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来,新年前后离京考察活动一般选择老少边穷地区。具体地点则很有讲究——既要去便于倾听民声、体察民情的最基层,也是去最需要中央政策关怀的偏远贫困地区,有时还有某些重要的政治指向意味。
四度“新年访贫”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选在了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新华社旗下的“新华视点”微博记录了最高领导人视察灾区时的一些细节。在地震废墟前“面色凝重”。在过渡安置点帐篷,详细询问灾民的吃饭、补助、新房规划、收入来源,甚至关心灾民缅北和帐篷的薄厚。他还揭开了一个锅盖,看到里面有菜,马上问:“菜是自己买吗?便宜吗?”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习近平的这些考察细节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这与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脉相承。“不单是听取汇报,而是通过自己看灾区,摸棉被、揭锅盖,去了解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如何,是为了更好地体察民情、听取民意。”汪玉凯说。
1月19日的考察中,习近平除了关切群众的灾后安置情况,部署灾后重建工作,他还特别谈及了扶贫工作。习近平告诫当地干部,“扶贫切忌形式主义”。他说,扶贫工作不能光喊口号,更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真抓实干。要是到2020年还有几个连片贫困区依然如旧,就谈不上全面小康。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经济发达的广东谈改革,促转型升级。专家分析,中国高层基层考察的“开年路线”正指向当前中国改革的关键议题。
这也是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连续第四次“新年访贫”。2012年12月29日到30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一月之后,习近平就在公历新年到来前夕奔赴河北保定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两个月后的蛇年春节前夕,他又选择了“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临夏地区考察。2014年在马年春节来临之际,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选择了天寒地冻的内蒙古阿尔山,看望林业棚户区群众。
国家行政学院刘旭涛教授指出,习近平几次考察都重在访贫扶贫,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关心底层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以民为本,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的的执政理念。汪玉凯教授认为,这与习近平过去的插队和扶贫经历有很大关系,他了解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疾苦,也非常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艰辛。
脱胎于新年视察的“八项规定”
早在习近平2012年去保定市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媒体就已经关注到了“习式简朴”——总书记在阜平县住宿的房间只有16平方米,工作餐严格按照“四菜一汤”标准配备,都是家常菜,还特别交代不上酒水。这些当时看似无心之笔,已然成为日后“八项规定”的雏形。
对于这次视察,用陪同考察的保定市委书记许宁的话说,总书记就是来看“穷”的,目的是了解中国最贫困地方和群众的真实情况,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习近平强调,不管路多远、条件多艰苦,都要服从于此行的目的。
为了让总书记看到基层实情,中央还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总书记在考察中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绝不允许弄虚作假。村民有什么说什么,说不上来不要紧,但不能搞“培训”,更不能“导演”。村民家里也不许搞装饰,要保持村里生活的原生态,不要为这次考察活动添置哪怕一个新板凳。显然,当选中央总书记后,了解基层实情,成为习近平谋划“脱贫致富”大计的第一步。
懂穷人的领导人才懂政治
2014年2月2日至5日,蛇年春节前夕,习近平选择了“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临夏地区。媒体从总书记此行中读出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少数民族”,习近平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幫助。
第二,“水”,习近平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第三,“农民工”,习近平在当地与农民工亲切交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奉献,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并强调,“不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这一次视察,习近平讲了一句日后被多次引用的话,“(干部)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
对于底层的关注,是中共最高领导层长期以来保持的传统,“一个领导人不懂得农民,不懂得占全国大多数的穷人,就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经济。一方面推进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的目标。”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曾在演讲中表达过的理念,可以看做是对习近平新年视察的最好注释。
(人民网 2015.1.20、新华社 2014.
10.18、搜狐网 2015.1.23)
四度“新年访贫”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选在了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新华社旗下的“新华视点”微博记录了最高领导人视察灾区时的一些细节。在地震废墟前“面色凝重”。在过渡安置点帐篷,详细询问灾民的吃饭、补助、新房规划、收入来源,甚至关心灾民缅北和帐篷的薄厚。他还揭开了一个锅盖,看到里面有菜,马上问:“菜是自己买吗?便宜吗?”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习近平的这些考察细节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这与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脉相承。“不单是听取汇报,而是通过自己看灾区,摸棉被、揭锅盖,去了解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如何,是为了更好地体察民情、听取民意。”汪玉凯说。
1月19日的考察中,习近平除了关切群众的灾后安置情况,部署灾后重建工作,他还特别谈及了扶贫工作。习近平告诫当地干部,“扶贫切忌形式主义”。他说,扶贫工作不能光喊口号,更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真抓实干。要是到2020年还有几个连片贫困区依然如旧,就谈不上全面小康。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经济发达的广东谈改革,促转型升级。专家分析,中国高层基层考察的“开年路线”正指向当前中国改革的关键议题。
这也是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连续第四次“新年访贫”。2012年12月29日到30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一月之后,习近平就在公历新年到来前夕奔赴河北保定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两个月后的蛇年春节前夕,他又选择了“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临夏地区考察。2014年在马年春节来临之际,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选择了天寒地冻的内蒙古阿尔山,看望林业棚户区群众。
国家行政学院刘旭涛教授指出,习近平几次考察都重在访贫扶贫,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关心底层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以民为本,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的的执政理念。汪玉凯教授认为,这与习近平过去的插队和扶贫经历有很大关系,他了解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疾苦,也非常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艰辛。
脱胎于新年视察的“八项规定”
早在习近平2012年去保定市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媒体就已经关注到了“习式简朴”——总书记在阜平县住宿的房间只有16平方米,工作餐严格按照“四菜一汤”标准配备,都是家常菜,还特别交代不上酒水。这些当时看似无心之笔,已然成为日后“八项规定”的雏形。
对于这次视察,用陪同考察的保定市委书记许宁的话说,总书记就是来看“穷”的,目的是了解中国最贫困地方和群众的真实情况,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习近平强调,不管路多远、条件多艰苦,都要服从于此行的目的。
为了让总书记看到基层实情,中央还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总书记在考察中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绝不允许弄虚作假。村民有什么说什么,说不上来不要紧,但不能搞“培训”,更不能“导演”。村民家里也不许搞装饰,要保持村里生活的原生态,不要为这次考察活动添置哪怕一个新板凳。显然,当选中央总书记后,了解基层实情,成为习近平谋划“脱贫致富”大计的第一步。
懂穷人的领导人才懂政治
2014年2月2日至5日,蛇年春节前夕,习近平选择了“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临夏地区。媒体从总书记此行中读出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少数民族”,习近平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幫助。
第二,“水”,习近平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第三,“农民工”,习近平在当地与农民工亲切交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奉献,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并强调,“不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这一次视察,习近平讲了一句日后被多次引用的话,“(干部)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
对于底层的关注,是中共最高领导层长期以来保持的传统,“一个领导人不懂得农民,不懂得占全国大多数的穷人,就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经济。一方面推进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的目标。”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曾在演讲中表达过的理念,可以看做是对习近平新年视察的最好注释。
(人民网 2015.1.20、新华社 2014.
10.18、搜狐网 20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