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纷繁多样的“黄金周”旅游、不断成熟的个性化休闲方式将提供更多的市场商机,成为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巨大动力。
假日赋予人们休息和闲暇的权利,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休假制度的改革,休闲、旅游的生活方式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有人曾形象地说:因为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了工作的机会。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原有的法定节假日进行了大幅调整,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七天长假。与此同时,为拉动经济发展,政府还提出了“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由此,假日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的出现应运而生,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消费,还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旅游热情,带动了供给、市场及经济发展,从而奠定了假日经济的坚实基础。
假日经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所采取的包括加薪、银行降息、发展消费信贷、完善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等多种扩大内需的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长假消费,其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休闲与旅游。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旅游消费以其能够满足多层次消费水平的特点,逐渐成为长假消费的最佳选择。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从推出“黄金周”的长假制度,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人们,开始利用长假出游、购物和休闲。消费升温甚至“爆炸式”的发展,成为“黄金周”最鲜明的特色。各地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旅游企业,无一不把“黄金周”视为发展旅游经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而“黄金周”也不负众望,每到长假来临,在国内的各个旅游景点,我们都能看见源源不断的人流。
搭建广阔舞台均衡利用资源
据统计,2007年的“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46亿人次,比2006年同期增长9.6%;实现旅游收入6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8%;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41元。这些数字让我们看到了长假所带来的可观效益,于是,“黄金周”便成了旅游收入的“聚宝盆”,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在假日里只有旅游消费才表现出与平时日常消费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的经济影响。每每“黄金周”还没到来,各地的旅行社、宾馆、景区、民航、铁路便开始各显神通,有力地推动了消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印证了“黄金周”旅游发展潜能巨大。据了解,从2000年“十一”至2007年春节,19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4亿元,带动民航实现客运收入332亿元,铁路实现客运收入233亿元。
但是“黄金周”所显现出来的问题也很突出,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交通拥挤、出行安全、一些职工的休假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没有做好完全准备的情况下,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造成了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爆满”,从目前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供给看已经超过了承载量。2007年11月,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比较,国家发改委公布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整体方案,取消“五一”黄金周,将三个“黄金周”缩减为两个,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另外同时出台了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从国家对于假日调整的“深思熟虑”,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的几层意义。首先,从时间上解决人们旅游过于集中的问题,减轻“扎堆消费”造成的压力,以便合理均衡地利用旅游资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它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建立良好的旅游秩序,更好地提高旅游质量,缓解人流过于集中的矛盾,交通运输资源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其次,带薪休假的实行在时间上为人们的旅游出行、休闲生活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丰富了人们的节日需求,不断满足广大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另外,调整后的假期比原来也多了,清明、端午、中秋各有一天假期,加上双休日就是三天的小长假,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意义,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回归。
“黄金周”使得众多不同的商家把“黄金周”当作商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拉动了宾馆、餐饮、商业、交通、通讯、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日益看好的经济效益。“黄金周”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以及一些地区特色经济的形成。从长远来看,假日的调整会把假日经济发展引领上一个新台阶。
突出个性特征转向休闲经济
1999年“黄金周”长假伊始,“拉练式”旅游让节日休假的人们身心俱疲。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拉练式”旅游并不是休闲的代名词。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集体观光,追求个性化的农家乐、自驾游、郊外度假等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方式,让人们在长假中寻求身心的安宁。休闲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在经历了黄金周的“狂热”、“冷静”以及“成熟”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中国“黄金周”已经开始逐渐转型,人们将选择更具特色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时间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农家乐、郊区游、红色旅游和自驾车旅游继续攀升。中国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分析指出,最初的“黄金周”人们主要以“吃喝玩乐”、“游山玩水”为主,现在,人们逐渐在长假休闲、宁静自我身心的同时,更多人们开始注重健身、益智,参与公益事业,这是人们在休闲过程中的高层次身心追求。全国假日办有关负责人预测,今年“十一”黄金周,全国旅游市场在保持高位运行的同时会平稳有序的运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游客出游选择更加理性,方式更加多样,休闲活动趋向成熟。特别是今年的“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更会吸引众多游客,成为今年旅游市场一个新的亮点。
纷繁多样的“黄金周”旅游、不断成熟的个性化休闲方式将提供更多的市场商机,成为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巨大动力。尤其在节假日进行调整设定多个法定假日以及实行了带薪休假后,开始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错开旅游高峰期和热点地区。经济专家评析说,“十一”旅游市场不旺并非不好,“黄金游”并不意味着“拥挤游”。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人表示想避开旅游高峰,另寻时机出游。据记者了解,还有很多人选择健身、看电影、或和家人团聚等多种方式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尽管现在的假日市场仍然表现出人流相对集中、消费相较过热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人们的旅游、出行、休闲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来安排自己的余暇时间,任凭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休闲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休闲方式,让人们开始适应如何调节忙碌的工作节奏与休闲度假的现代生活方式,这种寓于其中的以人为本和丰富多彩更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也达到既能够合理而均衡的利用旅游资源、又能让人们充分利用时间安排好休息和生活,不断满足广大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需求、心理取向,同时还能拉动内需、使消费市场扩大化的目的。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度假休闲的方式将日趋多元化,并越来越显示出个性化特征。专家指出,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各种增长因素十分活跃,企业和居民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预期很有信心,应充分保护、挖掘和发展消费潜力,拓展居民的假日消费领域,努力寻求在注重对经济的“量”拉动的同时,更注重对经济的“质”的促进,以更合理、科学、成熟的方式启动消费,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与此同时,通过社保、税收、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不断满足广大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及心理的需求,让消费这驾马车跑起来,拉动经济增长。置身于长假的每一个人,将见证着日益富强的中国从繁荣的“假日经济”向日趋成熟的“假日休闲”社会迈进,而真正成熟的假日消费应该是消费者亮出个性化消费,商家提供个性化服务,政府使出高超的营销技巧。总之,和谐、理性、文明正成为长假“变奏曲”中的强音。
假日赋予人们休息和闲暇的权利,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休假制度的改革,休闲、旅游的生活方式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有人曾形象地说:因为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了工作的机会。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原有的法定节假日进行了大幅调整,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七天长假。与此同时,为拉动经济发展,政府还提出了“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由此,假日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的出现应运而生,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消费,还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旅游热情,带动了供给、市场及经济发展,从而奠定了假日经济的坚实基础。
假日经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所采取的包括加薪、银行降息、发展消费信贷、完善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等多种扩大内需的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长假消费,其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休闲与旅游。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旅游消费以其能够满足多层次消费水平的特点,逐渐成为长假消费的最佳选择。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从推出“黄金周”的长假制度,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人们,开始利用长假出游、购物和休闲。消费升温甚至“爆炸式”的发展,成为“黄金周”最鲜明的特色。各地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旅游企业,无一不把“黄金周”视为发展旅游经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而“黄金周”也不负众望,每到长假来临,在国内的各个旅游景点,我们都能看见源源不断的人流。
搭建广阔舞台均衡利用资源
据统计,2007年的“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46亿人次,比2006年同期增长9.6%;实现旅游收入6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8%;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41元。这些数字让我们看到了长假所带来的可观效益,于是,“黄金周”便成了旅游收入的“聚宝盆”,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在假日里只有旅游消费才表现出与平时日常消费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的经济影响。每每“黄金周”还没到来,各地的旅行社、宾馆、景区、民航、铁路便开始各显神通,有力地推动了消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印证了“黄金周”旅游发展潜能巨大。据了解,从2000年“十一”至2007年春节,19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4亿元,带动民航实现客运收入332亿元,铁路实现客运收入233亿元。
但是“黄金周”所显现出来的问题也很突出,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交通拥挤、出行安全、一些职工的休假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没有做好完全准备的情况下,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造成了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爆满”,从目前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供给看已经超过了承载量。2007年11月,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比较,国家发改委公布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整体方案,取消“五一”黄金周,将三个“黄金周”缩减为两个,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另外同时出台了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从国家对于假日调整的“深思熟虑”,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的几层意义。首先,从时间上解决人们旅游过于集中的问题,减轻“扎堆消费”造成的压力,以便合理均衡地利用旅游资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它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建立良好的旅游秩序,更好地提高旅游质量,缓解人流过于集中的矛盾,交通运输资源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其次,带薪休假的实行在时间上为人们的旅游出行、休闲生活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丰富了人们的节日需求,不断满足广大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另外,调整后的假期比原来也多了,清明、端午、中秋各有一天假期,加上双休日就是三天的小长假,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意义,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回归。
“黄金周”使得众多不同的商家把“黄金周”当作商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拉动了宾馆、餐饮、商业、交通、通讯、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日益看好的经济效益。“黄金周”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以及一些地区特色经济的形成。从长远来看,假日的调整会把假日经济发展引领上一个新台阶。
突出个性特征转向休闲经济
1999年“黄金周”长假伊始,“拉练式”旅游让节日休假的人们身心俱疲。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拉练式”旅游并不是休闲的代名词。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集体观光,追求个性化的农家乐、自驾游、郊外度假等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方式,让人们在长假中寻求身心的安宁。休闲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在经历了黄金周的“狂热”、“冷静”以及“成熟”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中国“黄金周”已经开始逐渐转型,人们将选择更具特色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时间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农家乐、郊区游、红色旅游和自驾车旅游继续攀升。中国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分析指出,最初的“黄金周”人们主要以“吃喝玩乐”、“游山玩水”为主,现在,人们逐渐在长假休闲、宁静自我身心的同时,更多人们开始注重健身、益智,参与公益事业,这是人们在休闲过程中的高层次身心追求。全国假日办有关负责人预测,今年“十一”黄金周,全国旅游市场在保持高位运行的同时会平稳有序的运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游客出游选择更加理性,方式更加多样,休闲活动趋向成熟。特别是今年的“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更会吸引众多游客,成为今年旅游市场一个新的亮点。
纷繁多样的“黄金周”旅游、不断成熟的个性化休闲方式将提供更多的市场商机,成为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巨大动力。尤其在节假日进行调整设定多个法定假日以及实行了带薪休假后,开始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错开旅游高峰期和热点地区。经济专家评析说,“十一”旅游市场不旺并非不好,“黄金游”并不意味着“拥挤游”。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人表示想避开旅游高峰,另寻时机出游。据记者了解,还有很多人选择健身、看电影、或和家人团聚等多种方式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尽管现在的假日市场仍然表现出人流相对集中、消费相较过热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人们的旅游、出行、休闲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来安排自己的余暇时间,任凭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休闲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休闲方式,让人们开始适应如何调节忙碌的工作节奏与休闲度假的现代生活方式,这种寓于其中的以人为本和丰富多彩更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也达到既能够合理而均衡的利用旅游资源、又能让人们充分利用时间安排好休息和生活,不断满足广大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需求、心理取向,同时还能拉动内需、使消费市场扩大化的目的。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度假休闲的方式将日趋多元化,并越来越显示出个性化特征。专家指出,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各种增长因素十分活跃,企业和居民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预期很有信心,应充分保护、挖掘和发展消费潜力,拓展居民的假日消费领域,努力寻求在注重对经济的“量”拉动的同时,更注重对经济的“质”的促进,以更合理、科学、成熟的方式启动消费,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与此同时,通过社保、税收、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不断满足广大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及心理的需求,让消费这驾马车跑起来,拉动经济增长。置身于长假的每一个人,将见证着日益富强的中国从繁荣的“假日经济”向日趋成熟的“假日休闲”社会迈进,而真正成熟的假日消费应该是消费者亮出个性化消费,商家提供个性化服务,政府使出高超的营销技巧。总之,和谐、理性、文明正成为长假“变奏曲”中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