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探究过程 感悟数学魅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特别想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参加?好!请5位同学到这来,这里有4个凳子,当老师说开始,你们5位同学都要坐在凳子上,好吗?(好)
  师(背对5位同学):准备,开始!
  师:大家帮老师看看,他们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老师不用看就知道,一定有一个凳子上至少坐了两位同学,是这样吗?
  生:是!
  师:那我们来看看(转过身来),果真如此。这个凳子上坐了两位同学,请起立。假如我们请这5位同学反复再坐,不管怎么坐,我肯定总有一个凳子上至少有两位同学,你们相信吗?(相信)
  师: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想不想研究?(想)
  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抢凳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个凳子上至少坐着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了有效地铺垫。
  片段二:研究小棒的数量比杯子多1的情况
  师: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你觉得会有什么结果?
  生: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要放2根小棒。
  师:老师想的也和大家一样,可是我们想的到底对不对?我们应该怎么办?(验证一下)对!用实验去验证,那我们还要像刚才那样把所有的情况都一一列举出来吗?(不用)那怎么验证?
  生(边操作边说):我先在每个杯子里放上一根小棒,还剩下一根,这根小棒可以放在任意一个杯子里。不管它放在哪一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
  师:刚才他是怎么分的?(平均分)为什么只用平均分这一种方法就能证明这个结论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想保证这个杯子里的小棒数量最少,就得让每个杯子里都有小棒,如果空着,就不能保证杯子里的小棒最少,因此我想到了平均分。
  师:说得棒极了,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6÷5=1……1
  师:利用这种方法,把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会怎么样?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呢?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呢?
  ……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只要小棒数量比杯子数量多1,就能保证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
  思考:从最简单的数据入手,步步为营,通过平均分,把“抽屉原理”的模型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进而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小棒数量比杯子多1根,就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了两根小棒。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初步建构了“抽屉原理”的模型,并初步感受了“抽屉原理”的魅力。
  片段三:研究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至少多2的情况
  师:把5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会怎么样?
  生: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两根小棒。
  师:把5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究竟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呢?我们再来摆摆看。
  生(边摆边说):我先在每个杯子里放上一根小棒,还剩下两根。把这两根小棒继续平均分,把它们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不管它放在哪两个杯子里,都能保证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
  师:算式怎么列?
  生:5÷3=1……2
  思考: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了余数不是1的情况,要保证至少对余数也要进行平均分,并将这一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在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了“抽屉原理”的魅力。
  片段四:研究商不是1的情况
  师:那如果9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里,15根小棒也放进4个杯子里,分别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想知道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研究到这了,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生: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小棒的根数是:商 余数。
  师:谁有不同的意见?
  生: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商 1根小棒。
  师:你们的发现和他们的相同吗?
  生:相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个原理就是数学中有名的抽屉原理。现在,你能利用所学的解释课前的“抢凳子”游戏的原理吗?
  生:5个同学相当于物体,4个凳子相当于抽屉,因为5÷4=1……1,1 1=2,所以五位同学中至少有两位同学要坐在同一个凳子上。
  思考:教师针对“某个杯子里至少有小棒的根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数”,适时抛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完成了对“抽屉原理”的有效建模;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抢凳子”游戏的原理,使学生深刻感悟了“抽屉原理”的数学魅力。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概括主要内容,品读词句,体会人物内心,并能复述课文。  2.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与伟大。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感悟英雄形象。  过程预设:(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概括文意  1.课文写了哪几个神?这五个神之间有什么联系?(指名答)  2.出示五个神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3.师小
沉浸于读书的快乐,一定是走进了文字描述的情境;沉浸于写作的快乐,一定是在文字中与生活再次相遇。学生不喜欢写作文,那是因为岁月匆匆,他们还没有学会“驻足”“回首”。撇开“写什么”的问题,就小学生而言,习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写。表面上也在不停地写,但是写作言之无序,条理不清,写不具体……这些是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障碍。  一、巧用“图式”趣写作文策略  用“图式”辅助学生写作,在学生
语文教学虽然几经改革,多方探讨,标新立异者有之,耀人眼目者有之,可始终难以如意,最根本的问题没有落脚于“实在”,脱离了根本。浮躁过后留清纯,绚烂之余见质朴,一个“实”字说明了一切,见出了真章。具体说来就要做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注意依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的思维方式,原有的情感态度,当时的学习感受,在学习时的心理变化以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种因素,从而让
有感于上海师范大学商友敬教授的这样一段话:“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所有的老师都爱学生,梦想所有的学生都爱他们的老师……让学生打开精神空间,尽享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直到他们中年、老年时还能想起自己的点灯人。没有梦想的人生是灰色的人生;没有梦想的教育是黑色的教育;没有梦想的老师是可怜的口力劳动者。”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本该为孩子带来快乐,充实孩子心灵的阅读成为可有
萧伯纳曾有过这样一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都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小学数学涉及的数学思想有很多,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用数学思想引领数学课堂,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必将有质的提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要站在数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本质意义上就是希望老师能目中有人,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最恰当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但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日趋成熟的境况下,我们的课程指导老师在当下的教学活动中是否也顾及了学生的基础、情感和生命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实现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梦想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出,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其中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互动探究,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从而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第十册《数字与信息》一课为案例,分析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
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过程中,书法教育是一个重要载体,它让我们共同恪守它的审美和书写规范标准。同时,注重传统书法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也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古以来,道德、文章、书法密不可分。书法教人求真、求善、求美,非发自于心,不能抒之于笔端。书法独特的审美文化杜绝了一切描摹,一切伪善,必须是性情的真实流露。因此,传世书法作品中,才有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飘逸俊秀,与天地自然的和谐
教材解读:  《我是独生女(子)》是苏教版·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的第四课。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知道人口无限制增长给地球、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问题,从而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同时让他们明白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能够正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问题,懂得可以通过努力克服不足,成长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活动目标:  1.了解社会方方面面
教师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既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的探索过程,从而逐步提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