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墨斗释芬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o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秀贵师傅家住金江村龙堡组,屋后为雄浑苍茫的龙脊山脉。左手纳燕岭,右手得回峰,村前金江河,往上是金竹寨,村后峰峦叠翠。
  潘师傅屋子坐西面朝东南,开门紫气东来。这些年,潘师傅夫妻同心,建了新房,新房左侧横卧着小厢房,用以做饭菜或堆放杂物。门前院落,生机盎然的葡萄藤如猿猴一般攀爬。左厢房炊烟袅袅升起,俨然一幅兴旺农家景象。
  匆匆赶来的我,与正出门的潘师傅迎头相遇,巧的是,他手里端着一架红线墨斗,我的眼睛不由刷地亮了。显然,红线墨斗乃第一次见。一抹阳光打天边射来,墨斗里溢满阳光。年逾五旬的潘师傅,脸上写着执拗,憨厚,朴实,透出手艺人特有的坚毅与严谨。互致寒喧后,潘师傅把我让进屋里,其妻立即端着泛着清香的茶水走了上来。
  这是一对恩爱夫妻,屋子里洋溢出和睦,默契,相爱氛围。潘师傅调侃妻子说,我有个爱闹脸红的毛病,记得和她第一次相遇那天,我在金江边铣凿石磨,回头发现一位女孩站在身后怔怔地看着我,我愣了一下,脸颊顿时红透耳根。就这样,潘师傅说,她爱上我啦。
  潘师傅妻子忙说,真没见过这样的男人家,那样害羞。
  潘师傅问,是你羞,还是我羞?
  自然是你羞。
  不知何故,潘师傅的脸颊又微微红晕一片。
  这段小插曲,让潘师傅娶了个贤惠妻子。
  闲话中,潘师傅知我来意,也不绕弯说,自爷爷辈起,除了必要的农活外,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全靠卖手艺维持。爷爷潘安庆既懂打铁,又懂阉猪,还略通石匠手艺。父亲潘运昌主要靠干石匠活赚钱,到我这,已是第三代了。我膝下一对儿女,大女儿上的是桂林旅游专科学校,毕业后上平安寨搞农家乐兼导游,儿子考上桂林理工大学。说到这,潘师傅脸上露出一份幸福感。
  我亦为他自豪。
  随后,潘师傅领着我出门转悠,门前有两棵古老的禾木树,苍劲挺拔,寨上人称它们姐妹树。屋后竹木郁郁苍苍,门前梯田,全都种上了百香果。村后石板桥上有一只仙人脚印,还有一尊吼叫石。吼叫石十分像黄尾鱼,眼睛鼻子齐全。田头,地角以及沟壑上,架设有二十余座石板桥。石板桥血管一般地勾连着田畴,村寨,及通往他村他寨。石匠师傅用简单的钢钻铁锤,将一尊尊巨石剖开,凿成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的一块块石板,铺设沟壑之上,通连两岸,便于人畜行走。这些千年不朽功德,即使放在高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仍然令人敬服。我惊讶壮民族的凝聚力,与创造精神。令我更惊讶的是,一架安放于田边的石槽渡,抢入眼帘。潘师傅介绍说,渡水槽由石块凿成,根据灌溉需要,分槽深,槽浅,槽宽,槽窄,田亩多,槽便大些,深些。田亩少,就凿窄些,浅些。看似极简易的一架石渡槽,却蕴涵着极公平的分配原则,石匠们的精湛技艺与智慧在此闪光。我相信,世居于此的潘秀贵的祖辈及村民,受益无穷。
  潘师傅的爷爷1900年生人,一生多以手艺谋生,阉猪,打铁,其精湛技艺,方圆数十公里十分有名。潘师傅爷爷,石匠活只是粗通,但铁匠手艺却很在行,石匠最需要的是铁锤钢钻,没有钢钻,就好像以拳击石;父亲潘运昌,1934年生,殁于2016年。父亲打小开始学习打铁及石匠手艺,磨子,碓,柱头垫石,碾米槽、石柱,石栏杆,墙基石,雕凿墓碑等无一不通;潘秀贵1967年生,1982年初中毕业,因家境原因,无法再升学,滞留在家一段时间,之后上灵川县九屋乡东源村找些零碎活干,不久即回乡跟父亲学石匠手艺,一干几十年。如今,以雕刻墓碑为主。
  所谓竖碑立传,即人的一生,无论平凡或者轰轰烈烈,末了都想竖碑,刻上自己以及后人的名字,让后人知道自己曾经来到世上走过一遭。
  潘师傅说,雕刻墓碑有诸多讲究,必須具备较强的立体感,长多少,宽多少,高多少,以及雕塑什么样的形状,既有一定尺寸规定,又有想象发挥。某些高标准的墓碑上,需雕刻各种像形动物图案,比如说雕狮,雕虎,雕麒麟,雕福寿,雕鸟,雕屏风,雕龙凤柱。
  华夏民族,自新石器时代始,因石器发达而发达,因石器繁荣而繁荣。而今,高科技迅猛发展,电器,机械类产品占领大半壁江山,可原始古朴的石器,仍不甘落后,仍然顽强地占据着属于自身那页精彩画面,比如置放公园,政府大门前等系列大形石狮雕塑;又比如桥梁栏杆,风景区石栏杆;又或石锅,石磨,石头雕花工艺等等。还有耸立于天地间的石雕牌坊,石壁字画雕刻,以及伟大的龙门石窟石雕,四川乐山大佛石雕,最负盛名的万里长城,中国历史上颇显国脉旺象的北京城墙基石,东京,西京,南京等等城墙石雕,狮、虎,青龙等等,一脉脉,一座座造型威严,颇显气势的石雕,令人深感光彩敞亮,心生自豪。……
  潘师傅指着自己工作场里的石磨说,雕凿石磨首要是开齿,石磨齿分大米十字架,米字架内又分为八小格,每格里又分为八齿。雕凿石磨的用材非常讲究,一般取麻花石制作,因为麻花石坚硬,耐磨。磨齿雕刻得越精致,磨粉也就越快,越精细。如果磨子石材质量差,则磨粉率低,粗细不均匀。雕刻柱头垫石也有讲究,同样讲究材质好坏,讲究形状,有的柱头垫石上圆下方,有的通体圆形;雕凿碓坎则更讲究了,除材质要求高,同样存在碓分五齿问题。所谓五齿,俗称五谷齿,因为人靠食五谷生存。
  潘师付说了段碓坎雕凿秘诀:
  头头一尺三,舂米自己翻。尾巴一尺七,舂米不用力。舂米对嘴也很有讲究,半点马虎不得,必须按照石匠师傅给出的尺寸要求,交由铁匠师傅严格打制。舂米梁,又称碓坎梁,也由石匠制作,其长短粗细也有很高要求。最考验本事的是雕刻石龙,石龙嘴里含有宝珠,雕刻好这枚宝珠没真功夫可不成,一般的石匠师傅虽能雕凿出来,却无法做到浑圆一体;木匠师傅雕刻木龙,龙嘴里的宝珠,很难达到浑圆一体的要求。
  我问缘由。潘师傅说,或许材料原因吧,木材硬度不及石材,以至更难雕凿。
  见我听的入神,潘师傅转而又说,干石匠手艺,还须具备铁匠功夫,铣凿钢钻必须耐用,耐用靠淬火准确,淬火过了头,钻嘴易脆;火候不到,钻嘴发软,钻几下就颓了。还有制作打铁风箱也不简单,既要轻便携带,又要关风。我在灵川东源村打工时,发现那里的南竹特别高大通梢,父亲便用此竹筒制作打铁风箱,很是好用。   说到这,潘师傅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问何故,潘师傅告诉说,我刚才说过,起初我在金江河边干石匠活时,很怕羞,见有人来,连忙把帽檐拉下;当这家工夫做完往另一家去时,一大堆钢钻需跟着走,父亲用竹筐背,我不敢,左思右想,想出一个办法,我制作一个木工工具箱,把雕刻工具全部藏进木箱里……而且,后来我也不那么怕羞了。
  为什么?
  因为赚钱了呀!
  我微笑了。
  潘师傅突然问我,有听说过石破天惊的故事吗?
  我摇头。
  潘师傅说,传说古时候有位师傅带着两个徒弟站在一棵巨型古树和一尊巨石面前,前方横亘着一条惊世骇俗的峡谷,河流奔腾呼啸,如雷鸣一般震响。桥梁必须从此架设过去。师傅望着巨石和巨型古树发呆良久,对徒弟俩说,我限你们两天内破开巨石和砍掉古树,以便尽快完成架设桥梁任务,驰援远征军作战,不得有误。如有拖延,负杀头之罪,这是军方下达的死命令。
  师兄弟俩当时正在为红线墨斗和黑线墨斗谁兄,谁弟的事争得面红耳赤,忽听师傅如此传令,吓得连忙掩嘴。狡猾的师弟心想,砍树无论如何要比破开巨石容易,于是选择了砍树。师兄性情较温和敦厚,见师弟选择砍树,留给自己的只能破巨石。师兄并不急于动手,他绕着巨石转悠半天,然后在巨石身上打上一道红墨线。师弟也绕着古树转悠半天。结果的情况是,师兄先于师弟把巨石破开;师弟虽然砍倒巨型古树,却没法按时破成板材。理所当然,红线墨斗为兄,黑线墨斗为弟。传说,师兄破巨石时,天空中突然间电闪雷鸣,一道火光从天而降扑在巨石上,随着啪地一声巨响,巨石沿师兄所画红线处破为两半。
  华夏民族自新石器时代之后,曾出现过一位伟大的石器先人———佛教大师彦琮。彦琮乃隆绕人,生于北齐伐魏时期,据说当时齐魏境内有寺院一万三千多所,僧人达八万余。博学多才的彦琮,获皇帝赏識进入国家佛教中心。在彦琮的主持下,全国大修寺庙,寺庙需要大量石材,墙基,墙体,水池,石塔,石盒,石棺等等,因石材经久耐用,造型辉煌壮观。自此,石器不仅在国家层面获广泛使用,在民间亦获广泛使用,以至发展到石笔,石碗,石牌坊,石磨,石枧,分水枧,等等,一项项由石材雕凿成的生产生活用具,水流一样挤进每个家庭,及社会各个层面。比如今天仍被广泛应用的石材雕凿品,正组成浩浩荡荡大军,逶迤着走进百姓家庭,走进波澜壮阔的人们的生活里……说不定,潘师傅的祖先,竟不知来自遥远而聪明智慧的石匠艺人哪一族呢。
  潘师傅扬着快慰语气说,做雕刻,不仅手工要精细,心要精细,还要略通构图及粗略几何运算知识,懂得简单绘画等。你知道的,潘师傅说,做好每一项工作都不容易。是的,潘师傅为人憨厚和善,雕凿手艺十分用心,今天国家重提工匠精神,这就为匠人契而不舍的精湛技艺,提供了精神层面的技撑。
  潘师傅说,我的认真态度,源于父亲。我父亲去世这天晚上,不知为何突然停电,屋里漆黑一团。父亲已经好些天没进食了,身体虚弱到极点,停电后,我急忙点燃煤油灯,恍惚灯影里,已经语音不详的父亲,竭尽全力抬起手臂指了指门头方向,大家都不知道父亲想让我们做些什么,我后来看见父亲的眼神在楼梁间的竹篮上停顿片刻,便灵机一动问,你是不是指那只竹篮?父亲的眼睛亮了一下即黯然辞世。潘师傅说,事后,我把那只被炉霉包裹的竹篮取下,竹篮里包裹着一包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架红线墨斗。多年前父亲曾提及过这架红线墨斗,还曾给我看过。父亲说,这架红线墨斗是爷爷传给他的,这时现身,意味着什么,潘师傅已然领悟,不觉间热泪滚滚,我暗下决心,无论再苦,也要把祖辈的事业与心愿继承下去。假使,潘师傅说了句假使,这是文化人常用的词汇,自潘师傅嘴里流出,颇感新鲜。潘师傅说,读大学的儿子要是愿意,当然,他有文化,即使要干石匠手艺,也不会像我这样干了。
  潘师傅在金江边的竹篱笆围墙外,搭了一个仅供避雨和置放工具的简陋工棚,工场里生产有大量石器,包括墓碑,石磨等等,制作工艺精湛,有生有色。我想,以潘师傅这样的手艺及认真精神,相信,如放到更大的地方去,同样会干的很出色。
  做人做事,秉持着一颗真诚的心,一份认真的态度,一股如火般的热情,定然有好的收效。历史大潮滚滚向前,石匠手艺这条溪水般河流,泾流不断,代复一代,延续中华千万年红线墨香,及精雕细凿之艺脉———,突然间,潘师傅手机骤然响起,一份让他急忙赶去的业务正催促着他!
  这是勤劳智慧的石匠技艺的延续!工匠精神的延续!华夏伟大文明的延续!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娘独自一人去了北京,在这之前,她从未坐过火车,也从未步行长达几十里的路。当俺听娘说起她当年的壮举时,目光中流露出佩服,因为娘当时还是眼神中尚未褪去稚气的小女孩。后来,俺仔细问过娘,她说她根本不知道去北京的路,只知道从辛集坐火车。一天早晨,她背起小布包步行奔向辛集市,路上饿了就啃几口窝窝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半天功夫就到达火车站。她不知该乘哪辆车,恰巧听两个穿军装的人说要去北京,喜上心来。转念一想,
期刊
一  我没想到,这个秋天会有十八天是在塘朗山南面的榕园度过。  踏进大门的那一刻,首先引我注目的是左、右两个方向单植的大榕树。这种小叶榕月色的主干如一只虬爪伸向大地,叶片深绿、细碎,伞形树冠像刚烫过发的妙龄女子。这个园子除了小叶榕,还列植了不少叶片硕大的高山榕,它们树冠广阔,不管种在何处,姿态始终稳健壮观。连大楼前的巨型盆景也是由榕树制成的,挂满气生根,如男子的冉冉胡须,随风而舞,很是英武的模样。
期刊
承诺,不是张口就来的一句话,守住承诺而去兑现承诺的人,才是最值得我敬重的人。  小时候,街上都没有服装店,我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妈妈忙中偷闲用手工缝制的。记得我上初一时,妈妈工作特别忙,为了贴补家用,还到爆竹厂去领烟花在家里兼职赚点小钱。父亲常年下部队,三个孩子全扔给了母亲,印象中的母亲没有时间去散步和陪院子里的家属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天。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三十晚临睡前因没看到期盼了一年的新衣服我还
期刊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转眼又到了惊蛰节气。俗话说:惊蛰到,春雷响,万物生。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惊蛰的物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即黄鹂)鸣,三候鹰(即鸷鸟)化为鸠(俗称布谷鸟)。惊蛰之日,桃花绽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天的娇艳由此开始。  翻看微信朋友圈,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扑面而来:在明媚的春光里,戴着口罩,解足出门,踏青垂钓,遛狗逗猫,修枝剪叶,挑摘野菜,一派祥和。特别是高中同学在乡村田野
期刊
祖母身高一米七三,瓜子脸,细眉长眼。从我有记忆直到她九十四岁逝世,都是一副瘦瘦长长的身板儿,从没变过样。  其实,祖母和祖父是姑舅表亲。祖母三岁丧父,随母改嫁,衣不裹体,食不裹腹。她的姑妈———我的曾祖母见她可怜,在我曾祖父面前软声细语地求了好几回,同意收她作丫头。祖母八岁那年,用小小的腰篮,提了两件破衣烂衫,走过弯弯曲曲的田埂,走过密密的稻田,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迈进高高的门槛,拜见长衣白衫的
期刊
深山藏古寺。  大凡天下名寺,皆隐藏于名山峻岭之间,比如,河南少林寺就隐居于嵩山。山东灵岩寺地处泰山西北,浙江国清寺则藏于天台山麓。深山藏不住,毕竟声明扬。  而乾明寺却是隐居巴陵古城的闹市之间,如一位隐者,不动声色。  乾明寺,过去我知之甚少,曾多次游走于南岳坡,俯瞰洞庭湖,仰视岳阳楼,拜谒慈氏塔,行访孔子文庙,穿行于梅溪与桃花井,却与乾明寺屡屡擦肩而过。  2008年秋天,我刚从县城调到市区工
期刊
日日走过南门风雨桥,竟不知该桥为杨宗华师傅所建造。  前往采访杨师傅这天,他正在建设中的风雨桥平台上浇水,不日,又一座风雨桥将在此诞生。  这里是泗水乡里才村部所在地。万古莽苍的西江坪林海高耸入云,百千股溪流于峰峽谷中涓涓滴鸣、狂泄、纵跃成瀑,到达这里,始呈开宁静,亲切面影,仿佛淑女一般可敬可心。  适才间,我开着车转上外头寨时,几棵长于村前沙洲臂湾里的巨型枫木深处,一座飞檐翘角,气宇不凡的风雨桥
期刊
我只能按照时间行走的路线,绘制一个村庄曾有过的物象,也只能以主观的视角,描述与地图上某个点关联的故事。  先被勾画出轮廓的,是村南叫作“园”的地方,那是原先的菜园和树园。  坐在毛驴车上的一个钟头里,我常常疑惑于生产队当时为什么把菜园选在离村子这么远的地方,以至于单干后的户家为了浇那几畦白菜,将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路上。当我在菜畦尽头的高高河堤爬上爬下、惊喜于荆条墩下的大蜗牛时,父亲还没有与人合伙承
期刊
我是南方人,可对草原歌曲情有独钟。早先的著名歌唱家德德玛,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靡大江南北,令我对北国的草原心生迷恋。之后的草原歌手腾格尔,一首《天堂》,将人带入梦幻之境。他那闭眼憋气、倏然嘶喊的神态,好像是从骨髓里迸发出来的对家乡草原的依恋情感。他的撕心裂肺、自我陶醉,穿透人的肌肤,直达心灵。从此,走进内蒙古,亲近草原,是我的一大夙愿。  2011年国庆节,我得以首次踏入内蒙古这块神奇的土地
期刊
阳春三月,南方烟雨蒙蒙,湿气很重,为祛除体内的湿气,南方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到田间地头,采摘一种开着小黄花的野草,这种草叫鼠曲草,在南方俗名叫艾草,她们把采摘的艾草洗净,捣烂成粿,和着糯米粉,做成艾粑,或蒸或煎,这就成了南方的一种特色小食品。  据说鼠曲草具有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解毒之功效。正因为它的这些功效,所以,一到春天,当鼠曲草长势喜人的时候,南方的田间地头就会出现一群背着竹篓的大嫂,她们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