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微污染水的生物膜反应器启动及群落结构分析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yipan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分区曝气和分段进水的自然挂膜法实现对处理微污染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快速启动。运行28 d后对CODMn和NH+4-N的去除率趋于稳定,分别为29.1%和68.8%。通过对挂膜期间生物相的观察,挂膜成功后,砾石表面覆盖了一层黄褐色的生物膜,其主要包括球菌、杆菌、丝状菌、原生动物(钟虫)和少量微型后生动物(轮虫),这标志着生物膜结构处于稳定状况。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砾石填料在挂膜10 d左右即可形成较稳定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但氨氧化菌还没形成稳定菌群。挂膜成功后,生物膜上富集的细菌主要是贫营养
其他文献
介绍了纪庄子迁建工程涉及的厂、网、站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工程进展。津沽再生水厂沿用双膜工艺,首次在天津市选用了氧气源臭氧发生器,并增加反渗透系统所占的规模比例;迁建配套管网以球墨铸铁管为主,管道施工沿线周边环境复杂,过河、过路情况较多,管道冲洗采用节水型水击式管道冲洗技术;加压泵站在功能设计上实现对环内、环外的双向供水。
期刊
采用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后置反硝化MBR分段进水工艺的脱氮除磷效能。结果表明,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不受进水分配流量的影响,平均出水COD稳定在40 mg/L以下,达到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膜对大分子有机物具有截留作用,且截留量约占总有机成分的10%。分段进水对系统整体硝化效果没有影响,对NH+4-N的去除率在99%左右,平均出水浓度在0.5 mg/L以下。系统两级好氧池的硝化效果有
期刊
为解决农村分散污水治理设施运行与监管的难题,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远程监视从而辅助设施运行维护与监管的思路。结合分散污水处理的特点,构建了一套对分散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态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并对分散污水处理设施相关信息进行管理的系统,整合了现场与非现场数据收集、无线远程传输、数据存储与分析、档案管理、信息传送等功能,便于运行单位与监管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设施运行的相关信息并辅助用于运行与监
期刊
通过大涡模拟(LES)对污水加药管道内流体混合过程进行了数值建模,建立了两种加药管加药的CFD网格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污水和药的混合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获得了混合流场内的速度云图及湍流层能量云图。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改进的加药管,能使药和污水更加充分地混合,使COD浓度下降达到预期目标。
期刊
包钢西区焦化厂焦化废水处理工程采用强化生物脱碳脱氮(QWSTN)工艺,对该工艺去除焦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抗冲击能力强,运行稳定,出水各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了《炼焦化学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
期刊
在不同进水碳源浓度条件下,研究了连续流一体化间歇曝气生物反应器(CIBR)缺氧阶段的反硝化和释磷过程。结果表明,反硝化速率与碳源浓度成正比,反硝化过程中出现了亚硝态氮的累积,其累积速率及之后的还原速率均与进水碳源浓度呈正相关;当进水碳源充足时,反硝化与释磷可同时进行,否则先反硝化后释磷,说明硝态氮不会对释磷过程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是否释磷以及开始释磷的时间均由进水碳源浓度决定;p H值曲线上的"凸
期刊
2014年11月20日,由慧聪水工业网、慧聪研究院、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膜与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凝聚品牌力量共创水业未来——东信杯慧聪网2014年中国水工业行业品牌盛会"在北京慧聪产业基地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水工业行业部委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终端用户以及媒体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享受了这场来自水工业行业精神与荣誉齐飞的年度盛宴。出席本次颁奖盛典的嘉宾领导有:中国能源环境科技
期刊
在城市市政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复杂地质条件情况,如何在此种情况下进行安全有效的大口径管道顶管作业一直是市政建设行业的技术难题。结合南京某段直径为2 200 mm的管道顶管施工案例,提出了大口径管道矿山法辅助顶管技术,为国内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建议。
期刊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城市规划》杂志社竞赛主题:"新常态"语境下的城乡规划变革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蓄势已久的结构性调整与治理模式转型正在发生。在此语境下,我国城乡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直面更深层次的矛盾与挑战。如何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挖潜与优化存量、寻求内生发展动力、适应动态变化、强化区域协同、缩小地区与城
期刊
为增进海峡两岸城市科学丁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我会与台湾都市计划学会巳连续举办21次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在21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两岸学者、同行毎届研讨会结合一个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对两岸的城市发展现状与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研讨与对话增进彼此的友谊,为两岸城市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很多理论创新与实践案例,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