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在进行学校教育工作时将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心理学”毕竟不同于“德育学”,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又有联系。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将心理咨询植入学校德育工作并使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举措。
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长期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会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混为一谈,容易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是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甚至把心理疾病也等同与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因而造成了不少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事实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与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工作方面。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而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两者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以人为本,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
其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而且两者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故在心理咨询中教育工作者一般对学生的态度都应该是理解、尊重、信任、接纳、支持的,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的联系
虽然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有区别,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一是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相互补充。首先,心理咨询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该是协助者和治疗者。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其次,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方法,它在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心理咨询对德育工作起着指导的作用。心理咨询通过心理测试测、会谈等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方法上也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心理咨询中,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相互调节。一般来说,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假如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如果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一些;同时,心理咨询指导学生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
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如何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尽管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是在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仍然会产生一些冲突,这就需要将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要将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充分结合起来,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再通过强化鼓励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是要求教育者既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并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并解决问题,但同时也需要遵守必要的“保密性”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做教育工作时必要的情况下,应该把“公开性”与“保密性”相结合。
最后,在面对学校德育与心理咨询工作间的冲突与矛盾时,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从目前学校德育与心理咨询结合的程度来看,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洞悉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同时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也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才能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减少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将心理咨询真正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长期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会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混为一谈,容易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是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甚至把心理疾病也等同与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因而造成了不少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事实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与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工作方面。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而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两者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以人为本,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
其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而且两者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故在心理咨询中教育工作者一般对学生的态度都应该是理解、尊重、信任、接纳、支持的,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的联系
虽然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有区别,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一是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相互补充。首先,心理咨询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该是协助者和治疗者。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其次,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方法,它在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心理咨询对德育工作起着指导的作用。心理咨询通过心理测试测、会谈等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方法上也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心理咨询中,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相互调节。一般来说,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假如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如果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一些;同时,心理咨询指导学生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
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如何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尽管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是在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仍然会产生一些冲突,这就需要将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要将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充分结合起来,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再通过强化鼓励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是要求教育者既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并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并解决问题,但同时也需要遵守必要的“保密性”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做教育工作时必要的情况下,应该把“公开性”与“保密性”相结合。
最后,在面对学校德育与心理咨询工作间的冲突与矛盾时,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从目前学校德育与心理咨询结合的程度来看,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洞悉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同时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也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才能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减少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将心理咨询真正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