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立行走和狩猎为何成就了人类?从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人类在演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什么转折事件?战争如何影响人口变化?《人之追问:来自史前考古学的思考》从考古学的角度,轻松有趣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可能在大部分人眼里,考古学是与枯燥、乏味等形容词联系在一起,甚至与时代脱节。实际上,考古学家与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一样,都在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机制,透视时代,深入社会的内核。
《人之追问:来自史前考古学的思考》作者陈胜前认为,考古学家也必须具备绝佳的洞察力,这主要来自所秉持的时间尺度,“风物长宜放眼量”。他举了一个例子,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地区牧养山羊,破坏了植被,恶化了生态,这是通常的看法。然而,用更长的尺度来看就会发现,这里如果不牧养山羊,也不能发挥什么作用,尽管放牧山羊导致植被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但流失的水土堆积在河谷平原上,却造就了农业的沃土。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作为广义的历史的科学,考古学对长时段的考察无疑更胜一筹。相比于研究历史文献更多的历史学,考古学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从中获取科学信息显然更真实客观,也更公平,因为“历史更多是胜利者的历史”。于是,在“人”的问题上,考古学家的追溯反而比其他学科更深入、更科学;在“人如何为人”“人如何经历漫长发展”等核心问题上,考古学家更倾向也更会用证据说话。
《人之追问:来自史前考古学的思考》正文从“人与自然”“演化的节奏”“社会与文化”“时代与人生”“考古学的视角”五个部分对现代人起源演化中的生计策略和文化适应进行探讨,这对于师从美国考古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弗雷德·温道夫和“新考古学”开创者、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的陈胜前来说,可谓得心应手。
书中第二、三部分“演化的节奏”和“社会与文化”是全书核心,探讨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存模式、史前人类狩猎大动物的真相,以及战争、权力在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回答了諸如“直立行走和狩猎为何成就了人类”“如果回到旧石器时代,我们如何取得生存的‘文凭’”等问题。
本书并无长篇累牍的理论与高深的前沿研究成果,而是从各个细微的方面入手。文笔清晰流畅,并不乏味,既能向读者展现考古工作有趣的一面、颇具洞察力的一面,也能让读者自然地被带入情景。陈胜前无意对读者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提出并非“确定无疑”的观点,引导读者思考问题、探索知识,并与之对话。
正如陈胜前所说,考古“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问。很简单,也很复杂;很科学,也很文艺”,考古学家们“并不期望任何表达都能永恒,但是会期望表达之中有那么一点坚韧的内核,经得起岁月的侵蚀”。
可能在大部分人眼里,考古学是与枯燥、乏味等形容词联系在一起,甚至与时代脱节。实际上,考古学家与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一样,都在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机制,透视时代,深入社会的内核。
《人之追问:来自史前考古学的思考》作者陈胜前认为,考古学家也必须具备绝佳的洞察力,这主要来自所秉持的时间尺度,“风物长宜放眼量”。他举了一个例子,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地区牧养山羊,破坏了植被,恶化了生态,这是通常的看法。然而,用更长的尺度来看就会发现,这里如果不牧养山羊,也不能发挥什么作用,尽管放牧山羊导致植被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但流失的水土堆积在河谷平原上,却造就了农业的沃土。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作为广义的历史的科学,考古学对长时段的考察无疑更胜一筹。相比于研究历史文献更多的历史学,考古学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从中获取科学信息显然更真实客观,也更公平,因为“历史更多是胜利者的历史”。于是,在“人”的问题上,考古学家的追溯反而比其他学科更深入、更科学;在“人如何为人”“人如何经历漫长发展”等核心问题上,考古学家更倾向也更会用证据说话。
《人之追问:来自史前考古学的思考》正文从“人与自然”“演化的节奏”“社会与文化”“时代与人生”“考古学的视角”五个部分对现代人起源演化中的生计策略和文化适应进行探讨,这对于师从美国考古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弗雷德·温道夫和“新考古学”开创者、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的陈胜前来说,可谓得心应手。
书中第二、三部分“演化的节奏”和“社会与文化”是全书核心,探讨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存模式、史前人类狩猎大动物的真相,以及战争、权力在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回答了諸如“直立行走和狩猎为何成就了人类”“如果回到旧石器时代,我们如何取得生存的‘文凭’”等问题。
本书并无长篇累牍的理论与高深的前沿研究成果,而是从各个细微的方面入手。文笔清晰流畅,并不乏味,既能向读者展现考古工作有趣的一面、颇具洞察力的一面,也能让读者自然地被带入情景。陈胜前无意对读者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提出并非“确定无疑”的观点,引导读者思考问题、探索知识,并与之对话。
正如陈胜前所说,考古“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问。很简单,也很复杂;很科学,也很文艺”,考古学家们“并不期望任何表达都能永恒,但是会期望表达之中有那么一点坚韧的内核,经得起岁月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