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EMALE VOICES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公众展示了“电影”这个此前所有人闻所未闻的东西,纵观一百多年的电影史,电影人中女性的比例并不高,女性导演却总能在各个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电影人似乎越来越拥有市场与话语权,也越来越成为电影行业中不可缺失的力量。
如果追溯起来,女人进入到电影行业的时间并不算晚,1902年,一个叫做爱丽丝,盖的姑娘,就以史上第一位女导演的身份投身到法国电影的拍摄中,并在好莱坞出现之前,就在美国创办了当时全美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Solax,一生执导了近300部电影。
而后了不起的女性导演层出不穷,梅雅·黛伦的《午后的迷惘》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实验电影,连大卫·林奇(代表作《穆赫兰道》,戛纳最佳导演奖得主)都对她深感敬佩;阿涅斯·瓦尔达可以作为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被载入史册;索菲亚·科波拉顶着父辈的压力(其父为《教父》系列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接过导演旗帜,赢得只属于自己的荣耀。
放眼华语电影圈,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光芒四射的女性电影人。1965年,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平执导了歌舞片《东方红》之后,大陆电影经历了一段以样板戏和红色经典为主流的特殊年代,题材带有一些局限性,女导演能够供后世以艺术角度鉴赏分析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不过放眼香港和台湾,却已辟出独特的道路。当时香港盛行功夫片,李小龙和邵逸夫(邵氏电影)几乎是可以代表香港电影70年代的两个名字而1977年,30岁的许鞍华(代表作《女人四十》、《桃姐》)在《ICAC:查案记》中,就将此后她备受称道的写实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狮子山下》短片集更是让人钦佩她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导演所拥有的宏大视角与严肃主题。从英国、美国留学归来的张婉婷,执导了她的处女作《屋檐下:想飞》,虽然青涩,却足以见到后来如《岁月神偷》、《玻璃之城》中表现的城市的疏离与情怀。在台湾,琼瑶及其所代表的言情片盛行,作为“琼女郎”之一的张艾嘉(代表作《心动》、《少女小渔》),或许多少受到了她的影响,此后的作品也常带着“少女情怀总是诗”的细腻,而她成为导演的契机正是在70年代,当时导演屠忠训在筹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期间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张艾嘉毛遂自荐担任导演,并改名为《旧梦不须记》,而她真正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作品《最爱》,则又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进入80年代,大陆电影的题材也逐渐丰富起来。或许受到严肃文学盛行的影响,当时电影创作者的反思意识和人道主义都无比强烈,这种现象在女性电影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作为大陆最早的纪实美学实践者,张暖忻拍摄了《青春祭》和《北京,你早》,黄蜀芹拍摄了改编自王蒙小说的《青春万岁》。宁瀛在《末代皇帝》给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担任副导演,而后用“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中绝对硬朗的方式,对抗了所谓的女性创作者的局限性。李少红的处女作《银蛇谋杀案》是大陆商业化电影的初露端倪,与后来她执导的众多热门电视剧(如《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截然不同。另一方面,香港的枪战片、喜剧片和恐怖片大行其道,此时拥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罗卓瑶留学返港,首部作品即获得芝加哥影展银奖,其后来拍摄的《女神1967》、《诱僧》、《秋月》等作品,也依旧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及浓重的女性色彩,而这一切,或许与时代并无关系,只因她正是一个执拗又不愿意迎合任何人的女人。
此后的20年里女导演持续不断地涌现,不少人的作品都相当令人惊艳:马俪文的《我们俩》、《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麦婉欣的《十日谈》、《蝴蝶》,李玉的《观音山》、《红颜》,黎妙雪的《玻璃少女》……而这期间,也有不少女星跨界成为导演,且成绩也相当不俗,最为人所知的是徐静蕾和赵薇。前者早期着力于艺术片,近期转战商业电影;后者虽只有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但票房和口碑都不俗。不止如此,杨采妮的导演处女作《圣诞玫瑰》题材独特,并试图在理性与浪漫之间寻找一种柔韧的平衡;蒋雯丽导演的作品《我们天上见》在多个国际奖项上均斩获大奖;《甜蜜蜜》、《男人四十》的编剧岸西执导了由张学友、汤唯主演的《月满轩尼诗》。包括歌手及演员田原在内的不少年轻女性创作者也纷纷转行做起了导演或者编剧、制片人,改变着这个充满男性荷尔蒙的行业。
2009年,金依萌的《非常完美》使她成为国内首部电影票房过亿的女导演,她所擅长的小妞电影成为近几年最稳赚不赔的题材。许鞍华、张艾嘉、张婉婷、黄真真等两代女性电影人纷纷北上拍片,李玉与范冰冰、冯唐相继合作,打造着全新的他们。薛晓路则在坚忍与柔软之间,找到了叙述《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最好方式。今年《半路夫妻》、《你是我的兄弟》的编剧彭三源,则将目光投向了儿童拐卖这样的社会事件,执导了《失孤》,与刘德华、井柏然一起,将这个公益胜的话题卖出了超过两亿票房。
或许当下女性电影人的作品仍不多,但这也使得她们的作品水准在比例上更为上乘。而当她们协力制造出这个华语电影的黄金时代,并继续缔造着这个黄金时代的神话时,你不得不承认,因为她们的存在,电影的叙事和气质变得更为丰富,你不得不承认,如果少了她们,大银幕会有些无聊和单调。
正如黄真真所说,女性观众所拥有的决定权,正在提升着女性电影的地位,而本身这个行业也在逐渐成熟的现在更加追求多元化。近五年,大陆电影蓬勃发展,合拍片的涌现正在打破地域的限制,而女性电影人的涌现,则正在打破性别的限制。一个熟悉的时代消亡,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兴起,最新一轮的女性电影潮最终会消退,它不会完全消失,而是成为一种固定的类型。正如接下来的这三位了不起的女性电影人所说所做的那样,她们擅长拍女人的故事,她们也同样可以拍男人的故事,事实上,她们只是在拍人类的故事。
金依萌
用小妞片破亿,用悬疑片正名
正如你难以想象,在奥斯卡诞生了第82年的时候,才有凯瑟琳,毕格罗凭借《拆弹部队》成为第一位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恐怕你也难以想象,在1982年《少林寺》以单张票价一角钱即总票房突破1亿大关的28年之后,才有金依萌凭借《非常完美》成为大陆电影史上第一位票房过亿的女导演——这或许就是她本人所说的,“全世界所有的行业都是男人的行业,因为整个世界都是男人的。”但也正如她所说,“所以在任何一个行业做出来的女性都是非常优秀的,因为我们确实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我们面对的东西确实更复杂。” 都说导演多是万金油,这话用在金依萌身上一点儿也不假,从中国音乐学院的意大利歌剧表演系毕业后,金依萌做过流行歌手,也当过词曲作者,甚至出版过漫画集。想成为一个导演的想法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萌芽,于是她跑到了美国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修了电影制作的硕士,并凭借毕业作品《第17个男人》获得了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全美大学生电视艾美奖、美国荷岚独立电影节最佳短电影奖,并入选了2004年的戛纳电影节的短电影单元。
那个时候国内的电影市场没有现在这么好,并不是每个导演都在开拍前就寻思着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过亿,“能够上映”对新人导演来说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而对金依萌来说,“能够拍出来”就非常幸福了。2006年,她在国内拍摄了《旗鱼》,却未能上映,这件事带给她很多感触:“我花一两年的时间很投入地做这个项目,还带了一堆人和我一起做,最后连影院都没进去,真的有种挫败感。所以后来我选择做《非常完美》,因为我觉得,还是要做商业片。”
金依萌本身非常喜欢悬疑片,但她深知作为一个新人女导演的优势和劣势,“女导演在做以女性视角为主题的电影时,肯定是有优势的。投资人会觉得这种故事适合女导演,因为女人了解女人,女人也了解感情、了解浪漫;而如果当时我说我要拍个科幻片或者悬疑片,投资人可能就会想‘她是女的,她行吗?’除非等我能充分地证明我可以像男人一样拍电影时才可以,而这之前,投资人会认为女导演控制不了这些题材。”
《非常完美》的成功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并不是因为导演是金依萌,而是当时的市场并不疯狂。“我相信现在的导演票房压力都很大,但当时的导演都没什么票房压力,我们也不会期待一个很疯狂的数字。在那之后,很多人意识到这个类型是很招人爱的,也是可以赚钱的,然后就纷纷开始做。而对我个人而言,也有很多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不用拿着一个剧本不断说服别人了。”金依萌笑看往事一样地回忆着。“在做《非常完美》时,我真的经历过这些,因为我需要被认可,需要让别人觉得我有能力,就得不断说服别人,告诉别人我可以把这个故事拍成什么样子;而在《非常完美》之后,我获得了这种信任,甚至有人觉得即便没有剧本,也放心让我做这种题材的电影——当然我并不是这种人。”
毋庸置疑的是,《非常完美》有着相当强悍的演员阵容:章子怡、范冰冰、姚晨、林心如、何润东、苏志燮、王姬,随便挑出一个都可以独挑大梁撑起一部电影。但此前明星云集的电影也并不在少数,而偏偏是这一部成功破亿这不但影响了此后几年的影片类型,也是典型的女性导演执导女性题材电影的成功案例。在此之后,国内影坛便掀起了一股女导演热。
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李玉的《二次曝光》、《万物生长》,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徐静蕾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金依萌还参加了《北京遇上西雅图》的首映。“女导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长处讲故事,也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真的很好。我特别讨厌别人说‘叫好不叫座’,这些东西一定是统一的,每部电影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但如果有人愿意看就一定有好的地方,有打动自己的地方。”
接下来2013年,由范冰冰、李治廷、吴佩慈主演的《一夜惊喜》也以1.71亿收官。金依萌并没有重复自己,除了女性与爱情之外,她把话题延展到了职场、年龄危机,甚至是此前有些避讳的性。“我觉得《非常完美》的成功让我学到一个东西,一部商业片就要很注重市场,作为导演当然要选择让自己有创作激情的东西,但同时也要考虑市场。在2010年以前,市场还不是很好,我想做别的片子,但是不行;现在市场被培养得很好了,我才开始筹备不同的类型。这就像吃饭一样,习惯了去饭馆,才会挑餐厅,而如果两个月去外面吃一次,肯定每次都选择同样的菜色。这就是为什么《非常完美》之后,虽然《一夜惊喜》还是小妞电影,但是我选择用另外一个角度去讲女孩子的故事。”
然而在金依萌心中,她最喜欢的女导演正是前面说到的凯瑟琳,毕格罗,因为她处在好莱坞这种商业性极强的阵地上,也没有让大家意识到性别的概念。“圈子里的大多数人认为女人只能拍跟感情相关的东西,因为我们敏感、我们脆弱、我们细腻。但是凯瑟琳很不容易,她以一个中性的视角去拍摄,她证明女人可以做男人的事情,只要她有本事。”而当我们问道,是否她也想证明自己可以像男人_样做事时,她反倒摇了摇头:“这不是我想证明,而是这个环境让我必须证明。我想拍悬疑片的时候,别人就会质疑;他们质疑了,我只能去证明。所以‘证明’这件事,从不是一个人想去做的,而是有了压力自然就做了。”眼下金依萌正在筹备她最新的悬疑电影,或许到了那个时候,她也可以向质疑她的人证明。
彭三源
导演的角度应该是无性别的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彭三源还是个新人。2011年彭三源加入华谊兄弟,2015年3月她执导、编剧并担任制片人的电影处女作《失孤》上映。男一号刘德华以一个地道中国农民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令所有人惊叹彭三源的“改造本领”之高。电影最终以2.15亿票房收官,在上半年上映的华语电影中排第16位,对于一个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来说,这个成绩并不算出色,而对于一部商业气质极弱的社会题材走心电影来说,这个成绩好极了。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作家彭三源多了一个身份。由冯宪珍、蒋小涵主演的电视剧《今生是亲人》开启了她的编剧道路,从此她的编剧作品以稳定的数量和质量出现在人们面前:《半路夫妻》(陈小艺、孙红雷、张嘉译)、《你是我的兄弟》(董洁、邓超、张嘉译)、《人到四十》(王志文、江珊)。当然,在现实中被普通人知道的永远是幕前的明星,别说是编剧,就连导演也鲜少被人记住名字。所以当彭三源与刘德华、井柏然一起出现在媒体面前,宣布拍摄了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时,不免仍有人问:她是谁?
这个问题对华谊兄弟和刘德华来说都不是问题。2013年,彭三源将《失孤》的剧本分别递交给华谊兄弟的执行总裁王中磊和刘德华,而后她用一次长谈说服了王中磊,由自己担任导演,由刘德华主演;又用另一次长谈说服了刘德华,出演电影中骑着摩托车寻子14年的农民。不同于很多知名编剧积极转行导演的心情,在拍摄《半路夫妻》的时候投资方就曾提出请彭三源自己担任导演,但被她拒绝了。别说是一个导演梦,做导演这件事对她来说根本不在计划范畴内,她之所以担任《失孤》的导演,仅仅是因为她相信不会有人像她那样,会为了这个故事花上同样的时间去亲身经历。 作为一名女性创作者,彭三源拥有着女人的细致与耐心:为了写《失孤》的剧本,她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采访,见过了无数的悲伤和惨痛。在那些时刻,她经常和被拐儿童的父母一起掉眼泪,一起肝肠寸断。然而当把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时,她又展现出了男人般的克制和一种人性中共有的尊重——在惯常的预判中,一名女导演,遇到这样有泪点的题材、经历了大量真实的伤痛,她所拍摄出来的电影十有八九会是强力催泪弹。然而《失孤》却并非如此,它的冷静和旁观正出自彭三源对人性的坚持。
“我很喜欢两个女导演,一个是拍摄《拆弹部队》的凯瑟琳·毕格罗,一个是伊朗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这两个导演的特点在于如果不告诉你,你根本不知道这是女导演拍出来的电影。而她们的创作也不是男性化的,触发她们的点是和性别无关的,可能有很强烈的民族、国家或者社会属性——她们的角度是人的角度,而不是女人的角度,比较冷静和旁观。保持冷静和旁观可以避免自己被眼前的故事埋住,避免失去控制能力;另外不被埋住,才有可能从事件中抽离出来,到一个新的高度去看整件事。可能是精神和信仰的层面,这也才能使这个故事不流于事件本身。”
彭三源此话不假,在《失孤》之中她并没有利用电视剧编剧的优势,去设计大大小小的煽情和泪点,而是力求真实地还原人与生活。“我不可能为了累积悲剧而无穷地累积悲剧,那是不对的,没人的生活会是那样。我创作的依据不是戏剧逻辑,而是生活逻辑。”然而这并不代表她会100%地还原生活,当面对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她会选择表现与放大人性的善与美而非丑与恶,“打个比方,前一段时间长江之星沉船事件,幸存者大多数是强壮的男性。但如果让我以此来拍摄一部电影,我会以一个老年或者妇女的生还过程为主线,我觉得这个是角度的取舍,是如何尽量去表现人性中积极的一面。”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无性别的角度与判断,才使得作为电影新人的她受到了华谊兄弟和刘德华的信任。在一次采访中,刘德华告诉记者,因为电影中有大量的骑摩托车场景,彭三源担心观众会联想到《天若有情》中他帅气的模样,为此做了频繁的调整,还玩笑似地警告他“不要丢人”。而电影中也有一场刘德华被疯狂打脸的戏,剧本中那场戏本来是被男人打,彭三源临时换成了女人,并不是因为她心疼刘德华,反而是因为被女人打更没有尊严。另一方面,华谊兄弟也将电影的最终剪辑权交给了彭三源,尽管她可能缺乏经验,尽管所有人都明白,她刻意避开的泪点并不会受到这个市场的认可,然而刘德华的一席话或许可以证明她身为一名女导演的特别之处:当有记者用陈可辛拍摄的同类题材的《亲爱的》所表现出来的煽情与《失孤》的克制做对比时,他说:“我们希望给那些有伤疤的人看,给他们心理的安抚,而不是要他们哭。今天如果看完《失孤》哭得更厉害的话,是我们的失败啊。”
黄真真
环境造就了女强人
从2011年正式讲入内地市场,黄真真这四年的成绩不容小觑,三部导演作品总票房超过4亿,还得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提名。大多数内地影迷对这个娇小的女性的印象仍是拍爱情片的,却不知她的骨子里有着更犀利、更尖锐的灵魂。
黄真真的电影之路像她本人一样随性,从香港演艺学院毕业时,她学的是戏剧,而后去电台当了DI,又去纽约大学电影系继续深造。在纽约她卖过保险、当过酒保,还开了一家公司为NBC、CBS拍新闻。回到香港后,她拍了一部《女人那话儿》,其话题的直接震惊了全港。本以为她会就此成为剑走偏锋实验性极强的创作者,哪知三年后她因主演《走火枪》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的提名,之后又执导了一部又一部卖座的商业片。此刻她坐在我们面前,透露她现在有三部电影在推进:一部是悬疑片《消失的爱人》,一部是科幻片《顶峰》,还有一部是古装片《木兰奇缘》。
“毕业之后我回到香港,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回来晚了,尾班车都走了’。因为那个时候香港电影正低迷,我只能寻找一个出口。有一天我和一帮以前的女同学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很多男人经过我们,都想听听我们在说什么。我醉了之后想到,不如就拍一个这样的纪录片,于是就有了《女人那话儿》。”之后这支全女子的四人团队就此成立,除了黄真真之外,剧组的制片人、摄影师和灯光师也都是女性。“整个拍摄过程好轻松,后来参加了十个电影节,有八个都入围或者得奖,我立刻和她们分享。有一些人会有些害怕,因为拍摄的时候她们聊得很轻松,但事后就拜托我剪掉一些内容,担心自己的老公看到会不开心。”
这部着力于探讨中国女性性观念的电影,使黄真真与“先锋”这个词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当她转战内地,拍摄了《倾城之泪》《被偷走的那五年》《闺蜜》三部商业电影后,不少从前的影迷会质疑:这还是黄真真吗?
“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电影人,最重要的是有热情。如果项目是自己想拍的,不管商业片、艺术片,大成本、小成本,其实都无所谓。也许五年十年以后,我拍过很多不一样的电影,再回来让我拍青春片,我也会做。采访时经常有人问我下一步的计划,可我真的没有计划,我是个蛮自由的人,我也想继续做一个自由的人。”
尽管崇尚自由,但作为导演,黄真真在工作时对自己还是有着不少的要求。比如她知道自己个子比较小,又是娃娃脸,于是在工作场合就尽量表现出强势的一面,甚至要求自己不可以哭。“一个女导演,尤其是新导演,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别人不太容易相信你,我想让他们不用担心,就要变强。其实女人不需要强势,所谓的女强人都是环境造就出来的,因为要和男人一起工作,要证明给别人看,要加倍地努力。而且女导演真的不可以哭因为男导演哭了,大家会很感动,而女导演哭了,大家只会笑着说‘女人嘛’。”
有困难的地方,也有顺利的时候。在黄真真看来,女导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去找投资人的时候,对方会特别有兴趣看看你要做的项目,因为导演比例上男多女少;去和人沟通的时候,女人确实会比较细腻,也比较细心。当你拍一些感性题材,会发现女性观众特别有共鸣;而现在进影院,男人大多是跟着女人去看戏的,甚至有很多男人就喜欢看女性题材的戏可能不那么方便开口主动去看。”她略带神秘地笑着,“男人拍女人和女人拍女人是不同的方向,这两个方向还会继续下去。只是我觉得女人是很复杂的动物,男性永远不会完全理解。”
之前拍摄都市时装电影,环境尚可,而新片《消失的爱人》的拍摄,黄真真要和剧组一起在云南雪山取景就困难多了:团队中的大部分人有高原反应,要持续吃药来缓解,而黄真真却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状态,让大家对这个“小女生”模样的导演大为吃惊。她大笑起来有些得意地说:“所以女人的身体不一定比男人弱,只是(个头)比男人小。”
如果追溯起来,女人进入到电影行业的时间并不算晚,1902年,一个叫做爱丽丝,盖的姑娘,就以史上第一位女导演的身份投身到法国电影的拍摄中,并在好莱坞出现之前,就在美国创办了当时全美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Solax,一生执导了近300部电影。
而后了不起的女性导演层出不穷,梅雅·黛伦的《午后的迷惘》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实验电影,连大卫·林奇(代表作《穆赫兰道》,戛纳最佳导演奖得主)都对她深感敬佩;阿涅斯·瓦尔达可以作为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被载入史册;索菲亚·科波拉顶着父辈的压力(其父为《教父》系列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接过导演旗帜,赢得只属于自己的荣耀。
放眼华语电影圈,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光芒四射的女性电影人。1965年,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平执导了歌舞片《东方红》之后,大陆电影经历了一段以样板戏和红色经典为主流的特殊年代,题材带有一些局限性,女导演能够供后世以艺术角度鉴赏分析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不过放眼香港和台湾,却已辟出独特的道路。当时香港盛行功夫片,李小龙和邵逸夫(邵氏电影)几乎是可以代表香港电影70年代的两个名字而1977年,30岁的许鞍华(代表作《女人四十》、《桃姐》)在《ICAC:查案记》中,就将此后她备受称道的写实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狮子山下》短片集更是让人钦佩她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导演所拥有的宏大视角与严肃主题。从英国、美国留学归来的张婉婷,执导了她的处女作《屋檐下:想飞》,虽然青涩,却足以见到后来如《岁月神偷》、《玻璃之城》中表现的城市的疏离与情怀。在台湾,琼瑶及其所代表的言情片盛行,作为“琼女郎”之一的张艾嘉(代表作《心动》、《少女小渔》),或许多少受到了她的影响,此后的作品也常带着“少女情怀总是诗”的细腻,而她成为导演的契机正是在70年代,当时导演屠忠训在筹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期间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张艾嘉毛遂自荐担任导演,并改名为《旧梦不须记》,而她真正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作品《最爱》,则又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进入80年代,大陆电影的题材也逐渐丰富起来。或许受到严肃文学盛行的影响,当时电影创作者的反思意识和人道主义都无比强烈,这种现象在女性电影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作为大陆最早的纪实美学实践者,张暖忻拍摄了《青春祭》和《北京,你早》,黄蜀芹拍摄了改编自王蒙小说的《青春万岁》。宁瀛在《末代皇帝》给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担任副导演,而后用“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中绝对硬朗的方式,对抗了所谓的女性创作者的局限性。李少红的处女作《银蛇谋杀案》是大陆商业化电影的初露端倪,与后来她执导的众多热门电视剧(如《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截然不同。另一方面,香港的枪战片、喜剧片和恐怖片大行其道,此时拥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罗卓瑶留学返港,首部作品即获得芝加哥影展银奖,其后来拍摄的《女神1967》、《诱僧》、《秋月》等作品,也依旧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及浓重的女性色彩,而这一切,或许与时代并无关系,只因她正是一个执拗又不愿意迎合任何人的女人。
此后的20年里女导演持续不断地涌现,不少人的作品都相当令人惊艳:马俪文的《我们俩》、《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麦婉欣的《十日谈》、《蝴蝶》,李玉的《观音山》、《红颜》,黎妙雪的《玻璃少女》……而这期间,也有不少女星跨界成为导演,且成绩也相当不俗,最为人所知的是徐静蕾和赵薇。前者早期着力于艺术片,近期转战商业电影;后者虽只有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但票房和口碑都不俗。不止如此,杨采妮的导演处女作《圣诞玫瑰》题材独特,并试图在理性与浪漫之间寻找一种柔韧的平衡;蒋雯丽导演的作品《我们天上见》在多个国际奖项上均斩获大奖;《甜蜜蜜》、《男人四十》的编剧岸西执导了由张学友、汤唯主演的《月满轩尼诗》。包括歌手及演员田原在内的不少年轻女性创作者也纷纷转行做起了导演或者编剧、制片人,改变着这个充满男性荷尔蒙的行业。
2009年,金依萌的《非常完美》使她成为国内首部电影票房过亿的女导演,她所擅长的小妞电影成为近几年最稳赚不赔的题材。许鞍华、张艾嘉、张婉婷、黄真真等两代女性电影人纷纷北上拍片,李玉与范冰冰、冯唐相继合作,打造着全新的他们。薛晓路则在坚忍与柔软之间,找到了叙述《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最好方式。今年《半路夫妻》、《你是我的兄弟》的编剧彭三源,则将目光投向了儿童拐卖这样的社会事件,执导了《失孤》,与刘德华、井柏然一起,将这个公益胜的话题卖出了超过两亿票房。
或许当下女性电影人的作品仍不多,但这也使得她们的作品水准在比例上更为上乘。而当她们协力制造出这个华语电影的黄金时代,并继续缔造着这个黄金时代的神话时,你不得不承认,因为她们的存在,电影的叙事和气质变得更为丰富,你不得不承认,如果少了她们,大银幕会有些无聊和单调。
正如黄真真所说,女性观众所拥有的决定权,正在提升着女性电影的地位,而本身这个行业也在逐渐成熟的现在更加追求多元化。近五年,大陆电影蓬勃发展,合拍片的涌现正在打破地域的限制,而女性电影人的涌现,则正在打破性别的限制。一个熟悉的时代消亡,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兴起,最新一轮的女性电影潮最终会消退,它不会完全消失,而是成为一种固定的类型。正如接下来的这三位了不起的女性电影人所说所做的那样,她们擅长拍女人的故事,她们也同样可以拍男人的故事,事实上,她们只是在拍人类的故事。
金依萌
用小妞片破亿,用悬疑片正名
正如你难以想象,在奥斯卡诞生了第82年的时候,才有凯瑟琳,毕格罗凭借《拆弹部队》成为第一位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恐怕你也难以想象,在1982年《少林寺》以单张票价一角钱即总票房突破1亿大关的28年之后,才有金依萌凭借《非常完美》成为大陆电影史上第一位票房过亿的女导演——这或许就是她本人所说的,“全世界所有的行业都是男人的行业,因为整个世界都是男人的。”但也正如她所说,“所以在任何一个行业做出来的女性都是非常优秀的,因为我们确实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我们面对的东西确实更复杂。” 都说导演多是万金油,这话用在金依萌身上一点儿也不假,从中国音乐学院的意大利歌剧表演系毕业后,金依萌做过流行歌手,也当过词曲作者,甚至出版过漫画集。想成为一个导演的想法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萌芽,于是她跑到了美国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修了电影制作的硕士,并凭借毕业作品《第17个男人》获得了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全美大学生电视艾美奖、美国荷岚独立电影节最佳短电影奖,并入选了2004年的戛纳电影节的短电影单元。
那个时候国内的电影市场没有现在这么好,并不是每个导演都在开拍前就寻思着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过亿,“能够上映”对新人导演来说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而对金依萌来说,“能够拍出来”就非常幸福了。2006年,她在国内拍摄了《旗鱼》,却未能上映,这件事带给她很多感触:“我花一两年的时间很投入地做这个项目,还带了一堆人和我一起做,最后连影院都没进去,真的有种挫败感。所以后来我选择做《非常完美》,因为我觉得,还是要做商业片。”
金依萌本身非常喜欢悬疑片,但她深知作为一个新人女导演的优势和劣势,“女导演在做以女性视角为主题的电影时,肯定是有优势的。投资人会觉得这种故事适合女导演,因为女人了解女人,女人也了解感情、了解浪漫;而如果当时我说我要拍个科幻片或者悬疑片,投资人可能就会想‘她是女的,她行吗?’除非等我能充分地证明我可以像男人一样拍电影时才可以,而这之前,投资人会认为女导演控制不了这些题材。”
《非常完美》的成功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并不是因为导演是金依萌,而是当时的市场并不疯狂。“我相信现在的导演票房压力都很大,但当时的导演都没什么票房压力,我们也不会期待一个很疯狂的数字。在那之后,很多人意识到这个类型是很招人爱的,也是可以赚钱的,然后就纷纷开始做。而对我个人而言,也有很多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不用拿着一个剧本不断说服别人了。”金依萌笑看往事一样地回忆着。“在做《非常完美》时,我真的经历过这些,因为我需要被认可,需要让别人觉得我有能力,就得不断说服别人,告诉别人我可以把这个故事拍成什么样子;而在《非常完美》之后,我获得了这种信任,甚至有人觉得即便没有剧本,也放心让我做这种题材的电影——当然我并不是这种人。”
毋庸置疑的是,《非常完美》有着相当强悍的演员阵容:章子怡、范冰冰、姚晨、林心如、何润东、苏志燮、王姬,随便挑出一个都可以独挑大梁撑起一部电影。但此前明星云集的电影也并不在少数,而偏偏是这一部成功破亿这不但影响了此后几年的影片类型,也是典型的女性导演执导女性题材电影的成功案例。在此之后,国内影坛便掀起了一股女导演热。
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李玉的《二次曝光》、《万物生长》,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徐静蕾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金依萌还参加了《北京遇上西雅图》的首映。“女导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长处讲故事,也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真的很好。我特别讨厌别人说‘叫好不叫座’,这些东西一定是统一的,每部电影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但如果有人愿意看就一定有好的地方,有打动自己的地方。”
接下来2013年,由范冰冰、李治廷、吴佩慈主演的《一夜惊喜》也以1.71亿收官。金依萌并没有重复自己,除了女性与爱情之外,她把话题延展到了职场、年龄危机,甚至是此前有些避讳的性。“我觉得《非常完美》的成功让我学到一个东西,一部商业片就要很注重市场,作为导演当然要选择让自己有创作激情的东西,但同时也要考虑市场。在2010年以前,市场还不是很好,我想做别的片子,但是不行;现在市场被培养得很好了,我才开始筹备不同的类型。这就像吃饭一样,习惯了去饭馆,才会挑餐厅,而如果两个月去外面吃一次,肯定每次都选择同样的菜色。这就是为什么《非常完美》之后,虽然《一夜惊喜》还是小妞电影,但是我选择用另外一个角度去讲女孩子的故事。”
然而在金依萌心中,她最喜欢的女导演正是前面说到的凯瑟琳,毕格罗,因为她处在好莱坞这种商业性极强的阵地上,也没有让大家意识到性别的概念。“圈子里的大多数人认为女人只能拍跟感情相关的东西,因为我们敏感、我们脆弱、我们细腻。但是凯瑟琳很不容易,她以一个中性的视角去拍摄,她证明女人可以做男人的事情,只要她有本事。”而当我们问道,是否她也想证明自己可以像男人_样做事时,她反倒摇了摇头:“这不是我想证明,而是这个环境让我必须证明。我想拍悬疑片的时候,别人就会质疑;他们质疑了,我只能去证明。所以‘证明’这件事,从不是一个人想去做的,而是有了压力自然就做了。”眼下金依萌正在筹备她最新的悬疑电影,或许到了那个时候,她也可以向质疑她的人证明。
彭三源
导演的角度应该是无性别的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彭三源还是个新人。2011年彭三源加入华谊兄弟,2015年3月她执导、编剧并担任制片人的电影处女作《失孤》上映。男一号刘德华以一个地道中国农民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令所有人惊叹彭三源的“改造本领”之高。电影最终以2.15亿票房收官,在上半年上映的华语电影中排第16位,对于一个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来说,这个成绩并不算出色,而对于一部商业气质极弱的社会题材走心电影来说,这个成绩好极了。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作家彭三源多了一个身份。由冯宪珍、蒋小涵主演的电视剧《今生是亲人》开启了她的编剧道路,从此她的编剧作品以稳定的数量和质量出现在人们面前:《半路夫妻》(陈小艺、孙红雷、张嘉译)、《你是我的兄弟》(董洁、邓超、张嘉译)、《人到四十》(王志文、江珊)。当然,在现实中被普通人知道的永远是幕前的明星,别说是编剧,就连导演也鲜少被人记住名字。所以当彭三源与刘德华、井柏然一起出现在媒体面前,宣布拍摄了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时,不免仍有人问:她是谁?
这个问题对华谊兄弟和刘德华来说都不是问题。2013年,彭三源将《失孤》的剧本分别递交给华谊兄弟的执行总裁王中磊和刘德华,而后她用一次长谈说服了王中磊,由自己担任导演,由刘德华主演;又用另一次长谈说服了刘德华,出演电影中骑着摩托车寻子14年的农民。不同于很多知名编剧积极转行导演的心情,在拍摄《半路夫妻》的时候投资方就曾提出请彭三源自己担任导演,但被她拒绝了。别说是一个导演梦,做导演这件事对她来说根本不在计划范畴内,她之所以担任《失孤》的导演,仅仅是因为她相信不会有人像她那样,会为了这个故事花上同样的时间去亲身经历。 作为一名女性创作者,彭三源拥有着女人的细致与耐心:为了写《失孤》的剧本,她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采访,见过了无数的悲伤和惨痛。在那些时刻,她经常和被拐儿童的父母一起掉眼泪,一起肝肠寸断。然而当把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时,她又展现出了男人般的克制和一种人性中共有的尊重——在惯常的预判中,一名女导演,遇到这样有泪点的题材、经历了大量真实的伤痛,她所拍摄出来的电影十有八九会是强力催泪弹。然而《失孤》却并非如此,它的冷静和旁观正出自彭三源对人性的坚持。
“我很喜欢两个女导演,一个是拍摄《拆弹部队》的凯瑟琳·毕格罗,一个是伊朗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这两个导演的特点在于如果不告诉你,你根本不知道这是女导演拍出来的电影。而她们的创作也不是男性化的,触发她们的点是和性别无关的,可能有很强烈的民族、国家或者社会属性——她们的角度是人的角度,而不是女人的角度,比较冷静和旁观。保持冷静和旁观可以避免自己被眼前的故事埋住,避免失去控制能力;另外不被埋住,才有可能从事件中抽离出来,到一个新的高度去看整件事。可能是精神和信仰的层面,这也才能使这个故事不流于事件本身。”
彭三源此话不假,在《失孤》之中她并没有利用电视剧编剧的优势,去设计大大小小的煽情和泪点,而是力求真实地还原人与生活。“我不可能为了累积悲剧而无穷地累积悲剧,那是不对的,没人的生活会是那样。我创作的依据不是戏剧逻辑,而是生活逻辑。”然而这并不代表她会100%地还原生活,当面对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她会选择表现与放大人性的善与美而非丑与恶,“打个比方,前一段时间长江之星沉船事件,幸存者大多数是强壮的男性。但如果让我以此来拍摄一部电影,我会以一个老年或者妇女的生还过程为主线,我觉得这个是角度的取舍,是如何尽量去表现人性中积极的一面。”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无性别的角度与判断,才使得作为电影新人的她受到了华谊兄弟和刘德华的信任。在一次采访中,刘德华告诉记者,因为电影中有大量的骑摩托车场景,彭三源担心观众会联想到《天若有情》中他帅气的模样,为此做了频繁的调整,还玩笑似地警告他“不要丢人”。而电影中也有一场刘德华被疯狂打脸的戏,剧本中那场戏本来是被男人打,彭三源临时换成了女人,并不是因为她心疼刘德华,反而是因为被女人打更没有尊严。另一方面,华谊兄弟也将电影的最终剪辑权交给了彭三源,尽管她可能缺乏经验,尽管所有人都明白,她刻意避开的泪点并不会受到这个市场的认可,然而刘德华的一席话或许可以证明她身为一名女导演的特别之处:当有记者用陈可辛拍摄的同类题材的《亲爱的》所表现出来的煽情与《失孤》的克制做对比时,他说:“我们希望给那些有伤疤的人看,给他们心理的安抚,而不是要他们哭。今天如果看完《失孤》哭得更厉害的话,是我们的失败啊。”
黄真真
环境造就了女强人
从2011年正式讲入内地市场,黄真真这四年的成绩不容小觑,三部导演作品总票房超过4亿,还得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提名。大多数内地影迷对这个娇小的女性的印象仍是拍爱情片的,却不知她的骨子里有着更犀利、更尖锐的灵魂。
黄真真的电影之路像她本人一样随性,从香港演艺学院毕业时,她学的是戏剧,而后去电台当了DI,又去纽约大学电影系继续深造。在纽约她卖过保险、当过酒保,还开了一家公司为NBC、CBS拍新闻。回到香港后,她拍了一部《女人那话儿》,其话题的直接震惊了全港。本以为她会就此成为剑走偏锋实验性极强的创作者,哪知三年后她因主演《走火枪》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的提名,之后又执导了一部又一部卖座的商业片。此刻她坐在我们面前,透露她现在有三部电影在推进:一部是悬疑片《消失的爱人》,一部是科幻片《顶峰》,还有一部是古装片《木兰奇缘》。
“毕业之后我回到香港,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回来晚了,尾班车都走了’。因为那个时候香港电影正低迷,我只能寻找一个出口。有一天我和一帮以前的女同学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很多男人经过我们,都想听听我们在说什么。我醉了之后想到,不如就拍一个这样的纪录片,于是就有了《女人那话儿》。”之后这支全女子的四人团队就此成立,除了黄真真之外,剧组的制片人、摄影师和灯光师也都是女性。“整个拍摄过程好轻松,后来参加了十个电影节,有八个都入围或者得奖,我立刻和她们分享。有一些人会有些害怕,因为拍摄的时候她们聊得很轻松,但事后就拜托我剪掉一些内容,担心自己的老公看到会不开心。”
这部着力于探讨中国女性性观念的电影,使黄真真与“先锋”这个词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当她转战内地,拍摄了《倾城之泪》《被偷走的那五年》《闺蜜》三部商业电影后,不少从前的影迷会质疑:这还是黄真真吗?
“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电影人,最重要的是有热情。如果项目是自己想拍的,不管商业片、艺术片,大成本、小成本,其实都无所谓。也许五年十年以后,我拍过很多不一样的电影,再回来让我拍青春片,我也会做。采访时经常有人问我下一步的计划,可我真的没有计划,我是个蛮自由的人,我也想继续做一个自由的人。”
尽管崇尚自由,但作为导演,黄真真在工作时对自己还是有着不少的要求。比如她知道自己个子比较小,又是娃娃脸,于是在工作场合就尽量表现出强势的一面,甚至要求自己不可以哭。“一个女导演,尤其是新导演,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别人不太容易相信你,我想让他们不用担心,就要变强。其实女人不需要强势,所谓的女强人都是环境造就出来的,因为要和男人一起工作,要证明给别人看,要加倍地努力。而且女导演真的不可以哭因为男导演哭了,大家会很感动,而女导演哭了,大家只会笑着说‘女人嘛’。”
有困难的地方,也有顺利的时候。在黄真真看来,女导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去找投资人的时候,对方会特别有兴趣看看你要做的项目,因为导演比例上男多女少;去和人沟通的时候,女人确实会比较细腻,也比较细心。当你拍一些感性题材,会发现女性观众特别有共鸣;而现在进影院,男人大多是跟着女人去看戏的,甚至有很多男人就喜欢看女性题材的戏可能不那么方便开口主动去看。”她略带神秘地笑着,“男人拍女人和女人拍女人是不同的方向,这两个方向还会继续下去。只是我觉得女人是很复杂的动物,男性永远不会完全理解。”
之前拍摄都市时装电影,环境尚可,而新片《消失的爱人》的拍摄,黄真真要和剧组一起在云南雪山取景就困难多了:团队中的大部分人有高原反应,要持续吃药来缓解,而黄真真却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状态,让大家对这个“小女生”模样的导演大为吃惊。她大笑起来有些得意地说:“所以女人的身体不一定比男人弱,只是(个头)比男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