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还是怪物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45420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之所以具有的不朽魅力,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通过巧妙的叙述方式和大量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本中蕴含着多重的含义,供读者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这也使得这样的解读成为可能:小说描述的主人公格雷诺耶的一生,处处贯穿着作者啟蒙批判的立场,而作品中表现的种种“异化”,都是作者通过对启蒙的批判来对现代性进行反思。
  关键词:香水;启蒙批判;理性;现代性;异化
  小说《香水(Das Parfum)》问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1949.3.26-)作品不多,但《香水》甫一问世就轰动了德语文坛,德国著名批评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曾发表评论文章,称赞聚斯金德是德国文学界“惊人的人才”1。《香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至今已有三十余种译本,并在二〇〇六年改编成电影上映,足见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香水》的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讲述了拥有超凡的嗅觉才能的主人公格雷诺耶传奇式的一生。小说的魅力非凡,不仅在于其充满幻想,语言优美,情节如侦探小说一般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它主题的模糊性给予了读者广大的解读空间。本文试图开辟一个全新的阅读角度,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以主人公格雷诺耶为主要分析对象,更深更广地挖掘小说中蕴含的启蒙批判,并且不仅仅止步于此,还由此延伸到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问题上。通过这样的解读,不仅可以丰富小说的内涵意蕴,还能够创造前人所没有发觉的研究角度,提供一种研究小说的新的范式,对今后小说的跨学科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香气氤氲中的启蒙
  小说开篇便写道:“十八世纪,在法国曾出现过一个人。那时代人才辈出,也不乏天才和残暴的人物。此人便是最有天才和最残暴的人物之一。这儿要讲的就是这个人的故事。”2指明故事的时间地点。并且书中还明确记载了主人公格雷诺耶的生辰和死亡日期:一七三八年七月十七日和一七六七年六月二十五日(P2、P233)。作者如此详细的点明日期,其用意除了营造真实感外,想必也是在提醒读者故事发生的日期和地点极为重要。一个出生于二战后的德语作家,为何要把小说的背景设置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而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掀起热潮的时期,聚斯金德却创作了一部如此“过时”的作品并获得成功,为何它会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聚焦于历史上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中心。法国的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天才式的人物,他们的成就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理性思想的蓬勃发展,也为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在通往“现代”的道路上跃进了一大步。“启蒙”与“理性”是当时的关键词。关于什么是“启蒙”,康德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下了定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3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4。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则认为:“启蒙的根本目标是要使人们脱离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5十八世纪深入人心的启蒙思潮固然使人们崇尚理性,力求摆脱蒙昧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利用科学技术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这也有可能导致灾难的后果。在启蒙运动之初,就有敏锐的学者对启蒙进行了批判,如卢梭、哈曼、雅各比等6,他们认为启蒙运动夸大了理性的地位,可能导致理性的过度发展,人类最终将被理性奴役。到了二十世纪,理性招致的灾难越发显现出来:启蒙理性在科学的大旗下,追求对自然加以统治的知识,鄙弃对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思考,用理性的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加以绝对化的统治,由此更加无情地控制了各个领域内的人们,“启蒙倒退成了神话”7。由此看来,作者选择这样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作为背景决不是偶然。这些忧虑和思考,都被聚斯金德在《香水》中隐蔽而巧妙的表现出来。将小说放置到启蒙运动的背景中进行解读,便可以察觉到作者所持的启蒙批判的立场。
  那么,聚斯金德是如何在小说中表现对启蒙的批判的?作者创作出主人公格雷诺耶这个人物,赋予他神奇的嗅觉才能,让他制造出可以颠倒众生的香水,就是为了寄寓其对启蒙的批判。格雷诺耶一生的经历其实就暗含着人类从蒙昧到启蒙的过程,并且预言着对理性的过度追求最终会导致毁灭。下文将以小说的情节发展为顺序,将小说中格雷诺耶的人生历程与启蒙运动中人类思想的衍化过程对照解读,以此挖掘作者在书写格雷诺耶人生轨迹的背后所隐藏的启蒙批判。
  (一)蒙昧与开明
  从小说中描述的主人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可以看到“启蒙”的蛛丝马迹。格雷诺耶从小就通过嗅觉来感受世界,而不是像正常的孩子那样通过视觉和听觉,因而他很少使用语言,显得与众不同,常常被他人排斥和利用,小说描写他像只“扁虱”(P20)般沉默地活着。这类他人将格雷诺耶当作“非人”的描写在作品前半部分十分常见,还有其他如“蜘蛛”(P21、P73)、“有用的家畜”(P30)、“蟾蜍”(P71)、“猿人”(P78)、“狗”(P86)、“金驴子”(P98)这样的形容。而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个事件:格雷诺耶第一次闻到了少女纯洁的美的香味,他认为“不占有这香味,他的生活就没有意义”(P39)。这时他才发觉,迄今为止他像个动物般活着,对自己“仅有朦胧的认识”,此刻“他终于知道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无异于一个天才;知道了自己的生活有了意义、目的、目标和更高的使命……他已经找到了自己今后生活的指南针”(P41),他明白他的使命就是用少女的体香制造一瓶伟大的香水。这个事件仿佛一道启蒙之光,照亮了他的心智,推动他去学习制造香水和保存香味的技术。格雷诺耶这一心理变化和行动仿佛就对应着启蒙运动之初,人们热烈地希望摆脱蒙昧的心智,挖掘自我作为“人”的才能,运用科学和理性的手段去达到改造和控制自然的目的。
  (二)转折与异变   在格雷诺耶不断追求技术的期间,一系列的事件让他改变了初衷,正如启蒙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所信仰的理性逐渐发生了异变。格雷诺耶动身前往格拉斯学艺途中,被康塔尔火山顶纯洁的空气吸引,在一条坑道内过了7年的隐居生活,沉浸于他内心构建的香味帝国中。如果不是因为一个梦(对他来说是一次心灵的灾难),他也许再也不会重返人类社会,也就不会有悲剧的发生。在他的梦中出现了一团雾气,这雾气就是格雷诺耶自己的气味。“尽管格雷诺耶知道这气味是他的气味,可他却不能嗅它。他完全消失在自己的内心里,为了世界上的一切,不能嗅自己的气味。”(P125-126)这团内心的雾气让他毛骨悚然,从此他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将改变自己的生活,即使仅仅因为他不愿再次做这样可怕的梦”(P126)。格雷诺耶在山上的生活就是一则关于启蒙运动的小小寓言。梦中的雾气即象征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知,格雷诺耶对雾的恐惧正是人类对自己其实愚昧无知的事实恐惧。雾本身即是朦胧、看不透的,正如人类被蒙蔽的视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可能全部为我们所知、所用,然而启蒙运动中狂热的人们却不愿正视这一点,仿佛点破了这个事实就会使他们失去征服外界的勇气,一如格雷诺耶不能嗅自己的气味。他们逃避自己其实愚昧无知的现实,转而疯狂地用科学和理性开拓和控制这个世界,好像这样就能证明人类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上帝,人类就这样抛弃了价值理性的思考转而标榜工具理性——“主观强求的同一性对具体关系的幻想,其实质是把一切个别都看成没有特殊的、可以代替的东西。”8工具理性把一切都看作是能量化的、可计算的、形式化的,但凡不能被量化的、数字化的东西都被其抽象掉了,世界被人类狂妄地占据为自己可掌控的所有物,自然被贬为单纯的客观实在,成为被疯狂掠夺的对象。卢梭看到了当时的情况,并借苏格拉底称赞愚昧之言表达了他的批判:“‘虽然这些人什么都不知道,但全都自以为知道什么……神谕加之于我的那种智慧的全部优越性便可以完全归结于:我能够确信,我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是愚昧无知的。’”9聚斯金德则在小说中用格雷诺耶的经历表现了这样的悖论:格雷诺耶为了获得属于自己的“气味”——人类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能力和价值——不断地提升技术,却忘了自己最原初的目的,只是缘木求鱼地犯下盲目的罪行,最后坠入地狱的深渊。
  (三)结局与警示
  小说接近结尾时,格雷诺耶通过从25名少女身上提取的香水迷惑了刑场上的群众,终于逃脱刑罚,他的香水让他拥有了可以控制全世界的能力,成为了一个“超人”,这是作者想要批判的启蒙运动所宣扬的理性发展到极致的结果。“超人”——或者说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出现不会为人类谋得福利,只会使人类在被控制、被奴役的同时,还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堂般舒适快乐而不自知。而格雷诺耶将香水全部洒在自己身上,导致被人分而食之的结局,既是预言也是警示:人类为了获得对世界的完整的认知不断精益求精,但最后,人类或许会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就和发明在自然的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人类至今所取得的对世界的认知也不过九牛一毛,这种面对无限的恐惧和绝望,一如格雷诺耶站在顶点所感受到的可怕和空虚。所以格雷诺耶义无返顾选择了尘归尘、土归土,而人类的未来却不知何去何从。小说的结局大概向人类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妄图控制一切最终只会走向空虚,思考个人的价值,寻求共存的方式才是可行的出路。
  总而言之,《香水》撰述了格雷诺耶的传奇人生,也表达了对发源于启蒙运动的理性的价值判断:一个空前绝后的天才,同时也是一个可能带来可怕灾难的怪物。而格雷诺耶在造成更多的灾难之前就停止了脚步,理性却在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中走向极端,这样的状况通过小说的批判应该激发每一个人的思考。
  二、“异化”及现代性反思
  《香水》一直被定义为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而这与本文所论述的小说中蕴含的启蒙批判并不矛盾。聚斯金德是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对以启蒙为旗帜的现代性进行反思。启蒙批判与现代性反思在后现代主义勃兴的今天,依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因此,在解析了小说暗藏的启蒙批判之后,本文将进一步引申出小说中表现的现代性特征,以求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阐发其中的现代性反思。
  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但其中已经显露出了由启蒙滋养的现代性的种种弊端,而在小说中表现最甚的是人的“异化”。下文主要就人际关系的异化和人异化为物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小说通过格雷诺耶与周围其他人的冷漠关系揭露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流露出作者对人的物质、金钱至上主义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丑态的批判。格雷诺耶在格里马的制革厂中完全过着牲畜的生活,格里马完全不关心他的死活,只关心他是否能为自己卖力工作,而格雷诺耶竟对这样的待遇毫无异议,大概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已是常态,甚至在标榜着人权与平等的今天,类似的事也并不少见。作者这些描写的笔调是辛辣的讽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完全被金钱和物质所控制,脱离了买卖关系后他人的死活与自己就没有任何联系了。卢梭曾批判启蒙运动中的人性,他认为过去生活在蒙昧中的人“人性虽然根本上不见得更好;然而人们却很容易互相深入了解,因此可以找到他们自己的安全。”10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在已受到启蒙和教化的现代社会,人性为何仍这么冷酷无情?
  其次,小说中人异化为物的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格雷诺耶犯下的骇人听闻的罪行上。格雷诺耶杀害了26位花样少女,只为提取她们身上的香味制造一种“超人的芳香”(P145),这样的行为在世人眼里是疯狂而残暴的,但在格雷诺耶看来,“他对她的外形不感兴趣。对于他来说,她作为躯体已经不再存在,只还剩下没有躯体的香味。”(P204)一个活生生的人对格雷诺耶来说不过是气味的载体罢了,因此他为了提取香气而杀人与道德无关,就像人类为了建造房屋而砍伐树木一般。人由一个生命体变成了用于制造某种东西的原材料,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状况。可见,小说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谴责格雷诺耶的罪行,而是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科学理性的发展使人类越来越忽视伦理道德的制约,甚至连生命的意义都消解在各种仪器之间了;当人的个体价值低于科学研究的价值之时,也是人类面临毁灭性的灾难之时。
  三、结语
  本文将小说主角格雷诺耶的一生經历与启蒙运动的发生、转变做了对照式的解读,并将格雷诺耶的结局视为作者对启蒙与理性发展的未来的展望与警示,由此引申出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为读者解读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不可否认,启蒙运动是一场天才的运动,人们依靠理性改变了整个世界。而如今我们对理性的过度依赖已使它变成了一个怪物,人类却无视它的利爪坦然处之。《香水》以其特有的方式作在文学领域中对启蒙与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其意义也正是在于激发我们重新正视启蒙与理性的问题。
  注释:
  1[德]聚斯金德著,李清华译:《香水(译者前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德]聚斯金德著,李清华译:《香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本文对小说的引用均出自此书,下文将以(P加页码)的方式说明,不再另加注释。
  3[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2页。
  4[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4页。
  5[德]霍克海默、[德]阿多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6秦州《对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批判的几点反思》,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年6月第2期,第69页。
  7[德]霍克海默、[德]阿多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8衣俊卿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中央编译出版局2003年版,第271页。
  9[法]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7页。
  10[法]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页。
其他文献
写作是情感表达的需要,能让心灵得以抚慰,精神得到重构,成就一种美的享受过程。如果写作仅仅是为了应付作业、应对考试,这种异已性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被迫、敷衍或缺席,只能成为学生的心灵之累和生命之重。尤其是小学第一学段处在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如果给作文加了压、重了“形”,他们自然兴味索然,望而却步。自然一有机会,便逃之夭夭。  回视低年段学生,他们在读、写、算等入门的活动和游戏活动,和简单的劳动和
期刊
摘 要: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和老师接触的第一窗口、第一途径,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辅导员这一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教育;学生管理;育人育才  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同于一般学
期刊
摘 要:苔丝与嘉丽作为同一时代作家笔下的两位女性,在面临人生的挫折时,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方式。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内敛忠贞,一个外向坚强。但是,无论她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何种选择,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性格;女性;抗争; 命运  哈代的《苔丝》与德莱赛《嘉丽妹妹》,生动地展示了文学画廊中两位女主角的身世沉浮,引人遐思。这两部名著成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大洋两岸的英格兰与北美大
期刊
摘 要:以后的生活是由现在的选择决定的,当今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极其重要,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高职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就更需要辅导员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的岗前教育,纠正学生消极的就业观,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端正学生的就业思想,并尽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做好就业推荐,发挥自己最大的指导优势,为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做出贡献。  
期刊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近二十年了。回顾这么多年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班主任,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负着管理全班同学的重担。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而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
期刊
远房老叔其实不远也不老,按辈份还没出“五服”,按年龄他今年也就刚满六十。而我之所以称他为老叔,是因为他的脑子里只有一根“筋”,一根不接受新生事物、只认死理的“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象复活的木乃伊,初到地球的火星人。  二十年前,我考上大学,临走的前一天晚上,那时还年轻的这位老叔来给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地要我学好,不要学瞎包(不成气、没出息)。而他把不成气、没出息归结到穿“扫地”裤、花褂子,戴“蛤
期刊
摘 要:云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个少数民族在在历史上都有着自己的姓氏文化,但随着中原王朝的管理,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这些姓氏逐渐的消失了,几乎都采用了汉族姓氏。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姓氏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少数民族;姓氏;赐姓  一、中原姓氏文化的发展过程及赐姓制度的产生  1. 中原姓氏的简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
期刊
摘 要:列宁离开我们虽然已经八十多年了,但他的事业、学说、高尚的革命品质却给予一代又一代人以教育、鞭策和鼓励,鼓舞着全世界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当今,全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学习和践行列宁的崇高品质,对提升党员素质、纯洁党的队伍、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风格;品质  列宁是一代伟人,代表了一个时代,他以超人的精力,谦虚而朴实地领导和
期刊
摘 要:宽容地对待学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要“逼人太甚”;宽容是细心地发现,而不是轻易地放弃;宽容是耐心地循循善诱,而不是冷漠地置之不理。面对学生的违纪和各种不良表现,班主任要能容学生的短,正是由于学生的不足、有不良表现,才需要班主任及其他任科老师的帮助、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宽容教育;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要义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有时向学生示“凶”是必要的,因为很多事情总得在威严下實施
期刊
摘 要:在一个班集体里面,班主任不仅仅要领导和管理一个集体,同时更是其中心力量。一个班主任的出色,不仅仅可以影响到集体的团结和凝聚力,而且对班风和学风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下,班主任要想使班级在各个方面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就必须使管理工作更加具有艺术性。本文将言简意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