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景”生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el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学生对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答题无从下手的现象,笔者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答题点从环境本身、情节、人物、主题、效果等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总结和探究,以期对学生的答题思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是用历年的高考真题做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本文就是对自然环境描写的答题思路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环境;自然景物;答题指导;方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整篇小说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环境的作用不同是因景的不同而产生的。有时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为了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读者效果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下面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Ⅲ和2013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为例,力求探寻自然环境描写类试题的命题规律,指导学生找出答题的常规角度。
  一、试题命题方式
  (一)高考真题
  2013年高考语文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高考语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由以上的例题可见,从之前的只有一处景物描写(处于开头或中间或结尾),变成现在的分散在小说的关节处,这样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答题的难度,也可能是未来的命题趋势。
  (二)答题准备
  1.应先查找有关环境描写的段落,划出并思考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2.知识储备
  答此类题目必须调动自己积累的关于写景的相关知识。如,描写手法有移步换景、动静、点面、远近、高低、虚实等,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等,景物特点如清新明丽、生机勃勃等。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为例,运用到移步换景的手法,以谢主任的视角,移步换景,描写到梨花屯一路的风景,为故事情节开展提供了真实的自然环境。
  二、指明答题思路
  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段)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位置,联系景物描写前后关联的情节内容、人物表现等进行分析讲解。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为例,①从环境看:与上下文情节的关系,提供故事的背景,如第3段,碎石路,布谷鸟啼叫,天气好晴朗为故事情节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暗示人物此时的心理。②从人物看: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第3、5、13、27段,“透露着生命力”的山野、蓝天下“又白又亮”白鹤、“欢快流淌”的水,“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从“笑颜使气氛松动”——“气氛十分亲切”——“心里也越舒坦”等。在谢赵的对话中适时穿插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了二人谈话氛围从尴尬到亲切的变化,景随情变,烘托了他们从隔阂到理解的心理变化。③从主题看:弯弯的路、小小的“水沟”渐次出现,实而虚之,沟是挖了又填,饱含着基层人民解决问题的魄力;路是弯的,但前方是可望的,结尾暗示干群一心的改革之路让人充满期待,使主题更鲜明。④从效果看(读者角度):结尾处“杂树”“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更让人充满期待。
  以上加横线的部分就是从答题的思路入手的,这种实例的讲解,让指导更有针对性。
  三、改写高考答案
  为什么要自己改写答案并与原答案来对比?原因在于学生每次看高考题的答案都会觉得答案很有道理,但自己就是写不出,结果考试大多得2—3分(总分6分)。对此,学生很是苦恼,困惑和不解。为了解决这些疑惑,笔者根据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读者效果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对高考答案进行改编。
  如上题:
  ①环境:以谢主任的视觉,移步换景,描写到梨花屯一路的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了真实的自然背景。
  ②人物:“透露着生命力”的山野、蓝天下“又白又亮”白鹤、“欢快流淌”的水,从“笑颜使气氛松动”——“气氛十分亲切”——“心里也越舒坦”等。在谢赵的对话中适时穿插,暗示了二人谈话氛围从尴尬到亲切的变化,情随景变,烘托了他们从隔阂到理解的心理变化。
  ③主题:弯弯的路、小小的“水沟”漸次出现,实而虚之,沟是挖了又填,饱含着基层人民解决问题的魄力;路是弯的,结尾外“杂树”“砖瓦”“看得见”了,更让人充满期待。暗示干群一心的改革之路让人充满期待,使主题更鲜明。
  ④审美意蕴: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意象,使小说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和参考答案对比)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上面加横线部分的内容是环境答题的切入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对照答案的时候方便模仿,答题的时候也有迹可循,复习的知识点能够学以致用。
  四、强化答题思路
  为了强化学生对答题思路的认识,笔者以2019年全国卷Ⅱ 《小步舞》为例,按照《到梨花屯去》的改编模式,引导学生对原答案进行重组。
  提示和要求:1、以“我”为亲历者,梳理故事情节,不期而遇——相遇相识——相失。2、严格按照《到梨花屯去》的答题模式去答题。
  学生答案展示(多人组合):
  ①苗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第3段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不期而遇)
  ②苗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相遇相识)   ③苗圃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相失)
  以上划线部分是先概括作用,后结合具体内容做分析,一定要和学生强化先概括后分析的答题模式。
  五、突出学以致用
  方法是观念,重要的是演练。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述答题思路,我利用《小步舞》,设计了下面的题目: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的作用。(原创题)
  提示:可以按照答题的思路从情节、人物、主题切入来答题。
  学生动笔完成后,投影其答案并进行评析。在讲解的过程中强调答题模式的意义,希望他们在做题中能有所领悟。
  答案示例:
  ①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有序。幽静宜人的公园,为“我”和舞蹈师的相遇提供了可能,增加了真实性;二人的相识、了解及各自的人生感悟是在这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的,这就为情节的发展设置了背景;苗圃被铲平了,二人也从此相离,让人有回味的余地。
  ②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写公园里飘溢的花香、温暖的太阳,与下文舞师夫妇跳小步舞后相拥而哭的悲情相映衬,以乐景衬哀情。老舞蹈师独自一个人在幽静的公园里跳小步舞,表现了他守旧的心理;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无奈的心态;被铲平的苗圃,意味着抱残守缺的可悲结局。
  ③使主题得到深化。“风流”的路易时代已成泡影,一如那曾经让人快乐的苗圃,与时代格格不入,被大众反对,就只有感伤,也必将被遗弃。
  以上是笔者对小说自然环境描写这个知识点的一些个人的做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一)因题选文和因文设题须贯彻和落实。备考和讲解考点时要思考为什么选这篇文章作为讲解对象,如讲自然环境的作用时,选择以《到梨花屯去》和《小步舞》的原因是因为文本有多处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但同时也应该思考,除了把高考题“拿来”外,还可以根据考点如何“输出”设题?如《小步舞》中有一段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可以设置问题“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由此类推,在今后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来设置相关的知识点以达到强化考点的目的。同时也不要局限于对高考的真题的使用,平时学生考过和读过的文本都可以拿来设题,熟悉的文本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做题的状态,或许能更好更快推进和强化考点复习。
  (二)知识点不够细化,存在着似是而非和想当然的错误做法。如在讲解景物描写的手法时,应明确和学生强调,景物描写可以从技巧角度、修辞角度、写景角度入手,而且景物描写的手法多用在赏析单处景物描写的句子。这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一旦发现有遗漏时,应及时补充。
  (三)讲解学生的答案很有必要细化和赋分。如果单单只是把几个学生的答案投影上去,泛泛而谈地指出好与不好,这样的是沒有多大的意义。最优的做法是选三种类型的答案作为范本,第一种是答题点基本上对不上号,大、泛、空。第二种是一些基本点答得出来,但是不够全面而且答题模式不太规范。第三种是答题点都齐全了且规范的。三种答案依次呈现出来,先呈现第一种,后赋分,指出哪儿答得不好。第二种让学生自己来打分,指出好与不好的地方,教师再做讲解,需要修改和增加的答题点要详细分析。最后第三种答案以答题范本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模仿。这样操作既能指出问题的所在,也有模板让学生可对照,可能效果会更好。
其他文献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一项十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幼儿获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内容,进而为其传递热爱祖国、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正能量。同时还能够激发幼儿的爱国意识,帮助幼儿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伟大志向,在智力开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和人格培养等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将红色文
【摘要】历史是由无数的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伟人,又有千千万万不起眼的小人物。正是这些无数的过往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珠海拾贝一般,将零碎的历史片段缀集在一起,汇聚成为一部人类历史壮丽的诗篇。一个人物,无论身分贵贱、功勋大小,都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与折射。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主要探讨如何利用历史人物开展线索式教学,使得“课魂”更为突出,实现真正“以人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同样的课堂里学习,一样的智商水平,但学习成绩却会天差地别的原因。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在学习动机中的两种重要成分。学习目的明确的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学习,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能以顽强的精神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又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是消极被
【摘要】学生识字能力的有效增强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关键,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核心。多元的识字游戏、识字方法、识字途径等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多元化的认知中,识字能力得到增强,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也有效提升。  【关键词】语文;游戏;方法;渠道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以此延伸拓展,综合性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过程中,贯穿着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一系列相互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在向国际化、市场化发展。幼儿教育集团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有效的资源运作和配置模式,把幼儿教育与企业运行模式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在当下对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步伐。  2016年,二胎政策落地,深圳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学位紧张问题引起深圳市政府、市民和社会的广大关注。特别是公
【摘要】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自主地、有效地在教学中落实德育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其中,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与中渗透德育,就是一个新型的教学思路,将主要围绕初中生物教学和德育的融合运用展开探究,希望可充分发挥德育对生物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保障生物教学与德育的整体教学效果。本文在研究大量德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生命观
2019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卷试题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体现了学业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试题以中低难度为主,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全卷通过精选素材、创新情境、巧妙设问,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深入发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彰显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作用。试题与高考全国卷的要求和风格基本保持一致,体现了与高考卷无缝对接的思路,有利于指导初中地理的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玩数学”,在课堂实操中体验“做数学”,在小组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创设生活教学的情景中体验“用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体验式教学  “愉快的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体验,符合小学生活泼、爱玩、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年龄和心理特征。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和谐浓厚,既可
【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学校的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美术课堂融合了多元化元素,从单纯的绘画教学发展出一些形式多样、材料丰富的手工创作课程。在这里,我们着重于以美术三要素“点、线、面”中的“线”为方向,以探究线性材料为主线,通过收集不同的线性材料,如,棉线、稻草杆、丝线、废弃电线等一些环保素材,小学生根据不同线性材料的质感,通过拼摆、组合等方式,在硬卡纸等材料上粘贴,变成一幅幅有创意的
为进一步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探索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质量,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3月17日,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谈毅带队一行四人赴佛山市高明区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梁章文、副局长林盛杰、就业促进科科长林艳娟等人就政校企搭建合作平台事宜进行了交流座谈。梁章文介绍了高明区整体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用工、缺工情况。高明区是佛山市五个行政辖区之一,截至目前,全区近200多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