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对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强国之基是国家的战略选择。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将关注聚焦在“支撑中国制造”,连续组织“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座谈会”和“中国制造与职业教育专家座谈会”两个专题研讨会。行业企业代表、职业院校和职教研究专家就中国制造各抒己见,取得共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必须制定相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产教深入融合。
关键词 中国制造;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5-0040-04
2015年4月17日,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本届活动周的举办时间为5月10日-16日,主题为“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为更好地落实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有关安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积极行动,将关注的焦点落在“支撑中国制造”,围绕这一主题组织了“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座谈会”和“中国制造与职业教育专家座谈会”两个专题研讨会。行业企业代表、职业院校和职教研究专家济济一堂,就中国制造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职业教育对中国制造的支撑作用各抒己见。分析与会代表较为集中的意见,对于明析当前制造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各方面的期盼与诉求,推进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要关注中国制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再次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德国提出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4.0计划”,通过互联互通达到持续占据制造业技术及价值链高端的目的。美国通过《2010制造业促进法》《国家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初步设计》等,努力实现“本土发明、本土制造”,希望将最先进制造行业的研发和生产都留在美国,使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布局和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数据显示,2009~2013年,依靠先进的制造技术,美国制造业成本显著降低,美国制造业大约增长了20%,与我国的差距快速收窄。
与此同时,在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大调整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除了要与发达国家竞争高端市场以外,还面临着其他新兴经济体在中低端市场的巨大挑战。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我国人工、材料、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特别是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正在由“中国制造”转向“越南制造”、“巴西制造”等。我国制造业在中低端领域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国内相关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当今世界制造业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5月8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从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来看,世界制造业的分工格局正在重新调整,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对我国发展智能制造提出了新要求。”神软研究院院长石敬开认为国内外制造业的发展新形势是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3万亿美元,美国为1.9121万亿美元,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尽管我国的制造业让世界为之震惊,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是不争的事实”,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如此评价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滕伟也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生产制造大国,但却不是生产制造强国,目前还处于第三方阵,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制造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新形势下,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正在加快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实现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换挡但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就是为了应对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也正因如此,中国职教学会将关注聚焦于“中国制造”。
二、谁为中国制造提供支撑
外部需求持续走低、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日益加大的新形势下,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强国之基是国家的战略选择。而创新升级,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升级,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这一需求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3]。
石敬开指出,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战略支撑点,其中技能人才又是我国能否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技能型人才是落实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工艺基础能力与绿色发展以及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撑,没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很难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纵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历史进程,从2002年“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2005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1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再到如今的“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每一阶段职业教育都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为包括面向汽车业、钢铁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船舶业以及新兴产业等提供人力支撑。
“我国要实现由生产制造大国向生产制造强国转变,离不开职业教育。”滕伟指出,包括技术技能人才在内的创新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研究型人才可以从国外引进,而技术技能人才只能靠自己培养。怎么培养?必须要发展职业教育。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总经理赵丽霞介绍,目前有色金属行业中共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4名、“全国技术能手”135名。她指出,这些优秀人才绝大多数是由职业院校培养的,发展职业教育对行业的发展进步、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晓明强调,在机械行业有10多万家企业,1800多万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除了一部分管理人员和工程人才,55%都是技术工人。每年9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都来自职业院校,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支撑着中国制造业从“十一五”到“十二五”10年间的高速增长。
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门类,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产教结合办学体制的建立健全,不仅令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受益匪浅,更为产业体系建设和优化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4]。
陈晓明指出,中国制造业之所以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一是职业教育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二是近些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落实,使职业学校毕业生适应企业生产环境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0年前,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大概一年的时间才能独立操作,而现在,这个时间大大缩短,只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
职业教育在为产业提供人力支撑的同时,产业也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订单培养”等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实现形式,让职业教育参与各方实现合作共赢。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教育合作中心运营部部长梁舒指出,中兴进入教育领域,自2006年成立中兴通讯教育合作中心,已开展相关合作近10年。10年中他企业与全国80%的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累积培养学生近2万人,培养师资近2000名。他强调,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通一切、联通一切成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通过产教融合、共育ICT行业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将成为在中国制造背景下,企业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历史使命。
大连机床集团副总设计师黄付中指出,中国要想把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没有大量高素质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不可能的。大连机床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来从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维修乃至高档机床的销售。大连机床集团从2002年开始在教育发展中心支持下全面接触职业教育,10多年来为上千所职业院校提供了5万多台各类机床,为各类比赛提供了上亿的设备并赞助了部分资金,多年来为许多学校无偿赞助的机床和相关教学设备达数千万元。
三、职业教育如何发力
(一)企业: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技能人才升级将是产业升级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产业升级需要技能人才具备高知识储备、高职业素质、高技能、高价值观、高服务意识的新特征。因此,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制造企业高度关注的课题。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潘平认为,“联合办学”招生即招工的人才选培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院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通过联合招生,联合设计课程,联合考核评价,联合配置教研资源,联合建设办学平台,企业还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链,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效益,更重要的是保障了技能人才的素质稳定性与持续性,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
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角度,石敬开认为,制造企业要将企业发展战略与人才体系配套发展,形成多层次人才体系,要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与重要性。按照市场经济需求原则,加大对技能性人才的招聘、培训,提高其薪酬和待遇,提升其在企业的地位。他同时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机构是缺乏而不是过剩,我国大量的蓝领型工人,如农民工等均没有得到正规的教育、技能培训,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提高技能型人才随技术发展而实现技能同步发展。
(二)学校:提高自身教育质量
面对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职业院校应如何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满足中国制造的时代需求。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院长施建年认为,职业院校当前要紧紧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认真研究在新常态下,职教积极服务“四个全面”和“一路一带”战略布局的需要,找准定位,落实“五个对接”;同时要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育人质量,突出特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此,他提出,一是职业院校要瞄准需求;二是校内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三是加深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北京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强调职业学校要加强内涵建设,认真研究职校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特别是要研究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突破;同时,如何有效及时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代职业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规划之中,要充分研究本地区、本行业人才结构,研究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科技水平发展趋势,按经济规律办学校。
(三)专家: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
对于产业与技能人才的关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作了精辟概括。她指出,产业是核心,科技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石,四者环环相扣。人才必须分类,则教育必须分类。据此,职业教育需要排解四个障碍:一是文化观念,二是制度局限(尤其是校企合作制度),三是条件保障,四是自身质量。前三个文化、制度、条件是公转力,自身问题是自转力。基于前述论点,她提出四点反思:第一,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是政策引导观念,待遇提升地位;第二,法制要抓住关键,用标准带动质量,校企合作,并且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第三,体系服从需求,职教实现对接,人才类型多样化,而不是升学导向;第四,四轮(政、行、企、校)协同发展,提升职教内涵。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高潮期,国家领导空前重视,战略地位空前突出,各地发展动力空前强劲。但是,也要充分意识到一些新的矛盾也在聚集和积累,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国家重视和职校招生困难的矛盾;二是政府投入和农村基层办学资源的矛盾;三是体系建设和协同统筹不足的矛盾;四是市场配置和校办企业下滑的矛盾。就这些矛盾,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院长于志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抓紧防范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目标虚置化;第二,地方为主的政府统筹要向地方立法统筹转型,推进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沿着法治的轨道多元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第三,公共财政投入要由“扶优”向“均优”转变,切实保障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Z].国发[2015]28号,2015-5-8.
[2]李克强.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R].2015-3-5.
[3]曹雨平.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N].中国教育报,2015-7-16(11).
[4]刘琴.职业教育: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N].中国教育报,2012-10-25(1).
How to Boost“ Made in China” to Grow Stronger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irs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eek” Chinese Society of VTE Concern Made in China
Cheng Yu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cast base is a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coun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first week, the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will focus on the two workshops focused on "supporting Made in China", for the organization, "the industry occupational education forum" and "Made in China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t forum." Industry business representatives, vocational school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t on Chinese manufacturing their views, consensus: China from the manufacturing power to create power shift, can not do without the suppo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be developed to match the talent training pla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on market promot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with teaching.
Key words made in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industry
Author Cheng Yu,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52)
关键词 中国制造;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5-0040-04
2015年4月17日,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本届活动周的举办时间为5月10日-16日,主题为“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为更好地落实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有关安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积极行动,将关注的焦点落在“支撑中国制造”,围绕这一主题组织了“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座谈会”和“中国制造与职业教育专家座谈会”两个专题研讨会。行业企业代表、职业院校和职教研究专家济济一堂,就中国制造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职业教育对中国制造的支撑作用各抒己见。分析与会代表较为集中的意见,对于明析当前制造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各方面的期盼与诉求,推进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要关注中国制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再次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德国提出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4.0计划”,通过互联互通达到持续占据制造业技术及价值链高端的目的。美国通过《2010制造业促进法》《国家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初步设计》等,努力实现“本土发明、本土制造”,希望将最先进制造行业的研发和生产都留在美国,使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布局和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数据显示,2009~2013年,依靠先进的制造技术,美国制造业成本显著降低,美国制造业大约增长了20%,与我国的差距快速收窄。
与此同时,在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大调整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除了要与发达国家竞争高端市场以外,还面临着其他新兴经济体在中低端市场的巨大挑战。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我国人工、材料、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特别是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正在由“中国制造”转向“越南制造”、“巴西制造”等。我国制造业在中低端领域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国内相关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当今世界制造业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5月8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从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来看,世界制造业的分工格局正在重新调整,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对我国发展智能制造提出了新要求。”神软研究院院长石敬开认为国内外制造业的发展新形势是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3万亿美元,美国为1.9121万亿美元,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尽管我国的制造业让世界为之震惊,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是不争的事实”,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如此评价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滕伟也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生产制造大国,但却不是生产制造强国,目前还处于第三方阵,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制造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新形势下,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正在加快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实现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换挡但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就是为了应对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也正因如此,中国职教学会将关注聚焦于“中国制造”。
二、谁为中国制造提供支撑
外部需求持续走低、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日益加大的新形势下,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强国之基是国家的战略选择。而创新升级,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升级,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这一需求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3]。
石敬开指出,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战略支撑点,其中技能人才又是我国能否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技能型人才是落实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工艺基础能力与绿色发展以及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撑,没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很难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纵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历史进程,从2002年“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2005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1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再到如今的“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每一阶段职业教育都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为包括面向汽车业、钢铁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船舶业以及新兴产业等提供人力支撑。
“我国要实现由生产制造大国向生产制造强国转变,离不开职业教育。”滕伟指出,包括技术技能人才在内的创新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研究型人才可以从国外引进,而技术技能人才只能靠自己培养。怎么培养?必须要发展职业教育。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总经理赵丽霞介绍,目前有色金属行业中共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4名、“全国技术能手”135名。她指出,这些优秀人才绝大多数是由职业院校培养的,发展职业教育对行业的发展进步、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晓明强调,在机械行业有10多万家企业,1800多万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除了一部分管理人员和工程人才,55%都是技术工人。每年9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都来自职业院校,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支撑着中国制造业从“十一五”到“十二五”10年间的高速增长。
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门类,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产教结合办学体制的建立健全,不仅令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受益匪浅,更为产业体系建设和优化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4]。
陈晓明指出,中国制造业之所以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一是职业教育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二是近些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落实,使职业学校毕业生适应企业生产环境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0年前,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大概一年的时间才能独立操作,而现在,这个时间大大缩短,只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
职业教育在为产业提供人力支撑的同时,产业也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订单培养”等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实现形式,让职业教育参与各方实现合作共赢。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教育合作中心运营部部长梁舒指出,中兴进入教育领域,自2006年成立中兴通讯教育合作中心,已开展相关合作近10年。10年中他企业与全国80%的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累积培养学生近2万人,培养师资近2000名。他强调,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通一切、联通一切成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通过产教融合、共育ICT行业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将成为在中国制造背景下,企业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历史使命。
大连机床集团副总设计师黄付中指出,中国要想把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没有大量高素质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不可能的。大连机床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来从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维修乃至高档机床的销售。大连机床集团从2002年开始在教育发展中心支持下全面接触职业教育,10多年来为上千所职业院校提供了5万多台各类机床,为各类比赛提供了上亿的设备并赞助了部分资金,多年来为许多学校无偿赞助的机床和相关教学设备达数千万元。
三、职业教育如何发力
(一)企业: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技能人才升级将是产业升级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产业升级需要技能人才具备高知识储备、高职业素质、高技能、高价值观、高服务意识的新特征。因此,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制造企业高度关注的课题。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潘平认为,“联合办学”招生即招工的人才选培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院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通过联合招生,联合设计课程,联合考核评价,联合配置教研资源,联合建设办学平台,企业还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链,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效益,更重要的是保障了技能人才的素质稳定性与持续性,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
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角度,石敬开认为,制造企业要将企业发展战略与人才体系配套发展,形成多层次人才体系,要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与重要性。按照市场经济需求原则,加大对技能性人才的招聘、培训,提高其薪酬和待遇,提升其在企业的地位。他同时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机构是缺乏而不是过剩,我国大量的蓝领型工人,如农民工等均没有得到正规的教育、技能培训,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提高技能型人才随技术发展而实现技能同步发展。
(二)学校:提高自身教育质量
面对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职业院校应如何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满足中国制造的时代需求。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院长施建年认为,职业院校当前要紧紧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认真研究在新常态下,职教积极服务“四个全面”和“一路一带”战略布局的需要,找准定位,落实“五个对接”;同时要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育人质量,突出特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此,他提出,一是职业院校要瞄准需求;二是校内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三是加深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北京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强调职业学校要加强内涵建设,认真研究职校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特别是要研究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突破;同时,如何有效及时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代职业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规划之中,要充分研究本地区、本行业人才结构,研究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科技水平发展趋势,按经济规律办学校。
(三)专家: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
对于产业与技能人才的关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作了精辟概括。她指出,产业是核心,科技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石,四者环环相扣。人才必须分类,则教育必须分类。据此,职业教育需要排解四个障碍:一是文化观念,二是制度局限(尤其是校企合作制度),三是条件保障,四是自身质量。前三个文化、制度、条件是公转力,自身问题是自转力。基于前述论点,她提出四点反思:第一,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是政策引导观念,待遇提升地位;第二,法制要抓住关键,用标准带动质量,校企合作,并且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第三,体系服从需求,职教实现对接,人才类型多样化,而不是升学导向;第四,四轮(政、行、企、校)协同发展,提升职教内涵。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高潮期,国家领导空前重视,战略地位空前突出,各地发展动力空前强劲。但是,也要充分意识到一些新的矛盾也在聚集和积累,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国家重视和职校招生困难的矛盾;二是政府投入和农村基层办学资源的矛盾;三是体系建设和协同统筹不足的矛盾;四是市场配置和校办企业下滑的矛盾。就这些矛盾,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院长于志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抓紧防范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目标虚置化;第二,地方为主的政府统筹要向地方立法统筹转型,推进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沿着法治的轨道多元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第三,公共财政投入要由“扶优”向“均优”转变,切实保障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Z].国发[2015]28号,2015-5-8.
[2]李克强.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R].2015-3-5.
[3]曹雨平.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N].中国教育报,2015-7-16(11).
[4]刘琴.职业教育: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N].中国教育报,2012-10-25(1).
How to Boost“ Made in China” to Grow Stronger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irs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eek” Chinese Society of VTE Concern Made in China
Cheng Yu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cast base is a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coun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first week, the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will focus on the two workshops focused on "supporting Made in China", for the organization, "the industry occupational education forum" and "Made in China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t forum." Industry business representatives, vocational school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t on Chinese manufacturing their views, consensus: China from the manufacturing power to create power shift, can not do without the suppo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be developed to match the talent training pla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on market promot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with teaching.
Key words made in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industry
Author Cheng Yu,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