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更具代表性。它反对文化的世俗化和商品化,强调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也出现了商品化倾向,从而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例如,民族文化的变味,文化传播的误导、批量生产的文化等等。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我们广大师生应该认真思考,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大众文化;商品化;文化艺术精神
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更具代表性。它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大众文化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视野中,大众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人的一种特定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化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而是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技术化和强制性。诚然,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可以使文化摆脱等级化和贵族化的限制,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的低俗化和工业化,从而导致一些经典文化有如商品一般买卖交易而逐步丧失其中的精神内涵。就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而言,其商品化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冷静分析一下,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就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认识,并努力设法加以解决的。
一、文化的商品化导致民族文化变味
近年来,文化消费领域兴起一股“民族风”,即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选择与商业“携手”,其中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竟不惜对传统的民族文化进行人为改造,致使民族文化变了味。
例如:在内蒙古的一些民族景点、酒店,作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的长调歌已经演变成了“劝酒歌”。虽然这种表演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但那些不按照标准的演唱形式,严重影响了长调民歌的原生态的传承和发展。被誉为“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的成都宽窄巷子,由于追求商业利益,保护理念与利益动机的矛盾日趋尖锐,对宽窄巷子的改造,虽然在商业利益上取得了某些成功,但从历史街区保护及传统地域文化保存的角度来看,的确存在着不可弥补的遗憾。
诸如此类,严重影响了传统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代年轻人受经济大潮、现代观念和生产方式的冲击,对传统的民族文化普遍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是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不是说民族文化不能用来进行商业运作,问题是要找到恰当的方式。女子十二乐坊乐团,她们以流行音乐的形式用传统的民族乐器来演奏中国音乐,其表演形式有别于传统民族演奏,却充分发挥了民乐特长,给观众以新鲜感,从而使我们民族音乐得以更好地推广。
二、文化商业化导致文化传播的误导
近年来,我国媒体大量引进西方一些娱乐节目模式来打造中国的商业文化大餐,如“超女”“快男”等,很多青少年视其为一次梦想的发动。然而,就是在他们为这种娱乐形式振臂狂呼的时候,其社会角色价值取向却发生了错位,变得平庸和世俗化了。他们为了参加选秀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时间和金钱甚至是身体和心灵上的代价。也有很多歌迷影迷因痴迷于明星而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前不久发生的王贝整容致死事件就是这些过激行为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环境下,文化的多元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因其有不利因素就对其全盘否定,需要的应该是正确引导。文化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对文化传播的不适当,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哪一部分人的责任,而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对此,相关的媒体、活动的组织者、教育机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应该担负起责任,加强对社会大众文化的理解、认识和正确的引导,以营造良性的、和谐的、健康的大众文化氛围。
三、文化的商品化产生批量生产文化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在文化领域中的表现的是“文化工业化”,即大批量地制造文化,使其完全变为用来交易的商品。由于艺术品自身不断地被复制和标准化,导致艺术品本身失去了过去所独有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形式,艺术品独有的韵味或灵性也消失了。越是这样,它们的价格就越便宜,内容就越贫乏,品质就越低劣。这所导致的后果或许就是大众的审美口味被工业化进行调配,从而使其精神生活失去原来本应有的丰富多彩而变得匮乏。
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深圳大芬村最初阶段就是艺术品批量生产的代表。那时的大芬油画村只是油画师带领画工们机械地复制着那些人们广为熟知的世界名画,模仿之精准、效率之快速,价格之低廉都堪称一流,因而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画商来此争相购买。虽然商家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是对画师和画工而言,他们的工作只是不断地复制,毫无创造可言。最终,人们认识到了其中的问题,开始邀请艺术家们到此进行创作,大家在其中找到了乐趣,领悟到了真正的艺术内涵,纷纷拿起画笔把自己的经历、情绪、感受融入到画作之中,于是一部部佳品诞生了。这样的艺术才是能够传递情感的,有内涵、有精神的艺术,才是能发展、有前途的艺术。这样的艺术,不但丝毫没有影响大芬村的经济效益,反而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沉重而有力地批判了大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文化走出神秘的个人领地,贴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文化的平民化进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历史性进步,是社会走向平等的历史性标志。文化艺术本身不能仅仅以消遣娱乐为唯一功能,也不能仅仅以商业利益为价值取向,真正的文化艺术应该追求理想和崇高、充满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这才是文化艺术的真正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健.大众文化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
究,2007(9).
[2]畅广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周志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大众文化;商品化;文化艺术精神
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更具代表性。它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大众文化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视野中,大众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人的一种特定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化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而是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技术化和强制性。诚然,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可以使文化摆脱等级化和贵族化的限制,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的低俗化和工业化,从而导致一些经典文化有如商品一般买卖交易而逐步丧失其中的精神内涵。就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而言,其商品化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冷静分析一下,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就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认识,并努力设法加以解决的。
一、文化的商品化导致民族文化变味
近年来,文化消费领域兴起一股“民族风”,即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选择与商业“携手”,其中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竟不惜对传统的民族文化进行人为改造,致使民族文化变了味。
例如:在内蒙古的一些民族景点、酒店,作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的长调歌已经演变成了“劝酒歌”。虽然这种表演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但那些不按照标准的演唱形式,严重影响了长调民歌的原生态的传承和发展。被誉为“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的成都宽窄巷子,由于追求商业利益,保护理念与利益动机的矛盾日趋尖锐,对宽窄巷子的改造,虽然在商业利益上取得了某些成功,但从历史街区保护及传统地域文化保存的角度来看,的确存在着不可弥补的遗憾。
诸如此类,严重影响了传统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代年轻人受经济大潮、现代观念和生产方式的冲击,对传统的民族文化普遍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是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不是说民族文化不能用来进行商业运作,问题是要找到恰当的方式。女子十二乐坊乐团,她们以流行音乐的形式用传统的民族乐器来演奏中国音乐,其表演形式有别于传统民族演奏,却充分发挥了民乐特长,给观众以新鲜感,从而使我们民族音乐得以更好地推广。
二、文化商业化导致文化传播的误导
近年来,我国媒体大量引进西方一些娱乐节目模式来打造中国的商业文化大餐,如“超女”“快男”等,很多青少年视其为一次梦想的发动。然而,就是在他们为这种娱乐形式振臂狂呼的时候,其社会角色价值取向却发生了错位,变得平庸和世俗化了。他们为了参加选秀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时间和金钱甚至是身体和心灵上的代价。也有很多歌迷影迷因痴迷于明星而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前不久发生的王贝整容致死事件就是这些过激行为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环境下,文化的多元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因其有不利因素就对其全盘否定,需要的应该是正确引导。文化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对文化传播的不适当,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哪一部分人的责任,而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对此,相关的媒体、活动的组织者、教育机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应该担负起责任,加强对社会大众文化的理解、认识和正确的引导,以营造良性的、和谐的、健康的大众文化氛围。
三、文化的商品化产生批量生产文化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在文化领域中的表现的是“文化工业化”,即大批量地制造文化,使其完全变为用来交易的商品。由于艺术品自身不断地被复制和标准化,导致艺术品本身失去了过去所独有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形式,艺术品独有的韵味或灵性也消失了。越是这样,它们的价格就越便宜,内容就越贫乏,品质就越低劣。这所导致的后果或许就是大众的审美口味被工业化进行调配,从而使其精神生活失去原来本应有的丰富多彩而变得匮乏。
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深圳大芬村最初阶段就是艺术品批量生产的代表。那时的大芬油画村只是油画师带领画工们机械地复制着那些人们广为熟知的世界名画,模仿之精准、效率之快速,价格之低廉都堪称一流,因而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画商来此争相购买。虽然商家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是对画师和画工而言,他们的工作只是不断地复制,毫无创造可言。最终,人们认识到了其中的问题,开始邀请艺术家们到此进行创作,大家在其中找到了乐趣,领悟到了真正的艺术内涵,纷纷拿起画笔把自己的经历、情绪、感受融入到画作之中,于是一部部佳品诞生了。这样的艺术才是能够传递情感的,有内涵、有精神的艺术,才是能发展、有前途的艺术。这样的艺术,不但丝毫没有影响大芬村的经济效益,反而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沉重而有力地批判了大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文化走出神秘的个人领地,贴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文化的平民化进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历史性进步,是社会走向平等的历史性标志。文化艺术本身不能仅仅以消遣娱乐为唯一功能,也不能仅仅以商业利益为价值取向,真正的文化艺术应该追求理想和崇高、充满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这才是文化艺术的真正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健.大众文化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
究,2007(9).
[2]畅广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周志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