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来人说,我们村子附近,辟出一大片地专门种植各式鲜花。村子原来名叫花园头,现时可是名副其实的一个大花园了。村后的清源山,已建设为风景区,市园林局管理,不是村里的人,人山还得买门票。
老家泉州,是个花木落地生根的地方。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从没间歇。玉兰花,北京种在花盆里,娇贵十分;在老家,就在地上自由自在地往上长,高过屋檐,缀满雪白粉嫩的花朵。米兰、含笑、茉莉、桂花……许许多多的花,都栽种地里,放开手脚地生长。我爱侍弄花草,北京干燥的空气、碱性水质,常叫栽种的花木一副萎靡不振的面孔。因而,心里不免时常想念起故乡的花。
故乡人,尤其是妇女,都喜爱花。早些年,梳发髻的多,头上戴花,不是簪那么几朵,而是用细麻线把花朵串成项链似的,盘成圈围着发髻。自然,是些花型较小的茉莉花、含笑花、玉兰花。爱美的年轻妇女,发髻上常常有三圈两圈的花串。头戴鲜花,脚穿草鞋甚至赤脚,这是很平常的装束,难怪外地人讥讽“顾头不顾脚”。谁家嫁娶办喜事,少不得买几十上百串各式鲜花。女客人进门,端茶的同时给她发髻戴上一串花。来帮忙办喜事的妇女,个个头上也是一两串花,这是对主人喜事庆贺的一种表示。屋里的空气弥漫了花的香气,似乎可以拧出香水来。戴花的多,栽花卖花的也多。每天清晨,城里大街小巷,伴着卖早点的叫卖声,是卖花女的一声声“莱莉花——含笑花噢——”。她们挑的竹篮里,摆放着沾满露水的鲜花。卖花女从身边走过,飘下的一段幽香,似乎伸手可掇。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地名,就叫花巷、花园。可见,故乡人爱花种花,历史悠长。我家的村子所以叫花园头,想必古时也是种花人多的地方。村里随便走到哪家,门口少不了有几棵龙眼树,墙边少不了有几棵花。村前的龙眼树,株连株,片挨片,郁郁葱葱,开花时节,清香沁满胸肺。村口的池塘,一簇簇荷叶亭亭玉立,仪态万方。一片翠绿中,落红点点,秀色夺人。家家房前屋后的花,有的斜倚门外,有的探露墙头,有的爬满竹篱。有香馥的令人陶醉的含笑、米兰,有娇妍艳丽的月季,还有像火把高高擎起的大红鸡冠花,像乐队里大喇叭似的牵牛花……真是遇目成色,人鼻有香。有一种叫不出学名的“五点花”,有紫红的、鹅黄的,每到傍晚五点钟左右太阳快下山时开花。它开放时,村里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五点花开了,该煮晚饭了!”家乡的花就这样,你落了,它来了,常开不败,房前屋后漾着一种清香的花气,让你不得不放慢脚步。家家种花,花不稀罕了。不管是谁家的,可顺手掐几朵簪在发髻旁,只要打声招呼:“婶婆,我偷摘你家的花戴了!”老人会乐呵呵地答道:“摘去戴,偷花不是贼哟!”自家的花种得好,旁人瞧得起,心里高兴。
村里人爱花的癖好,非常普遍,屋内的天井里、墙头上,也都用泥盆、旧脸盆、破陶钵种上几盆花花草草,空闲时瞟上几眼,心舒气爽。乡亲们就是这样用花装点生活,展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父母亲也十分爱花,厅里案桌上的花瓶里,一年四季翠绿翠绿的,是父亲插放进的竹节万年青。天井里的几盆花草,母亲洗菜时总忘不了看看是不是该给它们浇水了。每年春节前,家里忙着买春联、购年货、买鞭炮,父亲总不会忘记买来几头水仙鳞茎,略加雕刻,放进水钵里滋养。春节期间,家里的厅堂上满含春意。水仙花碧玉琢成的叶丛中,抽出一株株挺立的花茎,茎端顶着朵朵银白色的花,洋溢着阵阵隐隐素淡的香气。那时,家里清苦的生活,仿佛也染上了馥郁的芳香。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在清源山后,春节前,总要从山上采下一束野山茶花送来。父亲比收到什么礼物都高兴,小心把它插在花瓶里。那油光碧绿的树叶,托出大红闪亮、光艳夺目的大花,给家里带来一派喜气。来家里拜年的客人,少不得称赞父亲养的水仙花开得多,香气四溢。那时,父亲漾着笑脸。父亲高兴,全家都高兴。那是多美的花,多美的生活啊!
“文革”期间,母亲到北京住了一段时间。那时节,养花已被当作“资产阶级情调”扫除荡净。我的住房条件差,房间既小,且缺阳台,家里不见任何花木的踪迹。一日,母亲见到一个旧瓦盆,说要是种棵花多好。从哪去弄棵花啊?我好不容易向别人要到一棵小小的文竹。那小盆文竹放在窗台上,母亲精心养护,很快发了新枝,生长得楚楚动人,令人撩起一种浓浓的乡情。农村里住惯了的母亲,住进大楼单元房,与四邻话语又不通,每日生活单调乏味。她常常倚在桌旁,独自观赏那盆小文竹。一日,母亲指给我看:“你看那小文竹,长得一层层的,真是个好景致。家里多盆花,多个风景看。”母亲从没念过书,一字不识。一时间,我感到惊诧,没想到母亲有这么强的感受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美的能力。原来,爱花并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善良的人对美的事物普遍都有强烈的追求,都憧憬美好的生活。母亲知道京城买花盆不容易,回到老家,特意选购了一个瓷花盆,托人捎到北京。由此,我对“资产阶级情调”更产生了疑问。父母一字不识,是标准的劳动人民,故乡村子里的农民,个个是“根红苗正”,与“资产阶级”隔着十万八千里。他们是那么爱花,用花来美化自己的生活,这该如何解释?我一时想不明白。
改革开放以来,故乡的经济发展迅速,故乡的花卉业也蓬勃发展。回到故乡,小城一片繁荣,专门经营鲜花的商店遍布大街小巷。人们送往迎来、办喜事,已不是买几串花,而是赠送花篮、插花、束花。鲜花已是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它把人们的生活装饰得五彩缤纷。难怪,村子附近,要辟出大片土地,专门种植花卉。热风爱抚的故乡大地,正茁长着百卉千花!
老家泉州,是个花木落地生根的地方。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从没间歇。玉兰花,北京种在花盆里,娇贵十分;在老家,就在地上自由自在地往上长,高过屋檐,缀满雪白粉嫩的花朵。米兰、含笑、茉莉、桂花……许许多多的花,都栽种地里,放开手脚地生长。我爱侍弄花草,北京干燥的空气、碱性水质,常叫栽种的花木一副萎靡不振的面孔。因而,心里不免时常想念起故乡的花。
故乡人,尤其是妇女,都喜爱花。早些年,梳发髻的多,头上戴花,不是簪那么几朵,而是用细麻线把花朵串成项链似的,盘成圈围着发髻。自然,是些花型较小的茉莉花、含笑花、玉兰花。爱美的年轻妇女,发髻上常常有三圈两圈的花串。头戴鲜花,脚穿草鞋甚至赤脚,这是很平常的装束,难怪外地人讥讽“顾头不顾脚”。谁家嫁娶办喜事,少不得买几十上百串各式鲜花。女客人进门,端茶的同时给她发髻戴上一串花。来帮忙办喜事的妇女,个个头上也是一两串花,这是对主人喜事庆贺的一种表示。屋里的空气弥漫了花的香气,似乎可以拧出香水来。戴花的多,栽花卖花的也多。每天清晨,城里大街小巷,伴着卖早点的叫卖声,是卖花女的一声声“莱莉花——含笑花噢——”。她们挑的竹篮里,摆放着沾满露水的鲜花。卖花女从身边走过,飘下的一段幽香,似乎伸手可掇。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地名,就叫花巷、花园。可见,故乡人爱花种花,历史悠长。我家的村子所以叫花园头,想必古时也是种花人多的地方。村里随便走到哪家,门口少不了有几棵龙眼树,墙边少不了有几棵花。村前的龙眼树,株连株,片挨片,郁郁葱葱,开花时节,清香沁满胸肺。村口的池塘,一簇簇荷叶亭亭玉立,仪态万方。一片翠绿中,落红点点,秀色夺人。家家房前屋后的花,有的斜倚门外,有的探露墙头,有的爬满竹篱。有香馥的令人陶醉的含笑、米兰,有娇妍艳丽的月季,还有像火把高高擎起的大红鸡冠花,像乐队里大喇叭似的牵牛花……真是遇目成色,人鼻有香。有一种叫不出学名的“五点花”,有紫红的、鹅黄的,每到傍晚五点钟左右太阳快下山时开花。它开放时,村里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五点花开了,该煮晚饭了!”家乡的花就这样,你落了,它来了,常开不败,房前屋后漾着一种清香的花气,让你不得不放慢脚步。家家种花,花不稀罕了。不管是谁家的,可顺手掐几朵簪在发髻旁,只要打声招呼:“婶婆,我偷摘你家的花戴了!”老人会乐呵呵地答道:“摘去戴,偷花不是贼哟!”自家的花种得好,旁人瞧得起,心里高兴。
村里人爱花的癖好,非常普遍,屋内的天井里、墙头上,也都用泥盆、旧脸盆、破陶钵种上几盆花花草草,空闲时瞟上几眼,心舒气爽。乡亲们就是这样用花装点生活,展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父母亲也十分爱花,厅里案桌上的花瓶里,一年四季翠绿翠绿的,是父亲插放进的竹节万年青。天井里的几盆花草,母亲洗菜时总忘不了看看是不是该给它们浇水了。每年春节前,家里忙着买春联、购年货、买鞭炮,父亲总不会忘记买来几头水仙鳞茎,略加雕刻,放进水钵里滋养。春节期间,家里的厅堂上满含春意。水仙花碧玉琢成的叶丛中,抽出一株株挺立的花茎,茎端顶着朵朵银白色的花,洋溢着阵阵隐隐素淡的香气。那时,家里清苦的生活,仿佛也染上了馥郁的芳香。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在清源山后,春节前,总要从山上采下一束野山茶花送来。父亲比收到什么礼物都高兴,小心把它插在花瓶里。那油光碧绿的树叶,托出大红闪亮、光艳夺目的大花,给家里带来一派喜气。来家里拜年的客人,少不得称赞父亲养的水仙花开得多,香气四溢。那时,父亲漾着笑脸。父亲高兴,全家都高兴。那是多美的花,多美的生活啊!
“文革”期间,母亲到北京住了一段时间。那时节,养花已被当作“资产阶级情调”扫除荡净。我的住房条件差,房间既小,且缺阳台,家里不见任何花木的踪迹。一日,母亲见到一个旧瓦盆,说要是种棵花多好。从哪去弄棵花啊?我好不容易向别人要到一棵小小的文竹。那小盆文竹放在窗台上,母亲精心养护,很快发了新枝,生长得楚楚动人,令人撩起一种浓浓的乡情。农村里住惯了的母亲,住进大楼单元房,与四邻话语又不通,每日生活单调乏味。她常常倚在桌旁,独自观赏那盆小文竹。一日,母亲指给我看:“你看那小文竹,长得一层层的,真是个好景致。家里多盆花,多个风景看。”母亲从没念过书,一字不识。一时间,我感到惊诧,没想到母亲有这么强的感受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美的能力。原来,爱花并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善良的人对美的事物普遍都有强烈的追求,都憧憬美好的生活。母亲知道京城买花盆不容易,回到老家,特意选购了一个瓷花盆,托人捎到北京。由此,我对“资产阶级情调”更产生了疑问。父母一字不识,是标准的劳动人民,故乡村子里的农民,个个是“根红苗正”,与“资产阶级”隔着十万八千里。他们是那么爱花,用花来美化自己的生活,这该如何解释?我一时想不明白。
改革开放以来,故乡的经济发展迅速,故乡的花卉业也蓬勃发展。回到故乡,小城一片繁荣,专门经营鲜花的商店遍布大街小巷。人们送往迎来、办喜事,已不是买几串花,而是赠送花篮、插花、束花。鲜花已是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它把人们的生活装饰得五彩缤纷。难怪,村子附近,要辟出大片土地,专门种植花卉。热风爱抚的故乡大地,正茁长着百卉千花!