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不同术式长期疗效观察及对肱骨远端形态的影响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fani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后不同术式疗效的差异及其多发项目、发生机制及对肱骨远端形态的影响。

背景:

目前对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进行切开复位后的内固定方法很多,哪种较好有待比较;牵拉骨骺损伤后对局部骨形态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方法:

(1)对13例切开复位缝合固定的运动员和14例切开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的运动员的术后长期疗效进行比较。(2)对27例运动员中的14例进行肱骨远端形态的X线测量。

结果:

(1)切开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的14例疗效均优,为100%。13例缝合固定者中,优77%,良23%。所以,以切开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疗效为较好。(2)运动员中,此病的多发项目依次是体操、举重和舞蹈。(3)损伤机制中,除倒地手支撑伤外,抓举的提铃、杠铃过顶负重展肩和负重深蹲起也可致伤;(4)术后肱骨内外上髁间距增大(P﹤0.001),肱骨滑车和肱骨纵轴间的内下夹角变小(P﹤0.001),内上髁高度下降(P﹤0.05),尺神经沟处出现切迹,携物角有增大趋势。(5)术后伸肘功能恢复要比屈肘功能恢复所用时间长(P﹤0.05),因此,应更重视伸肘功能的康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探讨良性骨母细胞瘤和恶性骨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病理分析及常规病理学观察方法。骨母细胞瘤除出现经典的组织学特征外,尚可出现车辐状排列及血管瘤样变化。骨母细胞增生活跃及出现异型的巨型上皮样骨母细胞可作为恶性骨母细胞瘤的组织学诊断依据。恶性骨母细胞瘤是介于良性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之间的中间型病变,有其特殊的临床及病理学意义,应与良性骨母细胞瘤和骨母细胞型骨肉瘤进行鉴别。
本实验选用10只成年犬,分两组,行右侧氧化铝涂层人工股骨头置换,通过X线片、光镜、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3个月和6个月,研究氧化铝涂层与骨的结合情况。X线片显示除6个月组有一例假体上端出现透亮带外,其余假体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光、电镜观察,氧化铝涂层与骨结合紧密,骨组织能长入涂层表面的微孔内。荧光显微镜观察示3个月时氧化铝涂层表面新骨生长活跃。3个月和6个月时的骨结合率分别为39.3%±4.92
期刊
期刊
期刊
报道经口咽入路治疗13例颅颈交界腹侧病变的手术疗效。其中8例先天性寰枕畸形伴脱位,3例斜坡至上颈椎体前部肿瘤,由慢性骨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齿突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并压迫高位颈髓各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及感染。4例出现颅颈椎不稳定,再行后枕—寰枢椎固定术及头环背心外固定各2例。除2例术后恢复良好外,余长期随访结果6例好转,2例重残,3例死亡(1例术前已重残,小儿及脊索瘤和转移瘤各1例)。早期诊断和充
目的:报道临床应用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实践经验。材料和方法:应用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小腿远端骨外露、足跟贴骨瘢痕、溃疡共8例。皮瓣切取面积6cm×5cm~9cm×9cm。结果:全部皮瓣成活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切取简单安全、覆盖范围广,可有效地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