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中的日本小说与映象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gfen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日本进化:流行文化解毒》中,当汤祯兆以日本杂志《Around Forty》讨论中女/剩女问题时,就试图在书中以日本流行文化作为香港社会问题的参照系。作为知日作家,汤祯兆对日本社会问题的了解并非第一手研究,却旨于以日本社会话题、流行文化甚至文学等作为一个坐标,既让读者了解其中反映的日本社会问题,亦藉此反观香港与日本社会的异同。而汤祯兆最近出版的《人间开眼》,就以日本流行文学反观日本社会的下流现象,这种观察并非严谨的学术研究,却因为日本的语境而增添不少趣味。盖日本是一个被流行文化完全渗透的国度,其漫画的意义并非纯然为了教育或娱乐下一代(正如美国人所做的),而是为了以漫画家的异化想象呈现出日本社会现实。而漫画作为流行媒体甚至主导了整个日本的文化,甚至与文学合流,并使传统文学在流行小说的面目下重新发光,甚至书本小说仍可与手机小说体裁分庭抗礼。纵观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像日本般,漫画(及动画)、流行文学与正统文学水乳交融。
  大概熟读伊坂幸太郎、向田邦子、万城目学、奥田英朗、东野圭吾等小说大师的读者更有资格评论汤祯兆的新作,皆因作者在书中以社会角度剖析日本畅销小说家的作品。这些小说所呈现的世界正是那个现实世界的缩影,但在日常世界里,大家对这个世界(或人间)的荒谬绝伦之处皆视而不见。当然,让读者开眼反观身处的大观园,这就是小说的社会意义,而日本社会的压抑,尤其产生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或引发更光怪陆离的文学想象。或许有人会问:“为何日本文学及其流行文化总爱呈现出如此现实之余又如此怪异的世界?”这涉及人类学层面的问题,作者没有解释这一点,读者却可以在字里行间去思考,思考日本文化下作家将各种问题放大、拉长的特别癖好。
  不管是哪位畅销小说家,只有当小说故事被改编,拍成电影、电视剧或被绘制成动漫等更流行的文本,才会被更多人认识,在香港这片面哈日的城市,更是如此。如果没有福山雅治的话,东野圭吾会否有这么多读者?要不是这样的话,小说中揭示的日本社会问题,恐怕更不为外人道,正如若没有《半泽直树》这出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外界也不会知道日本银行界的职场潜规则及关系到日本经济及企业兴衰的黑暗真相。其实每个社会都有林林总总的问题,从职场、校园到家庭,加上日本作家特有的细致梳理,真个可以做出最纤细的分类。对于想了解当今日本小说的读者来说,作者的小说分类学功夫无疑可让读者按图索骥,首先是治愈系小说,从吉本芭娜娜的厨房治愈小说、西尾维新等以轻小说体裁书写的妖怪治愈系,到山田咏美式的酒店外遇式治疗小说,作者的细致分析每每能让读者“开眼”。
  第二章讨论伊坂幸太郎等人的青春小说,分别以逃出社会约束、严酷社会及正当化宅男追踪狂等内容类型来分类。日本流行文化对青春题材的处理无疑是独特而复杂的,使西方流行文化中的青春和叛逆题材看来相对的幼稚和简单了,然而最超越现实的妄想也由此可见。另外,被拍成电影的小说《大逃杀》,其呈现校园青少年对抗国家控制的惨烈斗争,已让电影观众不寒而悚,前者却留待第四章《救赎社会边缘分子》中才讨论,同章亦提及到上一代人熟知的经典作家三岛由纪夫。
  不过,日本小说并非全然黑暗,它也在阳光之下。第五章题为《从家庭崩坏到重构》,此章绪言说明,作者觉得日本自七十年代开始的家庭崩坏,是今天日本文明病的起源,是耶非耶,也许值得商榷。但书中至少以向田邦子的小说,甚至《深夜食堂》的故事展现,家庭在崩坏世代中重合重构的可能。向田邦子的小说充满大爱,其小说虽离不开对家暴的关注,最终对人世仍充满怜悯和盼望。但日本家庭伦理面临破裂,却是铁一般的事实,作者以是枝裕和的《谁知赤子心》作为参照文本,说明这一代孩子在这种困境中必须自处的情境。
  如果下流社会源于七十年代的家庭伦理崩坏,那么全书从小说发掘出与家庭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酒店外遇、家暴、离异、宅居、畸恋等,都变得合情合理。作者却在第七章讨论了一个关系较远的课题﹕团地,即公共房屋,而且媒体是电影和漫画,没有小说。说到底,这种以环境为主线的题材比较适合以图像表现氛围,这也许是全书脉络中的异数,而关于极度压抑的团地居民的讨论,也不限于下流社会中的家庭现象,而本来就是普遍公共房屋规划的必然问题。本书副题为“从小说与映像窥视下流日本”,虽体现了小说和电影的互文性,但毕竟予人的印象是以小说为主。第八章却是从电影《裸岛》讨论另一日本的“恶所”,此题材与“下流”的关系似乎更模糊。但在最后一章(第九章),则依然回归小说中的鬼怪题材,探索光怪陆离的人间。
  这当然不是严谨的文学研究或社会学著作,读者或许不必对作者念兹在兹的“下流”作过多的诘问,这个词语在大部分时候指涉“崩坏”的意涵,而非指越来越多中产或平民阶层变成贫民的社会现象,而且作者是透过分析小说(及电影)的故事文本来剖析社会现象。对喜欢日本小说、动漫和电影的读者,汤祯兆这种分析方法就很有趣味,毕竟,我们都是透过这些媒介而不是新闻来认识日本的吧!
其他文献
邵琦近年来关于艺术的思考结集成为《书屋小记》出版了,体例类似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书画圈的朋友往往拿其与《石涛话语录》相比,所谓当局者迷,专业往往成为障目之叶,善意的赞美却大大低估了它的当代价值,这也是我更倾向于将该书推荐给普罗大众的原因所在。  全书三百多篇“微言”,用一种谈及文学、史学、哲学的思辨来讲艺术,尤其是艺术的本质。内容简介冒着千夫所指的危险——“对当代艺术标准的根本性批判”——却并
期刊
意大利四千古籍遭盗卖  据香港《东方日报》报道:意大利那不勒斯吉伦拉米尼图书馆(Girolamini Library)前总监卡罗(Marino Massimo De Caro)涉嫌监守自盗,窃取至少四千本珍贵古籍,再交由拍卖行出售获利。卡罗与至少13名同犯,将贼赃销往欧美,当中包括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名家作品,价值数百万欧元,被指为意大利百多年来,最严重的古籍失窃丑闻,震惊业界。  两名证人最近向
期刊
2013年3月13日,未来的小间书菜的主人在部落格上写下了这段话:  我们有一个梦。  有一间小店,门口贩卖自家种的有机蔬菜,门口进来的左手边是一整面的二手书墙,右手边是几张四人桌,客人可以享用自家蔬菜制作的餐点,喝果汁聊聊天。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也希望能有小庭院,种上几棵果树,这样下午的斜阳照下来,可以有光影摇曳的感觉。  这是我们的梦,这个blog是我们记录这个梦的地方,也许3年,也许5年,
期刊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还记得,就在前几年,仿佛一夜之间,幾米风格的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铺天盖地”。书店里,《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记了》《蓝石头》等绘本,让读者们熟悉并喜欢上了这位台湾绘本作家兼具观赏性与思考性的作品;剧院中,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音乐剧,以更为立体的方式为大家演绎书中的故事;而在日常生活中,文具、寝具,甚至城市里呼啸而过的地铁、公交车上,都能看到幾米作品中的元素。而让幾米作品如此大范
期刊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书香两岸》杂志已创刊五年多了。  今年年底,杂志获得两项殊荣,一是收获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协会)全省首届评奖金奖,二是获得了龙源期刊网“全国杂志数字阅读影响力top100”第64名。  更让人欣慰的是,所有客户都认为《书香两岸》杂志越办越好,对人有启发,有帮助。杂志能获得大家的肯定,主要原因是杂志社同仁心中有读者,他们认为既然是书香两岸杂志,就那个应该真实、客观反映两岸出版
期刊
其实很多设计师不甘寂寞,都在参与编辑,他们甚至是作者、策划。我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是特别想参与编辑。参与多了之后,我就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书籍设计师要参与编辑?可能是因为我很喜欢编辑的工作,很喜欢整理资料、内容;也有可能出版社的工作需要设计师和编辑来一起做,是工作上的义务,但是我认为它是一个出版行业的趋势。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用以储存知识/信息、被阅读和传递的书籍这个媒介是怎么演变过来的?从最
期刊
《亲爱的小孩》虽然是刘梓洁新近的作品,创作时间的跨度却很长,其中一些作品是早在十二年前,她在大学时期便开始创作的。  刘梓洁说自己从高中开始便凭着文艺女青年的兴趣和热情投入文字创作,但是并不算太认真,即便是2003年以一篇《失明》获得当年的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之后也没有积累创作、结集出版任何作品。要晓得,骆以军以及已故作家邱妙津等青年作家,当年都是获得“联合文学新人奖”这张进入文坛的“入场券”,遂
期刊
飞氘的作品常常需要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它的妙处。这部中短篇作品集一共有六个故事。《苍天在上》、《荣光年代》、《大道朝天》这三个,是用现代宇宙学,重写了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和夸父逐日的神话;《蝴蝶效应》则以一系列西方现代科幻小说和电影为由,再现了斑斓多姿并诡异恐怖的中国古代史;而《一览众山小》是写孔子求道,登上泰山,最后与未来世界相遇;《城堡》借用了卡夫卡那部名著的名字,却装入了后现代梦境一般的全新
期刊
前一阵子跟一位老朋友闲聊,她提及不知道怎么跟三岁的小女儿谈“生命教育”的问题,感到很是棘手。原因是,前一阵子朋友老公的外婆过世了,小女儿问她:“曾祖母怎么不见了?”她不知道如何向小女儿解释“曾祖母已经离开人世”这一事实。说她“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小女儿会觉得奇怪,因为当时老人家已经相当年迈,不良于行,没法子随意活动。而且,小女儿会问:“为什么曾祖母不想跟大家在一起,却要自己一个人去旅行?”“那她还
期刊
南方有光,彼岸有花。  观诸地理文化流变,台湾自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成为日本殖民地之后,便不乏有许多日本人把台湾和野蛮的“蕃人”划上等号,对台湾各地风土民俗也充满了猎奇心态;且随着明治中期到昭和时期“南进论”的形塑,即以台湾作为帝国扩张主义“南进政策”的起点。如是,一处“未开化”需要被征服、被开拓、被启蒙的“南方”形象俨然浮现。至于早期一度盛行书写、描绘台湾的诸多图像与文学作品,则是主要出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