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中的体验式教学,助力学生思维成长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参与观察、试验、模拟然后经过思考、交流并进行正确理解做出推断,最后形成知识体系的一种探索和思维过程。在立体图形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依托问题及学具等让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一、技术辅助体验,活跃思维
  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充分整合,可使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如在《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导入时教师利用课件制作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长方体的运用。出示各种建筑的形状,各种家电的形状等等。让学生利用课件欣赏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亲身体验立体图形之美,体会长方体在生活应用中的变幻,领略长方体的实用价值。再利用微课制作介绍长方体面、棱、顶点。通过形象生动的切马铃薯动画,切一刀形成平平的一个面,切两刀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三刀三个面相交的点为顶点。
  二、问题促进体验,启发思维
  好的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教师利用问题“同学们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与生活,下面这些图片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在这些图片中你能找到哪些立体图形呢?”引领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积极思考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找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顺利地引出课题。再由问题“你知道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吗?请认真观看微课后说一说。”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第二个学习活动中。接着由问题“你能指着学具边摸边说哪里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吗?”了解学生对微课学习的理解程度,将学生学到的知识立刻学以致用。强化学生的思维。接着由问题“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研究长方体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将学生带入探究性体验学习。根据学生汇报探究结果适时追问,点拨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相对的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话,那这个长方体的其它几个面又有什么特點呢?”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层层递进,启发思维,激发求知欲。
  三、借助学具深化体验
  教师要利用教具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体验活动。利用学具操作体验学习不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培养学习能力,发展了数学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在让学生用微课学习了面、棱、顶点后,利用学具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学生利用教具真实感受长方体在现实世界中客观的存在。让学生在摸的体验过程里真实感受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明确长方体各部分的概念,巩固思维,建立从具体到抽象的有效联系。接着分小组利用学具研究长方体的特点,再次利用学具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观察、动手研究面、棱、顶点的特点,学生亲身参与学习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通过学具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共同讨论的同时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后组织利用学具搭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巩固长方体的组成和特征,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桥头学校在推动挫折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同时, 以系统协同理论为指导,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逻辑框架, 构建中小学挫折教育“1+N+3”模式,将挫折影响因素、挫折反应
期刊
一、水中之城rn水在边城, 先是以一种背景环境存在的.这个叫作茶峒的小城,有一条小溪绕山而流, 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充满灵性的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让小学语文课堂具有了内涵,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一、创设德育教学情境  只有在语文课堂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强化德育的渗透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构建相应的德育学习情境来强化教学效果,德育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
期刊
小学语文学科中蕴涵着大量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科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因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境界,让思政之花于语文教学中绽放,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呢?  一、思政教育因子渗透于课文品读中  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丰富资源,厚实的底蕴,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
期刊
学习≠课堂学习;教学≠师教生学,数学课堂给学生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走出更宽广的路。那怎样使个性化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探究学习中激发创造力?本文探讨在数学课堂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做法。  一、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探究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之主动积极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努力尝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数学探究课堂成为学生不断发挥创造力的舞台。如在“小数”的单元学习中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包含精纯的思想、深刻的道理、优美的语言的文章。这些文情并茂的美文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佳作,更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材料,它们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现实实际,打破传统的德育框框,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教育。  1.在课文导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得好,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
期刊
一、朗读式,培养学生语感  1.共读,获取閱读期待  在共读的过程中,学生跟随着家长,拿同一本书、看同一篇文章,念同一行字,学生有了“帮手”,帮着扫除生僻的新字、帮着理解难懂的词语、帮着理顺难读的长句,渐渐地,那种读书感就会变得很强烈,快乐感也能油然而生,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进行持续阅读。  2.互读,放飞自由想象  阅读教学着重于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主动学习
期刊
心理韧性,有学者称之为“复原力”或是“抗逆力”,是指一个人在遭受到挫折、失败或是困难时,能够忍受挫败状态并积极应对, 在逆境中快速恢复健康、 正常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期刊
任何学科的教学目的都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前提,而不仅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在运动的过程中融入德育内容,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小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以通过语言或者肢体行为进行相互交流以及配合等,这能够让其進行情感的沟通,从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结合教师对其进行德育方面的引导,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  1.德育融入小学体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加强初中学生的互动探究能力,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很重要。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重要的,这对学生学好物理特别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互动探究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