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眼中的中美关系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bplbp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敌友之辨
  
  中美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这种在世界政治中超大性的国家地位和超重型的国家关系,决定了这两个社会制度迥异而又不接壤的大国,不可避免地互视对方为重要的评估对象。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对外政策目标轻重缓急新的排序,特别是基于美国自信“有能力影响那些能影响我国安康的国家的政策和行为”,一场有关中美关系的大辩论在美国国内全面展开,并导致随之而来的对中美双边关系的重新定位。在这场大辩论中,美国著名思想库的作用尤其不容忽视。可以说,正是由于美国智库在冷战结束之初掀起的有关中美关系的大辩论,才使得“中国问题”成为美国思想界今天最为热门的话题,几乎每一个有影响的美国思想库都有自己的中国研究计划和项目,成百上千的美国学者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工作。
  美国的中国观并非一成不变,更不是铁板一块,甚至在同一个政党或同一届美国政府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例如,现在的小布什政府内部,在基本的对华政策理念上就分成两派,一是以国防部和副总统切尼为代表的鹰派,视中国为美国的主要威胁;另一派则是国务院以及经济部门,主张积极的对华接触政策。而就中美关系而言,美国思想库毫无例外首先需要辨明的就是中国是美国的朋友还是敌人的问题。其主要观点也有两种:一种是把中国看成是亚洲安全的威胁或者或明或暗地把中国作为美国的潜在敌人,“中国威胁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另一种视中国为“非敌非友”或“既敌既友”,约瑟夫·奈的著名警告——“如果我们把中国当成敌人,中国就可能真的变成敌人”——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
  关于中国的敌友问题,美国思想界主流的倾向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中美1970年代结成反苏的战略同盟后,美国智库和主要媒体都开始有意识地对共产党中国和前苏联加以区分,8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美国民意对中国的普遍认识是一个“善意的合作伙伴”。冷战结束后,美国智库认为中国出现了意识形态真空,为重新获得合法性,中国政府必须诉诸中国人民当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把民族主义作为官方新的意识形态,因而中国将在世界舞台上采取一种更加进取的姿态。同时,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高经济增长,也使得美国人担心中国这个在政治制度、文化和种族上都与美国有很大差异的国家,将获得美国今后无法控制的力量,这也使得原来一部分主张扩大中美经济往来的学者们改变了立场。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威胁论”的基础。尽管在中美实现高层互访之后中美关系开始稳定下来,冷战初期形成的“中国威胁论”一度失去了说服力和影响力,但随着中美关系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反复出现重大挫折,美国国内对美中关系的认识也出现大幅摇摆,认为中美互不信任加剧,中美之间呈现“战略竞争关系”的新“中国威胁论”也再次成为智库的主流观念。当然,在这期间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以更加广泛的历史和地缘战略角度处理中美关系,避免两国关系走向对抗,但相比之下,这一声音显得非常微弱。
  
  利益的冲突与重合
  
  9·11事件后,美国思想库再次从全球、亚太和双边关系三个层面对中美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尽管这次定位不像冷战结束之初“中美关系大辩论”那样热烈和引人注目,但它也确实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厘清了轮廓:
  第一,战略上的竞争与合作。美国思想库普遍认为,中美双方在战略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分歧。但尽管如此,中美双方都还不至于在战略问题上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限,而且现实的可追求的共同利益将使中美两国尽可能搁置或淡化战略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美国的一些思想库也同意下述政策主张:“中国显然准备成为一个潜在的战略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成为对手,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至少,适当的接触可以减少可能导致冲突的相互误解,从最乐观的方面看,它能够影响中国将来对地区安全、美国利益和为了维护这种安全而采取行动的态度,这样对我们有利。”他们还反复强调,将中国融人美国积极倡导的关于防止武器扩散、贸易、环境和人权准则的全球机制之中,是美国的长期战略,但该战略不应也不会给美国追求在华现实利益设置障碍,特别是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可能性存在的情况下。
  第二,在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上有共同合作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中国把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亚太安全方面,中国有三个基本目标:“第一,本国的稳定与繁荣;第二,长期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第三,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与合作。”作为太平洋国家,美国则把在亚太的安全利益与经济增长以及对民主和人权的承诺联系在一起;强调日美同盟是美国亚洲安全战略的关键和为亚太地区保持一个稳定而繁荣的环境的基石;强调中国在地区事务中既是一个积极因素,同时,“鉴于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潜力和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力量,使中国不要成为对该地区安全的一个威胁,也是至关重要的”。显然,中美在维持并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上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因此美国智库一直建议美国行政当局在南亚核试验、朝鲜半岛六方会谈等问题上与中国开展积极的合作。不过,双方在对安全威胁的判定、致力于地区安全的目的、保障安全的手段上也都存有严重的分歧。一些美国思想库认为,中国在国防白皮书中反复强调说,地区军事联盟的加强给国际安全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这是对美国东亚地区战略方针核心的挑战。
  第三,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经济利益同美国的经济利益具有一致性。冷战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相互依存度的加深,奉行经济优先的政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美两国也不例外。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也越来越大,其中,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最主要的对华投资国和最主要的技术进口国的地位将较长时间地保持下去。虽然中国对国际经济问题的看法不时地与美国的看法相左,有时甚至相互冲突,但中国已认识到并着手致力于通过加入国际经济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其改革和在机构内进行谈判,从而寻求建立一个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相比之下,冷战后俄罗斯“放任”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经济地位的急遽衰落,使美国思想库认识到大国的衰落对美国的挑战可能同它们强大时的挑战一样大。因此,在对中国的经济政策的评估上,美国智库一致对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以及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就予以高度赞赏,认为开放和繁荣的中国不仅会最好地促进美国的商业利益,而且还会更好地促进美国的更广泛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而美中贸易关系的最好框架即是世界贸易组织下的面向市场和以规则为基础的体制。
  第四,在台湾和人权问题上的共识不足以消弭彼此的分歧。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都不希望在台海地区发生战争;都主张海峡两岸进行交流与对话;都希望台湾经济保持持续发展;都不希望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出现大的倒退。但美国智库也认识到,随着中国统一大业的日渐推进,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增加,因此,美国政府有必要继续打“台湾牌”,从而在实质上推行将台湾与中国大陆继续分离的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挑战的不仅是中国的历史,亦是挑战中国的未来。这种根本性的分歧将导致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主要障碍,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两国关系中的爆炸性问题。人权问题是美国智库在对华政策上除了经济之外另一个普遍具有一致性的观点,美国智库都认为中美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美国将坚持把这个问题谈下去,直至有一天,辩论、持异议和宗教自由的充分空间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中国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但战略家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还不至于发展成为造成危机的一大诱因。而且,两国政府现在都在这方面作了表态,认为《世界人权宣言》及其它国际人权文书在促进人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并重申双方将致力于促进和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
  美国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曾指出,美国在中国有多方面的利益,它们中哪一方面的利益也不能压倒其他所有方面的利益。冷战后美国各个时期对外政策目标轻重缓急的重新排序,决定了美国对华政策目标,及其对中美利益的冲突与重合所取的基本立场。实际上,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并不仅仅是消极的,在经过适应和调整后,虽然双方都坦承彼此有分歧,但同样两国也都承认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共同利益。可以说,这是美国思想库对中美关系的最好谏言。
其他文献
抗战胜利日的团结之声    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讲话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讲话中涉及两岸关系的声音: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期刊
近年来,由于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尽人意,加之博导剽窃他人成果、硕导涉嫌性交易泄题等事件接连出现,责问导师群体职业道德的舆论不绝于耳,教育部颁发的“学术道德建设”、“学术规范”等文件也接踵而来。这多少有点像海德格尔所说的,“哪里有危难,哪里便出现拯救。”至于拯救的过程与成效究竟如何,倒是更值得关注。  仅就导师而言,如果单纯强调为师者的职业责任与职业道德,却忽略关于导师权利的落实与追问,不仅在学理上说不
期刊
日本战败投降60周年的日子悄然降临了。此际,有幸看到贵刊上期充满理性色彩的封面报道《东亚,走出二战入在有识之士期待中国举办一轮“庄严而不刺激,隆重而不挑衅”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吁请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贵刊践行的身影。  值得称道的是,《战时日本:国民被谁裹挟?》一文还原了日本向中国开战前后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胡平告诉我们,时年75高龄的犬养毅首相因反对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在其官邸遭受9名陆
期刊
中国宣布人民币汇率改制,与美元脱钩,引起全球外汇、期货及债券市场的震动。无可否认,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者,无论在全球通胀、利率、债券收益、楼价、工资、利润、货品价格等,其影响力都不断增加,这种经数学课 转变将持续最少半个世纪,影响以后数十年的经济发展。  以中国的出口及贸易盈余为主来评论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误解及低估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及其背后的深刻意义。除了出口电视、债券收益、楼价
期刊
曾先后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近日突然跳入GOOgle,引起业界轰动。GOOgle刚进入中国就以与微软在美国对簿公堂的事件开始,这可能将众人的视线引向一个错误的角度。    “不做邪恶”    对于Google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更多地注意到其股票价格比刚上市时大约翻了四番,Google进入中国,以及李开复闪电般从微软跳入Google。早在Google未上市的一年多以前,
期刊
邹家健,深圳景洲大厦业委会主任。2001年,他带领景洲大厦业主一举炒掉了原有物业管理公司,在全国率先打破了“谁开发谁管理”的物业管理模式。2003年,因坚持执行《物业管理条例》,他成为全国第一个因此被罢免的民选业委会主任。2004年,他被中国消费者协会、央视等联合提名,成为该年度中国消费者维权最高荣誉奖——“3·15”贡献奖的5名候选人之一。他和他所在的景洲大厦,被认为是中国社区维权的一面旗帜。 
期刊
去年11月,本刊对贵州乡村医生李春燕做了独家报道以来,凤凰卫视、《华尔街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媒体记者相继登门,李春燕想建一个卫生室的愿望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2005年5月,香港商人钟佩华和李春燕签了一份捐建卫生室的协议。根据协议,钟佩华女士向李春燕捐款8万元,用于在大塘村建设一所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两层卫生室,卫生室冠名为“钟佩华爱心诊所”,产权归李春燕个人。协议还规定
期刊
如果要送香港机管局董事会主席冯国经先生一个绰号的话,“梦想家”、“行动家”都是适宜的。  利丰集团,这家历时百年的家族企业,在他和其弟手中,成功转型为香港最大的出口贸易公司;他同时还主持着香港/欧盟经合委员会、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让泛珠三角效法“欧盟”开展自由贸易;在大珠三角推动“海陆空联运”;让香港机场人股内地机场以构建全国机场系统网络……这都出自他天马行空的前瞻性构思,却又逐步成为稳步推进的现
期刊
2005年7月11日,是明成祖朱棣下诏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日子。当欧美媒体围绕郑和是否最先发现北美、澳大利亚考证之际,中国人则把郑和视作中国“和平崛起”的象征。一个被普遍忽视的事实是,今年也是“国际法之父”格劳修斯着手写作《海洋自由论》400周年。尤其耐人寻味的是,6个世纪来坚持典型的“海洋闭锁论”的中国,事实上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亲近于16世纪的荷兰和17世纪的英国对海洋文明的格劳修斯古典主义立场
期刊
2005年,国家将对国有企业管理层年薪设最高额限制,初步定为不超过本企业员工平均工资的14倍。  这虽然是对那些薪水已经很高但仍热衷于给自己不断加薪的国企老总们的一种限制,但也可作另一种解渎,那就是对14倍的一种认可和允许。以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这无疑等于让国企老总们拿到了通向富人俱乐部的通行证。  有人担心,这一规定会激起那些尚未达到这个倍数的国企经营者向14倍的利益冲顶,追求他们的利益最大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