好意思,对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变得矜持,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在换衣服或上厕所时可能会要求关门。不过,大部分的时候,男孩女孩还是可以愉快地在一起玩耍相处,并不在意性别的差别。 在性别角色理解方面,学龄前的宝宝会将许多玩具、衣着用品、工具、游戏、职业甚至是颜色与一种性别联系起来,而与另一种性别严格隔离,形成非常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这种现象直到儿童中期才会得以缓解。
正确引导宝宝的性别意识
1.家长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家长对性别的接受程度会影响宝宝对自身性别的认可。比如,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有时会抱怨“做女人真累”,这种观点则有可能引起女儿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爸爸妈妈应该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应该让宝宝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不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华。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2.注意养育方式对宝宝性别意识的影响。
家长的养育方式从宝宝一出生便不断地影响他们。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自己没有圆梦——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宝宝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宝宝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事实上,这种异性打扮,对孩子尤其是3岁以内的宝宝,身心健康十分有害,非常容易使宝宝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
因为,宝宝3岁前是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异常迅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及记忆力都已开始形成,大脑的构造与功能日趋完善。此阶段宝宝对周围事物因好奇而发生极大兴趣,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望。这个时期对宝宝的身心发育和日后个性的形成都将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3.为宝宝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父母就是宝宝绝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的身体和视觉接触中,宝宝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这对宝宝的影响是终身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让宝宝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比如在爸爸工作辛苦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完成繁重的劳动,让儿子感受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
4.尊重宝宝先天的气质类型,不要给宝宝套上性别的枷锁。
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性别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经呈现了一定的中性化。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本身就具有双性化。因此在性别认同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不宜过多的限制宝宝的爱好,以免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5.重视爸爸在宝宝性别意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心理学家们发现,爸爸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而妈妈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差别不如爸爸那样明显。比如,在游戏中,爸爸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孩子(尤其要求儿子)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而妈妈总是怕孩子磕着、碰着,并以温柔的方式不加区别的对待孩子。
在游戏活动中,爸爸是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来影响宝宝的活动和对活动的选择的,他们总是比妈妈更多地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从事探索活动,帮助宝宝掌握技巧、获得经验,在这些游戏活动中逐渐培养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使女孩子逐渐摆脱了只能进行安静游戏的传统束缚,使她们在温顺的性格中增添了开朗、果敢、自信等优良品质。
值得一提的男孩教育
在家庭中,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通常比父亲长,加上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进入幼儿园后,男孩接触的大多都是女教师。一个男孩从小生活在众多女性之中,缺少与同性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受到影响。加之户外运动少,大多数男孩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看卡通,入学后,应试教育又崇尚仔细、反复的训练。一些因素加起来,无形中,给男孩身上增添了不少阴柔气质,过分斯文,一说话就脸红,这些显然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男孩身上应具备的特征。
父母往往是孩子最早的性教育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的性别意识。尤其是做父亲的,对于儿子的影响更是需要。因为父亲通常是儿子模仿的第一目标。然而,这一点却经常被我们忽略掉了。
父亲应该怎样做?
1.父亲应多关心儿子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什么是男人,男人应该如何做事,男人的情感应是什么样。父亲要在儿子面前注意言辞的文明,仪表的得体等。总之,多体现男性的阳刚美和父亲的权威。但如果做父亲的太过于严厉,或者冷若冰霜,儿子就很难接近。因而他特别羡慕那些能和父亲一起爬山、踢球、有说有笑的男孩子。时间一长,在他心目中将逐渐形成一种不可克制的欲望。那就是特别渴望得到父亲般的温情和疼爱,以填补这方面的情感空白,长大以后,喜好、恋爱同性的意识将占主流。
2.父亲,应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如果做父亲的很少关心儿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同样可能偏离正常轨道。因为他还小,外界的因素又很多,孩子的自控能力还相当弱。另外,孩子逐渐懂事了,了解的东西也多了。爸爸也有必要再充电,使得自己和儿子的交流不出现代沟。其实,性教育不单纯是性知识的教育,也包括人格、品德方面的内涵。
3.孩子进入青春期往往不愿意和父亲一起去洗澡。孩子不肯和爸爸一同去洗澡,说明他已经进入青春期后期,身体开始发育成熟了。有些正常现象,像遗精,他并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相反还认为是自己干了“坏事”,怕父母知道。在这个时候,做父亲的应注意:首先不要责骂,不要因为拒绝同去洗澡就发脾气,或若指责孩子。应祝贺儿子发育成熟了。如果态度选择得不合适,孩子将对性产生恐惧和罪恶感。其次,自然大方地教给儿子一些性知识,告诉他应该怎么正确面对来临的生理变化。在性教育中,父亲应是儿子最好的老师。
对于男孩而言,父亲既是教育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如果父亲将男孩健康成长时刻放在心上,就更利于把男孩培训成更加符合男性所需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