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其中写道:“爸爸经常以高价向一些穷人买东西,即使是他不需要的,而且他习惯于多付点钱。爸爸说‘这是包裹着尊严的慈善’。” 这位爸爸的做法并不新鲜,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经常组织向贫困地区孩子献爱心活动。通常都是让我们购买那里孩子自己做的毛筆、小玩具之类,老实说,这些东西制作得很粗糙,性价比很低,但我们买得很快乐,那边的孩子也能因此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自己的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其中写道:“爸爸经常以高价向一些穷人买东西,即使是他不需要的,而且他习惯于多付点钱。爸爸说‘这是包裹着尊严的慈善’。”
这位爸爸的做法并不新鲜,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经常组织向贫困地区孩子献爱心活动。通常都是让我们购买那里孩子自己做的毛筆、小玩具之类,老实说,这些东西制作得很粗糙,性价比很低,但我们买得很快乐,那边的孩子也能因此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自己的价值。
不知怎么,后来的慈善逐渐变成了很“直白”的捐献。有人捐了万儿八千,似乎生怕没有造成社会影响,特意定做一块巨大的硬纸板支票模型,让受捐者端着,捐款额写得“浓眉大眼”,人们隔着几十米远都能看到。这样的捐助,仿佛让受助者登台示众。
做慈善,首先得有一颗善心,多替别人着想。如果只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想享受让人感恩戴德的感觉,那么这种慈善,近似花钱购买“荣耀”,其中还有多少“善”可言?
其他文献
成名之前,路遥生活困顿,饱经磨难,曾受到无数人接济、帮助、保护。 成名之后,一些曾经帮助过路遥的人求他办事,路遥却很少相助。更有甚者,有人想和他聊聊天、唠唠嗑,路遥也不能一一满足。 对此,很多人对路遙颇为不满,认为他不光要感恩,更应该报恩,利用自己的名声和社会影响力,为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岂料,路遥却说:“正因为应该报恩,才不能帮他们。” 人们不解。 路遥解释说:“我
据说废话就是可以作废的话,就是多余的话,就是说了也白说的话……其实,不然。 有个挺神秘的国企副总悄悄说了一个秘密:“我每次作报告都是废话连篇,一定要叫听报告的人一句都记不住。但是,语气要抑扬顿挫,手势要激情四溢!你以为我很失败,不,我成功了。如果我作报告发挥深刻,见解独到,对上对下都鞭辟入里,我这个领导是当不长的……” 我打断说:“别闹着玩,报告质量差怎么让人信服?废话多了,听者不烦?你说个例
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的思想造就了北大的辉煌,而且,在北大师生和朋友的眼里,他是个非常谦和的人,连疾言厉色的时候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先生处事也自有他的原则,绝对不是凡事和稀泥的“老好人”。 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未当校长以前,开校务会议多半讲英语,特别是预科的校务会议,全部讲英语。不懂英语的教授,只好像聋子一样坐在那里,痛苦万分。蔡元培接任校长以后,特别提议校务会议一律改用中文,这引起了外国教授的
中学时代,对林庚先生的名字就不陌生。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56年诗选》,其中《马路之歌》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汽车的喇叭唱着牧歌”的比喻,感到无比新奇。而《诗刊》1961年第2期发表的另一首写春天的诗《迎春曲》,我一直能背诵下来: 冬天的树林像野鹿的角/太阳的四周春天又来了/刚化了的河水透着多么蓝/泥土里的气息带微微的潮。 进了北大之后,这首诗竟是我和林先生第一次对话的媒介。记得入学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针对《红楼梦》写的文学评论,《红楼梦魇》通篇的感觉很像读书笔记,没有结构章法,更像针对《红楼梦》做的考据工作集锦。既然她散漫着,我也且仅从她的几句话来谈一谈。 她在《红楼梦未完》的第一段这样写着: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鉴香,品鱼,读书,多么优雅的“三恨”!此三恨,将文艺女
我在纽约生活,并没发现美国人比中国人更环保。商店里面的蔬菜无端端地都包上了塑料薄膜。到了收银处,收银员会殷勤地帮你装袋,毫不吝惜超市的塑料袋。牛奶怕洒,需要单独的口袋;生肉怕脏,也要单独的口袋。去一趟超市至少要拎回家五六个塑料袋,還不包括装蔬果的那些小塑料袋。开车去大型超市,那么费劲套上的塑料袋,只是为了从购物车把东西放到车子后备厢的一瞬间和从后备厢拿到家里的那一点路。 不过有一点纽约可能走在前
北窗高卧闲读书,是我能想象到的最惬意的事情。信马由缰地读些忙时没时间读的书,没有通告要赶,没有计划要拟,没有杂务等着处理,“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顺其自然,无拘无束,真是优哉游哉,堪比羲皇上人。而不读书,往往不仅仅是让人觉得面目可憎,还有可能闲来生事,搞得身心不宁。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的:“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
这个世界上,喜爱逆境和苦难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逆境和苦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绝非你想躲避就躲避得了的。当世人被拖入其中之后,生命的承受能力与人生的态度便大不相同。多数人不是在逆境中逆来顺受,就是让苦难击垮,难得的是,也有人凸现了一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咽着黄连弹琴———苦中作乐,最终穿越苦难,战胜了逆境。 有一则轶事为我提供了佐证:“一位老音乐家下放农村,给牲口铡了七年的草。等他平
一位是才华横溢“戏剧才子”吴祖光,一位是万众倾倒的“评剧皇后”新凤霞,他们结婚了。 可是吴祖光爱打抱不平,他不会因为什么人的地位、权势而隐瞒自己的态度。1957年他因为提意见被打成了反革命右派分子,他要发配北大荒劳改。 吴祖光考虑到自己能不能回来是个未知数,而爱妻新凤霞有天赋,风华正茂,事业正旺,自己不能耽误了风霞的青春年华和事业,也避免连累刚刚出生的孩子。临别前一天晚上,他對爱妻说:“我们离
有一个男的,没考上大学,父母就给他找了个老婆结婚了,结婚后就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没有经验,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了台。回到家后,老婆为他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來,没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他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因为动作太慢。这时老婆对他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 他又干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