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人口如何影响企业出口?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城市流动人口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上,本文不仅提出了城市流动人口通过降低工资水平来促进企业出口这一成本作用机制,分析了高人力资本流动人口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来促进企业出口这一人力资本作用机制,而且讨论了“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之拥挤效应”与“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之互补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实证上,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流动人口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入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对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入降低了当地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出口,从而验证了成本机制的存在;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流动人口通过提高流入地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了企业出口,从而验证了人力资本机制的存在;进一步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城市流动人口影响企业出口的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中,存在着“拥挤效应”和“互补效应”。
其他文献
外国在华专利申请量的急剧增长引发了对国内企业创新的关注。作为重要的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外国专利增加了国内企业可供获取的创新资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专利垄断,挤占本土企业的创新空间。因此,基于2007—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匹配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外国在华专利、吸收能力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外国在华专利对中国企业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当企业吸收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外国在华专利对国内企业创新表现为促进作用。并且,对不同企业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外国在华专利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科技行
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引入随机变量冲击农业保险基准出险概率构造理论模型,并基于贝尔曼方程值函数迭代的方法展开随机模拟,研究农业保险保费的构成结构各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入农业保险的基本模型优于只引入农业风险的模型。农业保险基准出险概率、损失程度、市场势力提高会提高保费,但不利于农业增长;农业保险免赔率降低(保障程度提高)也会提高保费同时有利于增长,农险保费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上述变量的对比。本文还基于2010-2016年的分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期农业保险保费、本期
传统的法与金融文献侧重于描述并解释法律制度的国际差异及其对不同经济体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强调加强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而在批评传统的法与金融文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融的法律理论”则认为,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是较高信息成本、较高不确定性和流动性限制并存。尽管法律制度支持了金融市场发展,但是法律文本的弹性和执行力度也使其成为金融市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解释外汇市场运行、资产证券化的全球实践以及中国影子银行蓬勃发展等探索性的研究领域,金融的法律理论相比传统的法与金融理论具有更强的解
深度贫困正从一个描述性概念扩展成为衡量全球严重贫困的一种经济标准,获得多维、动态的柔性内涵和区域、群体上的结构化外延。本文通过综述现有文献发现,基于贫困公理化衡量方法的进展,可进行深度贫困的结构化识别与综合测度体系的构建。深度贫困具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的性质,呈现出在区域、人口群体、动态演化上的结构性分布特征。深度贫困在发达国家是不平等以及社会排斥问题在弱势人口生存危机上的体现,可通过安全网计划与就业帮扶进行动态管控;在发展中国家则是不均衡增长与市场失灵等结构性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应通过发展减贫与保障脱贫的综
罗伯特·戈登是美国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主要致力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周期、长期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等领域的研究,2014年美国经济联合会授予其“杰出会士”荣誉称号。戈登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测度展开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其编制的与产品质量相挂钩的价格指数以及估算的时变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都是相关领域的标准范式。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经济周期进行测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者们对战前与战后经济周期的差别认识。在近期关于信息技术对美国生产率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影响的讨论中,戈登持悲观态度,他认为除信息技术以外,还存在不平
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与《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共同承办、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协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第二十一届年会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本届年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乐明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峣教授分别致辞。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致力于“创新、开放、分配、法治”。一方面,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方面实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有助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的转换和应对技术脱钩风险;开放,是全球大变局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在要求,也是后发赶超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分配,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既可释放消费潜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又可努力避免收入差距过大
经研究决定,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22次学术研讨会定于2020年6月20-21日在贵阳召开。本次研讨会由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和《经济学动态》编辑部联合承办,欢迎全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博士后、博士生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和议题撰文参加会议。大会演讲人将主要从入选论文作者中遴选。
我国“保六”之争和意大利“反对无意义产出缺口”运动,其核心都在潜在产出的理解和测度。以实体均衡、货币中性为基础的潜在产出框架,遭到菲利普斯曲线平坦化和低利率的挑战,开始从严谨的均衡论转向灵活、务实的可持续观点。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保六”之争做了全面回应。我国宏观调控的原则更偏向可持续观点,金融稳定是其重要目标,宏观杠杆率是重要观测指标。从其传播范围和持续时间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不能简单视为短期外部冲击,其影响正在朝着更加不确定和不可控的方向发展。我国在进一步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对冲力度的同时
虽然竞争中性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推进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制度安排取向,但竞争中性在理论逻辑上仍然存在较多待解问题。本文从探寻竞争中性概念的界定逻辑出发,认为应当结合平等对待的行为视角与不当竞争优势的结果视角来全面理解竞争中性,识别出竞争中性概念的三类潜在假设,即混合经济的情境假设、市场化与竞争有效的条件假设、无所有权偏好的行为假设。在此基础上,从应然价值目标和实然改革效应两个方面着眼,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竞争中性的价值目标与功能进行逻辑化建构,并基于政府与企业的应然关系、企业与企业公平竞争的应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