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课题把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作为切入点,引入了“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翻译教学实践,并探讨了翻译技巧和方法,旨在提高翻译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翻译实用技能。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 翻译技巧与方法
  一、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尽管“译”被列为基本功之一,但是和其他基本技能相比,英语翻译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学生对翻译学习不够重视。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并没有机会获得翻译方面的专门培训。另外,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也相对薄弱,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出现很多误区。他们认为语法、词汇才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翻译不过是阅读理解中的一个附属过程。学生习惯于借助各类词典,查找单词,然后不经思考直接将词典的释义照搬下来,这样造成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洋化”,汉译英时英语“汉化”,译文不符合目标语语言习惯,让人不明白。二是教师对翻译教学不够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翻译是高职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师经常注重讲解语法、词汇等,对语句的翻译仅仅一提而过或直接给出译文,忽略了对很多复杂句子翻译时理论的渗透及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学生也缺乏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二、“功能对等”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
  1986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他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理论。所谓“功能对等”指的是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认为翻译不只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词与词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译者将两种语言所承载的语义内容进行转换的过程。奈达一直提倡“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但指出并不是只顾内容不顾形式,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当形式对等与内容对等不可兼具时优先考虑内容对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理解和表达,准确地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前提,只有正确地理解原文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奈达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指出,特定的语言环境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离开语境,语言似乎也就失去了意义。英语中绝大部分词汇,并不是仅有一种含义,也并不仅有一种词性,即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的现象举不胜举,那怎样使学生在翻译时能做到运用自如,在众多词义中选择恰当正确的词义和词性进行翻译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的语境就会有不同的词义和词性与之匹配。《新编大学英语教程》中有这样一句话:“In college your professors are expecting you to voice your thoughts.”其中“voice”一词,在英文中有名词、动词两种用法。翻译此句时到底用哪种用法呢?这就要引导学生总观整句话的上下文、词语搭配关系等确定该用动词还是名词。经过分析,很显然在这句话中“voice”一词是用作动词“表达”之意的。
  此外,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义。”英语翻译是否成功,不仅靠翻译的基础知识及翻译技巧,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等。该理论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中英文化形成总体的感性认识。在讲文章的同时,结合课文的背景传授一些有关西方建筑、音乐、饮食、服饰、历史、生活传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西方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翻译时才能兼顾所有,更贴切地进行翻译,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做这方面的实践练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也需要在教学中渗透多种翻译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中翻译技巧与方法的渗透
  1.增、减(省)译法
  奈达的翻译理论要求译文语言自然流畅,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但因英汉两种语言截然不同的特点,在翻译中要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就需要在不改变原文意义的前提下酌情增加或删减词汇。增译可以使译文结构完整,也可以保证译文意义明确。省译,可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自然流畅。比如:“Don’t forget to wash before meal.”这句话译为“不要忘了饭前洗手。”我们注意到“wash”这一及物动词后面省略了宾语“hand”,但翻译成汉语时,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译为“洗手”。这样一来才能使译文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思想内容。
  2.转译(换)法
  转译法是指翻译时为使译文目标语表达方式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进行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如:在“He is deep in thought.”这句话中“thought”在英文中是名词,但译成汉语为“他在深思。”其中“深思”在汉语中却是动词。
  3.分译法和合译法
  分译法是把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较简短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译法把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长句较多。比如,在《新编大学实用英语教程》第一册中有这样一句话:“Snow crystals are crystals that have formed around tiny bits of dirt that have been carried up into the atmosphere by the wind.”显然,这是一个含有两个从句的复合句,这样的英语句型,用一句汉语是很难翻译出通顺易懂的句子的。这就要求根据汉语表达方式,拆译成一些简短的句子。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翻译:“风将微小的灰尘带到空中,由它们形成的结晶就是雪结晶。雪结晶实际上就是微小的尘土粒子外面包裹了一层冰。”这样拆译出来的句子更加流畅通顺,简短易懂。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英语翻译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听、说、读、写等其他环节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改善,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翻译实际运用能力为中心,结合实际适当渗透翻译理论,增强学生理论意识,为采用各种有效的翻译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学生发现翻译过程中的规律,解释翻译现象,同时增加中西文化背景的讲解,深厚的文化底蕴,拓宽学生视野。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2]Jnade Waard
其他文献
 1986年以来,在刘中慧校长的率领下,重庆市石柱第一职业中学全校师生发扬“团结奉献,艰苦创业,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走出了一条民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艰苦创业、科教兴农的办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
通过和英语学习存在自卑障碍的学生心灵上的交流与鼓励,在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帮助下,让这些学生正视自己、克服自己,打消他们学习英语的自卑感,重新树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为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上海市房地产学校、上海市农业学校、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工商信息学校、上海市高级技
内容介绍特拉伊宁是公认的苏联第一个对犯罪构成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刑法学家。1946年至1957年,他先后出版了三部关于犯罪构成学说的著作,其中最后一本《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11月 1日《中国教育报》报道,通过合并调整,中国高校 8年净减 324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全面进展。  11月 2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新时期的旗
文章详细分析了清河水库20170726暴雨洪水过程。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20170726 storm flood process in Qinghe Reservoir.
从跨学科研究的驱动力分析入手,阐述跨学科研究的障碍、重要性和现实性,跨学科研究成为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期刊论文与学科交叉的关系,证实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
阮啸仙(1897-1935),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人,是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工人运动的先锋,大革命时期与彭湃齐名的著名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