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平台下的OTT TV的技术方案与发展趋势

来源 :中兴通讯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go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loud OTT TV: Technical Solu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摘要:认为OTT TV不仅可以获得很好的用户体验,还可以把丰富的互联网业务引入到电视业务中,实现电视使用的丰富化和个性化,因此OTT TV已超越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成为广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中兴通讯提出的低码高清与OTT TV多屏融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即可以让运营商充分发展OTT业务,扩展更多的增值业务,实现盈利增长;又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且清晰流畅的视频体验,最大程度提升用户业务使用体验感受。
  关键词:OTT;IPTV;云平台;低码高清
  Abstract: OTT TV provides good user experience and converges the internet business with the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business. OTT TV is a development trends in broadcasting indust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ZTE's low-bit HD and OTT TV solutions for multiscreen integration. This solution allows operators to fully develop their OTT business and expand value-added services in order to grow revenue. This solution provides users with clear, smooth video anytime and anywhere.
  Key words: OTT; IPTV; cloud platform; low bitrate HD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868 (2014) 01-0048-06
  1 OTT TV的诞生背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应用科技给传统业务模式带来了强猛的冲击,并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带来巨大的变革。伴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出现,媒体信息的共享与无缝传递成为可能,传统的家庭客厅已不再是电视机一霸天下的局面,各种数字设备与电视机一起共同构成现代家庭的数字客厅,同时多源化的信息获取也把人们从客厅里解放了出来,人们可随时随地享用新科技带来的便利。
  近几年随着平板电脑的问世,又出现了除电视、手机、电脑屏之外的第4屏。跨设备的无缝对接、断点播放,随时随地的视频体验也因此成为时下的发展趋势。但从观看的舒适度来说,电脑、便携设备都不如电视,电视的高清大屏和丰富的节目源是广电的优势所在。有没有一种视频播放既能拥有电视的优势,又能集合互联网主动性的优势呢?这就是OTT互联网电视,它通过HTTP协议能让任何一个用户直接联网看电视,终端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机顶盒、PAD、智能终端等。OTT TV的问世,使得互联网为电视提供了另外一个传输平台/分发渠道[1]。
  典型的OTT TV如谷歌(GoogleTV)、苹果(iTV)、Netflix等,开发商们均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发展自己的业务,致使原来的商业模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图1所示为国际OTT运营模式。
  中国OTT TV是则是指通过公共互联网面向电视机传输的、由国有广播电视机构提供视频内容的可控可管服务。接收终端一般为互联网电视一体机。图2为中国OTT运营模式。目前中国对厂商提供OTT TV服务有如下要求:
  (1)播出平台必须由获得牌照之集成服务商(央视、文广、华数)提供,而一般家电厂家不得涉足播控的相关平台。
  (2) 内容来源必须由获得互联网内容服务牌照的广电播出机构提供,非广电机构无法获得。
  (3) 一台电视机只能植入一家集成商的客户端,但同一品牌不同型号可以植入不同客户端。
  随着三网融合的大力发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以及国家各项有关政策的支持,OTT TV的受关注度已经超越IPTV,成为广电行业的最新热点,引领众多广电运营商及平台提供商朝OTT方向演进[2]。
  OTT TV发展至今,目标虽然非常明确,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视频内容的版权控制、网络质量的不稳定而导致的点播时延、终端的安全性不足、缺乏有效的盈利商业模式等。同时,中国OTT TV的发展还受到内容“可管可控”的政策影响,广电总局采取了牌照制方式来实现对OTT的可管可控。由广电总局认可的集成牌照方负责提供内容播控,且互联网电视与牌照方客户端完全绑定,通过牌照方的集成播控平台对客户端实行控制和管理。
  2 OTT TV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三网融合的力度加大,终端智能性的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服务凭借其创新开放的能力在从传统的PC向手机、电视等更多的终端扩展,并在互联网视频和应用商店为主的服务中率先得到了应用。这些都成了OTT TV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国际电信运营商正将传统的电视内容转向互联网,预计几年内大部分电视内容将会转由OTT TV方式提供。OTT TV也呈现一些发展趋势。
  2.1 业务发展趋势
  OTT TV产业的发展核心是“越顶传球”,所以不同位置的越顶会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也会影响不同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但不管“顶”在何方,最根本的两个原则每个厂商都应该遵循:服务用户与创造价值。OTT TV业务也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友好的人机界面:充分利用OTT的技术优势,以OTT为具体渠道和模式,提升广电新媒体业务的灵活性、互动性和智能性。比如为用户定制的EPG个性化界面,智能搜索等。   ·多模式并举:研发以智能终端、混合电视、高清交互电视等为平台的OTT业务模式。
  ·优化用户体验:根据用户行为分析而定制的定向广告、个性化推荐等精确营销策略将会在OTT上发挥更大的应用空间。同时对于用户操作控制,智能终端可操作性与可控性更强,可融合语音、触屏、体感等多种操控方式,让用户的体验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业务智能融合:使得用户能随时随地享用OTT业务所带来的便捷。比如网络游戏、商务社交、智能社区、多屏互动、信息共享与推荐等业务的无缝切换。
  ·应用商店服务:随着OTT业务的发展,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商店所提供的服务将会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增强OTT业务的用户粘性度,真正做到“各取所需,有求必应”的电子化生活。
  2.2 业务运营趋势
  OTT TV运营主要有两种趋势:一种是运营商发展自己的OTT业务,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平台优势;另一种是电信运营商与OTT提供商密切合作,互相协作、融合,共同发展。
  在电信运营商发展自己的OTT业务方式同时,电信运营商可以将OTT 平台建成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的有力补充,通过OTT TV平台可将直播频道、VOD平台视频点播资源引进互联网接入业务平台,从而形成覆盖个人计算机、手机、PAD等移动多媒体终端的视频服务体系。电信运营商也可以将OTT平台建成为互联网接入平台的补充,通过OTT平台,采用适当的引导方式,引导宽带互联网接入用户访问OTT平台获取视频点播内容,从而降低宽带互联网出口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点播、直播内容,能够显著提高用户相关体验,有利于宽带互联网接入业务的推广[3]。
  在电信运营商与OTT提供商密切合作的方式下,电信运营商需要大力建设智能管道,开展流量经营,并为OTT提供商提供运营与计费平台,同时利用OTT业务促使和鼓励用户大量使用移动数据流量,以提高运营商的运营利润。电信运营商需要进一步开放网络能力,保持其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2.3 技术发展趋势
  ·软硬件云化。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打造功能强大的OTT TV业务云端,同时整合、融合CDN支持,可以使OTT业务部署摆脱机顶盒软、硬件的限制,加上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智能化进程日渐加快,这些因素都为进一步轻松实现用户的快速操作体验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技术可能。
  ·社交化技术的全面采用。在近几年的电视与互联网融合过程中,电视“社交化”也正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新一代互联网电视的主要特征,而多屏互动将成为社交化的必然手段,通过电视终端和“第二屏”终端的社交网络共同跨平台、跨终端的交互来实现“社交电视”。对着电视机大屏幕,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刷微博是微博控们做梦都没有想过的,这也将是OTT TV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业务的个性化实现。随着OTT视频时代的到来,多屏业务和实时社交媒体互动正在改变人们娱乐消费的方式,传统视频业务如IPTV将会面临着严峻考验。仅仅保障业务质量对IPTV来说是不够的。电信运营商除了需要保证音频/视频质量以外,还需要提供丰富、优质的内容,更加关注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如提供画中画(PIP)、录制/时移、屏幕/第二屏幕资讯、个性化用户广告推送等功能。优质内容不仅能够吸引IPTV用户,更能促进用户分享这些内容。年轻的观众们倾向于在观看电视的同时,用其他设备接入社交媒体。据英国《卫报》称,多于1/5的电视观众在看电视的同时会在Facebook或Twitter上进行交流[4]。
  3 OTT TV的关键技术
  OTT TV让媒体信息在多屏间无缝传递,多屏互动是OTT TV的一个重要的优势。为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OTT TV的功能与技术优势,克服IPTV等现有系统的缺陷,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
  (1) 内容编码技术
  为了能让同一内容在多屏间进行传递,提升用户的体验,就必须要用最低的带宽来传输最高质量的视频。比如中兴通讯的低码高清技术。
  (2)内容传输技术
  目前,OTT TV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HTTP渐进下载(简称HPD)和HTTP自适应流媒体(HAS)。传统的OTT TV一般采用HPD技术。基于HPD的客户端在开始播放之前仅需等待一段较短的时间用于下载和缓冲媒体文件最前面的一部分数据,之后便可以一边下载一边播放。HPD OTT TV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例如:不适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直播节目的传输;初始播放的等待时延一般较长;当网络带宽不稳定时比较容易出现卡屏现象;由于客户端会持续下载视频文件,当用户中途放弃节目观看,会造成已下载文件(消耗带宽)的浪费。为解决这个直播时延,中兴OTT TV推出HLS直播编码器,并在印尼和保加利亚开通了OTT直播节目,实际测试结果为单节点时延为50 s,多借点为90 s,这样可以使得直播变追看。
  (3)业务开发技术
  由于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架构在OTT TV中的应用,使得业务的开发需要一整套环境的支撑,包括开发模式的变化等。这个新技术、新架构包括:云平台的引入、终端安全性的控制、多屏互通业务的实现、融合CDN平台的创建等。
  · 云平台的引入:根据云计算的标准架构,OTT TV的云平台也应该包括3层: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具体架构如图3所示。
  对于OTT TV业务,此3层可以分别有所对应。
  SaaS: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同时,占据移动互联网入口,将用户的关注点吸引到典型应用和开放平台上来。
  PaaS:建立OTT TV典型应用的开放的用户访问接口,为OTT业务提供用户流量和业务传播支撑,为用户提供能在各种网络环境和多终端使用,可以与其他联系人随时随地、无缝沟通的业务体验。   IaaS:是OTT TV平台的硬件基础。基于IaaS,可建成3层异构云计算资源池。
  基于云计算架构和多屏互动的OTT TV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采用云技术就可以很容易实现多屏内容的汇聚,提高智能搜索的效率,并可以通过云端来实现终端设备(TV、PC等)进行视频、音频、资讯等多种内容的共享和互动。
  ·对终端安全性的控制:目前整个OTT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因OTT TV采用HTTP协议,能上网的地方都能看视频,所以一定要提高OTT终端的安全性,以满足安全播控的需求。
  ·多屏互通业务的实现:OTT TV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多屏互动,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推陈出新,OTT业务能在任何在线终端设备上应用。由此可见,尽管OTT业务需要适应不同的码率、操作系统、数字版权管理(DRM)、屏幕格式等来实现多屏同看、精彩推荐、视频分享、多屏监控、多屏通信等业务;同时各个终端实现浏览收藏、购买消费等操作统一,支持多终端无缝传递、互动和可定制的统一服务等。因此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不同屏处于不同的网络平面,多屏业务之间就存在关联与互通的问题。中兴的多屏网关方案就很好地解决了。
  ·融合CDN平台的创建:随着OTT TV的发展,平台也需要做些改进,一是有更多的内容和不同的应用加了进来,二是需要有更多的平台支撑能力,比如搜索。这些对用户体验都是至关重要。因为OTT TV越过了不同的电信运营商,屏蔽了不同的网络平面的接入,这就需要CDN适配不同的接入网,需要不同的网络传输技术,而且还能针对不同网络进行智能调度。同时发展OTT,提高用户体验是关键。高流量、高带宽需求的应用服务比例不断上升也进一步加大了对CDN服务的需求。因此高速、稳定、安全、可扩展是OTT TV对CDN以后发展提出的必然需求。
  (4)用户体验增强技术
  用户使用OTT TV的业务,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一个基础。包括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和对针对用户群的精准营销方面的技术。
  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因为发展OTT TV的关键是提升用户的体验,只有增强用户的黏性才能保证OTT TV业务的正常发展,OTT TV天生的优势使得多屏互动、社交媒体等业务实现比传统IPTV更加容易。但同时要看到,目前的OTT TV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着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比如OTT TV的数字媒体内容太过于纷繁复杂,无法让用户的眼球归于集中,使用户能快速做到“看你想看的”,因此快速方便找到符合个性需求的节目内容是一个难点;再比如用户的操控方式,因OTT产品源自互联网,既有电视的观看体验,又有电脑的操作感受,还有智能手机的应用移植,如何将多种终端的操控方式进行融合,以方便用户的操作习惯也是提升用户个性化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用户群的精确营销:OTT TV与传统的IPTV的根本区别在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基于OTT TV进行对不同用户群的精确营销,可以大大提高运营商的运营利润。精确营销即对用户的操作行为和属性特征进行多维度分析,以获取用户的个性化业务数据,从而深度挖掘不同用户群的需求和资源,并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精准业务推荐,以实现精确营销。比如点播推荐、精准广告推送等[5]。
  4 OTT TV与IPTV的优劣势
  比较
  IPTV是电信运营商通过IP专网和专用的IPTV机顶盒开展的一项视频业务,其显示终端通常是电视机。OTT TV 则是通过公共互联网来开展的一项视频业务,其显示终端可以是个人电脑,也可以是电视机或平板电脑等其他显示终端。OTT TV的服务供应商可以是电信运营商,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视频网站和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所以,OTT TV有着多屏分发、多屏互动的天然优势。
  表1从支持的协议类型、播放方式、网络部署等多个方面,对IPTV和OTT TV做了比较。
  基于表1中的差异比较,OTT TV与IPTV业务的发展方向目前有两种主流观点。
  一种观点是OTT TV完全取代IPTV是必然趋势,只是时间的问题。从接入方式看,OTT TV和IPTV一样,OTT TV内容经过充分整合,完全可能包含IPTV的内容,这样就可完全替代IPTV。同时,IPTV是电信发展视频的早期业务模式,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有了一定的存量用户,因为OTT TV与IPTV的业务形态是一样的,而且更加开放、灵活、自由,实现了用户只要能上网就能看电视的愿望,所以这些存量用户反而正是OTT TV发展的基础,在以后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OTT TV替代IPTV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IPTV与OTT TV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式业务模式。相对于IPTV来说,OTT TV终端和内容的安全性难以满足安全播控的需求,这是整个OTT TV面临的巨大问题。对中国的OTT TV而言,广电总局要求必须是可管可控的,重要的是保护视频版权的问题,这将会严重制约中国OTT TV业务的开展。相反,和OTT TV相比,IPTV的业务却是安全可控的,虽然业务模式相对封闭,但如果电信运营商在IPTV业务中引入OTT TV的内容与业务,就可以弥补IPTV在内容上的不足,只要做好OTT TV内容管控,就能够发挥出运营商宽带网络的价值。
  5 中兴通讯低码高清与
  OTT TV多屏融合的
  解决方案
  随着OTT TV的快速深度发展,开放的互联网视频及开放的多屏终端越来越多,传统电信业务面临互联网业务的巨大冲击。为了持续发展视频服务以提升竞争力,运营商迫切需要一套能快速发展OTT业务,又能有效降低网络改造和平台建设成本的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且清晰流畅的视频体验。中兴通讯推出基于云平台下的低码高清与OTT TV多屏融合技术相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比较好的用户体验。框架如图4所示。
其他文献
[本刊讯]2012年1月4日讯,中兴通讯2012年度全球供应商大会在深圳成功举行,近400名供应商高层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旨在通过启动全球供应商协同创新战略,为中兴通讯打造快速、绿色、低风险的供应商运营体制。  作为中兴通讯全面实施全球采购战略的里程碑,本次供应商大会邀请了多家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通信电子行业发达国家的、全球性跨国供应商的最高管理层,以及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南非等海外
期刊
8 无线传感网的同步技术
期刊
【本刊讯】在201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上,中兴通讯推出可用于任意接入方式的融合语音和多媒体网络zVOA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实现传统语音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统一运营。中兴通讯zVOA方案可以借助传统的语音网络的优势开拓更多宽带接人的语音、视频和多媒体等业务,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提升网络运营竞争力。  中兴通讯zVOA方案完全迎合用户对多接入和8CC业务的需求,兼容cs和IMS的各种标准接口。该
期刊
随着国际电信联盟(ITU)启动4G的IMT-Advanced工作计划,3GPP开始着手LTE-Advanced标准制订。为提升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满足小区边缘频谱效率指标,LTE-A中引入了协作多点传输(CoMP)技术。在基于CoMP的联合预编码(JP)相关算法中,基站的发送端信道状态信息(CSIT)的精确性直接影响预编码算法的信道容量、误码率等性能。而CSIT的获取分别来自于频分复用(FDD)系
期刊
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技术发展迅速,但由于其特殊的节点类型和信道特性,采用传统Ad H0c网络路由协议无法取得满意的性能。实现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速率,需要研究新兴的路由算法。基于贪婪算法的地理位置辅助路由是目前VANET路由的主流思路。文章认为基于这类思路的协议利用车载GPS装置、电子地图和下一代网络导航技术,能使路由发现和建立的时间大大缩短;结合已知的道路拓扑结构,选择多跳传输的最优路径,
期刊
[编者按]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智能无线电技术逐渐成为通信领域关注的热点,并给无线通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讲座将分为3期对智能无线电技术技术进行介绍:第1期讲述智能无线电技术的背景及发展现状;第2期详细介绍了智能无线电技术中的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的架构,并从其应用及通用平台设计角度分析各类平台的优缺点;第3期介绍了软件无线应用中的多种开发工具。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车联网以车辆为基本信息单元,通过传感器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接入技术、传输技术、组网技术,将行人、车辆、路边设施等道路实体与交通管理网络、移动网络与后备网络连接;服务于车辆安全、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用户网络接入等应用;旨在建立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出行效率、拓展信息交互形式的智能综合网络体系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仿真验证找出异构网场景中具体的移动鲁棒性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案。仿真中通过同构网和异构网场景中的移动鲁棒性性能比较,发现异构网场景中移动性参数应根据切换的对象不同,进行相应的参数匹配;仿真中通过异构网场景中设置不同的参数配置发现,在选择合适的移动性参数时应综合考虑移动鲁棒性性能和系统开销。  关键词:异构网;移动鲁棒性;移动性参数;切换;无线链路失败  Abstrac
期刊
提出了一种面向未来移动通信的超蜂窝网络架构设计,其核心技术包括:超蜂窝无线组网技术、接入网虚拟小区技术和云平台支撑技术。超蜂窝无线组网技术的特点是空口控制与业务覆盖的分离,进而演进为对空口资源和流程的重构;接入网虚拟小区技术的特点是处理逻辑与空口覆盖的分离,进而演进为以用户为中心、结合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接入网处理重构;云平台支撑技术
期刊
摘要: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MWSN)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可以在广泛的应用领域内实现复杂的大规模监测和追踪任务,而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则是其应用的基础。针对这一特征,文章深入探讨了移动节点自定位算法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的基本方法,讨论了定位算法的性能评价指标,并对各种算法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算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文章认为三维全节点移动的定位算法将成为以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