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命题。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命题。十六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命题上升到一个新境界。
关键词:“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看,“以人为本”命题源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个命题。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辟了践行这一根本命题的新道路。
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以人为本”源于《资本论》中关于人和人的本质等思想。第一,马克思把对人性的理解进一步科学化和精确化。他强调:一是需要人具有“生产者的素质”。二是人作为社会的存在,人性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三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性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同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一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范畴。他对“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二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动态的范畴。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断改变而改变,社会结构也是随着这种改变而历史地更替。三是实践是考察人的本质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源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命题。在马克思以前,人本思潮并不乏见,费尔巴哈就是人本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重视人,把人和自然视为哲学的最高对象,但他不理解自然,不理解人,更不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把人从受奴役、受压迫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否定了唯心史观中的“从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而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他把旧唯物主义重物轻人的传统理论彻底改变过来,指出了人及其实践活动乃是世界之本。
二、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和弘扬
第一代领导人初步实践了“以人为本”命题。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二代领导人丰富和创新“以人为本”命题。邓小平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贯穿在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一是始终以人为工作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初,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二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思考。他以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为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第三代领导人将“以人为本”命题推向新阶段。江泽民开创性地将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4〕胡锦涛认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5〕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升华了这一学说。
三、践行“以人为本”命题的历史性突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以人为本”命题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这一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小康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过程,无疑是践行“以人为本”命题的过程,也是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为实现“以人为本”命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十六届三中全会引人注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9〕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作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方法论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7页.
[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26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作者简介:周丽 女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共党史专业。
关键词:“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看,“以人为本”命题源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个命题。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辟了践行这一根本命题的新道路。
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以人为本”源于《资本论》中关于人和人的本质等思想。第一,马克思把对人性的理解进一步科学化和精确化。他强调:一是需要人具有“生产者的素质”。二是人作为社会的存在,人性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三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性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同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一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范畴。他对“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二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动态的范畴。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断改变而改变,社会结构也是随着这种改变而历史地更替。三是实践是考察人的本质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源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命题。在马克思以前,人本思潮并不乏见,费尔巴哈就是人本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重视人,把人和自然视为哲学的最高对象,但他不理解自然,不理解人,更不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把人从受奴役、受压迫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否定了唯心史观中的“从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而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他把旧唯物主义重物轻人的传统理论彻底改变过来,指出了人及其实践活动乃是世界之本。
二、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和弘扬
第一代领导人初步实践了“以人为本”命题。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二代领导人丰富和创新“以人为本”命题。邓小平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贯穿在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一是始终以人为工作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初,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二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思考。他以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为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第三代领导人将“以人为本”命题推向新阶段。江泽民开创性地将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4〕胡锦涛认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5〕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升华了这一学说。
三、践行“以人为本”命题的历史性突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以人为本”命题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这一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小康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过程,无疑是践行“以人为本”命题的过程,也是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为实现“以人为本”命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十六届三中全会引人注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9〕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作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方法论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7页.
[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26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作者简介:周丽 女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共党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