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是个穷困潦倒的文艺青年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年初,按照和父母的约定,我去波哥大的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法律系报到,住在市中心弗洛里安街的一栋膳宿公寓里,房客多是来自大西洋沿岸的大学生。
  下午没课,我没去勤工俭学,而是窝在房间里或合适的咖啡馆里读书。书是偶然或靠运气获得的,更多的是偶然所得。买得起书的朋友把书借给我,借期都特别短,我得连夜看,才能按时还。就这样,我幸运地发现了成名已久的D.H.劳伦斯、阿道司·赫胥黎、格雷厄姆·格林、切斯特顿、威廉·艾里什和其他许多作家。
  有一晚,室友维加带回刚买的3本书,和往常一样,随手借给我一本当枕边书,好让我睡个好觉。没想到适得其反,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安然入睡。那本书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读完《变形记》,我不禁渴望生活在那个与众不同的天堂。新的一天来临时,我坐在多明戈·曼努埃尔·维加借给我的便携式打字机前,试着写一些类似于卡夫卡笔下可怜的公务员变成大甲虫的故事。之后几天,我没去上学,依然沉浸其中。我正忌妒得发狂,突然看到爱德华多·萨拉梅亚·博尔达在报纸上发表的令人痛心的言论,他感慨哥伦比亚新一代作家乏善可陈,后继无人。不知为何,我将这些言论视为战书,贸然代表新一代作家应战,捡起扔下的短篇,希望能力挽狂澜。短篇的情节围绕《变形记》中那具有意识的“尸体”展开,但没有故作神秘,也没有任何本体论的偏见。
  星期二送的稿子,结果如何,我一点儿也不着急知道,总觉得要登也没那么快。我在各家咖啡馆闲逛了两个星期,消解星期六下午的焦躁。9月13日,我走进风车咖啡馆,一进门就听说我的短篇小说《第三次忍受》被整版刊登在最新上市的《观察家报》上。
  我的第一反应是:坏了,一份报纸要5生太伏(生太伏:货币单位),我没钱买。这最能说明我的穷困潦倒。除了报纸,5生太伏能负担得起的日常消费比比皆是:坐一次有轨电车、打一次公用电话、喝一杯咖啡、擦一次皮鞋。细雨还在静静地下着,我冒雨冲到街上,却找不到能借给我几生太伏的熟人;星期六下午,膳宿公寓里除了老板娘,没别人,可老板娘在也没用,我还欠她两个月的房租,相当于5生太伏的720倍。
  我无可奈何地走在雨中。老天有眼,让我看见一个男人拿着一份《观察家报》走下出租车。我迎面走过去,央求他把报纸送给我。就这样,我读到了被印成铅字的自己的第一个短篇——报社画家埃尔南·梅里诺配的插图。我躲回房间,心跳不已,一口气将它读完。逐字逐句一读,我渐渐觉察出铅字巨大的破坏力。
  我投入那么多的爱与痛,毕恭毕敬地戏仿旷世奇才卡夫卡,如今读来,全是晦涩难懂、支离破碎的自言自语,只有三四句差强人意。时隔近20年,我才敢再讀一遍,而我的评判——尽管心怀同情——更加不宽容。
  (秋水长天摘自南海出版公司《活着为了讲述》一书)
其他文献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干活——大半夜的,在一条偏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闸门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撬门板,但门板还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逛,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儿。我就叫:“嗨,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
期刊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在陕西担任县令,后官至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他对当时官场的黑暗颇为不满,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愤。于是他回到故乡,开始了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创作。该剧大约写于元代元贞、大德年间。  [一]唐贞元年间,崔相国死后,相国夫人带着儿女扶柩回原籍安葬,途中在普救寺暂住。书生张君瑞去京城赶考
期刊
那是1967年。一位哥伦比亚作家完成了酝酿多年的小说,苦苦维持家用的妻子也松了口气。原本他计划半年完成,结果每天写作8小时,一写就是一年半。只是在准备给出版社寄稿件的时候,夫妇俩发现已经付不起邮资了。他们当掉家中所剩的最值钱的电器——榨汁机,终于把手稿寄了出去。阿根廷的南美出版社于当年将其出版,到了1987年,仅用20年的时间,这本书已在全球以30多种语言发行,共售出3000万册。  这便是加西亚
期刊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找回中国的味儿。  前几天,我同一个朋友逛超市。一走到食品柜台,他就“数落”起各种零食,每样都拿起来“科学”地看一看标签,“这个脂肪含量太多”“那个热量太高”。在他左一句右一句的评论中,我们俩空手走出了超市。  这种“标签”,中国古来的食品上是没有的。我们的食谱里,油盐酱醋只要一碰到数量上的概念,只能用“少许”“若干”等字眼糊弄过去。我知道,并非土产的那些标签上的“科学指标”,的
期刊
这不再是夜,也不再是静,  因为每种孤独都有其私隐;  在随梦进入森林的人看来,  树木也有其静与暗的方式。  嘈杂的阴灵似在静寂中漫游,  夜挡住光线不让它落到地面。  奥秘似有生命:人人都可以  按自己的回忆去解释和感受。  森林之夜催生思想的黎明;  寂静似鸟虽然睡着但有翅膀,  这对写诗来說实为好事一桩。  在林中,心更易坦诚相向:  夜让人们的目光更加深沉,  爱的表白离不了它的寂静。 
期刊
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  绘画,与具有浓缩性、象征性的诗一样,可以敏锐地浓缩某些时刻的情感,转而以优美的形式呈现。这是二者类似的地方。  充满诗意的美国印象派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的《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其实是以英国作曲家乔瑟夫·马钦齐所写的流行歌曲《花冠》中的副歌歌词为名的。我看着萨金特以充满诗意的感性笔触描绘的画作,不禁觉得,他其实是一位被称为“画家”的“诗人”。  光线朦胧的向晚时
期刊
过段时间巴黎就“解封”了,法国人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所有人都在想象“解封”后的新生活,我却感到一种更深的孤独,或者说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孤立感。世界正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每次走到奥斯曼大街,我都会在102号门口的长椅上坐一坐。这里曾是普鲁斯特的寓所。  巴黎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几乎所有人都闻到了一股硝烟的味道。普鲁斯特把房间的墙壁用软木包住,他希望把所有的杂音都隔绝在外。他的窗户也总是关着,他不想闻
期刊
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时,无数人预言互联网会让知识的获取更容易、让偏见与隔阂被打破、让世界变得更平等。然而,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今天,偏激的观点、人群之间的隔阂在网络力量的助推下势头不减。这是为什么?  在生活中人们会发现,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搜索结果页面的前几个链接会把搜索者引向百度自家的“百家号”;出差订酒店的时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手机打开同一个App,看到的价格很可能不一样;我的一
期刊
《寻隐者不遇》,写寻找,写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贾岛,另一说为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全唐诗》中两说并存。  这诗写得很妙,呈现了一场情趣盎然的情景剧。一句问,三句答,词意真率,主角隐者未出场,却字字围绕他来写,凸显出隐者的高致。  “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中国古代最早明确以“不遇”为题写不遇的是董仲舒的《士不遇赋》
期刊
电影《别告诉她》海报  一切,从一个谎言开始。  碧莉回国,参加表弟的婚礼,但实际上,是为了见身患癌症的奶奶最后一面。  25年未曾团聚过的一家人,分别从美国、日本回到中国长春。只有奶奶被蒙在鼓里,她不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还欢天喜地,非要亲自筹备一场喜宴。  这是电影《别告诉她》讲述的故事,改编自华裔导演王子逸的真实经历。  “奶奶患了癌症,到底要不要告诉她?”  这个问题变成一把柳叶刀,将中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