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渊明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田园詩人,他所创作的田园诗歌对于后代诗文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主体与创作风格做出认知与了解,不仅有利于对陶渊明田园诗做出更为深刻的解读,而且也有利于对陶渊明田园诗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做出准确的把握。本文在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主体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陶渊明田园诗所具有的独特特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主体;风格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主题
1.1 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是我国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讲的就是生活贫穷而自得其乐的道理。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有着“采菊东篱下”的情怀,也有着安贫乐道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田园诗歌中得到了很多的体现。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安贫乐道,可以从“安贫”与“乐道”两个方面做出分析。从“安贫”方面来看,陶渊明在《有会而作》中写道“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他通过这首诗歌对自身“安贫”的态度做出了直接的表达。当然,“安贫”思想在陶渊明的自传体诗歌《五柳先生传》中也得到了体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常著文章自候,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虽然生活贫苦,但是精神却十分富足,因此,陶渊明对贫穷毫无在以;从“乐道”方面来看,陶渊明所坚持的“道”是个人的节操与道德,因此,陶渊明创作了《咏贫士》组诗,并对黄子廉、袁安等不慕虚荣的君子进行了称赞。
1.2 悲悯疾苦
陶渊明退隐田园不仅是因为陶渊明对自然怀有崇尚之情,而且也与时局的动荡具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感士不遇赋》中,陶渊明这样写到:“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政治斗争与政治环境的厌恶,在这对这些内容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他对民生具有了更深的了解,并產生了悲悯之情。在《停云》中,陶渊明在结尾部分这样写到:“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这一结尾道出了连年战乱让百姓流离失所、难以团聚的现象,也反映出了陶渊明对人民疾苦的悲悯。另外,陶渊明的诗歌也具有着批评朝廷的内容,在对当权者进行告诫的过程中,陶渊明体现出了时政的关心,而这种关心实质上也反映出了陶渊明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如在《读山海经》中,陶渊明使用了比兴手法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隐射,反映出了对朝廷用人不善导致民间疾苦的内涵。
1.3 乐享农耕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对农耕以及对农村景物的描绘是最为主要的内容,而从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来看,他不仅会对农耕生活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做出反映,而且也会亲自参与到农村生活与农事劳动当中。事实上,《诗经》中有很多诗歌都对农耕劳动进行描写,但是士大夫并没有参与其中,因此,陶渊明田园诗所具有的这一主题特点与之前描写农耕生活的诗歌体现出了鲜明的差异,针对农耕生活,陶渊明专门创作了七首田园诗,即《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劝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以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归园田居》其三,这首田园诗通过“夕露沾衣”、“带月荷锄”等对农民真实的农耕生活做出了反映,同时也体现出了陶渊明乐享农耕的惬意。
1.4 豁达人生
对生死的讨论,是诗歌艺术中重要的主题。如陶渊明之前的建安文学就表现出了积极的生命意识,曹操有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龟虽寿》)”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也在《兰亭集序》发出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由此可见,诗人普遍对生死具有着敏感心态。虽然同为东晋诗人,但是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诗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却与王羲之具有不同之处,如“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从这里看出看出,陶渊明认为生死是很自然的事,不用过于悲痛,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与陶渊明对自然的崇尚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另外,《形影神》三首是最能体现陶渊明豁达人生观的田园诗,在这三首田园诗中,陶渊明指出了人需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为生前荣名立善而苦恼,否则生命也就失去了最本真的意义。这三首诗歌对陶渊明崇尚自然、荣辱不惊的豁达形态做出了反映。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具有着多元化的主体与深厚的思想意蕴,而且也具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平淡自然而又不失豪放的风格。平淡自然的风格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如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对阡陌交通的理想世界做出了勾勒,这反映出了陶渊明的崇尚自然的性情与追求。而在《读山海经》中,陶渊明则表现出了豪放之风,并通过赞扬精卫的执着以及夸父的豪情,表达出了自身宁死不屈、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其次是简约精粹的诗歌语言。对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处于同一时期的颜延之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文取直达”。陶渊明总是能够使用简单的词汇和语句,对丰富的内涵做出表现,如在《杂诗》其三中,“严霜结野草”中的“结”字就体现出了高度精炼的效果,而在《饮酒》其五中,“心远地自偏”更是精妙的阐述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受到骈文文风的影响,陶渊明也会在自己的田园诗中使用一些偶句,但是这些句子的使用并不代表着陶渊明的田园诗会被这种文风完全侵染,反而体现出了陶渊明在田园诗创作中对其他文风的借鉴,这是陶渊明田园诗具备兼容并蓄特征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得禹.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94-99+104.
[2]曹章庆.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生态[J].浙江社会科学,2008(07):102-107+128-129.
[3]张今歌,赵圆圆.陶渊明田园诗不朽魅力之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76-81.
[4]赵红.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30-133.
作者简介
刘焕芳,女,辽宁省东港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丹东分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丹东分校 辽宁省丹东市 118000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主体;风格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主题
1.1 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是我国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讲的就是生活贫穷而自得其乐的道理。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有着“采菊东篱下”的情怀,也有着安贫乐道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田园诗歌中得到了很多的体现。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安贫乐道,可以从“安贫”与“乐道”两个方面做出分析。从“安贫”方面来看,陶渊明在《有会而作》中写道“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他通过这首诗歌对自身“安贫”的态度做出了直接的表达。当然,“安贫”思想在陶渊明的自传体诗歌《五柳先生传》中也得到了体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常著文章自候,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虽然生活贫苦,但是精神却十分富足,因此,陶渊明对贫穷毫无在以;从“乐道”方面来看,陶渊明所坚持的“道”是个人的节操与道德,因此,陶渊明创作了《咏贫士》组诗,并对黄子廉、袁安等不慕虚荣的君子进行了称赞。
1.2 悲悯疾苦
陶渊明退隐田园不仅是因为陶渊明对自然怀有崇尚之情,而且也与时局的动荡具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感士不遇赋》中,陶渊明这样写到:“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政治斗争与政治环境的厌恶,在这对这些内容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他对民生具有了更深的了解,并產生了悲悯之情。在《停云》中,陶渊明在结尾部分这样写到:“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这一结尾道出了连年战乱让百姓流离失所、难以团聚的现象,也反映出了陶渊明对人民疾苦的悲悯。另外,陶渊明的诗歌也具有着批评朝廷的内容,在对当权者进行告诫的过程中,陶渊明体现出了时政的关心,而这种关心实质上也反映出了陶渊明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如在《读山海经》中,陶渊明使用了比兴手法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隐射,反映出了对朝廷用人不善导致民间疾苦的内涵。
1.3 乐享农耕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对农耕以及对农村景物的描绘是最为主要的内容,而从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来看,他不仅会对农耕生活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做出反映,而且也会亲自参与到农村生活与农事劳动当中。事实上,《诗经》中有很多诗歌都对农耕劳动进行描写,但是士大夫并没有参与其中,因此,陶渊明田园诗所具有的这一主题特点与之前描写农耕生活的诗歌体现出了鲜明的差异,针对农耕生活,陶渊明专门创作了七首田园诗,即《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劝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以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归园田居》其三,这首田园诗通过“夕露沾衣”、“带月荷锄”等对农民真实的农耕生活做出了反映,同时也体现出了陶渊明乐享农耕的惬意。
1.4 豁达人生
对生死的讨论,是诗歌艺术中重要的主题。如陶渊明之前的建安文学就表现出了积极的生命意识,曹操有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龟虽寿》)”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也在《兰亭集序》发出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由此可见,诗人普遍对生死具有着敏感心态。虽然同为东晋诗人,但是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诗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却与王羲之具有不同之处,如“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从这里看出看出,陶渊明认为生死是很自然的事,不用过于悲痛,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与陶渊明对自然的崇尚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另外,《形影神》三首是最能体现陶渊明豁达人生观的田园诗,在这三首田园诗中,陶渊明指出了人需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为生前荣名立善而苦恼,否则生命也就失去了最本真的意义。这三首诗歌对陶渊明崇尚自然、荣辱不惊的豁达形态做出了反映。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具有着多元化的主体与深厚的思想意蕴,而且也具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平淡自然而又不失豪放的风格。平淡自然的风格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如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对阡陌交通的理想世界做出了勾勒,这反映出了陶渊明的崇尚自然的性情与追求。而在《读山海经》中,陶渊明则表现出了豪放之风,并通过赞扬精卫的执着以及夸父的豪情,表达出了自身宁死不屈、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其次是简约精粹的诗歌语言。对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处于同一时期的颜延之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文取直达”。陶渊明总是能够使用简单的词汇和语句,对丰富的内涵做出表现,如在《杂诗》其三中,“严霜结野草”中的“结”字就体现出了高度精炼的效果,而在《饮酒》其五中,“心远地自偏”更是精妙的阐述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受到骈文文风的影响,陶渊明也会在自己的田园诗中使用一些偶句,但是这些句子的使用并不代表着陶渊明的田园诗会被这种文风完全侵染,反而体现出了陶渊明在田园诗创作中对其他文风的借鉴,这是陶渊明田园诗具备兼容并蓄特征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得禹.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94-99+104.
[2]曹章庆.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生态[J].浙江社会科学,2008(07):102-107+128-129.
[3]张今歌,赵圆圆.陶渊明田园诗不朽魅力之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76-81.
[4]赵红.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30-133.
作者简介
刘焕芳,女,辽宁省东港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丹东分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丹东分校 辽宁省丹东市 1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