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兴趣在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效性的建构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应该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课程的教学实效在今天遭遇了极大的挑战。本文提出只有内在地解决大学生的理论兴趣问题才能化解难题,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整治理论课的作用,因为一切发展都是通过内在的自我否定才能实现。不过理论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对教师、教材以及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理论兴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该在大学生树立“三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与另外三门课程相比又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颁布后,反思十多年来《原理》课程教学效果与让《原理》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这一目标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理论兴趣的得与失
  近年来对《原理》课程的教学一直处于积极的探索中,目前基于《原理》课程的探讨大致如下:1、基于教材本身的思考。因《原理》教材是全国所有高校使用的“指定”教科书,这就面临着如何在不同地区(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不同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中“因材施教”的问题,对此很多高校探索出了一条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途径。2、基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原理》教材是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提炼,进而也就缺乏了原有思想的丰富性,很多学生认为教材枯燥,脱离生活。针对此种现象,很多高校将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探索了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方法。3、基于考评方式的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能够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命题的掌握程度,但仍然偏向于客观知识的传授而脱离了作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哲学学科的使命,在此基础上一些高校将小论文、课堂辩论、社会实践等纳入总成绩而形成多元化的考核方式。4、基于教师自身的调整。教师本身的思想因时代影响呈现多元化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此很多高校要求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人格魅力、加强学识魅力。
  以上积极的探索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理》课的教学实效,也看到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原理》课程所面临的客观问题,然而笔者认为上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对学生理论兴趣的探索。之所以很难达到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目标,问题在于没有真正激发起大学生的理论兴趣。当前高校《原理》课程的教学甚至一度构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与教师、学生主体的“双重伤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贯穿于中学直至大学,然而熟知非真知,传统的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从而将其作为客观知识的学习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本性,这也是学者们近年来不断呼吁“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真正的马克思”、“情近马克思”之原因。另一方面,大学生将“必修”等同于拿学分,没有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尤其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局面,让很多学生感到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对于教师来说,一些多年从事《原理》课程一线教学的教师无奈的在课堂上上演“独角戏”。究其实,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的缺失。
  反观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方式,值得我们深思。黑格尔在其晚年的著作《法哲学原理》中这样定义哲学的功能:“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①馬克思也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哲学的使命是要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在今天这样一个为资本的逻辑所主宰的时代,更需要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知道,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社会主义虽然在一定时期扭转了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潮但并没有取代它,然而也是在欧洲,产生了由卢卡奇、布洛赫、葛兰西等组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而他们在中学时期所学的哲学是直面黑格尔、韦伯、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哲学家的经典原著,正是在原著的学习中激发起了理论兴趣。此外,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遭到极大破坏后,被誉为当代四大思想家的詹姆逊、吉登斯、哈贝马斯以及德里达,他们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詹姆逊特别声言:我同马克思的联系出于兴趣。在美国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座、讨论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是学生领略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而此种理论兴趣源于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特视角和概念。反之,传入我国的前苏联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因为被偶像化而丧失了理论本身的魅力。就目前来说,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与时俱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借助于不断更新版次来实现。
  二、如何激发理论兴趣
  能否在学生疏离《原理》、《原理》游离学生的两极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举措是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只有从内在产生学习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动力,因为如果说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路径的话,一切发展都是自我的内在否定。然而理论兴趣的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教师的讲授、对教材本身、对学生都提出了新的长期的要求,具体来说如下:
  1、对《原理》课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1)回到马克思。列宁曾精辟地概括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来源。《原理》课程教师要理顺西方哲学史、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关联。不清楚其内在关联,就不可能真正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不仅于此,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弄清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怎样与旧哲学划清界限的。也就是说《原理》课程不能仅限于讲出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什么”,更重要地是要讲出“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成为马克思所批判的将其理论作为玩物和教条的问题,才不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进而庸俗化(事实上对受到前苏联教科书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系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作为通识必修课的《原理》教材远远落后于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理论兴趣。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为例,《原理》课程主要将其安置在“认识论”部分展开,讲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却忽视了“实践”概念具有的本体论意义。事实上,马克思用“实践”解决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超自然属性的对立,“实践”具有人的自我生成的本体论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要么诉诸于上帝(中世纪哲学)或者灵魂(柏拉图),要么对客观对象无计可施而至多也就采取一种“高级的直观”(费尔巴哈)。再进一步在源头上去了解“实践”,则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黑格尔的“劳动”、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都有密切的关联。只有这样来理解实践,才不会只是简单地去记住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的中介等客观的却不见“人”的客观知识。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也就懂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也就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区别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就至少能在康德之后的水平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而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也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也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中。(2)将马克思、恩格斯形象具体化。大学生常常感到伟人距离自己很遥远,教师在带领学生读原著时要让马克思、恩格斯回到他们的时代背景中去,比如波恩大学时期的浪漫的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编辑时的“愤青”马克思、对路易-波拿巴复辟王权时无奈又强作乐观的马克思、巴黎公社成功后兴奋的马克思、公社失败后悲痛的马克思等。本科生特别是理工院校的学生,人文功底相对较弱,将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感性化,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距离他们并不遥远。(3)超越马克思。还原马克思并不是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原教旨”的马克思主义,避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还表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和概念去理解中国现实状况。在建国初期当我们熟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烂熟于心而认为自己是最接近于马克思的时候,我们反而是离马克思最远的;而在改革开放后,我们对所有制形式进行改革而看上去离马克思最远的时候反而最接近于马克思。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真正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法来理解、指导现实,而绝不是背教材,考教材,从这一点说来就是要有问题意识,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解释现实,而不是将思想阵地让位于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等各种负面社会思潮。   2、《原理》教材于2007年出版以来,先后经历了2008年修订版、2009年修订版、2010年修订版、2013年修订版以及2015年修订版,版本的修订涵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热点问题,最新的版本编排也更富有视觉美感,但是版本的不断更新依然没有改变教材游离于学生之外的情况。换言之,大学生读《原理》教材很难收获读原著的感受。不仅于此,《原理》教材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与中学教材重复,大学教师再来“炒剩饭”很有可能成为“独角戏”。基于此,《原理》教材应结合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知识储备情况,深化中学所学的知识点。比如关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新版教材放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中展开,但是关于如何理解现象与本质,依然在讲学生已经滚瓜烂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为何不能从康德的现象界与本体界的二分、从黑格尔的辩证法拆解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到此为止”界牌讲起呢?即是说,将原理与马哲史、甚至是西哲史相结合,才能让作为骨架的“原理”有血肉、有生气。
  3、对大学生来说,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只有在大学生以自我为学习主体,不断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搏斗”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新的主体。而任何自上而下的权威、外在的命令很难成就一个真正的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主体。按照辩证法的本性来说,“主体只作为结果出现。”③48课时的《原理》课程教学几乎不可能看完与课程紧密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此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如:《1844年经济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等列入大学生长期阅读的书目。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对于没有哲学基础的大学生来说又不太容易完全掌握,因此二手书目也非常重要,如奥古斯特·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海涅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赫斯的《论金钱的本质》等,从互文中一点点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2)在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针对改革开发以来在城市和农村取得的成就以及产生的社会矛盾,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的现实意义,通过生活实践的形式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3)网络现在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资源,受制于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QQ、微信、E-mail、百度云盘等方式,课前将相关资源发送到群里,如:《共产党宣言》、《摩登时代》、《英国工业革命》的视频,在讨论课甚至在课后通过网络展开讨论,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
  要注意的是,当下《原理》课的教师受到学生评价、学校考核等限制,少数教师投其所好,用趣味性取代理论兴趣,在哈哈一笑中结束《原理》课程的学习,这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庸俗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另有部分年轻教师,受到研究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对本科生的《原理》课教学过度拓展,又落得学生无可适从的局面。总之,两极相通,这两种方法都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要保持在适当的度的范围内。
  三、激发理论兴趣的重要意义
  作为体现“时代精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触动神经、震撼心灵就是还没有真正掌握它。不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学还是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都不应该仅仅将其作为客观知识来接受,而是应该让它们对今天的现实“开口”,并形成青年人的“性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它在对现实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它批判资本主义的实证性而要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因为在它的创始人看来,随着一个受到资本逻辑主宰的时代的到来,人人都異化了。无怪乎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是“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④
  但是当下的现状是:自建国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普及,通常一个没有系统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也能讲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以及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本体论知识;实践、真理、价值等认识论的知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知识,以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等政治经济学知识,对此首先要承认这是一个进步,但它们只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客观知识,只能说是不错的,却难以真正在现实中有指导作用。如此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的“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当然很难激发起学生的理论兴趣。笔者认为只有恰当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才能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继而才能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从而达到一定的理论境界,这里的境界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肩负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从而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这个重要群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 ].范杨,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人民出版社,2000年.
  [4]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 M ].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注释: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20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3页。
  ④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383页。
  本文是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青年教师教改项目“基于激发理论兴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的成果,项目号:2016QN49。
其他文献
摘要:为推动当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发展,学校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建设理念,开展建设科学环保的节约型校园建筑工作。合理高效地开展节约型校園建筑工作前,对节约型校园建筑的能耗数据分析是准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人口容易密集的场所,利用常规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能耗进行数据分析无疑是项庞大的工程。在此情况下,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能耗数据进行数据发掘处理与分析的快捷
期刊
摘要:约瑟夫·海顿(J.Haydn,1732~1809)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海顿交响曲的最高成就,是他在九十年代两次到英国旅居时应萨罗蒙之邀,应约而写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G大调第94交响曲》是《伦敦交响曲》中的第四部交响曲,作于1791年。由于行板的第二乐章中有一个据说是为了惊吓爱附庸风雅、听音乐时却又打瞌睡的太太小姐们,而设计出的在G音上的管弦乐队各声部突兀其来的合奏,故又
期刊
摘要:弗朗兹·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他一生創作了600多首歌曲,被誉为“歌曲之王”。《魔王》是他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舒伯特;《魔王》;艺术歌曲  弗朗兹·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北海市图书馆在延伸服务理念、服务对象、服务空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实践,对中小型图书馆延伸服务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存在问题。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伸服务;中小型图书馆  1.引言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的重要决策。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并不断对其加以丰富和创新,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当前,各地区特别是经
期刊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借力各类新媒体平台,不断创新回乡新闻报道策划的策略,取得了优秀成绩。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回乡看中国”新闻报道策划为例,具体分析其新闻定位策略、受众定位策略、平台策略、采访策略和互动策略等,总结了其新闻报道策划的不足,以期展望移动互联时代下回乡新闻报道策划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回乡;新闻;策划;策略  随着国家的繁荣发展,我国的乡村脱下了“衰败”的外衣,在
期刊
摘要:班级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组织载体,是团结学生、组织学生的重要形式。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学是否能实现自我发展,提高个人素质,也关乎着高校教育管理水平。高校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需在班级管理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班级管理工作办法进行探索,认识并利用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理清班级管理
期刊
摘要: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我们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及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笔者试图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以如何做好学生引路人为例。  关键词:师德建设;立德树人;引路人  前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
期刊
摘要:大学生辅导员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是重要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引导大学生尽快熟悉新的校园、顺利进行大学新的生活以及学习环境的主导力量。但是在长期的工作中,许多辅导员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出现职业倦怠感,这不仅为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而且还在教育及引导学生方面出现滞后、缺乏热情等,因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在本文中主要以包头师范学院作为案例分析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然后提
期刊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生态学作为高校生物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普遍受到了高校的重视。但是,目前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实践教学比较落后,迫切需要对高校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构建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随着生态
期刊
摘要:社会志愿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社区教育志愿者,他们对社区环境的改善和社区教育进步的促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强化引导以及管理社区教育志愿者的队伍,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基于此,本文就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使社区教育的整体影响力得以扩大、人才资源得以充实,还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