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阵地,是推行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学生能否进行创新学习,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正确把握教材的知识价值与素质培养价值,立足课堂,把握教育创新“三要素”,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落实课堂常规,养成创新习惯
托尔斯泰说:“好的习惯能促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促使人成为囚徒。”良好创新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进行创新学习的先决条件。新接任一个教学班,首要任务不是加快步伐赶教学进度,而是引导学生养成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比如预习课文时“读—划—查—疑”,即读通课文,划出好词好句,查找工具书与学习资料并理解,分析;“疑”字最为重要,提出你学习过程中的疑难,还要对书本上所留思维空白质疑后进行猜疑;最后还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思索,不拘泥于书本上的观点,大胆质疑,形成自己的独有认识。学完了一篇课文之后,对书中作者所留思维空白、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教师所传授的理由,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与体验进行审视性的小创作。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培训学生的创新习惯,在各项学习常规习惯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凡学习必多问为什么,树立“创新”为荣的观念,促使学生“温故预新、听练议讲、作业总结”等環节多思善问,不唯上,敢于冲破常规,不拘一格,从而养成创新学习的好习惯。
二.增加科技含量,激发创新兴趣
学生有了创新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创新就有了成功的基石。现代化教学仪器及媒体表现力极为丰富,能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能开拓学生思维,启发想象。老师应精心设计,巧妙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上声画同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从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譬如,“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安塞腰鼓”所展现出的磅礴气势,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激情与力量,那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气势,唯有黄土高原才能承载。作者行文之中如此用笔点睛,学生哪能理解?于是借助音响资料视屏展示:将陕北古老的历史及“安塞腰鼓”表演的背景、场面、舞姿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再让学生有感情颂读课文。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快速理解了课文,而且还探究出许多教材以外的新知识,得出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一方人的认识,更是孕育出了一种独特文化、艺术生活。学生还从多个层面探究出了课文的美点:有人说美在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有人说美在呈现了一种民族的品格、信念、意志……学生众说纷纭,百花奇放,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
三.恰当选择教法,激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要创新,教师应多引用启发式、讨论式、质疑问难式、操作式、商讨式等教学方法进课堂,精心设疑,巧妙点拨,多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多让学生自学,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归纳总结。以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是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然后按照教师的设计思路展示成果。课堂虽然生动活跃,但毕竟不是学生在创作中展示,或多或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时间久了,学生也有些疏懒。为了还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笔者大胆进行了探索,在教学“戏曲大舞台”这一活动课时,就来了一个创新,将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了互换,教师帮助学生收集资料并归成类,而后将学生分成四个组进行竞赛式设计活动,组织材料,向老师同学展示,评比最具创意奖和设计科学合理奖。“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情绪高昂,热情洋溢地精心设计,四个组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考察的知识较以往拓宽了2—3倍,信息容量大,这样以来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和引导学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地思考,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真正目的。
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渗透点,巧妙地将其融汇于教学过程之中,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养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坚强意志。
江泽民同志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教学更是一样,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创新的技巧,教学模式别具一格,新颖有活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积极地、愉快地获取知识。
郭秀萍,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一.落实课堂常规,养成创新习惯
托尔斯泰说:“好的习惯能促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促使人成为囚徒。”良好创新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进行创新学习的先决条件。新接任一个教学班,首要任务不是加快步伐赶教学进度,而是引导学生养成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比如预习课文时“读—划—查—疑”,即读通课文,划出好词好句,查找工具书与学习资料并理解,分析;“疑”字最为重要,提出你学习过程中的疑难,还要对书本上所留思维空白质疑后进行猜疑;最后还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思索,不拘泥于书本上的观点,大胆质疑,形成自己的独有认识。学完了一篇课文之后,对书中作者所留思维空白、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教师所传授的理由,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与体验进行审视性的小创作。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培训学生的创新习惯,在各项学习常规习惯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凡学习必多问为什么,树立“创新”为荣的观念,促使学生“温故预新、听练议讲、作业总结”等環节多思善问,不唯上,敢于冲破常规,不拘一格,从而养成创新学习的好习惯。
二.增加科技含量,激发创新兴趣
学生有了创新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创新就有了成功的基石。现代化教学仪器及媒体表现力极为丰富,能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能开拓学生思维,启发想象。老师应精心设计,巧妙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上声画同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从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譬如,“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安塞腰鼓”所展现出的磅礴气势,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激情与力量,那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气势,唯有黄土高原才能承载。作者行文之中如此用笔点睛,学生哪能理解?于是借助音响资料视屏展示:将陕北古老的历史及“安塞腰鼓”表演的背景、场面、舞姿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再让学生有感情颂读课文。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快速理解了课文,而且还探究出许多教材以外的新知识,得出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一方人的认识,更是孕育出了一种独特文化、艺术生活。学生还从多个层面探究出了课文的美点:有人说美在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有人说美在呈现了一种民族的品格、信念、意志……学生众说纷纭,百花奇放,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
三.恰当选择教法,激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要创新,教师应多引用启发式、讨论式、质疑问难式、操作式、商讨式等教学方法进课堂,精心设疑,巧妙点拨,多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多让学生自学,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归纳总结。以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是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然后按照教师的设计思路展示成果。课堂虽然生动活跃,但毕竟不是学生在创作中展示,或多或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时间久了,学生也有些疏懒。为了还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笔者大胆进行了探索,在教学“戏曲大舞台”这一活动课时,就来了一个创新,将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了互换,教师帮助学生收集资料并归成类,而后将学生分成四个组进行竞赛式设计活动,组织材料,向老师同学展示,评比最具创意奖和设计科学合理奖。“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情绪高昂,热情洋溢地精心设计,四个组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考察的知识较以往拓宽了2—3倍,信息容量大,这样以来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和引导学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地思考,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真正目的。
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渗透点,巧妙地将其融汇于教学过程之中,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养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坚强意志。
江泽民同志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教学更是一样,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创新的技巧,教学模式别具一格,新颖有活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积极地、愉快地获取知识。
郭秀萍,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