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教育管理者来说,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至关重要。只有和谐的校园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民主、平等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
  
  一、以法律为先导,创建和谐校园
  
  在有的教师心目中,体罚学生是出于良好的动机和目的,当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个个成绩优秀,举止文明呢?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没有严师哪来高徒。其实教师心目中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是和父母一样,只是教育的方法不当。但我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或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引以为戒,加强自律。而不能将管教与体罚、变相体罚混同。
  我国农村中小学已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制度,但电视里还时不时报道一些学校和教师巧立名目,收取学生班费、试卷费、资料费等费用。这种乱收费行为,侵犯了家长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教育声誉,损坏了教师的形象。其实教师根本没有私自向学生收费的权利。因此教育管理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确保不向学生乱收一分钱,保持纯洁的家校关系。
  
  二、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共处
  
  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使学生的成长实现学校的最大发展,三者的合作、协同管理,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做到及时与教师交换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对学习和活动的态度、兴趣、交往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就能对学生最近可能的发展水平进行估计,从而及时综合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对学生行为习惯、课堂教学内容的协同处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合作和交往的机会,真正体现教学活动的社会性。
  在学生的成长中,关注学生成长的不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要想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把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发展情况及时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并及时得到学生校外表现的信息。社会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条件。如公共场所的环境建设;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限制或关闭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诸如电子游戏场所、网吧等设施。
  
  三、以人为本,协调中层干部和教师之间以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
  
  很多教育管理者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要管理好教师和学生就行了,至于中层干部只要知道干好工作就行。设想一下如果中层干部不注意协调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那么中层干部的工作将如何开展,鸡毛蒜皮的事都需要校长来决断。这就不光是中干的责任,校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层干部在校长、分管校长和教师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一个学校校风、学风的好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否提高,与有没有一个团结而乐于奉献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校长必须统揽全局,为学校的发展制定必要的规划和目标,各处室的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与学校的发展。校长应艺术性地做好中层干部和教师的工作,使每一个教师产生归属感,真正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一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整体,而不是只盯着自己所教科目,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相应的制度给予保障。
  同时,必须做好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工作,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矛盾大多起源于学生,不能因为息事宁人而对矛盾视而不见,更不能为了安抚班主任而对科任教师平头论足。一般来说,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问题比较多的是学习时间的分配和作业的布置。我们就应该教会班主任合理分配各科时间的方法,尽可能的根据各班情况充分讨论,统一意见。
  
  四、以引导为主,把每一个学生看作天使
  
  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我国古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经典的名言。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观认为,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基于这样的理解,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主张这样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才。学校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在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644000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城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标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化作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掌握技能的巨大动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然而,为什么一提起作文,大多数中学生都会把它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呢?究其原因,那千篇一律的文题、脱离实际的指导、不厌其烦的八股文式的批改,怎能不令学生兴趣索然、望而生畏呢?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该从作文命题和批改两个大的方面入手。     一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使集体备课成为必要。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具开放性,它留给老师和学生的空间更大,机会更多,但是,教者如何吃透教材,却是一个难题。这时,研读新教材,践行新理念,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集体备课作为特有的集体研读形式,越来越彰显出它的作用。  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也需要集体备课。相当数量的教师工作负担较重,他们疲于上课,批改作业,应付突发事件,很难自始至终精心备课;部分刚刚
期刊
我国目前不少的地理教学仍然是沿袭封闭型地理教学,仍然是教师占着整个课堂,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影响教学质量。为此在理论上必须转变地理教学的教学思想。提高对开放型教学系统的认识,才能设计和运用优选的教学方法。把握地理教学的特点,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具有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教学不能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应当是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期刊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识字中的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为提前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我就字形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期刊
立定跳远是体育高考生身体素质必测项目之一,是检测考生下肢爆发力和全身协调能力的最简单有效手段,其动作虽简单易学,但它对身体素质差、下肢力量弱的考生也有一定的难度。完整的立定跳远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下面,本人就训练实践谈一谈体育高考生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与训练方法:    一、明确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    1、预摆   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
期刊
初一年段是学生从儿童向少年过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年级。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对他们加强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他们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的原则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富有一定特色,融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
期刊
叶圣陶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陶行知说:“故欲求常新之道,必先有去旧之方。”我根据叶圣陶“扶携——翼护——独行”的教学理论和陶行知“教学合一”的思想,“得其神理而自出新意”,创造出一套示范、模仿、自读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该模式是以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论为宗旨,以《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融教法
期刊
【摘 要】基于一线教师在落实新课改精神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力求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教学 改革 反思    目前,新课程改革犹如春笋般地冒出,遍及全国各地,到处搞得轰轰烈烈。的确,新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面孔,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否认,新事物正是从旧的母体中孕育了出来的。立足现实,方能反思过去,只有正确处理好旧
期刊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