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胸六年突发出血一例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2岁,因右侧乳房突发肿胀、疼痛8h,于2006年10月4日入院.患者于6年前曾于外院行双侧乳房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胸术,术后无何不适.右侧乳房较左侧稍大略硬.于入院前8h曾与人争执上肢用力过猛并被牵拉,双侧乳房未受直接打击,事后约5min突感右乳迅速肿大伴疼痛。

其他文献
快速软组织扩张过程中的疼痛及皮瓣后期回缩是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我们根据热力能够影响局部组织特性的原理,在扩张过程中,注入40℃生理盐水,较好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期刊
患者男,36岁,因发现左耳后肿块20年于2002年11月4日第一次入院,检查发现肿块约3cm×11cm,质韧、无压痛,与皮肤、基底粘连,活动度差,周围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示白细胞分类计数大单核细胞9.5%,嗜酸性粒细胞19%,嗜碱性粒细胞0.7%,余正常;B超显示左侧腮腺低回声区,考虑淋巴组织增生可能伴周围淋巴结重大,左侧耳后皮肤组织增厚;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胸片正常。
期刊
目的 探讨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基因转移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效果.方法 利用我们成功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IGF-Ⅰ,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烫伤大鼠皮肤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GF-Ⅰ基因在皮肤及肝脏组织的表达情况,观察烫伤大鼠体重、创面愈合情况等指标.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脂质体介导的IGF-Ⅰ基因转移
患者男,21岁.于7年前被柴油烧伤后,未经正确治疗致创面感染,自然愈合后形成颏部和胸部粘连,以及两腋、肘关节等处瘢痕挛缩畸形.随着人体发育,在颈前瘢痕挛缩的牵拉作用下,除颈部活动严重受限外,下颌骨也继发逐渐前伸,咬合失常,面部畸形.检查:颏胸粘连致下唇外翻,不能闭嘴,张口亦受限.下颌前伸,上中切牙唇面和下中切牙唇面的反(牙合)距离达2.8 em.面部组织器官受牵拉下移,下睑、下唇外翻,泪溢,涎液外
期刊
目的 观察离体培养条件下氟对人头皮毛囊各部位凋亡的影响及硒对氟影响的拮抗作用.方法 构建人头皮游离毛囊培养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化钠和亚硒酸钠,筛选浓度后,分为不同组;制作冰冻切片,利用TUNEL法原位检测各组毛囊不同位置的凋亡数量并做统计分析;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照相.结果 原位凋亡染色发现,1 mmol/L和10 mmol/L的氟化钠能使游离培养5 d的人头皮毛囊中外根鞘、真皮鞘和毛乳
目的 研究体外单层培养对人软骨细胞去分化的基因谱的影响,从而筛选出与人软骨细胞去分化的相关基因.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第一代(P1)功能良好的人肋软骨细胞为对照组,而体外培养至第四代(P4)去分化的软骨细胞为实验组,取mRNA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制作cDNA探针,采用BiostarH-80s含8 300点的基因芯片表达谱分析P1及P4软骨细胞表达差异的基因,采用GenePix Pro 3.0
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tie-1,Ang-1)的作用在于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成熟及稳定,并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可促进其出芽及分支[1],我们旨在探讨,Ang-1是否具有促进移植颗粒脂肪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
期刊
临床上足外伤软组织缺损较为常见,因局部软组织薄弱,伤后常有肌腱和骨外露.创面以采用皮瓣修复最佳[1].我们采用腓肠皮神经与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结合、隐神经与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结合形成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应用于临床,修复足外伤软组织缺损9例,取得良好效果。
期刊
1病例介绍患者男,18岁.出生后即发现口角歪斜,面部无表情.随年龄增长渐发现双眼内斜视,说话吐字不清.入学后,未见智力较同龄少儿差.父母非近亲结婚,家庭中两系3代未见类似疾病.检查:发育较同龄人矮小,营养中等.面部表情呆滞,呈假面具样面容,不能蹙眉、皱额,鼓腮力量较弱.口角双侧不对称,右侧低于左侧约3 mm,口唇自然闭合时口裂长约5.5 cm.面部痛觉、触觉及温度觉未见异常,视觉、嗅觉、听觉、味觉
期刊
颌面部血管瘤发生率较高,占全身血管瘤的55%~60%,多见于颜面部皮肤、皮下组织,往往造成功能障碍和颜面美容缺陷.我们自1996年6月至2004年6月,采用平阳霉素局部环压注射法治疗面颊部海绵状血管畸形34例,并以同期随机选择的单纯注射34例作为对照,获得良好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