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徐向青教授根据耳鸣的发病特点,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提出耳鸣辨证须分虚实,与肝、胆、脾、肾诸脏腑关系密切,并强调临床治疗疾病须辨证准确,方可疗效显著。通过总结徐向青教授治疗耳鸣临床经验,以冀为中医治疗耳鸣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耳鸣;辨证论治;徐向青教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44-02
耳鸣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刺激或电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或不伴有听力下降、睡眠障碍、心烦、恼怒、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美国听力学会对耳呜的定义为“非外部声音产生的听觉感知,常被形容为嘶嘶声,嗡嗡声或尖叫铃声”[1]。
中医关于耳的认识,李东垣在《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中提出:“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肾长生于子,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也。”“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为之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提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耳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经脉的通利和五藏六腑精气的充养,其中与肝胆脾肾诸藏腑关系尤为密切。现将徐向青教授治疗耳鸣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为中医治疗耳鸣提供临床借鉴。
1 辨证论治
1.1 外感风热 《素问·脉解篇》云:“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干祖望[3]独推崇刘河间“耳聋治肺”一法,认为诸多耳聋皆因肺气失宣所致。三拗汤治耳聋,有“提壶揭盖”之效,可宣通耳窍,多用于治疗新病突发性耳鸣、耳聋[4]。徐老认为,外感可引发耳鸣,声响多较大。头为诸阳之会,最怕火热之邪,因此,热证在外感耳鸣中占有较大比重。徐老喜用芎芷石膏汤加减治之。石膏辛甘大寒,其辛凉之性可外散风热;川芎、白芷、蔓荆子可引药上达头面,又可外散风邪;菊花善于清利头目。徐向青教授在此基础上加用蝉蜕、薄荷、连翘、牛蒡子加强疏散风热之力。
1.2 肝胆气郁 《素问·热论篇》示:“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木郁之发,为耳鸣眩转,目不识人。”薛立斋曰:“怒便而或鸣者,属肝胆经气实,用小柴胡汤加川芎、栀子、当归,虚用八珍加山栀。”徐向青教授认为胆经循行过耳中,出走耳前,耳鸣的发生与胆经循行密切相关,肝胆互为表里,这都说明耳鸣的发生与肝胆关系密切。此类病人多头昏脑胀,情绪急躁,失眠多梦,脉弦,多以小柴胡汤加川芎、茯苓、白术、蝉衣、薄荷、当归等治之,效果显著。方中柴胡、黄芩相配畅达肝胆气机;蝉衣、薄荷清利头目;当归、川芎畅达肝胆气血的运行;《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加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增强人体正气。如此,则肝胆气机可畅,耳鸣自止。
1.3 中气不足 《灵枢·口问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遏者,故耳鸣。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鳴,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李东垣主张甘温益气,对内伤脾胃所致的耳鸣耳聋以调中益气汤;脾胃虚弱兼外感者,用温卫补血汤[2]。徐向青教授提出耳目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清阳之气的濡养,濡养不得,则患耳鸣。门诊中凡遇疲乏懒言,语声低微,耳鸣如蚊,静时尤甚,大便稀,白带多,月经量少或多,舌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细弱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可以补中益气,恢复脾胃运化,促进气血化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加用当归促进清阳之气化生;柴胡、升麻可以升提清阳之气于头面上焦,使耳目得以濡养,耳鸣自止。徐向青教授认为气虚清阳不升而易于陷阴化火,所以在此基础上加用黄柏泻阴火,用此法临证多有治验。
1.4 肝肾亏虚 《灵枢·脉度篇》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也。”《灵枢·决气篇》“脱精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张景岳认为“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耳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徐向青教授提出,肾开窍于耳,肝肾同源,因而耳鸣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内经》指出“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因此,此类病症的发生多见于中老年人,此为虚性耳鸣最常见类型。肝肾亏虚症见: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头晕,潮热盗汗,遗精等症状。徐向青教授对于此类耳鸣喜用左归丸加减。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取六味地黄丸三补之意,重在补脾肝肾,使真阴得充;菟丝子、枸杞、牛膝补肝肾,增强三补的疗效;鹿角胶、龟板胶乃血肉有情之品,对于真阴的填充更是如虎添翼。如有虚热明显,徐向青教授多在此基础上加用知母、黄柏,以清下焦虚热。徐向青教授着重强调,肝肾之真阴欲求来复,颇为不易,常需要调理相当长的时间,这须提前告知病人。
1.5 痰浊上扰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徐向青教授指出,今时之人,多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致使脾虚,痰湿内生。痰湿随气之升降无处不到,阻于头面耳窍,“天明则日光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是阴重强而阳重衰也”,发为耳鸣。舌脉对痰湿的辨识尤为重要,徐向青教授强调,此类病人多体胖肥大,懒言少语,头脑昏沉,舌淡或红,苔腻,脉滑、弦滑或沉细。痰湿可内生也可外受,理气健脾,祛湿化痰为基本大法。痰湿一旦与热邪相合,更是如油和面,祛除更是不易。徐向青教授喜用十味温胆汤调治此类病患,半夏、陈皮为二陈汤之主药,重在理气祛痰;茯苓可杜生痰之源;枳实、竹茹、菖蒲、制南星理气化痰祛湿,加强君药祛湿化痰之力,并有开窍之功。若为热痰,则加黄连、黄芩、栀子、薏苡仁,祛湿热并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2 病案举例
孙某,女,44岁,主诉“耳鸣3月余”,于2015年10月12日首诊。自述3月前因工作压力大,情绪急躁等原因出现耳鸣,左耳为甚,如蝉鸣,入夜及精神集中时尤甚,头脑昏沉不清亮,周身疲乏无力,腰背酸痛,脐下痛,纳可,入睡困难,多梦,早醒,大便偏稀,小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既往曾有耳鸣发作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中医诊断:耳鸣(脾肾亏虚,肝阳上扰证),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升阳为原则。方药:柴胡12g,黄芩9g,半夏9g,党参20g,白术30g,茯苓20g,川芎15g,蝉衣6g,薄荷6g,羌活9g,细辛3g,当归9g,陈皮9g,木香6g,泽泻15g,炙甘草6g。7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日一剂。并嘱患者注意调畅情绪,忌辛辣饮食。2015年10月19日二诊,患者耳鸣有所减轻,头昏较前好转,仍腰背酸痛,入睡困难,多梦,大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中药于上方去羌活、蝉衣,加女贞子12g,旱莲草12g,杜仲15g。7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日一剂。2015年10月26日三诊,耳鸣明显减轻,唯有精力集中及夜深人静时才可听到,头昏及腰背酸痛减轻,入眠较前好转,大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中药上方去薄荷、川芎、木香,加牛膝15g,7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日一剂。2015年11月2日四诊,耳鸣基本消失,腰酸头昏基本好转,睡眠自觉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中药7付,嘱隔日一付。随诊耳鸣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中年女性,人过四十而阴气自半,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度,致使脾肾亏虚,清阳不升;情志压抑致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热,循经上扰致使耳鸣发作。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畅达肝经气机;半夏解郁结,郁开则火降;党参、白术、茯苓、川芎、羌活、柴胡以健脾升阳除湿;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内经》云泽泻益气力,针对此病者更为合适;细辛温肾寒,肾开窍于耳,肾温则耳鸣自止;木香、陈皮调理一身之气,百病生于气,气顺则痰消,痰消自不碍脾则脾健。补肾为耳鸣治疗常规思路,但此病例既有肝郁化热,又有脾虚寒表现,补肾药物多偏寒滑,且起效较慢,因此,首诊未予补肾,而是重在调理肝脾。脾健则生化有源,上荣头面使耳目得养;疏肝则郁散火降。二诊大便稀好转,脾虚症状改善,则重在调脾理肾,上方加用女贞子、旱莲草、杜仲以补肾。女贞子、旱莲草为二至丸,是古代补肾名方,肾精得充则耳目得养,耳鸣自止;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充则腰酸头昏亦随之缓解。三诊则去掉辛燥之川芎、木香,加用牛膝增强补肝肾之力,并能活血通络。四诊作为善后治疗,随访未复发。
3 结语
徐向青教授从事神经内科工作多年,提出耳鸣辨证须分虚实,虚者主要有中气不足,肝肾亏虚;实者有外感风热,痰浊上扰,肝胆气郁。虚则补之,中气不足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多用左归丸加减治疗;实则泄之,外感风热多用芎芷石膏汤加减治疗,肝胆气郁多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痰浊上扰多用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但临床病证往往寒热虚实错杂,徐向青教授灵活辨证加减,取得很好疗效。
参考文献
[1]David Jiang.耳鸣及其美国的诊治指导方案[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学杂志,2005,3(1):58-61.
[2]李华,李云英.古代中医对耳鸣、耳聋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03,23(12):1-3.
[3]严道南.干祖望老师对通窍药物的运用[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25-27.
[4]干祖望.中医对耳鸣、耳聋的认识及处理[J].中级医刊,l984,(7):58.
(收稿日期:2016.04.13)
【关键词】 耳鸣;辨证论治;徐向青教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44-02
耳鸣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刺激或电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或不伴有听力下降、睡眠障碍、心烦、恼怒、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美国听力学会对耳呜的定义为“非外部声音产生的听觉感知,常被形容为嘶嘶声,嗡嗡声或尖叫铃声”[1]。
中医关于耳的认识,李东垣在《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中提出:“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肾长生于子,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也。”“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为之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提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耳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经脉的通利和五藏六腑精气的充养,其中与肝胆脾肾诸藏腑关系尤为密切。现将徐向青教授治疗耳鸣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为中医治疗耳鸣提供临床借鉴。
1 辨证论治
1.1 外感风热 《素问·脉解篇》云:“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干祖望[3]独推崇刘河间“耳聋治肺”一法,认为诸多耳聋皆因肺气失宣所致。三拗汤治耳聋,有“提壶揭盖”之效,可宣通耳窍,多用于治疗新病突发性耳鸣、耳聋[4]。徐老认为,外感可引发耳鸣,声响多较大。头为诸阳之会,最怕火热之邪,因此,热证在外感耳鸣中占有较大比重。徐老喜用芎芷石膏汤加减治之。石膏辛甘大寒,其辛凉之性可外散风热;川芎、白芷、蔓荆子可引药上达头面,又可外散风邪;菊花善于清利头目。徐向青教授在此基础上加用蝉蜕、薄荷、连翘、牛蒡子加强疏散风热之力。
1.2 肝胆气郁 《素问·热论篇》示:“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木郁之发,为耳鸣眩转,目不识人。”薛立斋曰:“怒便而或鸣者,属肝胆经气实,用小柴胡汤加川芎、栀子、当归,虚用八珍加山栀。”徐向青教授认为胆经循行过耳中,出走耳前,耳鸣的发生与胆经循行密切相关,肝胆互为表里,这都说明耳鸣的发生与肝胆关系密切。此类病人多头昏脑胀,情绪急躁,失眠多梦,脉弦,多以小柴胡汤加川芎、茯苓、白术、蝉衣、薄荷、当归等治之,效果显著。方中柴胡、黄芩相配畅达肝胆气机;蝉衣、薄荷清利头目;当归、川芎畅达肝胆气血的运行;《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加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增强人体正气。如此,则肝胆气机可畅,耳鸣自止。
1.3 中气不足 《灵枢·口问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遏者,故耳鸣。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鳴,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李东垣主张甘温益气,对内伤脾胃所致的耳鸣耳聋以调中益气汤;脾胃虚弱兼外感者,用温卫补血汤[2]。徐向青教授提出耳目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清阳之气的濡养,濡养不得,则患耳鸣。门诊中凡遇疲乏懒言,语声低微,耳鸣如蚊,静时尤甚,大便稀,白带多,月经量少或多,舌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细弱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可以补中益气,恢复脾胃运化,促进气血化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加用当归促进清阳之气化生;柴胡、升麻可以升提清阳之气于头面上焦,使耳目得以濡养,耳鸣自止。徐向青教授认为气虚清阳不升而易于陷阴化火,所以在此基础上加用黄柏泻阴火,用此法临证多有治验。
1.4 肝肾亏虚 《灵枢·脉度篇》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也。”《灵枢·决气篇》“脱精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张景岳认为“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耳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徐向青教授提出,肾开窍于耳,肝肾同源,因而耳鸣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内经》指出“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因此,此类病症的发生多见于中老年人,此为虚性耳鸣最常见类型。肝肾亏虚症见: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头晕,潮热盗汗,遗精等症状。徐向青教授对于此类耳鸣喜用左归丸加减。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取六味地黄丸三补之意,重在补脾肝肾,使真阴得充;菟丝子、枸杞、牛膝补肝肾,增强三补的疗效;鹿角胶、龟板胶乃血肉有情之品,对于真阴的填充更是如虎添翼。如有虚热明显,徐向青教授多在此基础上加用知母、黄柏,以清下焦虚热。徐向青教授着重强调,肝肾之真阴欲求来复,颇为不易,常需要调理相当长的时间,这须提前告知病人。
1.5 痰浊上扰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徐向青教授指出,今时之人,多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致使脾虚,痰湿内生。痰湿随气之升降无处不到,阻于头面耳窍,“天明则日光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是阴重强而阳重衰也”,发为耳鸣。舌脉对痰湿的辨识尤为重要,徐向青教授强调,此类病人多体胖肥大,懒言少语,头脑昏沉,舌淡或红,苔腻,脉滑、弦滑或沉细。痰湿可内生也可外受,理气健脾,祛湿化痰为基本大法。痰湿一旦与热邪相合,更是如油和面,祛除更是不易。徐向青教授喜用十味温胆汤调治此类病患,半夏、陈皮为二陈汤之主药,重在理气祛痰;茯苓可杜生痰之源;枳实、竹茹、菖蒲、制南星理气化痰祛湿,加强君药祛湿化痰之力,并有开窍之功。若为热痰,则加黄连、黄芩、栀子、薏苡仁,祛湿热并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2 病案举例
孙某,女,44岁,主诉“耳鸣3月余”,于2015年10月12日首诊。自述3月前因工作压力大,情绪急躁等原因出现耳鸣,左耳为甚,如蝉鸣,入夜及精神集中时尤甚,头脑昏沉不清亮,周身疲乏无力,腰背酸痛,脐下痛,纳可,入睡困难,多梦,早醒,大便偏稀,小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既往曾有耳鸣发作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中医诊断:耳鸣(脾肾亏虚,肝阳上扰证),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升阳为原则。方药:柴胡12g,黄芩9g,半夏9g,党参20g,白术30g,茯苓20g,川芎15g,蝉衣6g,薄荷6g,羌活9g,细辛3g,当归9g,陈皮9g,木香6g,泽泻15g,炙甘草6g。7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日一剂。并嘱患者注意调畅情绪,忌辛辣饮食。2015年10月19日二诊,患者耳鸣有所减轻,头昏较前好转,仍腰背酸痛,入睡困难,多梦,大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中药于上方去羌活、蝉衣,加女贞子12g,旱莲草12g,杜仲15g。7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日一剂。2015年10月26日三诊,耳鸣明显减轻,唯有精力集中及夜深人静时才可听到,头昏及腰背酸痛减轻,入眠较前好转,大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中药上方去薄荷、川芎、木香,加牛膝15g,7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日一剂。2015年11月2日四诊,耳鸣基本消失,腰酸头昏基本好转,睡眠自觉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中药7付,嘱隔日一付。随诊耳鸣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中年女性,人过四十而阴气自半,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度,致使脾肾亏虚,清阳不升;情志压抑致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热,循经上扰致使耳鸣发作。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畅达肝经气机;半夏解郁结,郁开则火降;党参、白术、茯苓、川芎、羌活、柴胡以健脾升阳除湿;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内经》云泽泻益气力,针对此病者更为合适;细辛温肾寒,肾开窍于耳,肾温则耳鸣自止;木香、陈皮调理一身之气,百病生于气,气顺则痰消,痰消自不碍脾则脾健。补肾为耳鸣治疗常规思路,但此病例既有肝郁化热,又有脾虚寒表现,补肾药物多偏寒滑,且起效较慢,因此,首诊未予补肾,而是重在调理肝脾。脾健则生化有源,上荣头面使耳目得养;疏肝则郁散火降。二诊大便稀好转,脾虚症状改善,则重在调脾理肾,上方加用女贞子、旱莲草、杜仲以补肾。女贞子、旱莲草为二至丸,是古代补肾名方,肾精得充则耳目得养,耳鸣自止;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充则腰酸头昏亦随之缓解。三诊则去掉辛燥之川芎、木香,加用牛膝增强补肝肾之力,并能活血通络。四诊作为善后治疗,随访未复发。
3 结语
徐向青教授从事神经内科工作多年,提出耳鸣辨证须分虚实,虚者主要有中气不足,肝肾亏虚;实者有外感风热,痰浊上扰,肝胆气郁。虚则补之,中气不足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多用左归丸加减治疗;实则泄之,外感风热多用芎芷石膏汤加减治疗,肝胆气郁多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痰浊上扰多用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但临床病证往往寒热虚实错杂,徐向青教授灵活辨证加减,取得很好疗效。
参考文献
[1]David Jiang.耳鸣及其美国的诊治指导方案[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学杂志,2005,3(1):58-61.
[2]李华,李云英.古代中医对耳鸣、耳聋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03,23(12):1-3.
[3]严道南.干祖望老师对通窍药物的运用[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25-27.
[4]干祖望.中医对耳鸣、耳聋的认识及处理[J].中级医刊,l984,(7):58.
(收稿日期: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