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w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经过智能加工的劳动资料。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具有排他性不同,数据具有开源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从而带来规模经济,因而数字经济发展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在数字经济条件下,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可以激活创新生态、以突破时空约束来有效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可以以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减缓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經济首先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其次,其与区域发展结合,与产业结合,在产业互联网的应用中产生的价值增量,能够为充分发挥我国工业体系完整、生产能力强和回旋空间大的国内强大市场优势及特点提供战略支撑。再次,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实现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这样就需要在宏观领域、中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形成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产要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0.06.001
  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同时,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以我国的优势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加快自主科技创新,以更加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的经济体系,来解决深层次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生产要素良性顺畅的循环,激活创新生态,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进而以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减缓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从而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经济与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并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列为我国三大基本经济制度之一。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新纳入“土地”“数据”两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等任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过程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而数据就是经过智能加工的劳动资料。数字技术在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劳动要素以及生产组织过程中引起变革,进而推动市场运行中的矛盾运动,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数字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影响密切相关。数字变革中产生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尽管后者推动了数字化创新及数字经济的产生。
  生产要素是不断演进的历史范畴。在农业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并衍生出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重要的生产要素。那么,数据要素如何创造价值?数据要素创造价值的路径主要包括:资源优化(优化传统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投入替代(替代传统要素的投入和功能)、价值倍增(提升传统单一要素生产效率)三种模式。我国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克服数字化技术的垄断性引起的失衡,引导数字经济发展,并从基础科研、国民教育等领域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赢得新一轮国际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与传统的生产要素相比,数字经济具有开源性的特点。传统的生产要素具有排他性,但数据不同。信息的复制和传输成本几乎为零,具有开源性和非竞争性,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社会可以共享数据,从而带来规模经济。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信息服务可以外购,这带来企业固定成本的显著降低,从而提升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
  数字经济发展亦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涉及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一种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一个总过程的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工业部门。”要素市场改革是我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在数字经济条件下,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可以激活创新生态,以突破时空约束来有效对冲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可以以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减缓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从而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当前国际发展环境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生转变,为解决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深层次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而做出的重要战略举措。
  我国发展环境已经发生改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依靠自身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形成原料进口、国内加工生产、产品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使我国以“两头在外”的模式融入了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繁荣。但是,当前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新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遭遇阻碍。且由于科技创新不足,我国制造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形成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发展环境的变化促使我国需要改变外向型经济模式,实现发展动能转变。我国势必将经济发展动能由“出口一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内需一创新模式”。而发展动能的转变需要发展手段创新。我国必须以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发展。当前,我国已具备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支撑条件。我国拥有完整的最具规模的工业体系,拥有14亿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以内为主,加快科技创新,构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的经济体系,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解决深层次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我国拥有35.8万亿元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13.19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以数字经济推进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形成完整的内需体系,畅通国内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运转,形成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和新的发展优势,以深层次改革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深层次矛盾,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在分析框架方面,本文借鉴了法国调节学派的分析框架。法国调节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上融合了凯恩斯经济学和卡多尔经济理论,以现实前提为基础,分别系统讨论了宏观层面积累机制的运行状态、中观层面制度形式的调节状态以及微观层面企业或个体的发展状态,对经济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运行规律加以阐释。借鉴这一思路,本文分别讨论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观产业间循环以及微观企业发展过程中发展数字经济对于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推进新发展格局的驱动作用。
  二、数字经济对加快形成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影响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要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通过扩大内需来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新时代最主要、市场估值最高的基础设施,也是创新发展最该高度依赖的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由于具有开源的特点,可以加速创业创新的成长,从而使经济更具有竞争性和可持续性。因此,数字经济对于形成新发展格局有重要的影响。以数字经济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并以大数据、物联网为依托使国内市场上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使得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一)从宏观层面来看,数字经济正在激发和释放发展潜力和动能
  数据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的重要影响表明,其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36.2%,这意味着植根于中国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的数字经济已经由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数字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
  1.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从智能制造到5G商用,从电商网购到在线服务,从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到赋能城市管理,数字技术在重要物资调配、居民生活保障、精准防控疫情、企业复产复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技术促进了交易、支付和物流的便利化,直播带货、线上团购、云旅游等新型消费形式促进了交易成本的降低,扩大了消费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疫情带来的线下消费的不足。使消费成为国家扩内需稳增长的突破口,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消费对我国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畅通,产业龙头在产业链条上以大带小,提升了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率,为保就业提供保证,进而有力支撑了“六稳”“六保”目标的实现,为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擊做出贡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5月,与互联网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继续保持逆势增长。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3%。仅4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5.2%。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所形成的新业态新模式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的、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
  2.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表明,5G等数字技术具有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等特点,为疫情精准防控、推动复工复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保护健康、公共安全等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带来更多的解决方案。疫情地图、人群追踪、分类管理等大数据的深度应用极大地帮助了社会管理人员高效、精准地进行防护指导。危机倒逼出应急创新能力的提升,亦会催生数字技术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同时,疫情防控带来的新的需求又会加速刺激数字技术的创新。
  3.拓展了全民的信息化发展空间。在疫情期间,数字技术得以普遍采用,这次非设计的广泛实验展现了“新基建”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广阔的前景和广阔的空间,展现出我国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力,促发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远程办公、网上购物、视频教学对数字化工具产生了爆发式需求,通过远程教育实现了“停课不停学”,通过在线办公恢复社会运行,形成的远程会诊、视频会议、网络教学等工作模式、社交模式将进一步深化和延续。数字化的生活习惯、即时高效的数据共享、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化“危”为机,缓解了疫情带来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困境。
  (二)从中观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产生价值增量
  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不在于数据的市场价格,而在于通过深度加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产业结合,在产业互联网的应用中产生的价值增量。
  1.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第一,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数字化程度,因地制宜推进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智慧旅游、推广智慧农业和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等方式,以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来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助力城市治理。从缓解交通拥堵到精准治理城市,城市大脑等数字技术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治疫、数字治城等数字技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无不体现了数字赋能在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的精准治理。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为传统行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路径。绿色发展是传统行业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数据这一生产要素具有无污染、开放性等特点,发展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传统行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路径。一方面,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居家健身等新兴行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传统物流转变为智慧物流,传统制造业转变为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突破原有的壁垒,实现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融合贯通。线上向线下加快发展、服务配送标准化程度提高、行业融合互助、全面推广无接触配送等显著变化。催生供应链的数据化和在线化,形成产业互联网并不断提升其“赋能”水平,5G金融网点、智能电网等相继开展应用,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在建的“5G T业互联网”项目超过600个,推动提升了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等的数字化水平。   第一,倒逼制造业加快智能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在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将发挥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7.1%,制造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稳步提升。我国拥有成熟且高度规模化的制造业生态系统,据相关研究预计,今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将达到3.1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11%。智能制造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智能仓储通过应用智能叉车、电子围栏等数字技术实现了大宗货物的安全管控和精准查询。智能化水平低的企业因工人无法返回复工困难,智能化水平高的工厂复工的进度和效率高。
  第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借助大数据,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一端连着农民,一端连着市场,实现农业发展的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存储、精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以数字技术带来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数字经济的发展就是形成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一体的农产品产业链,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形成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挑着“金扁担”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互联网 ”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据农业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3%,其中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18.6%。2018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达17050亿元。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覆盖率达64%。数字农业的发展呈现出助推乡村振兴的巨大发展潜力。
  第三,促进服务行业迅猛发展。服务业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形成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共享经济和在线教育等新业态。突破了服务业的增长瓶颈,提升了服务业的效率,推动了服务消费的迅猛增长。2019年,我国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数字化程度最高、转型速度最快,服务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已达38%。一是医疗行业。运用5G AI技术搭建的网络化5G远程医疗会诊平台,进行远程医疗服务和专业医疗解答。远程医疗使无论大城市还是偏远山村都可以共享优秀医学诊疗服务,促进公共医疗资源均等化。2020年2月3日年后第一个交易日,医药股掀起逆势上涨潮流。使原先低频行业的线上化机会出现,可通过培养在线习惯获利。二是远程教育。网络技术发展使得远程在线教育成为可能,云资源共享方式、直播方式等网络教育平台可以使传播效果突破空间界限无限放大,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等化。三是会展行业。数字经济与会展相结合,能够为商家及合作伙伴搭建“云展平台”等会展行业的新平台。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电子商务服务投资逆势增长39.6%,专业技术服务投资增长36.7%。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人民生活各个场景,释放出惠及民生的巨大能量。
  第四,以产业数字化诱发商业模式和行业结构的调整。数字经济能够带来需求端的规模效应,数据的开源性促進了平台经济的发展,从而以服务双边的商业模式,构建出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研发者等的生态系统,取代传统商业服务单边市场的模式。需求端的规模效应加上我国大城市数量多、人口密度高等现实状况,使得数字经济带来的规模经济大,依靠平台模式而非传统的机器替代人的模式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的路径更适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产业数字化带来了商业模式和行业结构的调整。2020年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
  (三)在微观层面,数字经济能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创新往往出现在危机和萧条的情况下。企业家要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变局进行研判,找寻创新机会,通过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来进行有效的组织创新。
  1.实现对企业管理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许多传统企业存在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消耗较多等状况,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使企业生产更加智能、供需匹配更加精准,专业分工更加精细,流程管理更加高效,从而实现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企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根据有关机构测算的结果,在不考虑新冠疫情的因素情况下,数字化转型可以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
  2.给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通过采用数字技术,企业变流程驱动为数据驱动,通过多维度的数据构建多视角跨领域的评估体系,加大与产业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的合作力度,经由技术相互赋能,共同提升运营效率。小微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大型企业的“云数智”数字化转型,经由大企业全链条的以大带小,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大企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服务品质、创建消费品牌、增强消费黏度。帮助企业开发更多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消费场景。
  3.构建更便捷的创业平台。数字技术所构建的云基础设施平台是一个开源的系统。企业在云基础设施平台上创业,平台上的软件服务、硬件服务等都可使企业降低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进而使创业零成本。平台只与创业成功者划分利润,而未成功的企业无须成本,从而使得创业更加便捷,创业的风险也明显降低。这显著提升了创业者通过减少不确定性获得创业成功的需求和可能性。
  三、以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建议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主要经济体呈衰退趋势,加之一些国家采取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贸易政策,外需呈现大幅萎缩状态。在此国际大背景下,以数字经济激发新动能,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日益多元化的内需潜力,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是未来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一)在宏观领域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先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以数字技术的创新巩固传统产业优势、提升优势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有1亿多户市场主体,超过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14亿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2019年零售市场规模超过40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7.8%。这些都是以数字经济激发新动能,挖掘超大规模内需潜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利用国内大市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政府通过加强先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化应用等措施,构建新的产业形态,将巨大的内需潜力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新引擎。
  1.加强先进数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动力,为国内大循环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在地域空间等领域的循环提供保障,更为充分发挥我国工业体系完整、生产能力强和回旋空间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和特点提供战略支撑。以数字经济激发新动能需要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同发力。目前,我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不充分,尤其在区域分布上中西部的欠发达省份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同时,农村也明显滞后于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要进一步推动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以及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和高速化,加大对5G等新一代信息网络等的推进力度,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成本。同时,要解决人才、资本、数据和制度等要素供给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以变革要素供给来抓住产业发展的风口。
  加速构建“万物互联”网络,拓展区域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在经贸、文化、旅游、社会治理等领域的运用,形成由创新生态、应用生态、产业生态组成的数据生产要素高效聚集、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全方位的智能生态。以“人-网-物”互联体系和泛在的智能信息网络集聚更多数据资源、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和社会群体收入分配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5G具有大规模连结能力、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能力,可满足更多行业更高标准的应用要求。要积极推进5G组网建设及其融合应用,尽快实现5G连片规模组网。完善网络办公、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等的制度建设,促进其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在建的全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具备“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将推进我国数字经济的国际化、规模化。
  2.推动重点领域数字化应用。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供数字产业应用的场景。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的价值,推动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集聚新的发展动能,以重大工程领跑来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以优势产业硬核实力强起来作为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从而打通制约我国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大循环梗阻,更好地挖掘内需潜力和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并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水平。
  3.完善大数据、网络安全、平台经济等相关立法。由于数据来源多样、信息复杂,存在数据产权的确权问题。互联网具有匿名化等特点,数字经济的发展亟待构建以契约责任为基础的可信任的交易关系,同时,企业也面临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足导致的数据泄露等数据安全问题。因此,政府应通过加强数据专利、产权制度,制定数据隐私和安全审查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市场交易规则来加强和规范数据产权和数据安全管理。构筑数据安全保障底线,划清数据流通利用“红线”,减少因数据权属难以界定引发的数据使用纠纷,通过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护数据产权和个人隐私,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的环境。
  (二)在中观领域
  1.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实体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进行优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进一步开放数字资源、降低数字资费、加大数字应用等方面采取措施,各行业围绕行业需求进行点状布局,充分释放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潜力。建立数字化产业园区生态系统,在园区内依托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运用大数据孵化、软件开发等数字技术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系统,实行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运作,以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和数据等要素的融合共振所形成的数字赋能,以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驱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1)工业。我国擁有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庞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发展,以龙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
  (2)农业。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达9.4亿人,农村网民规模仅占30.4%,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潜力巨大。此外,与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相比,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无疑具有可观的发展空间。
  一是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依托农业生产现场的传感系统、监控摄像等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用智能化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特性,节约农业生产的人力物力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等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精准、可视的精耕细作,以农业的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大数字农业新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建设一批农业数字经济示范区和农业大数据试点示范县,建立“互联网 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样板,探索5G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来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催生农村应用数字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数字农产品,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是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城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用大数据来收集整合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以需定产,以销定产,实现种养产销一体化发展,使农产品更加顺畅地实现商品化。例如,袁隆平院士与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海水稻”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在电商脱贫领域开展合作,以互联网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3)服务业
  一是以数字技术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我国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成为发展数字服务业的独特优势。
  二是政府部门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当前我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存在要素支撑能力弱、水平不均衡、程度不充分的状况,政府部门通过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创造更多应用场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将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育、医疗、养老、健身和幼托相结合,加速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消费升级迭代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促进内需动力持续释放。
  三是進一步促进“互联网 生活服务”这一数字经济新业态的规范发展,提高服务业精细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升服务业的就业容量,使服务业成为适龄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
  2.地方政府营造区域数字生态圈
  一是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提升欠发达地区企业的生产效率。拓展我国潜在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释放欠发达地区存在的追赶潜能。在新基建等领域,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投资潜能。
  二是完善区域创新协同机制,营造数字经济生态圈。针对地区发展特点和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数据产业布局,以数据流引领资金流、技术流和物资流,形成各行业数字化基石。数据是驱动,服务靠联动。采取吸引头部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等措施,孵化扶持当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营造“云、大、物、移、智”多元的运行高效的数字经济生态圈。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数字技术创新来带动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性,涌现更多区域发展增长极和增长点,切实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三是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构建精准培育扶持企业的机制。根据大数据有针对性地研判工作重点,聚集创新资源、确定服务对象。在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化改造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数字化治理优势,构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数字经济平台,精准服务对接企业。推进服务行业数字化建设,完善流通网络,促进服务消费等的提质扩容。
  (三)在微观领域
  以推动国内大循环为重点,以数字化发展破除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障碍,激发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活力,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就业岗位。以技术进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全面升级,重构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布局来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助力国内经济复苏并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加强数字技术多场景的融合应用来促进企业创业创新。通过数据维度更加多元以及数据量的增加,将数据驱动向全行业、全场景渗透,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多场景的融合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环境,研判资本市场、消费需求、国际进出口贸易等发生的变化,帮助企业进行经营策略的调整,提升应对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数据红利。
  2.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战略应变能力,向敏捷型组织转型。加强与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互联,形成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和协同化制造的战略模式和体系化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可以先从生产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着手,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由此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发展目标。
  3.提升数字化能力,开展无接触工作模式,建立企业自有平台,建设私域流量,形成区域生态闭环。数字化基础好的企业可以率先向工业4.0和智能化工厂的方向推进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集成重构。
  [责任编辑 国胜铁]
其他文献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普通衣食,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开拓创新,年轻有为,激情澎湃。他是一个大学老师,三尺讲台,挥洒汗水;他又是一个建筑钢结构抗震研究专家,百丈高楼,心系安全。在他的世界里,他用钢铁撑起了一片蓝天。他就是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吴兆旗。  说起自己的研究方向,吴兆旗兴致勃勃,侃侃而谈。他主要从事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结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成功之道,每个人对成功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他是一个优秀的精神领袖,也是稳健的实干家,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好领导,能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因此,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做事理念:凡事尽力而为,注重细节,重视团队的力量,不断创新。他认为,想要使企业发展,作为企业家应当具有先进的理念,要在企业中形成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凝结在一起、共同为企业发展而奋斗。  所谓贵金属,是指
前言:2012年4月,在长三角经济的交通腹地、美丽的太湖西岸——江苏宜兴市,一家代表现代生物医学科技产化业发展新道路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在此之前,世界著名免疫细胞生物学家吴炯博士辞去了所有国外的工作,并邀请数名在美国著名大学担任教授和公司担任重要职位的科学家、高级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回国,同国内的几位合伙人开始了他们的科技创新之路,所创办的就是众森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很快,这个团队所研
专家简介:  苏锵,1931年7月生于广州,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1948~1952年间,分别就读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化工系)。1952~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工作,曾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稀土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转入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继续从事稀土工作,任教授。在稀土领域工作至今已有62年。  
相场方法起源于朗道的相变理论,是一种基于体系自由能计算的动力学方法,上个世纪中期曾被用于固体中扩散,Spinodal分解等过程的计算。80年代初,Khachaturyan发展了微弹性理论,使相场方法可用于涉及弹性变形的实际体系中。通过陈龙庆等人在90年代早期的计算机模拟工作,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在工程模拟方面的优势。它可以模拟相变过程,对模拟非均匀体系中畴或微观组织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材料在非均匀体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充满生机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因为天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专门观测天象的天文台,最早的天文台建于夏代;元代曾经在北京建立的司天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我们有着令人羡慕的两千年不间断的天文记录,有着精确的历法理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是各国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
你知道纳米技术除了在探索应用中有巨大的优越性外,同时还可能会对环境和生态带来影响吗?你知道拓扑绝缘体作为一种全新的量子功能材料,具有哪些特性,它在新原理纳电子器件、量子计算、表面催化和清洁能源等方面有怎样的应用前景吗?你知道纳米异质结对可见光和NO2等气体存在光敏和气敏特性吗?在低功函数纳米结构表面,其拥有怎样的光学特性呢?  在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以及光学工程这些学科交
摘 要:近代启蒙运动从探讨人性出发追求科学与理性,在学理上表现为对于形式上的确定性的高度肯定。但是,作为重要启蒙思想家的卢梭,发现了“不确定性”在启蒙思想所讨论的各种问题上的意义,之后的叔本华、尼采、克尔恺郭尔,延续了卢梭所开辟的这个方向,这些思想的精华成为20世纪后现代思潮的精神灵感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数学、逻辑、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验证。20世纪新启蒙运动与近代启蒙运动类似,也是一场跨学科的、对人
在生物医学领域,一粒细胞、一颗分子,都能为人类打开“健康之国”的大门。当生物医学走到今天,面对空气、水质、环境等多重压力,愈演愈烈的慢性病威胁着人类健康时,科学家们的设想是,发掘生物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对抗疾病。他们希望,能研制出新型功能食品,辅助人类健康。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孙嘉教授,秉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执着,在免疫健康与营养应用研发领域一路高歌猛进。  铿
他们很平凡,很朴实,却有一手治疗风湿疾病的奇招妙术,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高尚的医德,谦和的态度,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操作,让病人感到安心和放心。他们就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的全体医务工作者。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医圣孙思邈《大医精诚》一文中对从医者要求的一句话。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的全体医务工作者就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