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血肉之躯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f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特定年代成长发展的艺术家石强来说,时代让他伤痛也给予锻造。石强他既保留了传统的印记,又满足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的需求发展。《血肉》系列作品是石强转型后的一批力作,也是他反思历史潮流和当下关系联结的文化符号,画面给人的冲击力与内在传达的观念性是石强对于精神内涵的考量,也正是因为他对于历史的态度,才使得作品具有厚重的质感。
  关键词:石强;当代艺术;历史;血肉
  一、引言
  在20世纪狂热的60年代,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更加催化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西方世界到处充斥着嬉皮士文化和享乐主义,青年人的生活被摇滚和大麻占据着。而在神秘东方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年青一代的思想被政治所影响。他们狂放的精神和无法抑制的政治激情推动着他们走向一个全新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石强出生在“伟人故乡”长沙。也许是受到周遭人文环境的影响,长沙作为红色文化的发源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和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艺术语言和文化态度。
  二、石强介绍
  石强(1960-),1960年出生于长沙,祖籍湖南省湘潭县。198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在是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油画学会副主席,湖南省当代油画副院长,湖南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他是湖南省85美术新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石强的作品《生日》被收录于《中国当代美术史术1985-1986》(高名潞等著)、《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吕澎、易丹著);1989年创作油画《工业之贝壳·铁屑1号》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银奖。2007-2013年在北京艺术区进行创作,现生活和工作于长沙。
  三、石强作品《血肉》的分析
  在中国的60年代动荡之殇不仅在石强的个人成长空间留下印记,也给予他人格情感的锻造。在他从孩提时代进入到青春期这十年间的激进的冲突和政治符号给他萌芽状态的艺术心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80年代西方社会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文化广泛传播使国内掀起一股新潮美术。石强敏感而热爱新事物,他做着多种多样的尝试。在“0艺术集团”展览中他创作了《生日》,他直接点燃了作品上的蜡烛,燃烧的火焰像一场艺术的狂欢。作品最后的灿烂毁灭使之成为他对青年理想实现的庆典。非绘画材料的运用也掘开了他艺术表现的基石。其后1988年全国美展获得银奖的《工业之贝壳铁屑·1号》,石强用照相写实的语言还原了机器生产废弃物,它冷艳锋利,又怪诞理性。这幅作品体现出对工业社会和都市环境的背后思索,也表现出艺术家对生态自由的憧憬。1995年,《被束缚的鸽子》在湖南油画学会的展场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鸽子被束缚在精致的托盘里,它最大的悲哀不是死去而是华丽麻木地等死。一名女学生告诉石强:“那鸽子的眼睛快让我晕厥了。”石强的目的似乎达到了,他想借此来唤起民智的觉醒,引起人们的思考。可是因为时代的关系,文化启蒙的呐喊淹没在90年代的经济大潮中,这是艺术家的悲哀。
  21世纪的中国的政治文化急剧转型,当代艺术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当代艺术从地下边沿的状态上升到大众群众的视野中。石强敏锐地捕捉到艺术的转向,他明智地做出了转型。从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到传统的兰草,石强在内心里一直保留着那份作为艺术先知的自信和孤傲。对于《血肉》系列作品的创作,石强没有选择当代油画创作常见的题材。他直观地借用了毛体书法,以绘画的方式来书写书法,以线条为艺术造型对象而进行创作。其强烈的视觉图式不禁让人好奇也困惑。为什么选择文字为创作对象?为什么是毛体书法?为什么创作的《血肉》,《血肉》是什么?
  (一)为什么选择文字为创作对象?
  19世纪中期,日本的浮世绘恰逢其时传入西方,很多西方的艺术家都深受其影响。梵高他临摹了浮世绘大师安腾广重的画《开花的梅树》,正是这幅作品上的汉字对联让石强打开了创作素材对象的新世界大门。不仅如此,现当代艺术以文字为创作对象的作品也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西方流行波普艺术把英文字母单词直接印刷在作品上;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文字代替物象来表达观念;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也大量地运用书法的线条来创作抽象画。这些行走在艺术前沿的大师们让石强以中国国粹书法为创作素材提供了形式上的自信,使石强坚定了选择文字作为创作对象的想法。石强小试牛刀创作了《禁止吸烟》,这幅对梵高抽烟自画像进行了变色处理颇具波普氛围。石强以更灵动方式处理文字和书法,在《血肉》系列作品满足了他无法抑制的创作冲动和对人文传统的眷顾。
  当然在20世紀80年代,当代艺术有关于文字的创作就已经不少了。谷文达发明了书写错误,运用字的正反字形和笔画的错节对传统的水墨进行全新的诠释。接着,吴山专将那个60年代墙上的宣传语用大字报的形式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就成了一种具有波普特色的拼贴画。吴山专发起的“国际红色幽默”运动开辟了观念艺术的新篇章。80年代末,艺术家徐冰则发明了各种伪汉字,在国际平台上备受关注。如果说《禁止吸烟》是在用文字传达一种观念,对于《血肉》系列作品,石强则完全摈弃了其文字所带来的意义,远离了文字游戏,他用艺术家的方式展开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在时代浪潮里追溯大师的灵感,抒发自我的才情,探寻历史的痕迹,《血肉》是表达者隐退在作品之后的人文情怀的眷顾。
  (二)为什么是毛体书法?
  石强在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和传统的草书的范畴里做着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尝试。石强出生在毛泽东的故居长沙清水塘畔。除了自身的原因,是更多的社会复杂的因素让石强选择“毛体”书法成为他发言的材料。毛泽东的书法诗词是在革命中形成的,它铿锵有力,浩然正气。他以王者姿态重构中国的政治蓝图。同时他又是自由与浪漫的化身,革命路上的千难万险压不住他心中的豪情万丈。毛泽东的革命才情和文化内涵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而石强是一个在历史长河直面伤痛的苦行僧。《血肉》以毛体书法的线条和章法为艺术造型对象创作,以绘画的方式来书写书法。但石强并没有完全将毛泽东的书法照搬到作品中,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写毛体。他将毛体书法中字的结构左右翻转,笔势自由潇洒,笔画豪迈奔放,另一种方法是把毛泽东书法的笔法自由重组、叠构简化。不仅如此,毛泽东手写项羽刘邦的诗词也被石强写进了作品中。在厚重的颜料夹缝之间,这些“龙飞凤舞”的线条形成石强自己的书法风格。细看这些“有血有肉”的线条,你能真切感受到这些线条是被篆刻在皮肤上的。   (三)为什么创作的《血肉》?《血肉》是什么?
  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石强选择了用观念性的语言形式来释放他的创作冲动,传达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态度。《血肉》是“毛体”书法和油画肌理共同搭建的抽象—观念艺术复合体。《血肉》是一个革命英雄的写照,是一段尘封历史的反思。《血肉》的画面上含有三层结构:第一层布基是基础层;第二层若隐若现的暗红色使画面充满紧张的氛围;最表层厚厚堆砌的白色颜料构成画面的主色调。一幅画创作得如何取决于表达的态度和呈现的方式。在《血肉》中油画颜料的本质得到最大的体现,作者用堆砌的颜料来模拟人体粗糙的肤感,颜料一层一层又一层挤压着让人无法呼吸。趁着色层未干,用小笔将凝结的表面挑破,灵动的线条带着干枯的血痕。满布伤痕的画面更像被人鞭挞后的躯体,犹如灵魂镌刻在血肉深处挥之不去。石强认为:理性的精神约束着自由的笔法,单纯的画面形式已经给人带来紧张感。他用雕刻、刀刮和堆积等手法使画面的每一处堆叠都显现出历史的厚重感,每一根线条都隐含着“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在《血肉》的创作过程里中,它的审美性只是外在的表象,内在的核心是灵与肉的处理。石强的文字复制与改写还保留着历史的气场,也潜藏着作者对意志的推崇。他以重写文本的创作,用文字的力量,用后现代方式把他对于过去历史和当下形势的反思寄予给了《血肉》,记忆无法抹去,因为历史的的伤痕就是文化的印记,它终将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它所构建的世界充满着历史情怀,抚慰了当下牺牲者的灵魂。它是我们对历史痕迹的追溯,是星星之火汇集成革命胜利火炬的联结,亦是孤独苍凉的革命英雄主义者之路。
  四、结语
  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当代艺术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地域间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当代艺术的表达更加多元化。从达达主义引领人杜桑开始,艺术的含义与外沿便变得无限宽广,而波普艺术则消却了艺术的概念中高雅文化与庸俗文化的二元对立与隔阂。当代艺术以它的广度和深度為未来的文化探索出更多可能性,但当代艺术在发展的同时其精神也正被商业文化侵蚀。艺术领地反思性的拓展无疑是文化生态健康的法宝。石强用他如此前卫和独特的表达在观念艺术上投射出自己的身影,中国艺术的发展需要这样“有血有肉”的作品。
  出生在60年代的石强经历了跨世纪的转变,他在85新潮运动中激情洋溢的的创作,在90年代转型,在千禧年后客居北京开启现代隐士般独立思考探索。作为中国学院派的艺术家,他敏感激烈的洞察力让其具备批判现实的眼光,他的责任感让他自觉肩负起文化启蒙的重任。时间的洗涤让石强固执坚持他的艺术实践。他用作品向世人展示这段历史与文化的伤痕,用作品阐述他对新时代文化的意志追求。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李艺,山西師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期刊
作者简介:  林恒,廣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  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期刊
摘 要:傅山晚年曾不止一次提及,他对董其昌盛赞赵孟頫一事感到不解,进而对董其昌的书法识见力发生怀疑。但根据文献的梳理与适当的推论发现,实际上傅山对董其昌有着一定的误解。文章旨在提出并解决这个一直以来被研究者忽视的问题,还原董其昌对赵孟頫评价的真实状况,也为傅山书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傅山;书论;考辨  傅山(1607—1684)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思想家、学者。他的书法成
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近年曾多次组织学生赴日开展研学旅行,积累了丰富教学实践经验,深入地挖掘研学旅行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研学旅行
期刊
作者简介:  秦坚,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羅一云,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  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期刊
作者简介:  吴文秀,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邓丽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視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  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期刊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其实很难考定,异说颇多,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约在公元前后的两汉。从南北朝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佛教遍布全国,出家和在家佛教徒陡然增加。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南朝佛教的兴旺。实则,杜牧作诗是为了讲究韵律美,他把实际寺庙的数量显然说少了。《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
期刊
作者簡介:  陈翠,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芦晓婧,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  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期刊
作者简介:  赵吉成(1970-),男,山东莱州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包装印刷。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项目(2017JGB495)]
期刊
作者简介:  刘海宾,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刘肖,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師:  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