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构建儿童道德精神家园可资借鉴的丰厚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是孔孟之乡,这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厚的国学底蕴。近年来,济宁市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市委、市政府打造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工作部署,全面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通过课堂聚焦、活动拓展、文化熏陶,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以此来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最终达到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教育目标。
聚焦课堂,夯实传统文化教育
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济宁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贯穿中小学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知晓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从长期的经验探索中,济宁市的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全覆盖,即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育人群全覆盖。市教育局编写了多本地方教材,各县市区和中小學校也结合各地实际,编写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列入学校课程的课时,规范开设,加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媒介,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体味、铭记、传播,入眼、入耳、入心,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市中小学全覆盖、经常性、系列化、高效化,最终积淀内化成青少年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底色。
在校本教材编写上,曲阜市实验小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学热刚刚兴起时,便着手建设校本课程。开始编写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手册》中,一半是古诗词,一半是儒家经典文章,内容较为简单,主题也不鲜明,不成系列。为提高国学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引进曲阜师范大学国学和教育学专家,与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编辑了校本教材《杏坛魂》,和语文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面向所有年级,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相关教师在认真研读《论语》及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年级教学的特点,编写了《<论语>进课堂》教材六本,引领学生在文本上明确对经典原貌的认识,在行动上展现原典文化的内涵。实验小学的校本教材编写是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曲阜市实验中学则是通过策划“五百工程”,形成系列的校本教材。2009年,学校策划了传统文化教育“五百工程”,即百诗、百联、论语百则、名言百句、歌曲百首,并集结成册,供学生免费使用。从此,“五百工程”正式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七年级要完成百诗、百联的学习,百诗、百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七、八年级要完成论语百则的学习,论语百则分为求学进取、明德修身、处世为人、孝悌为本、仁义诚信、君子风范等主题,同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共同构成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歌曲百首由音乐老师分解在初中三年内学习;名言百句则落实到日常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当中。为了督促师生有效落实“五百工程”,学校每学期都将所学内容列为考察范围。“五百工程”的深入实施,如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师生喧嚣浮躁的心灵,成为激发灵感、涵养智慧、提升道德的一剂灵丹妙药。
除了通过校本教材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之外,课程融合也是实现文化经典浸润学生的有效途径。和平街小学在课程融合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和跨学科整合。拿语文为例,学科内整合:每一册都集中编排若干个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包括古诗文、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每一个主题都由相关的内容来构成,必要时还会外出参观或游览,做到课内课外相融合。学科间整合:四年级课文《诗情画意》与美术课整合、五年级课文《伯牙绝弦》与音乐古曲鉴赏课《高山流水》整合,等等。不同学科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跨学科整合:三年级课文《孔子拜师》整合为“走进孔子”研究性学习,分为六个部分。1.收集孔子的相关资料以及相关故事。2.学习课文《孔子拜师》。3.组织学生观看《孔子》电影。4.组织学生去孔府孔庙游学。5.开展论语诵读会,评选“论语小达人”。6.收集孟子、墨子、曾子等其它古圣贤人的资料,进行大家思想的对比学习。这种立体式的学习使得中华优秀文化能够深入学生的心底,增强文化底蕴和道德熏陶。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情感、感悟道理、规范行为。传统文化教育课堂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文化引导和精神培养,达到“提升素养、文化育德”的效果。
拓展实践,激活传统文化教育生命力
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思想文化品格的有效途径。济宁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外化于行。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德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了“书香校园”“我们的节日”“我的中国梦”“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实践活动;与市关工委联合开展了中华诗文诵读、感恩教育、才艺培养活动;开展了“小小百家讲坛”活动、民俗体验活动、节日认知活动、经典影视赏评活动;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班会课方案评选活动”。依托活动,引导全市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孝德教育等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活动为全市中小学生搭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平台,在全市中小学校营造了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培育了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济宁学院附属第二小学通过“少年君子”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学校把“少年君子”活动分为六个单元: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文明礼仪,做少年君子;孝亲敬老,做少年君子;诚实守信,做少年君子;诚朴刚毅,做少年君子;知荣明耻,做少年君子。将活动的侧重点按照孩子的年龄特征依次展开,六个单元又结合年级特点确定了36个主题,分布于各个年级实施,每月一个主题,并按照该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将活动推向深入。如“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这是六个单元中的第一个单元,放在一年级实施,设计的六个主题活动为:干干净净每一天、我爱红领巾、呵护书本工具、我是校园清洁工、我爱整理房间、爱护身边环境。通过将主题细化,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营造文明校园氛围,为学生踏入小学生活迈开文明的第一步。每个年级都按照规定的单元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长此以往,学生便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格,提升着素养,逐渐达到“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山东省济宁市是孔孟之乡,这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厚的国学底蕴。近年来,济宁市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市委、市政府打造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工作部署,全面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通过课堂聚焦、活动拓展、文化熏陶,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以此来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最终达到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教育目标。
聚焦课堂,夯实传统文化教育
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济宁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贯穿中小学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知晓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从长期的经验探索中,济宁市的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全覆盖,即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育人群全覆盖。市教育局编写了多本地方教材,各县市区和中小學校也结合各地实际,编写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列入学校课程的课时,规范开设,加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媒介,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体味、铭记、传播,入眼、入耳、入心,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市中小学全覆盖、经常性、系列化、高效化,最终积淀内化成青少年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底色。
在校本教材编写上,曲阜市实验小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学热刚刚兴起时,便着手建设校本课程。开始编写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手册》中,一半是古诗词,一半是儒家经典文章,内容较为简单,主题也不鲜明,不成系列。为提高国学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引进曲阜师范大学国学和教育学专家,与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编辑了校本教材《杏坛魂》,和语文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面向所有年级,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相关教师在认真研读《论语》及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年级教学的特点,编写了《<论语>进课堂》教材六本,引领学生在文本上明确对经典原貌的认识,在行动上展现原典文化的内涵。实验小学的校本教材编写是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曲阜市实验中学则是通过策划“五百工程”,形成系列的校本教材。2009年,学校策划了传统文化教育“五百工程”,即百诗、百联、论语百则、名言百句、歌曲百首,并集结成册,供学生免费使用。从此,“五百工程”正式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七年级要完成百诗、百联的学习,百诗、百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七、八年级要完成论语百则的学习,论语百则分为求学进取、明德修身、处世为人、孝悌为本、仁义诚信、君子风范等主题,同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共同构成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歌曲百首由音乐老师分解在初中三年内学习;名言百句则落实到日常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当中。为了督促师生有效落实“五百工程”,学校每学期都将所学内容列为考察范围。“五百工程”的深入实施,如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师生喧嚣浮躁的心灵,成为激发灵感、涵养智慧、提升道德的一剂灵丹妙药。
除了通过校本教材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之外,课程融合也是实现文化经典浸润学生的有效途径。和平街小学在课程融合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和跨学科整合。拿语文为例,学科内整合:每一册都集中编排若干个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包括古诗文、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每一个主题都由相关的内容来构成,必要时还会外出参观或游览,做到课内课外相融合。学科间整合:四年级课文《诗情画意》与美术课整合、五年级课文《伯牙绝弦》与音乐古曲鉴赏课《高山流水》整合,等等。不同学科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跨学科整合:三年级课文《孔子拜师》整合为“走进孔子”研究性学习,分为六个部分。1.收集孔子的相关资料以及相关故事。2.学习课文《孔子拜师》。3.组织学生观看《孔子》电影。4.组织学生去孔府孔庙游学。5.开展论语诵读会,评选“论语小达人”。6.收集孟子、墨子、曾子等其它古圣贤人的资料,进行大家思想的对比学习。这种立体式的学习使得中华优秀文化能够深入学生的心底,增强文化底蕴和道德熏陶。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情感、感悟道理、规范行为。传统文化教育课堂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文化引导和精神培养,达到“提升素养、文化育德”的效果。
拓展实践,激活传统文化教育生命力
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思想文化品格的有效途径。济宁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外化于行。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德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了“书香校园”“我们的节日”“我的中国梦”“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实践活动;与市关工委联合开展了中华诗文诵读、感恩教育、才艺培养活动;开展了“小小百家讲坛”活动、民俗体验活动、节日认知活动、经典影视赏评活动;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班会课方案评选活动”。依托活动,引导全市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孝德教育等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活动为全市中小学生搭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平台,在全市中小学校营造了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培育了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济宁学院附属第二小学通过“少年君子”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学校把“少年君子”活动分为六个单元: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文明礼仪,做少年君子;孝亲敬老,做少年君子;诚实守信,做少年君子;诚朴刚毅,做少年君子;知荣明耻,做少年君子。将活动的侧重点按照孩子的年龄特征依次展开,六个单元又结合年级特点确定了36个主题,分布于各个年级实施,每月一个主题,并按照该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将活动推向深入。如“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这是六个单元中的第一个单元,放在一年级实施,设计的六个主题活动为:干干净净每一天、我爱红领巾、呵护书本工具、我是校园清洁工、我爱整理房间、爱护身边环境。通过将主题细化,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营造文明校园氛围,为学生踏入小学生活迈开文明的第一步。每个年级都按照规定的单元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长此以往,学生便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格,提升着素养,逐渐达到“立君子品,做有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