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的中国电视荧屏,一批以体育运动为核心动力,以全民参与为传播目的,将体育、娱乐、竞技融为一体的节目也在如火如荼地上演。这些节目因形态新鲜、内容新奇、全民参与、贴近观众等特征,推出后取得了骄人的收视战绩,成为在选秀节目逐渐淡出电视荧屏后,又一可以掀起大众狂欢的真人秀节目。不过在这场运动狂欢的背后,依旧没有掩饰节目热衷于审丑、片面追求身体快感等操作误区。
[关键词]身体奇观 狂欢 审丑 体育竞技娱乐秀
梳理2008年中国的电视荧屏热点,除了那惊心动魄的体育饕餮盛宴之外,以奥运为题材的各种节目也是精彩纷呈,特别是以运动为核心,以全民能参与为目的,将运动、竞技、娱乐融合体的体育竞技类节目,由于形态新颖、内容新奇、既丰富了体育节目的类型,又实现了草根参与、快乐运动的目标,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成为继选秀节目之后,再一次掀起全民狂欢的真人秀节目,如《奥运向前冲》、《智勇大冲关》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节目取得了骄人的收视成绩,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其制造狂欢的背后,依旧不能掩盖的是节目片面追求观众的身体快感、热衷于审丑等操作误区。它颠覆了以往体育运动对身体美感的塑造,突出了参与者在节目过程中展示的身体奇观,并以此营造出以审丑为表象的大众狂欢传播效果。
一、电视上的身体狂欢节
以《奥运向前冲》为代表的体育竞技娱乐秀节目的形态新颖而又简单在一条充满玄机的赛道,设置各种难度不等的关卡障碍,参赛选手需要在一定时间限制内进行闯关。闯关时采取的是突然死亡法,即只要闯关过程中落水,比赛即宣告结束,而参与者也是被锁定在草根阶层,他们喊着为奥运加油的口号,亲身参与到体育运动的游戏竞技中,成为夏日荧屏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节目多次获得同时段排名第一的佳绩,成为继选秀节目之后电视媒介营造的又一大众狂欢景象。
上述类型的节目与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提到的《摇滚与摔跤》节目十分类似它们都是电视上的身体狂欢节,用身体创造了荒诞、搞怪的狂欢氛围,凸显了身体奇观的功能,强调了参与者的身体在节目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过度、夸张、颠覆、戏仿等方式上演了一出出“身体受苦的即兴喜剧”,具体特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狂欢式的关卡设置
费斯克指出“狂欢节”是体育运动的夸张形式,是对体育运动的戏仿,在《智勇大冲关》、《奥运向前冲》节目中,那难度不同的关卡,就是体育运动的夸张形式再现,如在反向运行的传送带上进行跨栏、挑战飞身灌篮、飞天吊环、疯狂单杠、非常平衡木等等关卡。这些关卡设置既来源于又颠覆于传统的体育项目,通过“熟悉的陌生化”美学效果营造了大众狂欢式的氛围。这些狂欢式的关卡与贝内特提出的露天游乐场中令人紧张的乘坐装置一样,反转了狂欢之外的世界中身体与机器的关系,在一瞬间导致了自我的丧失,在这种丧失的瞬间,参与者从社会所构造与规训的主体性暂时逃遁,身体得到解放。
(二)奇观化的身体展示
“奇观”的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盖·德堡提出,美国文化学家道格拉斯·凯尔纳加以发展,用“媒体奇观”来代指由媒体制造出来吸引受众的事件。无论是在《智勇大冲关》还是在《奥运向前冲》中,节目夸大的都是因身体奇观而带来的快感,当电视传播中的对象已经完全成为一个个符号,成为纯粹的身体奇观时,它只对观众的身体产生作用,凸显的是“身体的在场”。这种身体的奇观展示表现在两个方面: 是参与者自身装扮的奇观化效果,二是参与者在闯关过程中“身体受苦的奇观”。
节目吸引眼球之一的就是参赛者的装扮与搞笑表演秀。参与者或打扮成超人、或者胸前挂着“老伴我爱你”的标语,或是“头顶锅盖,手拿白菜”就出场了,这种身体上的荒诞滑稽装扮必定引起观赏者的身体快感。另外,这种奇观化的身体展示还表现在闯关过程中各位选手的身体表现,这也正是他们对于节目产生快感的意义所在,例如,男性选手发达的肌肉、健硕的身材就是刺激观众产生身体快感的重要因素:而选手在闯关过程中或费力振臂飞奔、或艰难纵身一跃、或狼狈地僵持在关卡上,或砰然落入泥水中……他们所表现的仪式都是极度肉体化的,而这些仪式所强调的就是奇观,观众关注的不仅仅是谁会顺利闯关,更关注的是在闯关过程中的各位参与者“身体受苦”时的各种奇观,这种身体受苦的奇观直接刺激观赏者快感产生。
二、运动美感的颠覆与大众审丑的狂欢
特里·伊格尔顿说过:“美学是作为有关身体的语言而诞生的。”美国学者舒斯曼特针对传统美学轻视身体的现状,提出了“身体美学”的概念,他认为“没有什么比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更无能的了,非物质的形而上的理性不可能把握专属于感觉领域的事物。”体育运动对人类身体的展示几乎是宗教式的崇拜,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最初精神就是身体崇拜。而在《奥运向前冲》等体育竞技类节目中,这种身体崇拜已经无足轻重了,节目强调的就是对运动美感的颠覆。
体育运动一直强调对身体的崇拜,它以身体健美、崇尚肉体和精神和谐为诉求点。米隆的《掷铁饼者》的形象被誉为是田径运动中的经典形象;篮球巨星们的华丽的转身、潇洒的摆脱、精妙的传切、凌厉的抢断、一气呵成的上篮都是出神入化的标志性身体动作,让人如醉如痴。在众多赛事直播与体育电影中,身体的美学魅力也是影像镜头扑捉的焦点,通过对身体美感的追求,“体现出人类躯体的潜能可能形塑的生物质地的审美意象,从而传达生命领域带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内涵”,表现出人类坚忍不拔、超越自我、追求梦想的励志主题。
但是在体育竞技类节目中,运动身体的美感被彻底颠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受苦的身体奇观”,参与者或摔倒、或落水、或被呛、或湿身。这种身体奇观带给观众的只有视觉上的快感而已,而且节目环节的设置又夸大了对失利选手的羞辱和贬损,呈现出电视对攻击性身体意向的传播趋势。所谓电视对攻击性身体意象的传播是“即在真实类的电视节目形态中加入展示惩罚身体的内容。与以往电视中的攻击性身体意象更多地出现在电视剧等虚构类节目中的传统相比,这一趋势无疑扩展了攻击性身体意象的传播平台。”节目中失利选手掉在又湿又滑的泥浆里就是典型的惩罚;即使将泥浆换成了清水,对于参赛选手,尤其是女性而言,湿身的过程又成为自己隐私被公众无情偷窥的过程。此外对“受苦的身体奇观”的近距离的展示,对掉进泥潭或清水中的身体的惺镜头回放均维持了快感的延续但却加深了羞辱参与者身体的嫌疑。总之,“身体受苦的奇观”将选手们过程中的痛苦处理成了奇观式的身体体验,身体也不再是美的对象,它完全充满了怪诞,成为审丑的对象。费斯克引用巴赫金的说法,认为怪诞的现实主 义和有关美的美学是相反的,后者体现在对体育运动完美身体想象中。“如果说美的身体是完成的、定型的社会身体,那么怪诞的身体就是未完成的不定型的身体。”而为什么参与者却愿意以一种貌似亵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身体?如果说在《老大哥》、《幸存者》中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被偷窥是有高额奖金的诱惑、在《天鹅》、《从头到脚》等节目中愿意让自己的身体最大限度与时尚接轨是出于人的本能美感的诱因的话,那么对于不以物质奖励为卖点的《奥运向前冲》《智勇大冲关》等体育竞技类节目,为什么还会引无数参与者“献身”?
三、审丑狂欢背后的社会文化表征
像《奥运向前冲》、《智勇大冲关》这样充满强烈娱乐色彩的体育竞技类节目,弥补了中国电视体育类节目类型的缺失,具有狂欢特征的关卡设置、不计输赢的比赛规则、全民参与的热情、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都使每一位热爱体育、崇尚挑战的观众跃跃欲试,想要体验一回。虽然在参与的过程中,传统体育中对身体美感的塑造功能退居其次,奇观化、荒诞化的身体审丑被刻意突出,但是依旧不能阻挡参与者和观赏者对节目的喜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审美意识的变迁是促使观众审丑狂欢的重要原因。
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丑已经逐步摆脱了被传统美学观念排斥、拒绝的文化身份,从边缘走到了中心位置,传统美学失去了源远流长的理性主义的保护,一直被压抑着的反“合目的性”的丑不失时机地出现在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新思潮,把艺术丑的视野拓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审丑的时代。”
而在中国,从2005年《超级女声》海选时的大范围审丑到《第一次心动》评审之间上演的丑剧,从裸露的“流氓燕”到网络世界中俯首弄骚的“芙蓉姐姐”、“芙蓉哥哥”,大众媒介不断引爆国人审丑狂欢的神经,导致了审美艺术走下神坛,传统的审美标准完全被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美不再一统天下,公式化、概念化的美被瓦解,这是近现代以来,工业文明导致人的异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追求个性解放、满足本能需求的结果。“工业化的兴起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科技的发达。尤其是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导致了人对自身的更加深刻的认知。人由上帝在世间的形象代表、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变成或还原为充满自然肉欲的动物,久已追随和沉浸于和谐美神中而几乎不能自拔的美学,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追求怪诞、挖掘人类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里的否定性或负面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感性的快乐只能缩减在审美之中予以实现,人所追求的单纯的快感不断被传统社会规范所控制,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条件已经成熟,终止快感压抑的时刻也已经到来。传播者可以不计形象、义无反顾展现身体奇观,观赏者也可以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欣赏着因身体奇观带来的身体快感。在多年的审美已经产生疲劳后,审丑成为了刺激快感,进行狂欢的重要策略。而审丑在传播内容上,就是通过媒介准八的低门槛,尽可能去包容一切,使参与者和观众能够产生消解、颠覆和再建神话的快感。
审丑的出现和勃兴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羡慕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心理定式,受众的审丑心理也就从社会潜意识和无意识体现为显意识的超越与释放,成为当代审美观念转型的重要体现之一。对于具有传播美、赞扬美、宣传美的大众传媒而言,如何在一个审丑旺季中拯救美、保护美,化丑为美,这不光是目前热播的体育竞技类节目需要思考的,也是值得整个大众传媒深思熟虑的。媒介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它必须要有人文的、社会的、道义上的追求,现实环境要求媒介要赢利来支撑运作,但是媒介的终极使命是要引导与支撑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是要让人类向善,如果只去迎合人的天性中倾向于自我放逐的一面,即使取得了叫座的传播效果,那也会在市场化压力与工具理性的误导下,最终迷失了自身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身体奇观 狂欢 审丑 体育竞技娱乐秀
梳理2008年中国的电视荧屏热点,除了那惊心动魄的体育饕餮盛宴之外,以奥运为题材的各种节目也是精彩纷呈,特别是以运动为核心,以全民能参与为目的,将运动、竞技、娱乐融合体的体育竞技类节目,由于形态新颖、内容新奇、既丰富了体育节目的类型,又实现了草根参与、快乐运动的目标,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成为继选秀节目之后,再一次掀起全民狂欢的真人秀节目,如《奥运向前冲》、《智勇大冲关》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节目取得了骄人的收视成绩,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其制造狂欢的背后,依旧不能掩盖的是节目片面追求观众的身体快感、热衷于审丑等操作误区。它颠覆了以往体育运动对身体美感的塑造,突出了参与者在节目过程中展示的身体奇观,并以此营造出以审丑为表象的大众狂欢传播效果。
一、电视上的身体狂欢节
以《奥运向前冲》为代表的体育竞技娱乐秀节目的形态新颖而又简单在一条充满玄机的赛道,设置各种难度不等的关卡障碍,参赛选手需要在一定时间限制内进行闯关。闯关时采取的是突然死亡法,即只要闯关过程中落水,比赛即宣告结束,而参与者也是被锁定在草根阶层,他们喊着为奥运加油的口号,亲身参与到体育运动的游戏竞技中,成为夏日荧屏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节目多次获得同时段排名第一的佳绩,成为继选秀节目之后电视媒介营造的又一大众狂欢景象。
上述类型的节目与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提到的《摇滚与摔跤》节目十分类似它们都是电视上的身体狂欢节,用身体创造了荒诞、搞怪的狂欢氛围,凸显了身体奇观的功能,强调了参与者的身体在节目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过度、夸张、颠覆、戏仿等方式上演了一出出“身体受苦的即兴喜剧”,具体特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狂欢式的关卡设置
费斯克指出“狂欢节”是体育运动的夸张形式,是对体育运动的戏仿,在《智勇大冲关》、《奥运向前冲》节目中,那难度不同的关卡,就是体育运动的夸张形式再现,如在反向运行的传送带上进行跨栏、挑战飞身灌篮、飞天吊环、疯狂单杠、非常平衡木等等关卡。这些关卡设置既来源于又颠覆于传统的体育项目,通过“熟悉的陌生化”美学效果营造了大众狂欢式的氛围。这些狂欢式的关卡与贝内特提出的露天游乐场中令人紧张的乘坐装置一样,反转了狂欢之外的世界中身体与机器的关系,在一瞬间导致了自我的丧失,在这种丧失的瞬间,参与者从社会所构造与规训的主体性暂时逃遁,身体得到解放。
(二)奇观化的身体展示
“奇观”的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盖·德堡提出,美国文化学家道格拉斯·凯尔纳加以发展,用“媒体奇观”来代指由媒体制造出来吸引受众的事件。无论是在《智勇大冲关》还是在《奥运向前冲》中,节目夸大的都是因身体奇观而带来的快感,当电视传播中的对象已经完全成为一个个符号,成为纯粹的身体奇观时,它只对观众的身体产生作用,凸显的是“身体的在场”。这种身体的奇观展示表现在两个方面: 是参与者自身装扮的奇观化效果,二是参与者在闯关过程中“身体受苦的奇观”。
节目吸引眼球之一的就是参赛者的装扮与搞笑表演秀。参与者或打扮成超人、或者胸前挂着“老伴我爱你”的标语,或是“头顶锅盖,手拿白菜”就出场了,这种身体上的荒诞滑稽装扮必定引起观赏者的身体快感。另外,这种奇观化的身体展示还表现在闯关过程中各位选手的身体表现,这也正是他们对于节目产生快感的意义所在,例如,男性选手发达的肌肉、健硕的身材就是刺激观众产生身体快感的重要因素:而选手在闯关过程中或费力振臂飞奔、或艰难纵身一跃、或狼狈地僵持在关卡上,或砰然落入泥水中……他们所表现的仪式都是极度肉体化的,而这些仪式所强调的就是奇观,观众关注的不仅仅是谁会顺利闯关,更关注的是在闯关过程中的各位参与者“身体受苦”时的各种奇观,这种身体受苦的奇观直接刺激观赏者快感产生。
二、运动美感的颠覆与大众审丑的狂欢
特里·伊格尔顿说过:“美学是作为有关身体的语言而诞生的。”美国学者舒斯曼特针对传统美学轻视身体的现状,提出了“身体美学”的概念,他认为“没有什么比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更无能的了,非物质的形而上的理性不可能把握专属于感觉领域的事物。”体育运动对人类身体的展示几乎是宗教式的崇拜,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最初精神就是身体崇拜。而在《奥运向前冲》等体育竞技类节目中,这种身体崇拜已经无足轻重了,节目强调的就是对运动美感的颠覆。
体育运动一直强调对身体的崇拜,它以身体健美、崇尚肉体和精神和谐为诉求点。米隆的《掷铁饼者》的形象被誉为是田径运动中的经典形象;篮球巨星们的华丽的转身、潇洒的摆脱、精妙的传切、凌厉的抢断、一气呵成的上篮都是出神入化的标志性身体动作,让人如醉如痴。在众多赛事直播与体育电影中,身体的美学魅力也是影像镜头扑捉的焦点,通过对身体美感的追求,“体现出人类躯体的潜能可能形塑的生物质地的审美意象,从而传达生命领域带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内涵”,表现出人类坚忍不拔、超越自我、追求梦想的励志主题。
但是在体育竞技类节目中,运动身体的美感被彻底颠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受苦的身体奇观”,参与者或摔倒、或落水、或被呛、或湿身。这种身体奇观带给观众的只有视觉上的快感而已,而且节目环节的设置又夸大了对失利选手的羞辱和贬损,呈现出电视对攻击性身体意向的传播趋势。所谓电视对攻击性身体意象的传播是“即在真实类的电视节目形态中加入展示惩罚身体的内容。与以往电视中的攻击性身体意象更多地出现在电视剧等虚构类节目中的传统相比,这一趋势无疑扩展了攻击性身体意象的传播平台。”节目中失利选手掉在又湿又滑的泥浆里就是典型的惩罚;即使将泥浆换成了清水,对于参赛选手,尤其是女性而言,湿身的过程又成为自己隐私被公众无情偷窥的过程。此外对“受苦的身体奇观”的近距离的展示,对掉进泥潭或清水中的身体的惺镜头回放均维持了快感的延续但却加深了羞辱参与者身体的嫌疑。总之,“身体受苦的奇观”将选手们过程中的痛苦处理成了奇观式的身体体验,身体也不再是美的对象,它完全充满了怪诞,成为审丑的对象。费斯克引用巴赫金的说法,认为怪诞的现实主 义和有关美的美学是相反的,后者体现在对体育运动完美身体想象中。“如果说美的身体是完成的、定型的社会身体,那么怪诞的身体就是未完成的不定型的身体。”而为什么参与者却愿意以一种貌似亵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身体?如果说在《老大哥》、《幸存者》中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被偷窥是有高额奖金的诱惑、在《天鹅》、《从头到脚》等节目中愿意让自己的身体最大限度与时尚接轨是出于人的本能美感的诱因的话,那么对于不以物质奖励为卖点的《奥运向前冲》《智勇大冲关》等体育竞技类节目,为什么还会引无数参与者“献身”?
三、审丑狂欢背后的社会文化表征
像《奥运向前冲》、《智勇大冲关》这样充满强烈娱乐色彩的体育竞技类节目,弥补了中国电视体育类节目类型的缺失,具有狂欢特征的关卡设置、不计输赢的比赛规则、全民参与的热情、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都使每一位热爱体育、崇尚挑战的观众跃跃欲试,想要体验一回。虽然在参与的过程中,传统体育中对身体美感的塑造功能退居其次,奇观化、荒诞化的身体审丑被刻意突出,但是依旧不能阻挡参与者和观赏者对节目的喜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审美意识的变迁是促使观众审丑狂欢的重要原因。
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丑已经逐步摆脱了被传统美学观念排斥、拒绝的文化身份,从边缘走到了中心位置,传统美学失去了源远流长的理性主义的保护,一直被压抑着的反“合目的性”的丑不失时机地出现在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新思潮,把艺术丑的视野拓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审丑的时代。”
而在中国,从2005年《超级女声》海选时的大范围审丑到《第一次心动》评审之间上演的丑剧,从裸露的“流氓燕”到网络世界中俯首弄骚的“芙蓉姐姐”、“芙蓉哥哥”,大众媒介不断引爆国人审丑狂欢的神经,导致了审美艺术走下神坛,传统的审美标准完全被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美不再一统天下,公式化、概念化的美被瓦解,这是近现代以来,工业文明导致人的异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追求个性解放、满足本能需求的结果。“工业化的兴起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科技的发达。尤其是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导致了人对自身的更加深刻的认知。人由上帝在世间的形象代表、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变成或还原为充满自然肉欲的动物,久已追随和沉浸于和谐美神中而几乎不能自拔的美学,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追求怪诞、挖掘人类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里的否定性或负面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感性的快乐只能缩减在审美之中予以实现,人所追求的单纯的快感不断被传统社会规范所控制,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条件已经成熟,终止快感压抑的时刻也已经到来。传播者可以不计形象、义无反顾展现身体奇观,观赏者也可以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欣赏着因身体奇观带来的身体快感。在多年的审美已经产生疲劳后,审丑成为了刺激快感,进行狂欢的重要策略。而审丑在传播内容上,就是通过媒介准八的低门槛,尽可能去包容一切,使参与者和观众能够产生消解、颠覆和再建神话的快感。
审丑的出现和勃兴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羡慕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心理定式,受众的审丑心理也就从社会潜意识和无意识体现为显意识的超越与释放,成为当代审美观念转型的重要体现之一。对于具有传播美、赞扬美、宣传美的大众传媒而言,如何在一个审丑旺季中拯救美、保护美,化丑为美,这不光是目前热播的体育竞技类节目需要思考的,也是值得整个大众传媒深思熟虑的。媒介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它必须要有人文的、社会的、道义上的追求,现实环境要求媒介要赢利来支撑运作,但是媒介的终极使命是要引导与支撑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是要让人类向善,如果只去迎合人的天性中倾向于自我放逐的一面,即使取得了叫座的传播效果,那也会在市场化压力与工具理性的误导下,最终迷失了自身的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