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真菌病组织切片及溶甲涂片中真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wwb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甲真菌病组织切片、溶甲涂片中真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并检测其与培养中相应真菌凝集素结合形式是否等同。

方法

对已分离鉴定致病菌的72例甲真菌病的病甲组织切片、溶甲涂片,用ABC法对12种凝集素进行组化染色,并与已知培养中的相应菌种进行比较。

结果

44例甲组织切片、28例溶甲涂片内7个种、属的真菌与其培养中的相应真菌呈现相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仅铁锈色小孢子菌豌豆凝集素的结合形式与培养中不同,从而表明真菌表面的糖蛋白作为凝集素受体的结构颇为稳定,在经过标本制备处理后仍保持种、属的特点。溶甲涂片方法还具有阳性率高和省时的优点。

结论

甲组织切片、溶甲涂片内真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与培养中相应真菌具有相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有助于甲真菌病病原菌的鉴定。

其他文献
目的 测量并比较汉族和藏族人群皮肤反射系数。方法 用新的便携式装置测量372名汉族人和274名藏族人上臂内侧非暴露部位皮肤的光反射系数,分析有关因素,如年龄、性别、纬度和种族对皮肤反射系数的影响,并确定皮肤反射系数的正常值分布范围。结果 中国汉族和藏族人群之间皮肤反射系数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发现藏族人的肤色深于汉族人;结果还表明肤色与个体年龄的关系不明显。结论 皮肤反射光谱测定是反映肤色深浅的一个客
发疹型药疹的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中层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为了进一步探讨本病皮损浸润淋巴细胞中以那些细胞类型及亚类为主,我们对本病患者皮损进行了淋巴细胞类型及亚类的免疫组化研究。一、病例选择发疹型药疹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35.5511.59)岁。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确诊为发疹型药疹。原发病为阑尾炎、感冒、肺炎或咽峡炎,其致敏药物为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菌

我院脱发专科从1982年至1999年诊治儿童斑秃100例,其中30例7岁以上患儿应用养血健脾饮治疗,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银屑病的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现多认为该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免疫异常性疾病,其中活化T细胞起主要作用。白癜风的病因目前亦未明了,近年来许多研究支持白癜风可能有免疫介导的参与,除自身抗体的可能作用外,白癜风可能为T细胞介导的疾病。临床观察表明,银屑病常与白癜风并发,其发病机理可能存在许多共同点。白介素18(IL-18)原名干扰素γ诱导因子(IFN-γ-inducing factor,I
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我们观察了80例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的足癣、股癣、体癣、手癣患者,分别采用硝酸咪康唑(商品名达克宁霜,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和我院的癣泥(3%水杨酸、6%硫磺为主)进行治疗后的疗效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granulomatous slack skin,简称GS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皮肤病[1],属于T细胞淋巴瘤。临床上早期为红色或紫色斑块,表面萎缩,无自觉症状,好发于皮肤皱褶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斑块逐渐增大,演变为巨大的皮肤包块,甚至悬垂在上述部位[2]。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不典型T淋巴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肉芽肿和弹力纤维缺失[1]。该病发展缓慢,常伴发或先后出现其它
期刊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目前临床上多用阿昔洛韦(ACV)治疗。新近上市的泛昔洛韦(FCV)因服药次数少,用药量小,国外的临床试验也证实了该药在治疗疱疹病毒感染方面有良好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该药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我们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法对本药进行了临床评价。一、病例选择及观察方法1.入选标准:带状疱疹患者(不包括播散性带状疱疹),要求出现皮损72h以内;年龄18~
目的 探索和建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DF)滋养层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技术方法。方法 在HDF滋养层制备中,对丝裂霉素C的较适浓度、同一株不同代数的HDF滋养层、滋养层的细胞密度对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HEK)生长的影响及NHEK的最低接种密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 ①终浓度为10μg/mL的丝裂霉素C是制备HDF滋养层的较适浓度。②同一株1~20代的HDF滋养层对不同来源的NHEK均有较好的促
目的 探讨p16基因在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33例尖锐湿疣和7例尖锐湿疣癌变患者p16基因有无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结果 p16基因在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中存在纯合性缺失,而且缺失程度在尖锐湿疣癌变中明显升高,且是尖锐湿疣癌变的早期表现;未发现p16基因点突变.结论 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与抑癌基因p16失活有关,临床上通过对尖锐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