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塑,具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同古代埃及艺术家遵循正面率的原则来表现作品的造型特点具有相同之处。当时人们所要表现的不是人们所见的世界而是人们所了解的世界,所以绘画雕塑中追求的不是真实再现而是正确(全面)表现人物特征,通过信仰神力而达到美,把对自然的感受通过宗教的观念转化为形象。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在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这些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古埃及艺术家进行创作时遵循的正面率的原则:头部为侧面,眼睛为正面,肩、胸上半身为正面,四肢及腰部以下为侧面。古埃及人在绘画和雕塑中追求的不是正确的再现,而是真实、完整地表现现实存在的事物特征。
一、在古埃及艺术作品中,正面率原则的应用
人产生于自然,艺术也产生于自然。人在诞生之后,就有自身的追求美的本能。早期的艺术表现其实就像儿童一样,凭借感性,追求一种完整性。艺术的成长犹如人的成长,在追求完整性之后有了技术性的表达,随着能力的发展,艺术的表现为展示最能说明问题的最美好的一面,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赋予了威严性。《埃及第四王朝哈夫拉坐像》是古埃及早期雕塑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当时的雕刻艺术十分发达,但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正面率”,这尊雕塑正体现了这一特点。从这尊雕像上,可以看到雕塑家运用正确的解剖结构并且有着高度的造型概括能力,体现出一种具有静穆气质的写实主义风格。在埃及雕像造型的特征中,程式化的标准是正面率法则。这种法则还被赋予了强烈的宗教感情。古埃及人认为,人死以后复生是基于灵魂与冥体的重新结合,这就必须为灵魂的复归找到门路。基于永恒的信念,古埃及人尽可能地把人物的一切特点留下来。为达到这个目的,凡法老王及王族成员,都取正面率,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样子才能使灵魂在复活时轻易地找到复归的门路。
二、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塑的固有表达手法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物雕塑,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辉煌而又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为之惊叹。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造型,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长大极尽夸张,大嘴亦阔至耳根,突显出煊赫的气势,让人感到一种难以体会的惊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
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竖状,宽阔的嘴,大耳朵,这一系列的雕塑人物特征并不符合写实人体结构比例,但正是这种艺术造型,一种抽象、一种程式化的东西,表现出当时古蜀人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同古埃及人遵循正面率创作的原则相类似,都和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神秘自然界的敬畏密不可分。
三、三星堆青铜人像特征表达的内涵
(一)“纵目”这一艺术手法蕴合的意义
青铜立人像为了突出眼睛,运用了“块面”表现方法,使眼睛和眼睑的肌肉特别富有立体感,在视觉上,加大了眼睛的空间感。这种表现方法,对眼睛的突出,几乎成了立人像五官塑造中的重点,与艺术思维同艺术生产者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史料记载中的“纵目”是最早一代蜀王的形象特征。立人像的眼睛比例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找到。因此,从艺术的角度审视,这种“变异”审视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不管是青铜立人像,还是眼睛向前突凸的面像,或是其他面具、人像、对眼睛的不同“变异”,在艺术思维过程中的出发点应该是相同的。艺术创作大多是根据传说神话等,构思想象出一个与主要特征基本一致的意象性的形体,这便决定了这个被创造的形体的“形象”具有含混性和共通性,或者说是模糊不清却又特定表达的模式。正是由于艺术思维创造作品的过程中具有共同的思想,所以三星堆出土的人像、人面像或面具,才产生一种共同的特殊感觉:神秘、威严、让人不自觉地产生膜拜之情。
(二)耳朵的夸张与内涵
青铜立人像面部五官侧重刻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耳朵的夸张。按比例关系和空间位置,耳朵明显地大了许多。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耳朵的夸张与“圣人”、“神灵”的形象密切联系。
《说文》中提到:“周礼六德教万民,智仁圣义忠和,注去:圣通而先识……圣从者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日: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由此可知,“圣者能先知”,“通六德,教万民”,其特征是:耳闻声便知情,夸张地突出了耳朵的功能。中国有把本民族的创始人或有杰出才能的人物称“圣人”的习惯,而“圣人”往往是与“神”相联系的。通过对耳朵刻画的极致夸张,表现出当时古巴国人民对王者的尊重和敬仰,王者、圣人、巫师等的形象在创造时与神灵联系起来,有别于常人。
古巴国时期的雕塑制作者基于对王者、宗教巫师的尊重和膜拜,在创作中应用极度的夸张手法表达出神秘之美、厚重之美。通过对眼、耳的夸张造型,既是按神的形象体现,又按人的形象造出,从质与量两方面体现出永恒、宽广、威严与神秘的特质。
(三)张扬美突显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
神权意识是蜀地原始宗教意识的遗存。蜀地先民有喜鬼神的习俗,这在一些史料中已有记载。由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困乏,对周围一切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还未完全认识,所以,必须采取和利用他们在早期原始生活中所使用的巫术手段,解决他们尚不能解释的困惑。从青铜立人像可以看出:如巫师形象、巫师的法具、服饰等,都充分证明,对神的权力的突出,是统治阶级借助神来达到奴役人民的目的。所以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和背景下,人们把统治阶级看作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先王、大巫师等贵族祭祀时,场面都极其宏大,用来纪念和进行祭祀活动的纪念雕塑,其五官夸张,这种造型让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
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塑的独特艺术程式化表现形式,可以看作是偶像再造的象征性表达形式。据史书记载,三代已有用塑像祭天、祭祖之说,考古发现的陶俑、铜像证实了这一点。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引三国时韦昭的话说:“作金人以祭天主”,《史记·匈奴列传》说:“胡祭以金人为主”。三星堆的大小青铜人像、神坛上的立人像,应该都与“祭天金人”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在制造理念上都属于偶像再造的象征,创作出来的物体能具有人的性质和特征,但从直观上看到的又是超实体的存在的物体,具有神的特点。可以这样理解,三星堆青铜雕塑就是“天人合一”的直观现实存在体。偶像其实是人,但是他以神的姿态出现,转化为自身特质的审美形态。而这种审美形态要被当时人接受,并对统治阶级或者是当时的巫师等部落宗教组织产生崇拜、敬畏之情,就必须达到一种固有的、程式化的艺术创作手法去向人们展示和传达,让人们在脑海里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那么夸张的“耳、嘴”就变得更易让人们所接受和崇拜,这就是艺术之美或者说是超越艺术之美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李龙生.中外美术简史[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2]吴少湘.雕塑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殷晓烽.雕塑造型基础研究[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4]肖平.细说三星堆[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5]刘可.用青铜铸造通天神器——三星堆青铜器[M].四川少儿出版社,2009,
[6]吴红.天问三星堆[M].花城出版社,2006.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在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这些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古埃及艺术家进行创作时遵循的正面率的原则:头部为侧面,眼睛为正面,肩、胸上半身为正面,四肢及腰部以下为侧面。古埃及人在绘画和雕塑中追求的不是正确的再现,而是真实、完整地表现现实存在的事物特征。
一、在古埃及艺术作品中,正面率原则的应用
人产生于自然,艺术也产生于自然。人在诞生之后,就有自身的追求美的本能。早期的艺术表现其实就像儿童一样,凭借感性,追求一种完整性。艺术的成长犹如人的成长,在追求完整性之后有了技术性的表达,随着能力的发展,艺术的表现为展示最能说明问题的最美好的一面,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赋予了威严性。《埃及第四王朝哈夫拉坐像》是古埃及早期雕塑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当时的雕刻艺术十分发达,但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正面率”,这尊雕塑正体现了这一特点。从这尊雕像上,可以看到雕塑家运用正确的解剖结构并且有着高度的造型概括能力,体现出一种具有静穆气质的写实主义风格。在埃及雕像造型的特征中,程式化的标准是正面率法则。这种法则还被赋予了强烈的宗教感情。古埃及人认为,人死以后复生是基于灵魂与冥体的重新结合,这就必须为灵魂的复归找到门路。基于永恒的信念,古埃及人尽可能地把人物的一切特点留下来。为达到这个目的,凡法老王及王族成员,都取正面率,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样子才能使灵魂在复活时轻易地找到复归的门路。
二、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塑的固有表达手法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物雕塑,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辉煌而又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为之惊叹。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造型,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长大极尽夸张,大嘴亦阔至耳根,突显出煊赫的气势,让人感到一种难以体会的惊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
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竖状,宽阔的嘴,大耳朵,这一系列的雕塑人物特征并不符合写实人体结构比例,但正是这种艺术造型,一种抽象、一种程式化的东西,表现出当时古蜀人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同古埃及人遵循正面率创作的原则相类似,都和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神秘自然界的敬畏密不可分。
三、三星堆青铜人像特征表达的内涵
(一)“纵目”这一艺术手法蕴合的意义
青铜立人像为了突出眼睛,运用了“块面”表现方法,使眼睛和眼睑的肌肉特别富有立体感,在视觉上,加大了眼睛的空间感。这种表现方法,对眼睛的突出,几乎成了立人像五官塑造中的重点,与艺术思维同艺术生产者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史料记载中的“纵目”是最早一代蜀王的形象特征。立人像的眼睛比例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找到。因此,从艺术的角度审视,这种“变异”审视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不管是青铜立人像,还是眼睛向前突凸的面像,或是其他面具、人像、对眼睛的不同“变异”,在艺术思维过程中的出发点应该是相同的。艺术创作大多是根据传说神话等,构思想象出一个与主要特征基本一致的意象性的形体,这便决定了这个被创造的形体的“形象”具有含混性和共通性,或者说是模糊不清却又特定表达的模式。正是由于艺术思维创造作品的过程中具有共同的思想,所以三星堆出土的人像、人面像或面具,才产生一种共同的特殊感觉:神秘、威严、让人不自觉地产生膜拜之情。
(二)耳朵的夸张与内涵
青铜立人像面部五官侧重刻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耳朵的夸张。按比例关系和空间位置,耳朵明显地大了许多。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耳朵的夸张与“圣人”、“神灵”的形象密切联系。
《说文》中提到:“周礼六德教万民,智仁圣义忠和,注去:圣通而先识……圣从者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日: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由此可知,“圣者能先知”,“通六德,教万民”,其特征是:耳闻声便知情,夸张地突出了耳朵的功能。中国有把本民族的创始人或有杰出才能的人物称“圣人”的习惯,而“圣人”往往是与“神”相联系的。通过对耳朵刻画的极致夸张,表现出当时古巴国人民对王者的尊重和敬仰,王者、圣人、巫师等的形象在创造时与神灵联系起来,有别于常人。
古巴国时期的雕塑制作者基于对王者、宗教巫师的尊重和膜拜,在创作中应用极度的夸张手法表达出神秘之美、厚重之美。通过对眼、耳的夸张造型,既是按神的形象体现,又按人的形象造出,从质与量两方面体现出永恒、宽广、威严与神秘的特质。
(三)张扬美突显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
神权意识是蜀地原始宗教意识的遗存。蜀地先民有喜鬼神的习俗,这在一些史料中已有记载。由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困乏,对周围一切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还未完全认识,所以,必须采取和利用他们在早期原始生活中所使用的巫术手段,解决他们尚不能解释的困惑。从青铜立人像可以看出:如巫师形象、巫师的法具、服饰等,都充分证明,对神的权力的突出,是统治阶级借助神来达到奴役人民的目的。所以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和背景下,人们把统治阶级看作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先王、大巫师等贵族祭祀时,场面都极其宏大,用来纪念和进行祭祀活动的纪念雕塑,其五官夸张,这种造型让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
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塑的独特艺术程式化表现形式,可以看作是偶像再造的象征性表达形式。据史书记载,三代已有用塑像祭天、祭祖之说,考古发现的陶俑、铜像证实了这一点。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引三国时韦昭的话说:“作金人以祭天主”,《史记·匈奴列传》说:“胡祭以金人为主”。三星堆的大小青铜人像、神坛上的立人像,应该都与“祭天金人”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在制造理念上都属于偶像再造的象征,创作出来的物体能具有人的性质和特征,但从直观上看到的又是超实体的存在的物体,具有神的特点。可以这样理解,三星堆青铜雕塑就是“天人合一”的直观现实存在体。偶像其实是人,但是他以神的姿态出现,转化为自身特质的审美形态。而这种审美形态要被当时人接受,并对统治阶级或者是当时的巫师等部落宗教组织产生崇拜、敬畏之情,就必须达到一种固有的、程式化的艺术创作手法去向人们展示和传达,让人们在脑海里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那么夸张的“耳、嘴”就变得更易让人们所接受和崇拜,这就是艺术之美或者说是超越艺术之美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李龙生.中外美术简史[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2]吴少湘.雕塑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殷晓烽.雕塑造型基础研究[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4]肖平.细说三星堆[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5]刘可.用青铜铸造通天神器——三星堆青铜器[M].四川少儿出版社,2009,
[6]吴红.天问三星堆[M].花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